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說你什麽?”接下來的幾個字,素琴是一個字一個字發過來的。
內容如下:
少
兒
不
宜
我熄掉手機屏,環顧左右,好像做了一件大壞事,正在被人窺視。
蒸菜館生意不錯,顧客吃著飯,要麽吃音樂,要麽刷視頻,大家專注於自己,根本不去觀察身邊人。
我再次想起曹超的話:“寫小說一定要體驗生活,體驗生活就是紮下身子,傾聽群眾的心聲,用眼睛觀察,讓故事在你的目光下,流動起來。”
必須承認,曹超雖不寫作,但他的話的確在理。按照他的說法,我在用餐時,不應該玩手機,而要留意觀察周圍人,看他們在幹什麽,聽他們說了什麽。
不過,素琴正與我聊著天呢,還等著我迴答,我不可能放下手機,而不理會她吧。
再說了,她明明講了一句那樣大膽開放的話,而我置之不理,她會作何設想?
於是,我再次打開手機,給素琴迴話:“怎麽會呢,這是藝術啊。”
其實,這話迴得並不恰當。不過,再撤迴來,就顯得刻意。而且,說不定,她已經看到了。
素琴倒沒介意,隔一會兒,就發了照片過來。怎麽說呢,這張照片,的確有些與外人言的意思。
拍照,因為浴室裏的水霧,讓那張照片,多了一層朦朧的詩意。
素琴能捕捉到這樣的閃光點,足可見她對美有別樣的見解。
或者說,她即使對美學沒有了解,但在她的認知裏,這就是美。
因此,拿起手機,拍下了這張照片。
如她所說,這樣的照片,是無法對人言的。
其一,你在浴室洗澡,還拿著手機拍照,可見多麽自戀啊。
其二,你既然拍了一張,難道還沒拍其他的?
素琴肯定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不敢輕易與人言。大約,她從冬夏嘴中,聽說了我的一些事,覺得我人不錯,閑時愛翻書,認為我或與她有共同語言,能夠理解她吧。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她對那張照片的極度迷戀。
必須承認,那樣的瞬間,是可遇不可求的。美的事物,應該與人分享。因為那樣,美就成了雙份的快樂。
她無法向熟人分享,隻能找我這個,近乎陌生人的人發。反正,我對她不知根知底。等冬夏迴來,她就會離開,我倆再見的可能性,約等於零了。所以,沒有什麽後顧之憂。
素琴發了照片,許久都沒再言聲,應該的確有所顧忌。
這種事,一旦換一個人,或許就會認為,她心思不純,有別的想法。
我思謀一番,將上述想法變成文字,分幾次發給素琴。每次信息,都多達三四百字。
素琴讀後很感慨,先發了一大堆讚。接著,跟我談起照片來。由著照片,又談到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當然,與隔膜相對的,便是心靈的契合。此前,聽她談話,並不能感知到這一點。但她在網上,像變換了一個人,能侃侃而談,將內心所思所想,全部轉換成文字。
聊著聊著,竟然止不住了。
從蒸菜館出來,迴出租屋,上樓時,看到素琴開著門,我很想上前打個招唿,又怕破壞了網聊的意蘊。
想了想,輕聲上樓,沒有驚動她。到了屋裏,坐在沙發上,抱著手機,和她一頓暢聊。
由著攝影,談到了小說。我送給她的兩本書,《包法利夫人》,她聽說過。和我一樣,她讀了開頭,就歡喜得不行。
由著這本書,談起了閱讀,又由著閱讀,談起了少小時候的經曆,童年的趣事,家鄉風物。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那種感覺,像找到了一個知己一般。
素琴雖是冬夏的表嫂,但其實比冬夏還小一歲。隻不過,她輩份比冬夏大罷了。
按理講,三十來歲的女人,正應該好好保養,素琴卻有點特別,她不注重塗粉抹彩,而以素顏示人。正因此,她看起來,年齡要比冬夏大一些。
不過,若仔細看,她眉眼裏的光亮,與冬夏完全不同,甚至,比朱玲瓏也更打動人心。
更何況,她身上還散發著知識的書香。腹有書香氣自華,也因此,她身上的氣質,是別的女人所沒有的。
隻是,很多人隻注意表麵的浮華,而看不到她內心的美好。
不知不覺,又過了將近一小時。素琴說了聲抱歉,有事要忙了。
放下手機,我起身,伸了伸懶腰。走到陽台,極目遠眺,讓眼睛放鬆放鬆。
所謂“遠眺”,當然是誇張的說法。
我住的這片城中村,雖不算親嘴樓,但樓與樓之間,相隔並不遠。周圍全是出租樓,我在三樓,自然阻隔了視線,不可能遠眺的。
我的目光,在近處的出租屋,實際是別人家的陽台上轉了一圈,再次收迴來。低頭時,看到冬夏送給我的多肉。
我彎下腰身,捧起多肉,雙肘撐在窗台上。這盆多肉,名叫錦之玉虹。
我還記得,冬夏當初,抱著多肉上門時,給我介紹它們時的情景。她臉上的笑容溫潤,令人沉迷。
想著冬夏,又念及素琴,覺得剛才是不是對素琴過於熱情了?若是冬夏知曉,一定會不高興的吧。
轉念再想,素琴應該不會把我倆的談話,告訴於她。
畢竟,她說過了,有許多藏於內心深處的話題,輕易不能與人言,更加不能對親近的人講的。
隻是,兩個才加上微信的人,第一日就聊得如此投機,再聊下去,不會朝親近的關係發展麽?
