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齕石
民間靈異離奇恐怖鬼故事合集 作者:育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沂水荒廟奇遇:王清虛初現
在古老而廣袤的山東大地,沂水宛如一顆被歲月珍藏的明珠,鑲嵌在這片土地之上。此地山水相依,連綿起伏的山巒像是大地的守護者,靜靜環抱著這片土地;澄澈的沂水如一條靈動的玉帶,蜿蜒穿過,滋養著河畔的每一寸土地,孕育出了淳樸善良的民風。日子在這片寧靜祥和的土地上緩緩流淌,村民們遵循著自然的節律,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簡單生活,一切都顯得那麽平淡而美好。
這一日,天際邊緩緩走來一位身形清瘦的道士。他身著一襲破舊不堪的道袍,道袍上補丁摞著補丁,在歲月的摩挲下顯得愈發黯淡無光。一頂鬥笠斜斜地扣在他的頭上,半遮住了他的麵容。走近些,便能瞧見他那形容憔悴的模樣,臉頰消瘦,膚色黝黑,透著常年在外奔波的疲憊。然而,當他抬起頭,露出那雙深邃的眼眸時,一股神秘的氣息撲麵而來,那眼中仿佛藏著無盡的故事和對世間萬物的洞察。
這位道士,便是王清虛。他一路雲遊,四海為家,追尋著心中的道。當他踏入沂水這片土地,被這裏的山水風光所吸引,更被那撲麵而來的淳樸民風所打動。行至沂水城外,一座荒廢已久的廟宇映入他的眼簾。廟宇的圍牆早已坍塌,斷壁殘垣在風雨的侵蝕下顯得破敗不堪,院內荒草叢生,肆意蔓延,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但王清虛卻對這裏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他決定在此處落腳,暫作休憩。
消息很快在村子裏傳開了,村民們聽聞荒廟來了個陌生的道士,紛紛懷著好奇與關切的心情前來探望。當他們踏入荒廟,隻見王清虛正安靜地坐在廟中,麵前是一張破舊的石桌,桌上擺著幾本泛黃的書卷。他神情安然,仿若這世間的一切喧囂都與他無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有幾個好事者率先走上前去,與王清虛攀談起來。王清虛緩緩抬起頭,眼中帶著溫和的笑意,不緊不慢地迴應著村民們的問題。他的言語間,透露出淵博的見識和對世間萬物獨特的見解。無論是談論天地自然的奧秘,還是講述為人處世的道理,都讓村民們聽得津津有味,心中暗自驚歎,眼前這位看似落魄的道士,竟有著如此深厚的學識。
然而,當村民們詢問起他的身世過往時,王清虛卻隻是微微眯起眼睛,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並不作答。他的眼神望向遠方,似乎陷入了某種迴憶,但又很快迴過神來,巧妙地轉移了話題。村民們見狀,雖心中滿是疑惑,但也不好再追問下去。
就在眾人準備告辭離開時,一陣喧鬧聲打破了片刻的寧靜。原來是一個調皮好動的孩子,在廟中好奇地東奔西跑,一不小心撞到了供桌。隻聽“哐當”一聲,供桌上的一塊石頭被碰倒,咕嚕嚕地滾落至王清虛腳邊。眾人的目光紛紛被吸引過去,正準備嗬斥孩子的莽撞,卻見王清虛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舉動。
王清虛微微俯身,動作輕柔地撿起腳邊的石頭。他將石頭放在手中,輕輕摩挲了幾下,隨後,竟緩緩放入口中。緊接著,一陣清脆的“嘎吱嘎吱”聲傳入眾人耳中,王清虛像嚼糖果一般,悠然自得地咀嚼著石頭,那石頭在他口中仿佛不再是堅硬的石塊,而是酥脆的餅幹,瞬間化為碎屑。
一時間,整個荒廟安靜得落針可聞,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張大了嘴巴,臉上寫滿了震驚與難以置信。村民們麵麵相覷,眼中滿是疑惑與恐懼,仿佛眼前的王清虛是從另一個世界來的神秘生物。
過了許久,才有一個膽子稍大的村民結結巴巴地問道:“道……道長,您這是……”
王清虛不慌不忙地咽下口中的石頭碎屑,輕輕拍了拍嘴巴,臉上依舊掛著那副淡淡的笑容,卻沒有迴答村民的問題。
從那之後,王清虛吃石頭的奇事就像一陣風,迅速在沂水傳開了。無論是街頭巷尾,還是田間地頭,村民們都在熱烈地討論著這位神秘的道士。有人說他是神仙下凡,擁有超凡的能力;也有人說他是被詛咒的異人,行為詭異。但無論如何,王清虛這個名字,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沂水村民的心中,成為了他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 。
集市驚變:王清虛的奇能顯威
沂水的集市,宛如一幅鮮活的市井畫卷,每日都熱鬧非凡。街道兩旁,攤位林立,琳琅滿目的貨物擺滿了台麵。賣布的攤位上,色彩斑斕的綢緞在微風中輕輕飄動;賣吃食的攤位前,熱氣騰騰,香氣四溢,引得路人紛紛駐足。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交織成一曲充滿生活氣息的樂章。
這日,王清虛也來到了集市。他依舊身著那件破舊的道袍,頭戴鬥笠,步伐悠然。他的出現,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瞬間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在沂水,他吃石頭的奇事早已傳得家喻戶曉,百姓們對他充滿了好奇與敬畏。
人群中,幾個好事者按捺不住,開始起哄:“道長,再給我們表演吃石頭唄!”“是啊是啊,上次沒看夠呢!”眾人你一言我一語,聲音越來越大,將王清虛圍得水泄不通。
王清虛臉上依舊掛著那副溫和的笑容,他不緊不慢,仿佛對這樣的場麵早有預料。他微微俯身,隨手從路邊撿起一塊拳頭大小的石頭,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緩緩放入口中。隨著“嘎吱嘎吱”的聲響,石頭在他口中逐漸化為碎屑,他咀嚼得津津有味,仿佛那不是一塊石頭,而是世間難得的美味。
周圍的人看得目瞪口呆,有人忍不住發出驚歎,眼神中滿是震撼與崇拜;也有人露出懷疑的神色,交頭接耳,小聲嘀咕著,以為這是某種障眼法或魔術。“這怎麽可能?石頭怎麽能吃呢?肯定是耍了什麽把戲。”一個年輕人皺著眉頭,滿臉狐疑地說道。
就在眾人議論紛紛之時,一位富家公子分開人群,大步走了過來。他身著華麗的錦袍,頭戴鑲玉的冠冕,腰間掛著一塊價值不菲的玉佩,舉手投足間盡顯傲慢。他叫趙淩,是沂水當地有名的富戶趙家的獨子,平日裏養尊處優,目空一切。
趙淩滿臉不屑,上下打量著王清虛,嘴角掛著一絲嘲諷的冷笑:“哼,我看你就是在故弄玄虛,這世上哪有人能吃石頭,不過是些糊弄人的小把戲罷了。”說罷,他轉身對身旁的家丁吩咐道:“去,給我找一塊最大、最堅硬的石頭來,我倒要看看他還能不能吃得下去!”
