李安撫使從火堆裏拿出一塊土豆,笑著說:“和你們開玩笑的,這麽認真幹什麽?”
老陳三人緩緩抬起頭,看著李安撫使正坐在胡床上吃土豆呢,這才放鬆下來。
李安撫使:“地下涼,就別跪著了,凍壞了膝蓋還怎麽巡邏?”
老陳三人緩緩起身。
李安撫使吃完土豆又說到:“小李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啊?為什麽不許我們開墾荒地?這個問題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想過,那時候我和你們一樣也是當兵的。怎麽也想不通,直到我當上了文官我才知道,哦,原來是這麽迴事。”
小李和小王很不理解的看著李安撫使:“怎麽迴事?”
李安撫使:“這要從大唐說起啊,曾經當兵可是一件極為榮耀的事情啊。唐太宗李世民幾場大戰,平定天下,可謂是氣吞萬裏如虎,可奈何唐玄宗以後節度使做大,諸侯混戰,唐末之後更是天下大亂,七十多年裏出了十個國家五代王朝,史官們稱之為五代十國之亂。我太祖皇帝認為,唐末天下大亂的根源是地方武將權力過大,野心膨脹的地方武將,不聽朝廷調遣,甚至想取代朝廷所致。於是決定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重用文臣,壓製武將,貶低武將的地位,以達到內部穩定的目的。大宋之所以能結束五代十國之亂,一統天下,開辟了曆代王朝都沒有的繁華,全都是得益於太祖皇帝的高瞻遠矚啊。”
小李點點頭說道:“怪不得,現在民間都流傳著一句諺語。”
“什麽諺語?”
安撫使大人問道
“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小李悻悻地迴答道。
老陳馬上給了小李一巴掌,怒斥道:“瞎說什麽呢?什麽叫好男兒不當兵,難道為國戍邊,保家衛國還成了丟人現眼的了?沒有你我的恪盡職守,哪裏有大宋的繁榮富足,國泰民安。”
小王說:“話是這麽說,可我們現在連飯都沒得吃了,都快餓死了還如何戍邊?”
李安撫使笑了笑說:“所以啊,若是投胎在我大宋朝,可千萬不要再做武人了。”
小李盯著李安撫使臉上的金印看了許久,支支吾吾的說道:“李安撫使,臉上怎麽也有?”
聽到小李的話,安撫使隻覺得自己的心像是被電了一下,不由得摸了摸自己臉上的金印。
“不許亂說話,你這不知死活的小崽子。”
老抽又是一巴掌打到小李背上。
“小李年輕不懂事,大人您莫怪。”
李安撫使摸了摸自己滿臉皺紋的黑臉上的金印,笑著說道:“你們問這個金印啊?實不相瞞,我曾經也是一介武人。”
小李和小王相互看了看,不敢相信的問:“啊?原來大人曾經也是當兵的啊?”
老陳轉過頭來對小李和小王怒斥道:“李安撫使原來可是在澶淵之戰中用床子弩射殺過遼國大將的,是立過大軍功。”
聽到這裏李安撫使倍感無限光榮,眼睛不自覺的朝著東方望去,眼睛裏散發出無限的自豪之情,爽朗大笑了起來,仿佛迴到了那個雙方數十萬兵馬對壘的局麵:“哈哈哈哈,那都是過去的事了,不提也罷!”
老陳摸著胡子說:“可老卒迴憶這件事卻好像還是昨天才發生的一樣。”
小李更加好奇了:“您說說唄,安撫使大人,到底射殺了哪個大人物?”
