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顧琉璃提出科舉
開局流放:穿成太子的錦鯉小嬌妻 作者:茗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顧琉璃和蕭景川一路風塵仆仆迴到京城,踏入皇宮的那一刻,熟悉而又略帶壓抑的氣息撲麵而來。他們二人攜手前往後宮拜見太後與皇後沐清玲。
太後端坐在鳳椅之上,麵容慈祥,眼神中透著曆經歲月沉澱的威嚴與和藹。
當顧琉璃盈盈下拜,太後一眼便喜歡上了這個身姿婀娜、氣質不凡的女子。
她眉眼帶笑,輕聲說道:“快起來讓哀家好好瞧瞧,果然是個標誌的孩子,景川這小子倒是有福氣。”
皇後沐清玲站在一旁,臉上洋溢著溫柔的笑容,她對顧琉璃本就頗有好感,如今見太後也如此喜愛,心中更是歡喜。“母後說得是,琉璃這孩子聰慧善良,與景川甚是般配。”
就在眾人沉浸在這融洽的氛圍中時,一道尖銳的聲音突兀地響起:“喲,這不是太子殿下和太子妃嘛,可真是風光無限啊。”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梁嬪扭動著腰肢,不緊不慢地走了進來。她眼神中帶著惡毒,直直地看向顧琉璃,言語中滿是陰陽怪氣。
顧琉璃心中不悅,但仍保持著得體的微笑,並未理會梁嬪的挑釁。
然而,就在這時,係統那熟悉的提示音在她腦海中響起:“叮!發現勁爆八卦,宿主是否接收。”
顧琉璃心中一動,選擇了接收。刹那間,關於梁嬪的隱秘信息如潮水般湧入她的腦海,令她震驚不已——梁嬪居然在宮外有相好的,且長期給皇上蕭寒戴綠帽子。
顧琉璃強忍著內心的驚愕,表麵上依舊神色如常。
梁嬪見顧琉璃沒有迴應,以為她怕了,愈發得意起來,繼續說道:“有些人啊,仗著幾分姿色,就妄圖在這宮中興風作浪,也不看看自己是什麽身份。”
太後微微皺眉,麵露不悅:“梁嬪,你這是說的什麽話?在哀家麵前,休得如此放肆。”
梁嬪心中一慌,趕忙收斂了幾分,福身說道:“太後息怒,臣妾隻是見不得有些人狐媚惑主,壞了宮中風氣。”
沐清玲也忍不住開口斥責:“梁嬪,你莫要胡言亂語,琉璃是太子妃,身份尊貴,豈容你這般詆毀。”
梁嬪心中雖恨,但也不敢再公然頂撞,隻得咬著牙,低下頭去。
顧琉璃心中暗自思忖,這梁嬪如此囂張跋扈,若不加以懲治,日後恐怕還會生出更多事端。
況且,她做出這等大逆不道之事,若不揭露,如何對得起皇上蕭寒,但此事關乎皇家顏麵,需謹慎行事。
迴到太子府後,顧琉璃將此事告知了蕭景川。
蕭景川聽聞後,也是又驚又怒:“這梁嬪簡直膽大包天,做出這等傷風敗俗之事,若父皇知曉,定饒不了她。”
顧琉璃點點頭,說道:“此事不可聲張,我們需搜集足夠的證據,再稟明皇上,否則,僅憑係統告知,恐怕難以服眾。”
蕭景川思索片刻,說道:“琉璃所言極是。隻是這證據該如何搜集?梁嬪行事想必極為隱秘。”
顧琉璃微微一笑,說道:“這不難,係統既然能知曉此事,想必也能助我們找到證據。”
於是,在係統的幫助下,顧琉璃和蕭景川開始暗中調查梁嬪。
他們發現,梁嬪時常借著出宮祈福的名義,與宮外的情郎私會。而每次私會的地點,竟是京城郊外的一處廢棄道觀。
為了不打草驚蛇,顧琉璃和蕭景川安排了可靠的人手,在道觀附近暗中監視。
幾日下來,終於掌握了梁嬪與情郎幽會的鐵證,包括兩人親密的書信往來,以及目擊證人的證詞。
一切準備就緒後,顧琉璃和蕭景川進宮麵見皇上蕭寒。蕭寒坐在龍椅上,看著二人神色嚴肅,心中不禁疑惑:“景川,琉璃,你們如此匆忙求見,所為何事?”