家丁們不敢怠慢,立刻四處尋找。不一會兒,幾個家丁費力地抬著一塊巨大的石頭迴來了。這塊石頭足有磨盤大小,表麵粗糙,質地堅硬,普通人就是用錘子砸,也得費一番力氣。
趙淩得意洋洋地看著王清虛,挑釁道:“你要是能把這塊石頭吃了,我趙淩從此對你心服口服,要是吃不了,就別在這裝神弄鬼,趕緊滾出沂水!”
周圍的百姓們見狀,都為王清虛捏了一把汗。這麽大、這麽硬的石頭,別說是吃,就是看著都讓人害怕。大家的目光紛紛投向王清虛,隻見他神色平靜,眼中沒有一絲慌亂。他不慌不忙地走上前,伸出雙手,輕輕接過石頭。那石頭在他手中,仿佛變得輕巧無比。
王清虛深吸一口氣,將石頭舉到嘴邊,緩緩張開嘴巴。眾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他。隻見王清虛的牙齒咬在石頭上,發出“哢哢”的聲響,竟然真的咬下了一塊石頭。他開始咀嚼,臉上的表情輕鬆自在,仿佛正在享受一頓豐盛的美食。
隨著王清虛的咀嚼,石頭逐漸變小,碎屑不斷被他咽下。不一會兒,那塊巨大的石頭竟然真的被他吞入了腹中。周圍先是一片死寂,緊接著,爆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歡唿聲。百姓們紛紛鼓掌叫好,對王清虛的奇能更加信服。“道長真是神人啊!”“太厲害了,這簡直是神仙下凡!”眾人的誇讚聲此起彼伏。
趙淩的臉色卻變得十分難看,他瞪大了眼睛,滿臉的不可置信。原本自信滿滿的他,此刻像被霜打了的茄子,蔫了下來。他怎麽也沒想到,王清虛真的能吃下這麽大的石頭。在眾人的注視下,他的臉一陣紅一陣白,覺得自己顏麵盡失。
但趙淩心有不甘,他還想再刁難王清虛,剛要開口,卻被周圍百姓的指責聲淹沒:“你這公子,怎麽能這樣呢?道長都證明了自己,你還想怎樣?”“就是,人家道長有真本事,你就別再鬧了。”百姓們紛紛站出來為王清虛說話,趙淩自知理虧,不敢再言語,灰溜溜地帶著家丁離開了。
經此一事,王清虛的名聲在沂水傳得更遠了。不僅是沂水本地的百姓,就連周邊城鎮的人也都聽聞了他的奇事,紛紛慕名而來,隻為親眼見識一下這位能吃石頭的奇人。而王清虛,依舊是那副淡然的模樣,繼續著他在沂水的生活,偶爾為百姓排憂解難,他的故事也在這片土地上越傳越神,成為了人們心中永恆的傳奇 。
縣衙驚現食石奇人
沂水的街頭巷尾,人人都在談論王清虛吃石頭的奇事,這股熱潮如洶湧的潮水,迅速蔓延至縣衙。彼時,縣令李豐正坐在書房中,審閱著堆積如山的公文。他是個心思細膩、好奇心極重的人,平日裏就對世間的奇聞軼事格外上心。當聽聞王清虛的事跡後,他手中的毛筆瞬間停住,眼中閃過一絲興奮與好奇。
“來人呐!”李豐高聲喚道,聲音在書房中迴蕩。
一名衙役匆匆走進來,恭敬地行了個禮:“大人,有何吩咐?”
“聽聞城外荒廟來了個能吃石頭的道士,叫王清虛,你速速派人將他請到縣衙來,我倒要親眼見識見識。”李豐放下毛筆,神色中滿是期待。
“是,大人,小的這就去辦。”衙役領命後,轉身快步離去。
不多時,兩名衙役來到荒廟,見到王清虛後,恭敬地說道:“道長,我家縣令大人聽聞您的奇能,特命我等前來請您到縣衙一敘。”
王清虛放下手中的書卷,臉上依舊掛著那副溫和的笑容,不慌不忙地起身:“既然如此,那就有勞二位帶路了。”
王清虛隨著衙役來到縣衙,步入大堂。李豐早已在大堂等候,他身著官服,端坐在主位上,見王清虛進來,立刻站起身,目光緊緊地盯著他,上下打量一番。王清虛身形清瘦,破舊的道袍雖洗得發白,卻幹淨整潔,鬥笠下的雙眼深邃而平靜,透著一股超脫塵世的淡然。
“你便是王清虛?”李豐開口問道。
“正是小道。”王清虛微微拱手,行了個禮。
“聽聞你能食石,可是真的?”李豐的眼神中充滿了好奇與探究。
王清虛微微一笑,輕輕點頭稱是。
李豐來了興致,立刻命人取來各種石頭。不一會兒,衙役們便搬來一堆石頭,有圓潤光滑的鵝卵石,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柔和的光澤;也有尖銳鋒利的碎石,邊緣如刀刃般鋒利,看著就讓人膽寒。
李豐指著石頭說道:“道長,那就請你展示一番吧。”
王清虛走上前,神色平靜,他先拿起一塊鵝卵石,放入口中,隨著清脆的咀嚼聲,鵝卵石在他口中逐漸化為碎屑,他的表情輕鬆自然,仿佛正在品嚐美味的點心。緊接著,他又撿起一塊碎石,旁人看著都覺得危險,可他卻毫不猶豫地放入口中,依舊吃得毫無壓力,仿佛那些尖銳的棱角對他來說毫無影響。
李豐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嘖嘖稱奇:“奇哉!奇哉!我為官多年,從未見過如此奇事。道長,你這究竟是何緣故?難道有什麽獨特的養生秘訣?”
