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默逐漸適應重點學校的教學節奏並取得一係列成績後,他心中始終懷揣著一個信念:讓優質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聞了青龍鎮中心小學的困境。那是一所位於偏遠山區的學校,師資匱乏,教學資源稀缺,許多孩子隻能在簡陋的環境中接受基礎的教育知識灌輸,對於外麵世界的精彩和多元的學習方式幾乎一無所知。


    青龍鎮中心小學坐落於大山深處,一座建於六十年代的轉角兩層木樓便是這所學校的全部教學場地。歲月的痕跡在這座建築上清晰可見,木樓的牆壁已被風雨侵蝕得略顯斑駁,屋頂的瓦片也有幾處殘缺不全,每到下雨天,教室裏總會有幾個角落會漏下淅淅瀝瀝的雨滴。盡管如此,它卻承載著周邊村落孩子們的求學希望。學校裏一共有六個班級,卻容納了 245 個學生,這些孩子來自壯、苗、彝、漢四個民族,他們帶著各自民族獨特的文化與質樸匯聚於此。


    陳默毅然決定申請前往青龍鎮中心小學支教一段時間。當他初到這所小學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心頭一沉。學校的教學樓破舊不堪,牆壁上的 paint 斑駁脫落,教室裏的桌椅也是參差不齊,有的甚至缺了胳膊少了腿。操場是一片坑窪不平的黃土地,周邊的雜草在風中肆意搖曳,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與無奈。教室的窗戶玻璃有不少已經破損,隻能用幾張舊報紙糊上勉強擋風。黑板也是坑坑窪窪,寫字的時候粉筆常常會折斷。


    但孩子們那一雙雙純真而充滿渴望的眼睛,讓陳默瞬間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他迅速調整狀態,開始了在青龍鎮中心小學的教學之旅。


    陳默首先根據這裏的實際情況,對教學計劃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深知,傳統的單一講授式教學難以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潛能,於是他將趣味性與實用性相結合。例如在語文教學中,他不再局限於枯燥的課本講解,而是組織孩子們開展戶外的 “故事尋寶” 活動,讓他們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尋找與課文相關的元素,然後再迴到教室分享自己的發現,以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孩子們在校園裏像一群歡快的小鳥,四處探尋著,一旦找到與課文有關的事物,便興奮地唿喊著小夥伴們圍過來。“老師,我找到了課文裏提到的老槐樹,它的樹幹好粗啊!” 一個孩子滿臉通紅地跑來報告,眼中閃爍著激動的光芒。陳默微笑著點頭,鼓勵他仔細觀察,然後在課堂上分享。在數學教學上,他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如采集不同形狀的樹葉、石塊等,讓孩子們通過實際測量和計算,掌握幾何圖形的麵積和體積概念。孩子們拿著樹葉和石塊,認真地用尺子量著,互相討論著計算方法,課堂氣氛熱烈非凡。在英語教學方麵,他把單詞和短語與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聯係起來,教他們用英語稱唿村裏的動物、植物和農具,還編排簡單的英語短劇,讓孩子們在表演中練習口語表達。孩子們穿上自己製作的簡易道具服裝,雖然有些羞澀,但都努力地說著英語台詞,逗得其他同學哈哈大笑。


    然而,教學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由於長期缺乏係統的教育引導,部分孩子的學習基礎極為薄弱,一些在城市孩子看來簡單的知識,這裏的孩子卻需要花費數倍的時間和精力去理解。比如在拚音教學中,有些孩子總是無法準確區分前後鼻音,陳默就一遍又一遍地示範發音,讓孩子們用手觸摸自己的喉嚨感受發音時的震動差異,一個一個地糾正,常常累得喉嚨沙啞。有的孩子在學習簡單的數學運算時,連數字的書寫都不規範,陳默就專門抽出時間,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寫好每一個數字,從筆畫的順序到書寫的力度,都耐心地講解示範。


    而且,當地的家長們大多忙於生計,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讀書識字能算賬就足夠了,對於陳默開展的一些創新教學活動並不理解,甚至覺得是在浪費孩子的時間。有一次,陳默組織孩子們進行一場小型的科學實驗展覽,邀請家長們前來觀看。一位家長皺著眉頭對他說:“老師,你教這些花裏胡哨的東西有啥用,還不如讓孩子們多幹點活。” 陳默耐心地解釋道:“叔叔,這些實驗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觀察力、思考力和動手能力,對他們以後的發展很有幫助。” 盡管他費盡口舌,但家長們的質疑聲還是時有傳來。有的家長甚至在農忙時節,直接把孩子叫迴家幫忙幹活,導致孩子缺課。陳默隻能一家一家地走訪,和家長們深入交流,向他們講述教育改變命運的真實故事,讓家長們逐漸認識到孩子接受全麵教育的重要性。


    但陳默沒有放棄,他積極與家長們溝通交流,定期舉辦家長教育講座,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他們介紹現代教育理念和孩子全麵發展的重要性。漸漸地,一些家長開始轉變觀念,對陳默的教學工作給予了更多的支持和配合。有位家長主動找到陳默,說:“老師,我以前不懂,現在明白了,你就好好教孩子,我家那小子要是不聽話,我來收拾他。”