蕭景川上前一步,拱手說道:“父皇,兒臣與琉璃今日前來,是有要事稟報,此事關乎皇家顏麵,還望父皇做好心理準備。”
蕭寒眉頭微皺,心中湧起一股不祥的預感:“但說無妨。”
顧琉璃將梁嬪與宮外情郎私通的事情詳細敘述了一遍,並呈上了搜集到的證據。
蕭寒聽後,臉色瞬間變得鐵青,他猛地一拍桌子,怒喝道:“這個賤人,竟敢做出這等大逆不道之事,簡直是罪無可恕!”
蕭景川趕忙說道:“父皇息怒,此事還需謹慎處理,以免影響皇家聲譽。”
蕭寒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心中的怒火:“你們做得對,若不是你們發現,朕還被蒙在鼓裏。這等醜事,絕不能輕易放過。”
隨後,蕭寒下令秘密將梁嬪與她的情郎抓捕歸案。梁嬪被帶到皇上麵前時,還妄圖狡辯,但當看到那些確鑿的證據時,頓時癱倒在地,麵如死灰。
蕭寒看著梁嬪,眼中滿是厭惡與憤怒:“你身為朕的嬪妃,不思恪守婦道,竟做出這等傷風敗俗之事,實在是罪不容誅。來人,將她打入冷宮,聽候發落。至於她的情郎,立即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此事處理完畢後,蕭寒對顧琉璃和蕭景川讚賞有加:“琉璃,景川,此次多虧了你們,若不是你們細心,朕險些被這賤人欺瞞。”
顧琉璃福身說道:“父皇過獎了,這是臣妾與太子份內之事。隻是此事雖已解決,但宮中人心複雜,還望皇上多加留意。”
蕭寒微微點頭,說道:“朕明白,經此一事,朕也會加強對後宮的管理。琉璃,你聰慧過人,日後若再發現類似之事,不必顧慮,盡管告知朕。”
經此一役,顧琉璃在宮中的地位更加穩固,太後和沐清玲對她愈發喜愛和信任。
而她與蕭景川的感情,也在這一次次的風波中,變得更加深厚。
然而,皇宮之中,向來風雲變幻,平靜的表象下,不知又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與危機,等待著顧琉璃和蕭景川去麵對和化解。但他們二人攜手並肩,心中充滿了勇氣與信心,無論前方有多少艱難險阻,都無所畏懼。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顧琉璃並未因揭露梁嬪之事而驕傲自滿,反而更加謹慎行事。她深知,在這看似華麗的皇宮之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她時常與蕭景川商討如何協助皇上治理後宮,穩定朝局。
一日,蕭景川憂心忡忡地對顧琉璃說道:“琉璃,如今朝中局勢看似平穩,但實則暗流湧動。一些大臣結黨營私,妄圖謀取私利,長此以往,恐對國家不利。”
顧琉璃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景川,此事確實棘手。但我們不能坐視不管,需想個辦法,既能削弱這些勢力,又不至於引起朝堂動蕩。”
兩人陷入了沉思,許久之後,顧琉璃眼中閃過一絲光亮:“景川,我們或許可以從科舉製度入手。皇上可選拔一些有真才實學、正直清廉的寒門子弟入朝為官,以此來製衡那些結黨營私的大臣。”
蕭景川眼前一亮,拍手稱讚道:“琉璃,此計甚妙。如此一來,既能為朝廷注入新鮮血液,又能打破現有勢力的平衡。”
於是,顧琉璃和蕭景川將這個想法告知了皇上蕭寒。蕭寒聽後,大為讚賞:“你們二人的想法甚好,朕正為此事煩惱。就依你們所言,下一次科舉,朕定會著重選拔這樣的人才。”
在顧琉璃和蕭景川的建議下,科舉考試順利舉行。一批優秀的寒門子弟脫穎而出,進入朝堂為官。這些人初入官場,滿懷報國之誌,對結黨營私的行為深惡痛絕,他們在朝堂上逐漸形成了一股新的力量,與那些舊勢力相互製衡。
然而,這一舉動也引起了一些舊勢力的不滿。他們暗中勾結,企圖尋找機會打壓這些新入朝的官員,同時也將矛頭指向了顧琉璃和蕭景川。
一日,一位名叫林尚書的大臣,在朝堂上公然指責顧琉璃幹政,擾亂朝綱。他言辭激烈,引得一些附和他的大臣紛紛響應。
蕭寒坐在龍椅上,臉色陰沉。他深知這是舊勢力的反撲,但此事關乎皇家顏麵,必須妥善處理。
顧琉璃站在朝堂之下,神色鎮定自若。她看著林尚書,緩緩說道:“林尚書,您說臣妾幹政,不知有何證據?臣妾不過是為皇上和太子提供一些建議,所提之事也皆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難道在您看來,為國家出謀劃策,也是一種過錯嗎?”