王清虛咽下口中的石頭碎屑,緩緩說道:“大人,世間萬物皆有其規律,在常人眼中,石頭堅硬無比,不可食用,但在小道看來,不過是順應自然罷了。我與這石頭,也不過是機緣巧合,並無特別之處。”
李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雖然王清虛的迴答並未完全滿足他的好奇心,但他對王清虛的敬佩之情卻油然而生。他命人看座,又吩咐下人準備茶水,與王清虛交談起來。
“道長雲遊四方,想必見識廣博,不知可曾見過其他奇人異事?”李豐饒有興趣地問道。
王清虛端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緩緩說道:“這世間之大,無奇不有。小道曾在山中遇見過能與飛禽走獸交流之人,也見過能唿風喚雨的奇人。萬物皆有靈,隻要用心去感受,便能發現其中的奧秘。”
李豐聽得入神,心中對王清虛的學識和見識更加欽佩。兩人從奇人異事聊到民生百態,又從養生之道談到為官之道。王清虛言辭懇切,見解獨到,讓李豐受益匪淺。
“道長,依你之見,我等為官者,當如何治理一方百姓?”李豐虛心請教。
王清虛放下茶杯,神色認真地說道:“為官者,當以民為本,心懷百姓,公正廉明。就如同這天地滋養萬物,不求迴報,方能贏得百姓的敬重與愛戴。”
李豐聽後,心中豁然開朗,他起身向王清虛深深鞠了一躬:“多謝道長教誨,李某定當銘記於心。”
此後,李豐與王清虛相談甚歡,直至天色漸晚,王清虛才起身告辭。李豐親自將他送至縣衙門口,目送他離去。
王清虛能吃石頭且見識不凡的事,很快在縣衙內傳開,又從縣衙傳至民間,百姓們對王清虛的敬仰之情愈發深厚。而王清虛,依舊迴到他的荒廟,繼續著他雲淡風輕的修行生活,隻是他與縣令的這番交流,為他的傳奇故事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市井風雲:王清虛智破騙局
在沂水,王清虛憑借著吃石頭的奇能,名聲如日中天,大街小巷都傳頌著他的故事。無論是街頭巷尾的頑童,還是田間勞作的農夫,亦或是店鋪裏的掌櫃,無人不知這位神秘的道士。他的每一次出現,都會吸引眾人的目光,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
然而,這耀眼的名聲卻悄然引來了他人的嫉妒與怨恨。有個名叫錢二的江湖騙子,長期在沂水靠一些諸如“點石成金”“隔空取物”之類的小把戲招搖撞騙。過去,他總能憑借這些障眼法,引得眾人圍觀,收獲不少錢財和吹捧。可自從王清虛來到沂水,一切都變了。人們的注意力被王清虛奇特的能力所吸引,再也沒人對錢二的那些小把戲感興趣。錢二看著自己曾經熱鬧的場子變得冷冷清清,心中的嫉妒之火越燒越旺,他決心要讓王清虛出醜,奪迴自己在沂水的“風光”。
錢二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條自以為天衣無縫的毒計。他四處打聽,找到了一個遊手好閑、唯利是圖的地痞劉三。劉三整日在集市上晃蕩,以欺負弱小、敲詐勒索為生,是個聲名狼藉的人物。錢二找到劉三,塞給他一錠銀子,劉三眼睛瞬間放光,忙不迭地問:“錢爺,您這是有啥吩咐?”
錢二湊到劉三耳邊,低聲說道:“我要你幫我個忙,讓那個叫王清虛的道士出醜。他不是能吃石頭嗎?你去給他準備一塊特製的假石頭,到時候在他吃石頭的時候,偷偷把真石頭換了,我倒要看看他還怎麽裝神弄鬼。事成之後,還有重謝。”
劉三聽後,嘿嘿一笑:“這事兒包在我身上,錢爺您就等著看好戲吧!”
很快,機會來了。這日,王清虛像往常一樣來到集市。集市上依舊熱鬧非凡,人來人往,叫賣聲此起彼伏。王清虛剛一露麵,就被眼尖的百姓發現了。“道長,再給我們表演吃石頭吧!”“是啊,道長,我們還沒看夠呢!”眾人圍攏過來,熱情地請求道。
王清虛微笑著點點頭,他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場麵。他俯身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就在他準備放入口中時,劉三貓著腰,偷偷靠近,趁眾人不注意,迅速將手中的假石頭與王清虛手中的真石頭掉包。王清虛剛把石頭放入口中,就察覺到異樣。這石頭咬起來毫無質感,味道也不對,他心中立刻明白,有人在搞鬼。但他不動聲色,依舊裝作吃得津津有味,臉上還露出享受的表情。
劉三見王清虛沒有識破,心中暗自得意。他退後幾步,突然跳出來,指著王清虛大喊:“大家快看啊,這道士是個騙子!他根本不能吃石頭,他吃的是假石頭!”眾人聞言,一片嘩然,紛紛露出驚訝和疑惑的表情。“怎麽可能?道長之前不是都能吃嗎?”“難道真的是騙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議論紛紛。
王清虛不慌不忙,他緩緩吐出嘴裏的石頭,攤開手掌,展示給眾人看。隻見那塊石頭在他手中,閃爍著與之前截然不同的光澤,質地也明顯不同。王清虛微微一笑,說道:“這位兄弟,你為何要拿假石頭來試探我呢?”
劉三心中一驚,但他還想狡辯:“你……你別胡說,這就是你剛剛吃的石頭,你就是個騙子!”