如果真有進一步的發展,到時,我又該如何麵對冬夏呢?
內容如下:
少
兒
不
宜
我熄掉手機屏,環顧左右,好像做了一件大壞事,正在被人窺視。
蒸菜館生意不錯,顧客吃著飯,要麽吃音樂,要麽刷視頻,大家專注於自己,根本不去觀察身邊人。
我再次想起曹超的話:“寫小說一定要體驗生活,體驗生活就是紮下身子,傾聽群眾的心聲,用眼睛觀察,讓故事在你的目光下,流動起來。”
必須承認,曹超雖不寫作,但他的話的確在理。按照他的說法,我在用餐時,不應該玩手機,而要留意觀察周圍人,看他們在幹什麽,聽他們說了什麽。
不過,素琴正與我聊著天呢,還等著我迴答,我不可能放下手機,而不理會她吧。
再說了,她明明講了一句那樣大膽開放的話,而我置之不理,她會作何設想?
於是,我再次打開手機,給素琴迴話:“怎麽會呢,這是藝術啊。”
其實,這話迴得並不恰當。不過,再撤迴來,就顯得刻意。而且,說不定,她已經看到了。
素琴倒沒介意,隔一會兒,就發了照片過來。怎麽說呢,這張照片,的確有些與外人言的意思。
拍照,因為浴室裏的水霧,讓那張照片,多了一層朦朧的詩意。
素琴能捕捉到這樣的閃光點,足可見她對美有別樣的見解。
或者說,她即使對美學沒有了解,但在她的認知裏,這就是美。
因此,拿起手機,拍下了這張照片。
如她所說,這樣的照片,是無法對人言的。
其一,你在浴室洗澡,還拿著手機拍照,可見多麽自戀啊。
其二,你既然拍了一張,難道還沒拍其他的?
素琴肯定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不敢輕易與人言。大約,她從冬夏嘴中,聽說了我的一些事,覺得我人不錯,閑時愛翻書,認為我或與她有共同語言,能夠理解她吧。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她對那張照片的極度迷戀。
必須承認,那樣的瞬間,是可遇不可求的。美的事物,應該與人分享。因為那樣,美就成了雙份的快樂。
她無法向熟人分享,隻能找我這個,近乎陌生人的人發。反正,我對她不知根知底。等冬夏迴來,她就會離開,我倆再見的可能性,約等於零了。所以,沒有什麽後顧之憂。
素琴發了照片,許久都沒再言聲,應該的確有所顧忌。
這種事,一旦換一個人,或許就會認為,她心思不純,有別的想法。
我思謀一番,將上述想法變成文字,分幾次發給素琴。每次信息,都多達三四百字。
素琴讀後很感慨,先發了一大堆讚。接著,跟我談起照片來。由著照片,又談到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當然,與隔膜相對的,便是心靈的契合。此前,聽她談話,並不能感知到這一點。但她在網上,像變換了一個人,能侃侃而談,將內心所思所想,全部轉換成文字。
聊著聊著,竟然止不住了。
從蒸菜館出來,迴出租屋,上樓時,看到素琴開著門,我很想上前打個招唿,又怕破壞了網聊的意蘊。
想了想,輕聲上樓,沒有驚動她。到了屋裏,坐在沙發上,抱著手機,和她一頓暢聊。
由著攝影,談到了小說。我送給她的兩本書,《包法利夫人》,她聽說過。和我一樣,她讀了開頭,就歡喜得不行。
由著這本書,談起了閱讀,又由著閱讀,談起了少小時候的經曆,童年的趣事,家鄉風物。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那種感覺,像找到了一個知己一般。
素琴雖是冬夏的表嫂,但其實比冬夏還小一歲。隻不過,她輩份比冬夏大罷了。
按理講,三十來歲的女人,正應該好好保養,素琴卻有點特別,她不注重塗粉抹彩,而以素顏示人。正因此,她看起來,年齡要比冬夏大一些。
不過,若仔細看,她眉眼裏的光亮,與冬夏完全不同,甚至,比朱玲瓏也更打動人心。
更何況,她身上還散發著知識的書香。腹有書香氣自華,也因此,她身上的氣質,是別的女人所沒有的。
隻是,很多人隻注意表麵的浮華,而看不到她內心的美好。
不知不覺,又過了將近一小時。素琴說了聲抱歉,有事要忙了。
放下手機,我起身,伸了伸懶腰。走到陽台,極目遠眺,讓眼睛放鬆放鬆。
所謂“遠眺”,當然是誇張的說法。
我住的這片城中村,雖不算親嘴樓,但樓與樓之間,相隔並不遠。周圍全是出租樓,我在三樓,自然阻隔了視線,不可能遠眺的。
我的目光,在近處的出租屋,實際是別人家的陽台上轉了一圈,再次收迴來。低頭時,看到冬夏送給我的多肉。
我彎下腰身,捧起多肉,雙肘撐在窗台上。這盆多肉,名叫錦之玉虹。
我還記得,冬夏當初,抱著多肉上門時,給我介紹它們時的情景。她臉上的笑容溫潤,令人沉迷。
想著冬夏,又念及素琴,覺得剛才是不是對素琴過於熱情了?若是冬夏知曉,一定會不高興的吧。
轉念再想,素琴應該不會把我倆的談話,告訴於她。
畢竟,她說過了,有許多藏於內心深處的話題,輕易不能與人言,更加不能對親近的人講的。
隻是,兩個才加上微信的人,第一日就聊得如此投機,再聊下去,不會朝親近的關係發展麽?
如果真有進一步的發展,到時,我又該如何麵對冬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