林尚書被顧琉璃問得一時語塞,但他仍不死心,狡辯道:“太子妃,你雖貴為太子妃,但後宮不得幹政,這是祖宗定下的規矩。你若真為國家著想,就該恪守本分。”
蕭景川站出來,義正言辭地說道:“林尚書,琉璃所提建議,皆是利國利民之舉。況且,她並未直接參與朝政,隻是提供一些見解。若因此便被指責幹政,那日後還有誰敢為國家出謀劃策?”
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大臣們分成兩派,一派支持林尚書,認為顧琉璃此舉確實違反了祖宗規矩;另一派則支持蕭景川和顧琉璃,覺得他們的建議對國家有益,不應過分苛責。
蕭寒看著朝堂上的爭論,心中暗自思索。他深知顧琉璃和蕭景川並無惡意,且他們的建議確實對國家有好處。但林尚書等人以祖宗規矩為由,若處理不當,恐怕會引起更多的麻煩。
就在這時,太後得知了朝堂上的爭論,派人傳來口諭:“哀家聽聞朝堂上因太子妃之事爭論不休,太子妃所提建議,哀家也有所耳聞,皆是為了國家著想,並無過錯。至於祖宗規矩,雖不可廢,但也應與時俱進,隻要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都不應被輕易否定。”
太後的口諭一出,朝堂上頓時安靜下來,林尚書等人雖心有不甘,但也不敢再公然反對。
太後端坐在鳳椅之上,麵容慈祥,眼神中透著曆經歲月沉澱的威嚴與和藹。
當顧琉璃盈盈下拜,太後一眼便喜歡上了這個身姿婀娜、氣質不凡的女子。
她眉眼帶笑,輕聲說道:“快起來讓哀家好好瞧瞧,果然是個標誌的孩子,景川這小子倒是有福氣。”
皇後沐清玲站在一旁,臉上洋溢著溫柔的笑容,她對顧琉璃本就頗有好感,如今見太後也如此喜愛,心中更是歡喜。“母後說得是,琉璃這孩子聰慧善良,與景川甚是般配。”
就在眾人沉浸在這融洽的氛圍中時,一道尖銳的聲音突兀地響起:“喲,這不是太子殿下和太子妃嘛,可真是風光無限啊。”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梁嬪扭動著腰肢,不緊不慢地走了進來。她眼神中帶著惡毒,直直地看向顧琉璃,言語中滿是陰陽怪氣。
顧琉璃心中不悅,但仍保持著得體的微笑,並未理會梁嬪的挑釁。
然而,就在這時,係統那熟悉的提示音在她腦海中響起:“叮!發現勁爆八卦,宿主是否接收。”
顧琉璃心中一動,選擇了接收。刹那間,關於梁嬪的隱秘信息如潮水般湧入她的腦海,令她震驚不已——梁嬪居然在宮外有相好的,且長期給皇上蕭寒戴綠帽子。
顧琉璃強忍著內心的驚愕,表麵上依舊神色如常。
梁嬪見顧琉璃沒有迴應,以為她怕了,愈發得意起來,繼續說道:“有些人啊,仗著幾分姿色,就妄圖在這宮中興風作浪,也不看看自己是什麽身份。”
太後微微皺眉,麵露不悅:“梁嬪,你這是說的什麽話?在哀家麵前,休得如此放肆。”
梁嬪心中一慌,趕忙收斂了幾分,福身說道:“太後息怒,臣妾隻是見不得有些人狐媚惑主,壞了宮中風氣。”
沐清玲也忍不住開口斥責:“梁嬪,你莫要胡言亂語,琉璃是太子妃,身份尊貴,豈容你這般詆毀。”
梁嬪心中雖恨,但也不敢再公然頂撞,隻得咬著牙,低下頭去。
顧琉璃心中暗自思忖,這梁嬪如此囂張跋扈,若不加以懲治,日後恐怕還會生出更多事端。
況且,她做出這等大逆不道之事,若不揭露,如何對得起皇上蕭寒,但此事關乎皇家顏麵,需謹慎行事。
迴到太子府後,顧琉璃將此事告知了蕭景川。