王清虛不緊不慢地說:“大家請看,我剛剛撿起的石頭,是從那邊的牆角處拿的,上麵還有泥土的痕跡。而這塊石頭,幹淨光滑,明顯是被人刻意準備的。”眾人順著王清虛手指的方向看去,又仔細觀察他手中的石頭,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這時,人群中有人認出了劉三:“這不是劉三嗎?他平日裏就不幹好事,肯定是他搞的鬼!”“對,他肯定是被人收買了!”眾人的目光紛紛轉向劉三,指責聲此起彼伏。
劉三見事情敗露,臉色變得煞白,額頭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他還想逃跑,卻被幾個強壯的百姓攔住了去路。“說,是誰指使你的?”百姓們憤怒地質問。
劉三嚇得瑟瑟發抖,不敢隱瞞,隻好說出了幕後主使是錢二。眾人得知真相後,更加憤怒,紛紛要求錢二出來給大家一個交代。錢二躲在人群中,看到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知道自己的計劃徹底失敗了。他灰溜溜地擠出人群,趁著眾人不注意,偷偷溜走了。
經此一役,王清虛的威望不但沒有受損,反而更高了。百姓們對他的智慧和沉穩更加欽佩,紛紛感歎:“道長果然厲害,連這樣的陰謀都能輕鬆識破。”“是啊,道長不僅有奇能,還如此聰明,真是讓人佩服。”
從那以後,王清虛依舊在沂水過著他雲遊修行的生活,偶爾為百姓排憂解難。而他智破騙局的故事,也在沂水流傳得更加廣泛,成為了人們心中一段膾炙人口的傳奇佳話,激勵著大家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虛假的表象所迷惑 。
悄然離去,傳奇不朽
在那場轟動沂水的識破騙局風波之後,王清虛的生活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他依舊住在城外那座荒廟之中,每日伴著晨曦起身,在廟前的空地上打一套太極,活動筋骨,隨後便坐在廟內,或是研讀道經,或是閉目冥想,感悟天地間的奧秘。
沂水的村民們對王清虛愈發敬重,時常帶著自家種的糧食、新鮮的蔬果前來探望他。王清虛總是微笑著接受,然後與村民們親切地交談。他不再僅僅是那個能吃石頭的奇人,更成了村民們生活中的知心人。
村裏有個年輕後生叫小虎,最近總是愁眉苦臉。原來,他一心想外出闖蕩,卻又擔心家中年邁的父母無人照顧,心中糾結萬分。王清虛看出了他的心思,將他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小虎,人生的道路上總會麵臨諸多選擇,這並無對錯之分,重要的是遵循自己的內心,同時也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外出闖蕩固然能見識廣闊天地,但若因此讓父母憂心,也並非明智之舉。你不妨先在家鄉附近謀求出路,既能照顧父母,又能積累經驗,待時機成熟,再做遠行打算也不遲。”小虎聽後,心中豁然開朗,感激地向王清虛道謝。此後,他在沂水縣城找了份學徒的工作,一邊努力學習手藝,一邊孝順父母,日子過得充實而滿足。
還有一次,村裏遭遇了一場嚴重的旱災,莊稼大片枯萎,村民們心急如焚。王清虛看著憂心忡忡的村民,安慰道:“莫要慌張,我雖不懂求雨之法,但我知曉這附近的山川地勢,或許能尋得水源。”於是,他帶著幾個年輕力壯的村民,翻山越嶺,四處尋找。終於,在一處隱蔽的山穀中,他們發現了一條幹涸的河道,王清虛憑借著豐富的經驗,判斷此處地下必有水源。眾人齊心協力,開始挖掘,經過幾天幾夜的努力,一股清泉噴湧而出。村民們歡唿雀躍,對王清虛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然而,王清虛心中始終明白,自己與這塵世不過是短暫的緣分。他本是雲遊四海的道士,追尋的是那縹緲的道,沂水隻是他漫長修行路上的一站。每當夜晚,他望著滿天繁星,心中都會湧起一股對遠方的向往。他深知,自己不能永遠停留在此,還有更廣闊的天地等待他去探索,還有更多的修行之路需要他去踐行。
一日清晨,陽光輕柔地灑在荒廟之上,幾隻鳥兒在枝頭歡快地歌唱。村民們像往常一樣,帶著自家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結伴來到荒廟看望王清虛。他們一邊走,一邊談論著王清虛的種種善舉,臉上洋溢著溫暖的笑容。可當他們踏入荒廟時,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廟中空無一人,往日王清虛坐過的蒲團、讀過的書卷都不見了蹤影,整個廟宇顯得格外冷清。村民們四處尋找,大聲唿喊著王清虛的名字,迴應他們的隻有空蕩蕩的迴聲。
就在眾人滿心疑惑之時,一位眼尖的村民發現廟中的牆壁上多了幾行字。大家紛紛圍攏過去,隻見上麵寫著:“人生如夢,塵世皆為幻影,吾乃世間匆匆過客。承蒙諸位厚愛,於沂水暫歇,今緣分已盡,當踏上新途。望諸君珍惜當下,莫負時光。”
村民們看著這幾行字,心中滿是不舍。他們這才明白,王清虛已經悄然離去。想起與王清虛相處的點點滴滴,許多人眼眶濕潤,忍不住流下淚來。那個能吃石頭、幫他們解決難題、為他們排憂解難的道長,就這麽無聲無息地離開了。
但王清虛的故事,卻在沂水這片土地上紮下了根。從那以後,每當人們圍坐在一起,在茶餘飯後,總會有人講起王清虛的奇事。孩子們睜大眼睛,聽得津津有味,對那個神秘的道士充滿了好奇與向往;大人們則麵帶微笑,迴憶著王清虛的音容笑貌,感慨著他的智慧與善良。
隨著時間的流逝,王清虛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的沂水人傳頌著。他的傳奇經曆,不僅成了人們生活中的談資,更激勵著後人要心懷善意,勇敢地麵對生活中的困難,珍惜眼前的一切。而那座曾經收留過王清虛的荒廟,也成了沂水的一處特殊地標,人們路過時,總會想起那個神秘的道士,以及他留下的美好迴憶 。
在古老而廣袤的山東大地,沂水宛如一顆被歲月珍藏的明珠,鑲嵌在這片土地之上。此地山水相依,連綿起伏的山巒像是大地的守護者,靜靜環抱著這片土地;澄澈的沂水如一條靈動的玉帶,蜿蜒穿過,滋養著河畔的每一寸土地,孕育出了淳樸善良的民風。日子在這片寧靜祥和的土地上緩緩流淌,村民們遵循著自然的節律,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簡單生活,一切都顯得那麽平淡而美好。