聽到大家好奇,李安撫使就接著講:“實屬僥幸,實屬僥幸啊。澶淵之戰可是兩國皇帝都禦駕親征的大場麵,我和幾個戰友都想早立軍功,即使是戰死沙場,也有史官為我留下一筆。那是天寒地凍的九月天,澶淵城聚集了宋遼的精兵悍將。兩軍對壘,生死彈指之間。誰能想,竟然有個不知深淺的遼國宗親大將,親自率領百餘騎,跑到澶淵城下耀武揚威。隻見他身著黃袍,錦袍雕裘,揚起馬鞭,左指右看,好不威風。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閻王爺就是讓我們哥幾個來收他。他來到的那麵城牆之上,剛好有上好弦的床子弩。那可真的叫做,防禦塔送人頭。這天賜的富貴,那我還不得接著。我略微的瞄準了那個帶頭的,想著隨便射殺兩三個家臣丁讚。我握緊打弩的錘子,就那麽一敲,三支兩米多長,五十多斤的弩箭就射了出去,隻聽“啊”的一聲慘叫,隨後一陣慌亂,這一百多號敵軍簇擁著那個穿黃袍的將軍就迴了遼軍大營。第二天我才知道,床子弩竟然砸中了那個人的腦袋,頭骨碎裂,當場死亡。”
聽到這裏在場的士兵不由並歡唿起來。
安撫使大人也在士兵的歡唿聲中,似乎找到了當年在軍隊時候的自信,臉上的皺紋全部舒展開來,眼睛也有了一絲平時沒有的光亮。
老陳則是恭恭敬敬的站在一邊說道:“你們可知道那位中箭的遼國大將是誰?”
大家都搖搖頭說道:“不知。”
老陳自豪的說:“遼國西營大王,蕭撻覽。”
聽到這裏安撫使大人更加自豪了,站的直直的,挺起了胸膛,連忙說:“不足道哉,不足道哉。”
士兵們紛紛圍了過來,用崇拜的目光看著安撫使大人。
小王震驚的說:“這個我也聽說了,據說蕭撻覽一死,遼國軍心大亂。再加上楊延昭等大將當時已經攻入遼境和我大宋澶州城下的禁軍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若楊延昭將軍殺到,遼軍被南北夾擊,遼國蕭太後和遼國皇帝可能就要做我們大宋的俘虜了,所以遼軍隻得求和,和我們大宋簽訂了澶淵之盟。”
聽到這裏眾人對李安撫使的敬仰之情更加濃烈,參軍戍邊的榮譽感也油然而生。
可安撫使大人的臉色卻失落起來,眼睛裏的光也沒有了,歎了一口氣說道:“是啊,遼國撤軍了,我們勝利了,大宋勝利了。”
旁邊卻有一小將不屑的說道:“我大宋雖然取得勝利,奈何還是要連年向大遼供奉歲幣。倘若當年我們一鼓作氣,滅掉遼軍主力,這天下又是怎樣的場景呢?”
老陳作為當年參加過澶淵之戰的老兵,聽到這裏感覺麵子上有點掛不住了:“此言差矣,官家也是為了天下蒼生啊,那可是宋遼的舉國之戰,雙方都出動了數十萬軍隊,總兵力可能都超過一百萬了,若真的開打,那將會有多少人戰死沙場?有多少個家庭支離破碎?官家寧願每年贈與遼國歲幣,被史學家恥笑,也不願看到戰火荼毒生靈,這恰恰是官家的偉大之處。”
那小將更加不服氣:“戰死沙場本是我等軍人的職責,苟且偷安怎麽對得起軍人二字?而且這所謂的太平盛世,在我看來並非是好事啊。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這二三十年的太平年間,寶劍入鞘,長槍歸庫,我宋朝軍隊早就不知道怎麽打仗了。”
老陳不服氣的說:“不不不,宋軍依然有戰鬥力。特別是我們這種參加過大戰的人,依然是寶刀未老。”
那小將軍朝著老將們拱一拱手道:“當年太祖皇帝十萬禁軍橫掃天下,老一輩的戰士們確實勇武。可現在,這些榮譽和勇氣早就被太平的歲月所磨滅了。”
老陳依然是不服氣,摸著胡子說:“不,歲月的風吹不涼我的熱血,寒暑也消不了我的勇氣。我們年齡雖然大了點,但戰爭經驗還在,若敵軍敢來侵犯,我老陳第一個提刀拚殺。”
大家看這一員小將和老陳你一言我一語的說的有來有迴,好不熱鬧。
安撫使老李說話了:“你說我們的榮譽和勇氣已經沒有了?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小將環顧了四周剛吃完飯的士兵們,個個站的東歪西斜的。笑著說到:“我軍糧草屢屢被西夏人所劫,我軍可曾派出去官兵去阻擊?”
