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青臨剛一落座,沈府管事就請沈良娣派來的劉娘子就過來了。


    白氏和氣笑了請她入座,寒暄道:「良娣在東宮如何?她在東宮過得好就是了,何必時時惦念我們,隻要她過得好,我們也能放心了。」


    劉娘子恭謹笑答:「迴少夫人,我們良娣前些日子升了側妃,太子也看重她,如今已經上了宗室玉牒了。」


    白氏驚喜:「不在帝都就是不方便,這樣大的事,我們竟不知道!」側妃位份僅在太子正妃之下,品階極高,還有玉牒金寶冊子,不是尋常妃妾可比,可見沈堂姐有多得寵了。她又問:「你們這一路可還好?沒什麽事兒吧?」


    劉娘子委婉道:「這迴負責護送質子的是承恩公府的人,承恩公府是太子妃娘家,咱們跟他們一道來的。」


    太子正妃娘家人能看太子側妃手下人順眼才怪。劉媼說是側妃的下人,其實一直看著側妃長大,沈側妃一向拿她當半個長輩看待,故此她才敢在側妃娘家說這番話。


    白氏聽她這般說,就知她路上吃了不少苦頭,忙撫慰了幾句,又含笑道:「側妃娘娘不必急這一時,就是不送這書信,咱們也是一家子,時時都惦念著彼此的。」


    劉娘子歎一聲,有些話倒可同側妃娘家人說一說,她低歎了聲:「太子妃規矩大,這次送書信送物件,還是側妃好不容易求來的機會,要是錯過承恩公府來登州這次機會,還不知要等多久……」


    白氏隻能寬慰幾句,劉娘子讓人抬了側妃給家裏各人的東西,她正要告辭,冷不丁瞥見旁邊坐著的沈語遲,驚了下:「這是……?」


    白氏介紹:「這是大娘子,她小時候同側妃關係最好了,劉媼可還記得?」沈語遲站起來見了個禮。


    劉娘子拍了拍胸口,念了聲佛:「大娘子小時候還不大顯,怎麽長大後,竟和側妃有些相似……」


    沈語遲一個閨閣娘子,和太子妃嬪相似可不是好事。白氏笑意不變,卻直接打斷她的話:「哪有的事,劉媼莫要再提了,天下美人大抵都有幾分相似的。」


    劉媼自知失言,忙告了個罪,奉上東西轉身走了。


    沈側妃頗為周到,給沈家每個人都送了禮,甚至包括楚薑沈幼薇和幾個庶出的。不過她書信隻寫了兩封,一封給沈南念,一封給沈語遲,就連給兄妹倆的禮物都格外精致貴重,可見和兄妹倆的關係真正不錯。


    沈語遲拆開自己那份,見是一套打磨的極精致的火晶頭麵,通身豔光灼目,宛若把一團烈焰捧在手中,打磨的手藝更是巧奪天工,看樣子還是一塊火晶打磨出來的。


    她直念叨:「太貴重了,不好收啊。」


    裴青臨自打沈側妃派的人進來,一直一言未發,長睫遮住眼眸,讓人瞧不清眼底神色。


    他眼底掠過一片陰翳,聲音泠然地開口:「大娘子受之有愧?大可不必,沈貴妃和沈側妃是親生姐妹,昔年沈貴妃盛寵,不知積攢了多少財富,據說不少都給了她的親妹,這火晶頭麵於她,不過九牛一毛。」


    沈側妃如今二十三四,而沈貴妃和沈側妃相差十幾歲,兩人皆出自沈家嫡係一脈,不過她們父母早亡,姐妹倆相依為命幾年,之後沈貴妃入宮,無法照料幼妹,沈南念和沈語遲的生母憐惜她孤苦無依,就把她接到膝下照顧,沈側妃幾乎是和兄妹倆一道長大的,所以她才對兄妹倆這般好。


    後來沈貴妃自戕,沈側妃受了牽連,一直到二十歲還沒人敢娶,但不知怎麽的,三四年前一次宮宴上,她竟被太子瞧中了,從此便入了東宮,扶搖直上。


    他毫無笑意地笑了下:「這套頭麵,好似是當年沈貴妃用過的‘搖紅’,可見側妃對大娘子的看重。」


    所以裴青臨說的也沒錯,但沈語遲總覺著這話哪裏怪怪的。


    白氏笑:「這是側妃疼你呢。」她遞來側妃給沈語遲寫的書信,一歎:「這書信好好保管,側妃想給咱們送些東西也不容易,這迴還是跟著護送質子的人馬來的,這迴護送的又是太子妃娘家人,他們路上不知吃了多少掛落。」


    沈語遲點了點頭,把手裏的酸枝木盒子遞給身後的春灩,雙手接過書信就迴去了。


    她對沈側妃的印象很好,摩挲著書信的封皮,隨口問道:「我和堂姐長得真的很像?那是不是也說明我長得像沈貴妃?」


    周媼還沒迴答,後麵就傳來裴青臨淡淡聲音:「據傳沈貴妃生的妖媚豐潤,大娘子清豔明媚 ,可見並不相似。」


    他不喜歡聽她說自己和那個女人相似,他甚至不希望她和那個女人有丁點關係。


    沈語遲愣了下,下意識迴了句:「你又沒見過沈貴妃。」


    他瞥了她一眼,遠眺牆外的一枝紅梅,神色渺遠。


    母親愛紫色,那女人卻獨愛紅色,隋帝為了她,砍盡所有花樹,隻種上能開出紅花的品種,連母親最喜歡的紫藤都沒放過。


    抱著那套火晶頭麵的春灩是沈語遲和裴青臨一道跳出來的人,她左右看了看,目光在兩人間逡巡片刻,突然手腕一抖,那套乘著火晶頭麵的匣子咕嚕咕嚕滾在地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公子撩妻 卷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旦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旦雅並收藏公子撩妻 卷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