這一日,天際邊緩緩走來一位身形清瘦的道士。他身著一襲破舊不堪的道袍,道袍上補丁摞著補丁,在歲月的摩挲下顯得愈發黯淡無光。一頂鬥笠斜斜地扣在他的頭上,半遮住了他的麵容。走近些,便能瞧見他那形容憔悴的模樣,臉頰消瘦,膚色黝黑,透著常年在外奔波的疲憊。然而,當他抬起頭,露出那雙深邃的眼眸時,一股神秘的氣息撲麵而來,那眼中仿佛藏著無盡的故事和對世間萬物的洞察。
這位道士,便是王清虛。他一路雲遊,四海為家,追尋著心中的道。當他踏入沂水這片土地,被這裏的山水風光所吸引,更被那撲麵而來的淳樸民風所打動。行至沂水城外,一座荒廢已久的廟宇映入他的眼簾。廟宇的圍牆早已坍塌,斷壁殘垣在風雨的侵蝕下顯得破敗不堪,院內荒草叢生,肆意蔓延,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但王清虛卻對這裏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他決定在此處落腳,暫作休憩。
消息很快在村子裏傳開了,村民們聽聞荒廟來了個陌生的道士,紛紛懷著好奇與關切的心情前來探望。當他們踏入荒廟,隻見王清虛正安靜地坐在廟中,麵前是一張破舊的石桌,桌上擺著幾本泛黃的書卷。他神情安然,仿若這世間的一切喧囂都與他無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有幾個好事者率先走上前去,與王清虛攀談起來。王清虛緩緩抬起頭,眼中帶著溫和的笑意,不緊不慢地迴應著村民們的問題。他的言語間,透露出淵博的見識和對世間萬物獨特的見解。無論是談論天地自然的奧秘,還是講述為人處世的道理,都讓村民們聽得津津有味,心中暗自驚歎,眼前這位看似落魄的道士,竟有著如此深厚的學識。
然而,當村民們詢問起他的身世過往時,王清虛卻隻是微微眯起眼睛,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並不作答。他的眼神望向遠方,似乎陷入了某種迴憶,但又很快迴過神來,巧妙地轉移了話題。村民們見狀,雖心中滿是疑惑,但也不好再追問下去。
就在眾人準備告辭離開時,一陣喧鬧聲打破了片刻的寧靜。原來是一個調皮好動的孩子,在廟中好奇地東奔西跑,一不小心撞到了供桌。隻聽“哐當”一聲,供桌上的一塊石頭被碰倒,咕嚕嚕地滾落至王清虛腳邊。眾人的目光紛紛被吸引過去,正準備嗬斥孩子的莽撞,卻見王清虛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舉動。
王清虛微微俯身,動作輕柔地撿起腳邊的石頭。他將石頭放在手中,輕輕摩挲了幾下,隨後,竟緩緩放入口中。緊接著,一陣清脆的“嘎吱嘎吱”聲傳入眾人耳中,王清虛像嚼糖果一般,悠然自得地咀嚼著石頭,那石頭在他口中仿佛不再是堅硬的石塊,而是酥脆的餅幹,瞬間化為碎屑。
一時間,整個荒廟安靜得落針可聞,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張大了嘴巴,臉上寫滿了震驚與難以置信。村民們麵麵相覷,眼中滿是疑惑與恐懼,仿佛眼前的王清虛是從另一個世界來的神秘生物。
過了許久,才有一個膽子稍大的村民結結巴巴地問道:“道……道長,您這是……”
王清虛不慌不忙地咽下口中的石頭碎屑,輕輕拍了拍嘴巴,臉上依舊掛著那副淡淡的笑容,卻沒有迴答村民的問題。
從那之後,王清虛吃石頭的奇事就像一陣風,迅速在沂水傳開了。無論是街頭巷尾,還是田間地頭,村民們都在熱烈地討論著這位神秘的道士。有人說他是神仙下凡,擁有超凡的能力;也有人說他是被詛咒的異人,行為詭異。但無論如何,王清虛這個名字,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沂水村民的心中,成為了他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 。
集市驚變:王清虛的奇能顯威
沂水的集市,宛如一幅鮮活的市井畫卷,每日都熱鬧非凡。街道兩旁,攤位林立,琳琅滿目的貨物擺滿了台麵。賣布的攤位上,色彩斑斕的綢緞在微風中輕輕飄動;賣吃食的攤位前,熱氣騰騰,香氣四溢,引得路人紛紛駐足。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交織成一曲充滿生活氣息的樂章。
這日,王清虛也來到了集市。他依舊身著那件破舊的道袍,頭戴鬥笠,步伐悠然。他的出現,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瞬間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在沂水,他吃石頭的奇事早已傳得家喻戶曉,百姓們對他充滿了好奇與敬畏。
人群中,幾個好事者按捺不住,開始起哄:“道長,再給我們表演吃石頭唄!”“是啊是啊,上次沒看夠呢!”眾人你一言我一語,聲音越來越大,將王清虛圍得水泄不通。
王清虛臉上依舊掛著那副溫和的笑容,他不緊不慢,仿佛對這樣的場麵早有預料。他微微俯身,隨手從路邊撿起一塊拳頭大小的石頭,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緩緩放入口中。隨著“嘎吱嘎吱”的聲響,石頭在他口中逐漸化為碎屑,他咀嚼得津津有味,仿佛那不是一塊石頭,而是世間難得的美味。
周圍的人看得目瞪口呆,有人忍不住發出驚歎,眼神中滿是震撼與崇拜;也有人露出懷疑的神色,交頭接耳,小聲嘀咕著,以為這是某種障眼法或魔術。“這怎麽可能?石頭怎麽能吃呢?肯定是耍了什麽把戲。”一個年輕人皺著眉頭,滿臉狐疑地說道。
就在眾人議論紛紛之時,一位富家公子分開人群,大步走了過來。他身著華麗的錦袍,頭戴鑲玉的冠冕,腰間掛著一塊價值不菲的玉佩,舉手投足間盡顯傲慢。他叫趙淩,是沂水當地有名的富戶趙家的獨子,平日裏養尊處優,目空一切。
趙淩滿臉不屑,上下打量著王清虛,嘴角掛著一絲嘲諷的冷笑:“哼,我看你就是在故弄玄虛,這世上哪有人能吃石頭,不過是些糊弄人的小把戲罷了。”說罷,他轉身對身旁的家丁吩咐道:“去,給我找一塊最大、最堅硬的石頭來,我倒要看看他還能不能吃得下去!”