安撫使老李:“未曾阻擊。”
小將又問:“可曾向黨項人索要?”
安撫使老李:“未曾索要。”
小將冷冷一笑道:“簡直是軟蛋慫包。”說完將手裏的飯碗摔碎在地上,怒吼道:“這就是我大宋軍的勇氣麽?就要餓死在自己的城池裏了,還不敢出去拚命,丟人,看著你們這副樣子,我恨不得挖去自己的雙眼。”
安撫使老李怒吼道:“大膽狂徒,口出狂言,誣陷長官,詆毀宋軍,罪該問斬!來人啊,將他拖下去。”
就在安撫使準備將這名小將開刀問斬的時候,老陳,小王,小李紛紛跪倒求情:\"將軍,石元孫向來心直口快,喜歡和戰友們辯論。但他作戰勇猛,素有戰功,雖然口出狂言,說了幾句不好聽的話。但罪不至死,還請將軍恕罪。”
安撫使李大人聽到是石元孫的名字,自言自語到:“石元孫?好熟悉的名字啊。石元孫?會是誰呢?”
就在安撫使陷入思考時,忽然有一斥候騎著快馬來報:“報~”
隻見斥候翻身下馬,跪在安撫使麵前說道:“報安撫使大人,賊首李元昊帶領著一支黨項騎兵,從夏州出發,朝著糧道方向去了。”
石元孫究竟是誰?安撫使大人會放過他麽?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老陳三人緩緩抬起頭,看著李安撫使正坐在胡床上吃土豆呢,這才放鬆下來。
李安撫使:“地下涼,就別跪著了,凍壞了膝蓋還怎麽巡邏?”
老陳三人緩緩起身。
李安撫使吃完土豆又說到:“小李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啊?為什麽不許我們開墾荒地?這個問題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想過,那時候我和你們一樣也是當兵的。怎麽也想不通,直到我當上了文官我才知道,哦,原來是這麽迴事。”
小李和小王很不理解的看著李安撫使:“怎麽迴事?”
李安撫使:“這要從大唐說起啊,曾經當兵可是一件極為榮耀的事情啊。唐太宗李世民幾場大戰,平定天下,可謂是氣吞萬裏如虎,可奈何唐玄宗以後節度使做大,諸侯混戰,唐末之後更是天下大亂,七十多年裏出了十個國家五代王朝,史官們稱之為五代十國之亂。我太祖皇帝認為,唐末天下大亂的根源是地方武將權力過大,野心膨脹的地方武將,不聽朝廷調遣,甚至想取代朝廷所致。於是決定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重用文臣,壓製武將,貶低武將的地位,以達到內部穩定的目的。大宋之所以能結束五代十國之亂,一統天下,開辟了曆代王朝都沒有的繁華,全都是得益於太祖皇帝的高瞻遠矚啊。”
小李點點頭說道:“怪不得,現在民間都流傳著一句諺語。”
“什麽諺語?”
安撫使大人問道
“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小李悻悻地迴答道。
老陳馬上給了小李一巴掌,怒斥道:“瞎說什麽呢?什麽叫好男兒不當兵,難道為國戍邊,保家衛國還成了丟人現眼的了?沒有你我的恪盡職守,哪裏有大宋的繁榮富足,國泰民安。”
小王說:“話是這麽說,可我們現在連飯都沒得吃了,都快餓死了還如何戍邊?”