    在學校內部,陳默也麵臨著一些同事的質疑和壓力。部分老教師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對陳默的創新做法表示擔憂。他們認為這樣會打亂原有的教學秩序,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有一位資深教師在教師會議上公開表示:“我們一直都是這麽教的,學生的成績也還算穩定,沒必要搞這些新花樣。” 陳默則在會上誠懇地分享了自己的教學思路和在其他學校取得的成果,他說:“傳統教學有其優點,但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嚐試新的方法來更好地滿足孩子們的需求,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在陳默的堅持和努力下,一些年輕教師開始被他的熱情和理念所打動,主動加入到他的教學創新實踐中來。他們一起探討教學方法,互相觀摩課堂教學,共同進步。


    隨著時間的推移,陳默的努力開始在孩子們身上顯現出成效。孩子們的學習成績逐步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們變得更加開朗自信,對外麵的世界充滿了向往和好奇。在一次全縣的綜合素質測評中,青龍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在多個項目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讓全校師生和家長們都大為驚喜。原本在語文寫作方麵較為薄弱的孩子,能夠寫出富有想象力和真情實感的文章;數學成績也有了顯著提升,一些孩子還在數學競賽中獲得了獎項;在英語口語表達上,孩子們不再羞澀膽怯,能夠流利地進行簡單的日常對話和演講。


    在這個過程中,陳默還積極爭取外界的支持和幫助。他聯係了自己之前所在的重點學校以及一些教育公益組織,為青龍鎮中心小學募集了大量的圖書、文具和教學設備。嶄新的桌椅被搬進了教室,多媒體教學設備讓孩子們可以看到外麵世界的精彩畫麵,豐富的圖書資源為他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


    陳默在青龍鎮中心小學的支教經曆,就像一場風雨中的堅守與前行。盡管麵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但他始終用自己的愛心、耐心和智慧,為孩子們撐起了一片知識的天空,也在這片偏遠的教育土地上,播撒下了希望的種子,等待著它們在未來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為改變這裏的教育麵貌持續貢獻力量。他組織了校園文化節,讓孩子們展示自己的才藝和學習成果,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他還帶領孩子們走出校園,去附近的自然景區進行實地考察學習,拓寬他們的視野。在陳默的努力下,青龍鎮中心小學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了當地教育改革的一個亮點,吸引了周邊學校前來觀摩學習,為更多偏遠地區的教育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為了進一步激發孩子們對知識的探索欲,陳默又策劃了一場 “知識挑戰賽”。他把孩子們分成小組,提出各種涵蓋不同學科知識的問題。比賽過程中,孩子們積極思考,熱烈討論,小手舉得高高的,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迴答問題。“老師,我知道,這道曆史題的答案是秦始皇統一六國!” 一個小男孩大聲說道,眼中滿是自豪。當遇到難題時,孩子們會圍在一起,皺著眉頭苦思冥想,然後互相交流想法。陳默在一旁耐心地引導,適時給予提示。這場比賽不僅讓孩子們學到了更多知識,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有個叫小花的女孩,性格內向,平時很少主動發言。陳默注意到後,特意在課堂上創造更多適合她的機會。一次手工課上,陳默發現小花在剪紙方麵很有天賦,她剪出來的小動物栩栩如生。陳默當著全班同學的麵表揚了她,並鼓勵她給大家分享剪紙的技巧。小花起初有些緊張,但在陳默和同學們鼓勵的目光下,她慢慢站起來,小聲地講解著。陳默微笑著傾聽,時不時提問,讓她進一步闡述。從那以後,小花變得開朗了許多,也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


    陳默還經常在課後和孩子們一起做遊戲。他們在操場上玩老鷹捉小雞,陳默當老鷹,他故意做出各種滑稽的動作,引得孩子們笑聲不斷。在玩跳繩的時候,陳默和孩子們一起跳繩,他還會教孩子們一些新的跳繩花樣,如雙搖跳繩、交叉跳繩等。孩子們圍在他身邊,認真地學著,歡快的笑聲在校園裏迴蕩。這些互動讓陳默和孩子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孩子們也更加熱愛學習,因為他們知道,在知識的海洋裏,有陳老師陪伴著他們一起暢遊。


    有一天,陳默發現班上的一個小男孩小明總是無精打采,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後,陳默把小明叫到辦公室,輕聲問道:“小明,你最近怎麽了?是不是哪裏不舒服呀?” 小明低著頭,不說話。陳默摸了摸他的頭,說:“沒關係,你要是有什麽困難,可以告訴老師,老師會幫你的。” 在陳默的耐心開導下,小明終於忍不住哭了出來。原來,小明的爸爸生病住院了,家裏的農活都落在了媽媽一個人身上,他每天放學後都要去田裏幫忙,迴到家已經很晚了,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學習。


    陳默了解情況後,立刻組織了一次家訪。他來到小明家,看到簡陋的房屋和疲憊的小明媽媽,心中十分難受。他對小明媽媽說:“阿姨,我知道您很辛苦,但是小明的學習也很重要。我來幫您想辦法,我們一起度過這個難關。” 陳默聯係了村裏的一些誌願者,安排他們在農忙時節幫忙照顧農田,讓小明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同時,他還為小明製定了一份特殊的學習計劃,利用課餘時間為他補習功課。每天放學後,陳默都會陪著小明在教室裏學習,耐心地解答他的問題,幫助他複習當天的課程,預習明天的內容。在陳默的幫助下,小明的學習逐漸迴到了正軌,臉上也重新露出了笑容。他感激地對陳默說:“老師,謝謝您,我一定會好好學習的。” 陳默微笑著說:“不客氣,小明,老師相信你一定可以的。隻要你努力,將來一定能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陳默的天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南寒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南寒烽並收藏陳默的天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