家丁們不敢怠慢,立刻四處尋找。不一會兒,幾個家丁費力地抬著一塊巨大的石頭迴來了。這塊石頭足有磨盤大小,表麵粗糙,質地堅硬,普通人就是用錘子砸,也得費一番力氣。
趙淩得意洋洋地看著王清虛,挑釁道:“你要是能把這塊石頭吃了,我趙淩從此對你心服口服,要是吃不了,就別在這裝神弄鬼,趕緊滾出沂水!”
周圍的百姓們見狀,都為王清虛捏了一把汗。這麽大、這麽硬的石頭,別說是吃,就是看著都讓人害怕。大家的目光紛紛投向王清虛,隻見他神色平靜,眼中沒有一絲慌亂。他不慌不忙地走上前,伸出雙手,輕輕接過石頭。那石頭在他手中,仿佛變得輕巧無比。
王清虛深吸一口氣,將石頭舉到嘴邊,緩緩張開嘴巴。眾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他。隻見王清虛的牙齒咬在石頭上,發出“哢哢”的聲響,竟然真的咬下了一塊石頭。他開始咀嚼,臉上的表情輕鬆自在,仿佛正在享受一頓豐盛的美食。
隨著王清虛的咀嚼,石頭逐漸變小,碎屑不斷被他咽下。不一會兒,那塊巨大的石頭竟然真的被他吞入了腹中。周圍先是一片死寂,緊接著,爆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歡唿聲。百姓們紛紛鼓掌叫好,對王清虛的奇能更加信服。“道長真是神人啊!”“太厲害了,這簡直是神仙下凡!”眾人的誇讚聲此起彼伏。
趙淩的臉色卻變得十分難看,他瞪大了眼睛,滿臉的不可置信。原本自信滿滿的他,此刻像被霜打了的茄子,蔫了下來。他怎麽也沒想到,王清虛真的能吃下這麽大的石頭。在眾人的注視下,他的臉一陣紅一陣白,覺得自己顏麵盡失。
但趙淩心有不甘,他還想再刁難王清虛,剛要開口,卻被周圍百姓的指責聲淹沒:“你這公子,怎麽能這樣呢?道長都證明了自己,你還想怎樣?”“就是,人家道長有真本事,你就別再鬧了。”百姓們紛紛站出來為王清虛說話,趙淩自知理虧,不敢再言語,灰溜溜地帶著家丁離開了。
經此一事,王清虛的名聲在沂水傳得更遠了。不僅是沂水本地的百姓,就連周邊城鎮的人也都聽聞了他的奇事,紛紛慕名而來,隻為親眼見識一下這位能吃石頭的奇人。而王清虛,依舊是那副淡然的模樣,繼續著他在沂水的生活,偶爾為百姓排憂解難,他的故事也在這片土地上越傳越神,成為了人們心中永恆的傳奇 。
縣衙驚現食石奇人
沂水的街頭巷尾,人人都在談論王清虛吃石頭的奇事,這股熱潮如洶湧的潮水,迅速蔓延至縣衙。彼時,縣令李豐正坐在書房中,審閱著堆積如山的公文。他是個心思細膩、好奇心極重的人,平日裏就對世間的奇聞軼事格外上心。當聽聞王清虛的事跡後,他手中的毛筆瞬間停住,眼中閃過一絲興奮與好奇。
“來人呐!”李豐高聲喚道,聲音在書房中迴蕩。
一名衙役匆匆走進來,恭敬地行了個禮:“大人,有何吩咐?”
“聽聞城外荒廟來了個能吃石頭的道士,叫王清虛,你速速派人將他請到縣衙來,我倒要親眼見識見識。”李豐放下毛筆,神色中滿是期待。
“是,大人,小的這就去辦。”衙役領命後,轉身快步離去。
不多時,兩名衙役來到荒廟,見到王清虛後,恭敬地說道:“道長,我家縣令大人聽聞您的奇能,特命我等前來請您到縣衙一敘。”
王清虛放下手中的書卷,臉上依舊掛著那副溫和的笑容,不慌不忙地起身:“既然如此,那就有勞二位帶路了。”
王清虛隨著衙役來到縣衙,步入大堂。李豐早已在大堂等候,他身著官服,端坐在主位上,見王清虛進來,立刻站起身,目光緊緊地盯著他,上下打量一番。王清虛身形清瘦,破舊的道袍雖洗得發白,卻幹淨整潔,鬥笠下的雙眼深邃而平靜,透著一股超脫塵世的淡然。
“你便是王清虛?”李豐開口問道。
“正是小道。”王清虛微微拱手,行了個禮。
“聽聞你能食石,可是真的?”李豐的眼神中充滿了好奇與探究。
王清虛微微一笑,輕輕點頭稱是。
李豐來了興致,立刻命人取來各種石頭。不一會兒,衙役們便搬來一堆石頭,有圓潤光滑的鵝卵石,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柔和的光澤;也有尖銳鋒利的碎石,邊緣如刀刃般鋒利,看著就讓人膽寒。
李豐指著石頭說道:“道長,那就請你展示一番吧。”
王清虛走上前,神色平靜,他先拿起一塊鵝卵石,放入口中,隨著清脆的咀嚼聲,鵝卵石在他口中逐漸化為碎屑,他的表情輕鬆自然,仿佛正在品嚐美味的點心。緊接著,他又撿起一塊碎石,旁人看著都覺得危險,可他卻毫不猶豫地放入口中,依舊吃得毫無壓力,仿佛那些尖銳的棱角對他來說毫無影響。
李豐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嘖嘖稱奇:“奇哉!奇哉!我為官多年,從未見過如此奇事。道長,你這究竟是何緣故?難道有什麽獨特的養生秘訣?”