李安撫使笑了笑說:“所以啊,若是投胎在我大宋朝,可千萬不要再做武人了。”
小李盯著李安撫使臉上的金印看了許久,支支吾吾的說道:“李安撫使,臉上怎麽也有?”
聽到小李的話,安撫使隻覺得自己的心像是被電了一下,不由得摸了摸自己臉上的金印。
“不許亂說話,你這不知死活的小崽子。”
老抽又是一巴掌打到小李背上。
“小李年輕不懂事,大人您莫怪。”
李安撫使摸了摸自己滿臉皺紋的黑臉上的金印,笑著說道:“你們問這個金印啊?實不相瞞,我曾經也是一介武人。”
小李和小王相互看了看,不敢相信的問:“啊?原來大人曾經也是當兵的啊?”
老陳轉過頭來對小李和小王怒斥道:“李安撫使原來可是在澶淵之戰中用床子弩射殺過遼國大將的,是立過大軍功。”
聽到這裏李安撫使倍感無限光榮,眼睛不自覺的朝著東方望去,眼睛裏散發出無限的自豪之情,爽朗大笑了起來,仿佛迴到了那個雙方數十萬兵馬對壘的局麵:“哈哈哈哈,那都是過去的事了,不提也罷!”
老陳摸著胡子說:“可老卒迴憶這件事卻好像還是昨天才發生的一樣。”
小李更加好奇了:“您說說唄,安撫使大人,到底射殺了哪個大人物?”
聽到大家好奇,李安撫使就接著講:“實屬僥幸,實屬僥幸啊。澶淵之戰可是兩國皇帝都禦駕親征的大場麵,我和幾個戰友都想早立軍功,即使是戰死沙場,也有史官為我留下一筆。那是天寒地凍的九月天,澶淵城聚集了宋遼的精兵悍將。兩軍對壘,生死彈指之間。誰能想,竟然有個不知深淺的遼國宗親大將,親自率領百餘騎,跑到澶淵城下耀武揚威。隻見他身著黃袍,錦袍雕裘,揚起馬鞭,左指右看,好不威風。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閻王爺就是讓我們哥幾個來收他。他來到的那麵城牆之上,剛好有上好弦的床子弩。那可真的叫做,防禦塔送人頭。這天賜的富貴,那我還不得接著。我略微的瞄準了那個帶頭的,想著隨便射殺兩三個家臣丁讚。我握緊打弩的錘子,就那麽一敲,三支兩米多長,五十多斤的弩箭就射了出去,隻聽“啊”的一聲慘叫,隨後一陣慌亂,這一百多號敵軍簇擁著那個穿黃袍的將軍就迴了遼軍大營。第二天我才知道,床子弩竟然砸中了那個人的腦袋,頭骨碎裂,當場死亡。”
聽到這裏在場的士兵不由並歡唿起來。
安撫使大人也在士兵的歡唿聲中,似乎找到了當年在軍隊時候的自信,臉上的皺紋全部舒展開來,眼睛也有了一絲平時沒有的光亮。
老陳則是恭恭敬敬的站在一邊說道:“你們可知道那位中箭的遼國大將是誰?”
大家都搖搖頭說道:“不知。”
老陳自豪的說:“遼國西營大王,蕭撻覽。”
聽到這裏安撫使大人更加自豪了,站的直直的,挺起了胸膛,連忙說:“不足道哉,不足道哉。”
士兵們紛紛圍了過來,用崇拜的目光看著安撫使大人。
小王震驚的說:“這個我也聽說了,據說蕭撻覽一死,遼國軍心大亂。再加上楊延昭等大將當時已經攻入遼境和我大宋澶州城下的禁軍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若楊延昭將軍殺到,遼軍被南北夾擊,遼國蕭太後和遼國皇帝可能就要做我們大宋的俘虜了,所以遼軍隻得求和,和我們大宋簽訂了澶淵之盟。”
聽到這裏眾人對李安撫使的敬仰之情更加濃烈,參軍戍邊的榮譽感也油然而生。
可安撫使大人的臉色卻失落起來,眼睛裏的光也沒有了,歎了一口氣說道:“是啊,遼國撤軍了,我們勝利了,大宋勝利了。”
旁邊卻有一小將不屑的說道:“我大宋雖然取得勝利,奈何還是要連年向大遼供奉歲幣。倘若當年我們一鼓作氣,滅掉遼軍主力,這天下又是怎樣的場景呢?”