蕭景川聽聞後,也是又驚又怒:“這梁嬪簡直膽大包天,做出這等傷風敗俗之事,若父皇知曉,定饒不了她。”
顧琉璃點點頭,說道:“此事不可聲張,我們需搜集足夠的證據,再稟明皇上,否則,僅憑係統告知,恐怕難以服眾。”
蕭景川思索片刻,說道:“琉璃所言極是。隻是這證據該如何搜集?梁嬪行事想必極為隱秘。”
顧琉璃微微一笑,說道:“這不難,係統既然能知曉此事,想必也能助我們找到證據。”
於是,在係統的幫助下,顧琉璃和蕭景川開始暗中調查梁嬪。
他們發現,梁嬪時常借著出宮祈福的名義,與宮外的情郎私會。而每次私會的地點,竟是京城郊外的一處廢棄道觀。
為了不打草驚蛇,顧琉璃和蕭景川安排了可靠的人手,在道觀附近暗中監視。
幾日下來,終於掌握了梁嬪與情郎幽會的鐵證,包括兩人親密的書信往來,以及目擊證人的證詞。
一切準備就緒後,顧琉璃和蕭景川進宮麵見皇上蕭寒。蕭寒坐在龍椅上,看著二人神色嚴肅,心中不禁疑惑:“景川,琉璃,你們如此匆忙求見,所為何事?”
蕭景川上前一步,拱手說道:“父皇,兒臣與琉璃今日前來,是有要事稟報,此事關乎皇家顏麵,還望父皇做好心理準備。”
蕭寒眉頭微皺,心中湧起一股不祥的預感:“但說無妨。”
顧琉璃將梁嬪與宮外情郎私通的事情詳細敘述了一遍,並呈上了搜集到的證據。
蕭寒聽後,臉色瞬間變得鐵青,他猛地一拍桌子,怒喝道:“這個賤人,竟敢做出這等大逆不道之事,簡直是罪無可恕!”
蕭景川趕忙說道:“父皇息怒,此事還需謹慎處理,以免影響皇家聲譽。”
蕭寒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心中的怒火:“你們做得對,若不是你們發現,朕還被蒙在鼓裏。這等醜事,絕不能輕易放過。”
隨後,蕭寒下令秘密將梁嬪與她的情郎抓捕歸案。梁嬪被帶到皇上麵前時,還妄圖狡辯,但當看到那些確鑿的證據時,頓時癱倒在地,麵如死灰。
蕭寒看著梁嬪,眼中滿是厭惡與憤怒:“你身為朕的嬪妃,不思恪守婦道,竟做出這等傷風敗俗之事,實在是罪不容誅。來人,將她打入冷宮,聽候發落。至於她的情郎,立即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此事處理完畢後,蕭寒對顧琉璃和蕭景川讚賞有加:“琉璃,景川,此次多虧了你們,若不是你們細心,朕險些被這賤人欺瞞。”
顧琉璃福身說道:“父皇過獎了,這是臣妾與太子份內之事。隻是此事雖已解決,但宮中人心複雜,還望皇上多加留意。”
蕭寒微微點頭,說道:“朕明白,經此一事,朕也會加強對後宮的管理。琉璃,你聰慧過人,日後若再發現類似之事,不必顧慮,盡管告知朕。”
經此一役,顧琉璃在宮中的地位更加穩固,太後和沐清玲對她愈發喜愛和信任。
而她與蕭景川的感情,也在這一次次的風波中,變得更加深厚。
然而,皇宮之中,向來風雲變幻,平靜的表象下,不知又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與危機,等待著顧琉璃和蕭景川去麵對和化解。但他們二人攜手並肩,心中充滿了勇氣與信心,無論前方有多少艱難險阻,都無所畏懼。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顧琉璃並未因揭露梁嬪之事而驕傲自滿,反而更加謹慎行事。她深知,在這看似華麗的皇宮之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她時常與蕭景川商討如何協助皇上治理後宮,穩定朝局。