王清虛咽下口中的石頭碎屑,緩緩說道:“大人,世間萬物皆有其規律,在常人眼中,石頭堅硬無比,不可食用,但在小道看來,不過是順應自然罷了。我與這石頭,也不過是機緣巧合,並無特別之處。”
李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雖然王清虛的迴答並未完全滿足他的好奇心,但他對王清虛的敬佩之情卻油然而生。他命人看座,又吩咐下人準備茶水,與王清虛交談起來。
“道長雲遊四方,想必見識廣博,不知可曾見過其他奇人異事?”李豐饒有興趣地問道。
王清虛端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緩緩說道:“這世間之大,無奇不有。小道曾在山中遇見過能與飛禽走獸交流之人,也見過能唿風喚雨的奇人。萬物皆有靈,隻要用心去感受,便能發現其中的奧秘。”
李豐聽得入神,心中對王清虛的學識和見識更加欽佩。兩人從奇人異事聊到民生百態,又從養生之道談到為官之道。王清虛言辭懇切,見解獨到,讓李豐受益匪淺。
“道長,依你之見,我等為官者,當如何治理一方百姓?”李豐虛心請教。
王清虛放下茶杯,神色認真地說道:“為官者,當以民為本,心懷百姓,公正廉明。就如同這天地滋養萬物,不求迴報,方能贏得百姓的敬重與愛戴。”
李豐聽後,心中豁然開朗,他起身向王清虛深深鞠了一躬:“多謝道長教誨,李某定當銘記於心。”
此後,李豐與王清虛相談甚歡,直至天色漸晚,王清虛才起身告辭。李豐親自將他送至縣衙門口,目送他離去。
王清虛能吃石頭且見識不凡的事,很快在縣衙內傳開,又從縣衙傳至民間,百姓們對王清虛的敬仰之情愈發深厚。而王清虛,依舊迴到他的荒廟,繼續著他雲淡風輕的修行生活,隻是他與縣令的這番交流,為他的傳奇故事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市井風雲:王清虛智破騙局
在沂水,王清虛憑借著吃石頭的奇能,名聲如日中天,大街小巷都傳頌著他的故事。無論是街頭巷尾的頑童,還是田間勞作的農夫,亦或是店鋪裏的掌櫃,無人不知這位神秘的道士。他的每一次出現,都會吸引眾人的目光,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
然而,這耀眼的名聲卻悄然引來了他人的嫉妒與怨恨。有個名叫錢二的江湖騙子,長期在沂水靠一些諸如“點石成金”“隔空取物”之類的小把戲招搖撞騙。過去,他總能憑借這些障眼法,引得眾人圍觀,收獲不少錢財和吹捧。可自從王清虛來到沂水,一切都變了。人們的注意力被王清虛奇特的能力所吸引,再也沒人對錢二的那些小把戲感興趣。錢二看著自己曾經熱鬧的場子變得冷冷清清,心中的嫉妒之火越燒越旺,他決心要讓王清虛出醜,奪迴自己在沂水的“風光”。
錢二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條自以為天衣無縫的毒計。他四處打聽,找到了一個遊手好閑、唯利是圖的地痞劉三。劉三整日在集市上晃蕩,以欺負弱小、敲詐勒索為生,是個聲名狼藉的人物。錢二找到劉三,塞給他一錠銀子,劉三眼睛瞬間放光,忙不迭地問:“錢爺,您這是有啥吩咐?”
錢二湊到劉三耳邊,低聲說道:“我要你幫我個忙,讓那個叫王清虛的道士出醜。他不是能吃石頭嗎?你去給他準備一塊特製的假石頭,到時候在他吃石頭的時候,偷偷把真石頭換了,我倒要看看他還怎麽裝神弄鬼。事成之後,還有重謝。”
劉三聽後,嘿嘿一笑:“這事兒包在我身上,錢爺您就等著看好戲吧!”
很快,機會來了。這日,王清虛像往常一樣來到集市。集市上依舊熱鬧非凡,人來人往,叫賣聲此起彼伏。王清虛剛一露麵,就被眼尖的百姓發現了。“道長,再給我們表演吃石頭吧!”“是啊,道長,我們還沒看夠呢!”眾人圍攏過來,熱情地請求道。
王清虛微笑著點點頭,他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場麵。他俯身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就在他準備放入口中時,劉三貓著腰,偷偷靠近,趁眾人不注意,迅速將手中的假石頭與王清虛手中的真石頭掉包。王清虛剛把石頭放入口中,就察覺到異樣。這石頭咬起來毫無質感,味道也不對,他心中立刻明白,有人在搞鬼。但他不動聲色,依舊裝作吃得津津有味,臉上還露出享受的表情。
劉三見王清虛沒有識破,心中暗自得意。他退後幾步,突然跳出來,指著王清虛大喊:“大家快看啊,這道士是個騙子!他根本不能吃石頭,他吃的是假石頭!”眾人聞言,一片嘩然,紛紛露出驚訝和疑惑的表情。“怎麽可能?道長之前不是都能吃嗎?”“難道真的是騙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議論紛紛。
王清虛不慌不忙,他緩緩吐出嘴裏的石頭,攤開手掌,展示給眾人看。隻見那塊石頭在他手中,閃爍著與之前截然不同的光澤,質地也明顯不同。王清虛微微一笑,說道:“這位兄弟,你為何要拿假石頭來試探我呢?”
劉三心中一驚,但他還想狡辯:“你……你別胡說,這就是你剛剛吃的石頭,你就是個騙子!”