老陳作為當年參加過澶淵之戰的老兵,聽到這裏感覺麵子上有點掛不住了:“此言差矣,官家也是為了天下蒼生啊,那可是宋遼的舉國之戰,雙方都出動了數十萬軍隊,總兵力可能都超過一百萬了,若真的開打,那將會有多少人戰死沙場?有多少個家庭支離破碎?官家寧願每年贈與遼國歲幣,被史學家恥笑,也不願看到戰火荼毒生靈,這恰恰是官家的偉大之處。”
那小將更加不服氣:“戰死沙場本是我等軍人的職責,苟且偷安怎麽對得起軍人二字?而且這所謂的太平盛世,在我看來並非是好事啊。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這二三十年的太平年間,寶劍入鞘,長槍歸庫,我宋朝軍隊早就不知道怎麽打仗了。”
老陳不服氣的說:“不不不,宋軍依然有戰鬥力。特別是我們這種參加過大戰的人,依然是寶刀未老。”
那小將軍朝著老將們拱一拱手道:“當年太祖皇帝十萬禁軍橫掃天下,老一輩的戰士們確實勇武。可現在,這些榮譽和勇氣早就被太平的歲月所磨滅了。”
老陳依然是不服氣,摸著胡子說:“不,歲月的風吹不涼我的熱血,寒暑也消不了我的勇氣。我們年齡雖然大了點,但戰爭經驗還在,若敵軍敢來侵犯,我老陳第一個提刀拚殺。”
大家看這一員小將和老陳你一言我一語的說的有來有迴,好不熱鬧。
安撫使老李說話了:“你說我們的榮譽和勇氣已經沒有了?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小將環顧了四周剛吃完飯的士兵們,個個站的東歪西斜的。笑著說到:“我軍糧草屢屢被西夏人所劫,我軍可曾派出去官兵去阻擊?”
安撫使老李:“未曾阻擊。”
小將又問:“可曾向黨項人索要?”
安撫使老李:“未曾索要。”
小將冷冷一笑道:“簡直是軟蛋慫包。”說完將手裏的飯碗摔碎在地上,怒吼道:“這就是我大宋軍的勇氣麽?就要餓死在自己的城池裏了,還不敢出去拚命,丟人,看著你們這副樣子,我恨不得挖去自己的雙眼。”
安撫使老李怒吼道:“大膽狂徒,口出狂言,誣陷長官,詆毀宋軍,罪該問斬!來人啊,將他拖下去。”
就在安撫使準備將這名小將開刀問斬的時候,老陳,小王,小李紛紛跪倒求情:\"將軍,石元孫向來心直口快,喜歡和戰友們辯論。但他作戰勇猛,素有戰功,雖然口出狂言,說了幾句不好聽的話。但罪不至死,還請將軍恕罪。”
安撫使李大人聽到是石元孫的名字,自言自語到:“石元孫?好熟悉的名字啊。石元孫?會是誰呢?”
就在安撫使陷入思考時,忽然有一斥候騎著快馬來報:“報~”
隻見斥候翻身下馬,跪在安撫使麵前說道:“報安撫使大人,賊首李元昊帶領著一支黨項騎兵,從夏州出發,朝著糧道方向去了。”
石元孫究竟是誰?安撫使大人會放過他麽?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