一日,蕭景川憂心忡忡地對顧琉璃說道:“琉璃,如今朝中局勢看似平穩,但實則暗流湧動。一些大臣結黨營私,妄圖謀取私利,長此以往,恐對國家不利。”
顧琉璃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景川,此事確實棘手。但我們不能坐視不管,需想個辦法,既能削弱這些勢力,又不至於引起朝堂動蕩。”
兩人陷入了沉思,許久之後,顧琉璃眼中閃過一絲光亮:“景川,我們或許可以從科舉製度入手。皇上可選拔一些有真才實學、正直清廉的寒門子弟入朝為官,以此來製衡那些結黨營私的大臣。”
蕭景川眼前一亮,拍手稱讚道:“琉璃,此計甚妙。如此一來,既能為朝廷注入新鮮血液,又能打破現有勢力的平衡。”
於是,顧琉璃和蕭景川將這個想法告知了皇上蕭寒。蕭寒聽後,大為讚賞:“你們二人的想法甚好,朕正為此事煩惱。就依你們所言,下一次科舉,朕定會著重選拔這樣的人才。”
在顧琉璃和蕭景川的建議下,科舉考試順利舉行。一批優秀的寒門子弟脫穎而出,進入朝堂為官。這些人初入官場,滿懷報國之誌,對結黨營私的行為深惡痛絕,他們在朝堂上逐漸形成了一股新的力量,與那些舊勢力相互製衡。
然而,這一舉動也引起了一些舊勢力的不滿。他們暗中勾結,企圖尋找機會打壓這些新入朝的官員,同時也將矛頭指向了顧琉璃和蕭景川。
一日,一位名叫林尚書的大臣,在朝堂上公然指責顧琉璃幹政,擾亂朝綱。他言辭激烈,引得一些附和他的大臣紛紛響應。
蕭寒坐在龍椅上,臉色陰沉。他深知這是舊勢力的反撲,但此事關乎皇家顏麵,必須妥善處理。
顧琉璃站在朝堂之下,神色鎮定自若。她看著林尚書,緩緩說道:“林尚書,您說臣妾幹政,不知有何證據?臣妾不過是為皇上和太子提供一些建議,所提之事也皆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難道在您看來,為國家出謀劃策,也是一種過錯嗎?”
林尚書被顧琉璃問得一時語塞,但他仍不死心,狡辯道:“太子妃,你雖貴為太子妃,但後宮不得幹政,這是祖宗定下的規矩。你若真為國家著想,就該恪守本分。”
蕭景川站出來,義正言辭地說道:“林尚書,琉璃所提建議,皆是利國利民之舉。況且,她並未直接參與朝政,隻是提供一些見解。若因此便被指責幹政,那日後還有誰敢為國家出謀劃策?”
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大臣們分成兩派,一派支持林尚書,認為顧琉璃此舉確實違反了祖宗規矩;另一派則支持蕭景川和顧琉璃,覺得他們的建議對國家有益,不應過分苛責。
蕭寒看著朝堂上的爭論,心中暗自思索。他深知顧琉璃和蕭景川並無惡意,且他們的建議確實對國家有好處。但林尚書等人以祖宗規矩為由,若處理不當,恐怕會引起更多的麻煩。
就在這時,太後得知了朝堂上的爭論,派人傳來口諭:“哀家聽聞朝堂上因太子妃之事爭論不休,太子妃所提建議,哀家也有所耳聞,皆是為了國家著想,並無過錯。至於祖宗規矩,雖不可廢,但也應與時俱進,隻要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都不應被輕易否定。”
太後的口諭一出,朝堂上頓時安靜下來,林尚書等人雖心有不甘,但也不敢再公然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