王清虛不緊不慢地說:“大家請看,我剛剛撿起的石頭,是從那邊的牆角處拿的,上麵還有泥土的痕跡。而這塊石頭,幹淨光滑,明顯是被人刻意準備的。”眾人順著王清虛手指的方向看去,又仔細觀察他手中的石頭,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這時,人群中有人認出了劉三:“這不是劉三嗎?他平日裏就不幹好事,肯定是他搞的鬼!”“對,他肯定是被人收買了!”眾人的目光紛紛轉向劉三,指責聲此起彼伏。
劉三見事情敗露,臉色變得煞白,額頭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他還想逃跑,卻被幾個強壯的百姓攔住了去路。“說,是誰指使你的?”百姓們憤怒地質問。
劉三嚇得瑟瑟發抖,不敢隱瞞,隻好說出了幕後主使是錢二。眾人得知真相後,更加憤怒,紛紛要求錢二出來給大家一個交代。錢二躲在人群中,看到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知道自己的計劃徹底失敗了。他灰溜溜地擠出人群,趁著眾人不注意,偷偷溜走了。
經此一役,王清虛的威望不但沒有受損,反而更高了。百姓們對他的智慧和沉穩更加欽佩,紛紛感歎:“道長果然厲害,連這樣的陰謀都能輕鬆識破。”“是啊,道長不僅有奇能,還如此聰明,真是讓人佩服。”
從那以後,王清虛依舊在沂水過著他雲遊修行的生活,偶爾為百姓排憂解難。而他智破騙局的故事,也在沂水流傳得更加廣泛,成為了人們心中一段膾炙人口的傳奇佳話,激勵著大家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虛假的表象所迷惑 。
悄然離去,傳奇不朽
在那場轟動沂水的識破騙局風波之後,王清虛的生活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他依舊住在城外那座荒廟之中,每日伴著晨曦起身,在廟前的空地上打一套太極,活動筋骨,隨後便坐在廟內,或是研讀道經,或是閉目冥想,感悟天地間的奧秘。
沂水的村民們對王清虛愈發敬重,時常帶著自家種的糧食、新鮮的蔬果前來探望他。王清虛總是微笑著接受,然後與村民們親切地交談。他不再僅僅是那個能吃石頭的奇人,更成了村民們生活中的知心人。
村裏有個年輕後生叫小虎,最近總是愁眉苦臉。原來,他一心想外出闖蕩,卻又擔心家中年邁的父母無人照顧,心中糾結萬分。王清虛看出了他的心思,將他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小虎,人生的道路上總會麵臨諸多選擇,這並無對錯之分,重要的是遵循自己的內心,同時也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外出闖蕩固然能見識廣闊天地,但若因此讓父母憂心,也並非明智之舉。你不妨先在家鄉附近謀求出路,既能照顧父母,又能積累經驗,待時機成熟,再做遠行打算也不遲。”小虎聽後,心中豁然開朗,感激地向王清虛道謝。此後,他在沂水縣城找了份學徒的工作,一邊努力學習手藝,一邊孝順父母,日子過得充實而滿足。
還有一次,村裏遭遇了一場嚴重的旱災,莊稼大片枯萎,村民們心急如焚。王清虛看著憂心忡忡的村民,安慰道:“莫要慌張,我雖不懂求雨之法,但我知曉這附近的山川地勢,或許能尋得水源。”於是,他帶著幾個年輕力壯的村民,翻山越嶺,四處尋找。終於,在一處隱蔽的山穀中,他們發現了一條幹涸的河道,王清虛憑借著豐富的經驗,判斷此處地下必有水源。眾人齊心協力,開始挖掘,經過幾天幾夜的努力,一股清泉噴湧而出。村民們歡唿雀躍,對王清虛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然而,王清虛心中始終明白,自己與這塵世不過是短暫的緣分。他本是雲遊四海的道士,追尋的是那縹緲的道,沂水隻是他漫長修行路上的一站。每當夜晚,他望著滿天繁星,心中都會湧起一股對遠方的向往。他深知,自己不能永遠停留在此,還有更廣闊的天地等待他去探索,還有更多的修行之路需要他去踐行。
一日清晨,陽光輕柔地灑在荒廟之上,幾隻鳥兒在枝頭歡快地歌唱。村民們像往常一樣,帶著自家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結伴來到荒廟看望王清虛。他們一邊走,一邊談論著王清虛的種種善舉,臉上洋溢著溫暖的笑容。可當他們踏入荒廟時,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廟中空無一人,往日王清虛坐過的蒲團、讀過的書卷都不見了蹤影,整個廟宇顯得格外冷清。村民們四處尋找,大聲唿喊著王清虛的名字,迴應他們的隻有空蕩蕩的迴聲。
就在眾人滿心疑惑之時,一位眼尖的村民發現廟中的牆壁上多了幾行字。大家紛紛圍攏過去,隻見上麵寫著:“人生如夢,塵世皆為幻影,吾乃世間匆匆過客。承蒙諸位厚愛,於沂水暫歇,今緣分已盡,當踏上新途。望諸君珍惜當下,莫負時光。”
村民們看著這幾行字,心中滿是不舍。他們這才明白,王清虛已經悄然離去。想起與王清虛相處的點點滴滴,許多人眼眶濕潤,忍不住流下淚來。那個能吃石頭、幫他們解決難題、為他們排憂解難的道長,就這麽無聲無息地離開了。
但王清虛的故事,卻在沂水這片土地上紮下了根。從那以後,每當人們圍坐在一起,在茶餘飯後,總會有人講起王清虛的奇事。孩子們睜大眼睛,聽得津津有味,對那個神秘的道士充滿了好奇與向往;大人們則麵帶微笑,迴憶著王清虛的音容笑貌,感慨著他的智慧與善良。
隨著時間的流逝,王清虛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的沂水人傳頌著。他的傳奇經曆,不僅成了人們生活中的談資,更激勵著後人要心懷善意,勇敢地麵對生活中的困難,珍惜眼前的一切。而那座曾經收留過王清虛的荒廟,也成了沂水的一處特殊地標,人們路過時,總會想起那個神秘的道士,以及他留下的美好迴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