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山玄妙洞之中。
張玄真和程妙音乘七寶琉璃車從汴梁返迴,將屋內盛放培元靈漿的池子裝扮一新。以南詔石材將池底鋪就如鏡麵光滑,才把培元靈漿灌滿一池。南詔石材可是大宋國生辰綱的上好貢品之一。
又在修行的屋子中央,以法力催動五行鐵斧,鑿石而成一個精巧的石架,穩穩地把魔靈石和仙靈石都鑲嵌在上邊。兩塊巨大靈石仿佛屏風一般,分開二人。張玄真在南,程妙音在北,盤坐在金絲線的綢緞蒲團之上。再運轉五行之術,以金力化出一長柄金鈴鐺,一個小拇指大小的長柄小靈錘,這一鈴一錘兒,便是‘引磬’。兩個五行‘引磬’懸在兩人頭頂上方。二人口中默念《靜心咒》和《常清常靜經》,很快便進入忘我無我之境,隻有靈明覺知存在,兩個人便都處於住定狀態。隻有一炷香的功夫,張玄真和程妙音雙雙從入定之態進入住定之境。三日後身心安寧清淨,洞府中慢慢悠悠傳出綿延悠長的‘叮’一聲,由輕柔至清晰,悅耳清亮,使人神魂一振。張玄真和程妙音的五感和神智逐漸迴返。此刻二人便已進入修行功法之佳境。
程妙音:“夫君,我之前在運轉魔元曳影的時候,祭出血魄針,發現血魄針似乎從魔元功法之中得到很大的助力。仿若同是來自魔界的兩個兄弟見麵,異常興奮。我猜想是不是魔元功本是魔界太和幽冥境的功法,而血魄針同來自太和幽冥境,故而相互共鳴。如果我們使用那塊巨大的魔靈石,輔助我們修煉魔元功會不會事半功倍?”
“我倒覺得單單使用魔靈石不是十分穩妥。”張玄真不太讚同。“魔靈石有助魔元功,其實我擔心的是煞氣太重。不若咱們以仙靈石加之魔靈石輔助,仙魔兩種靈氣,共同修煉魔元功。但是也不能忘記常誦《靜心咒》和《常清常靜經》,以便清除神魂神識之中,絲絲縷縷的煞氣執念。”
“也有道理!”程妙音點點頭。
張玄真和程妙音掐起手訣,以靈力引導仙魔兩方靈石的靈氣,靈氣便如海上的‘水龍卷’一般,一灰一白兩道精純靈氣灌入二人丹田。
靈氣一入丹田,二人便以丹田溫火煉化,然後按照魔元功的功法描述,神念引導靈力依照魔元功順序依次行過,逐漸加速。心念第一重、第二重功法咒訣,雙手結‘魔元印’,靈力運轉速度越來越快,如此往複,灰白兩道靈氣相互纏繞,越行越快。魔元功對仙、魔靈石的靈氣特別有效,加持作用異常明顯,很快便有灰白雙色氣旋在靈氣中出現。一個月後,靈力氣旋在經脈循環中運轉如流星劃過,灰白兩色靈氣已經融合,並發出赤青銀三色神光。神光映照骨骼,光亮透出肌膚之外,骨骼晶瑩如玉,氣旋光罩經脈。
在兩方巨大晶石的助力之下,兩個人進入無我無物之態,隻有魔元功法在體內運轉,不斷衝擊第三處位於膝蓋後部的委中穴‘魔元靈竅’。隻有衝開了第三處靈竅,才算是第三重圓滿。
洞府之外,日升月落,兩個寒暑交迭,兩年時光一晃而過。委中穴的‘魔元靈竅’終於被打通。
第三重是身形化虛。由於極快身法,若不隱匿身形,便是虛影百千,所見皆為虛身,是為‘身形化虛’。若隱匿真身,則氣息無法被探知。
張玄真,程妙音,魔元經第三重圓滿。
……
冬末初春。
玄妙洞的培元靈漿池,張玄真二人沉浸於靈漿仙氣的氤氳包裹之中,極速補充靈力。魔元經突破第三重,二人心中欣喜,一邊閑聊下一步作何打算。
“夫君,你我二人現在逃跑的功夫可是不弱了吧?哈哈哈……”
“何止是逃跑,現在娘子隱匿身形,於暗處隱匿,伺機動手,恐怕結丹以下十拿九穩。”
“結丹以下啊?還是差了些。”程妙音稍有失落。
張玄真:“雖說前些日子能感覺到築基的瓶頸稍有鬆動,可是距離五行凝結,四象和合,三寶成丹,達到結丹期,還是有一段距離。”。
“夫君,我們現在直接強行結丹,是否可行?”
“咱們現在一無功法,二無丹藥,想要結丹恐怕還是不行。”張玄真。
“兩年前,借著查玄鐵令的事情,我本意是看看玄鐵令背後有沒有結丹的機緣,可是結果卻完全沒有收獲。”張玄真歎口氣。
“不但沒有機緣,還查出人界可能有一場劫難。”程妙音補充。
程妙音轉念一想,又問張玄真:“我們現在該如何進一步提高實力啊?”
“暫時沒有結丹的條件,便不能再一次脫胎換骨,丹田容納靈力也不會有本質改變。但是咱們可以增強神識,這樣可操控的法寶數量大大增加,以數量取勝。”
“又要練《太清通玄修神術》嗎?這個可是好辛苦。”程妙音有點犯愁。
第二天,二人便開始修練第二重了。
心中默念第二重的功法經文,依照功法,運轉體內靈力,很快便聽音不驚不亂,不出定。玄妙洞外,鴉雀鳴叫,融雪化冰,風吹枯枝,各種聲音都無法擾亂二人心智。入定之後,常處入定狀態,便是住定。如此住定兩年。
兩年後,二人的神識已經可以離體,好似銀河閃動,懸於頭頂,又仿佛無底深洞,吸納仙靈之氣。魔靈石,仙靈石,兩方晶石上的靈氣,如涓涓泉水,流向二人頭頂的神識。神識不斷膨脹擴大,神室在修神術的功法作用之下,出現了無邊無際的空間,神室上空的道紋愈加清晰明亮。如此又是兩年。
住定之中,二人萬念停止,不入不出。沒有任何雜念,逐漸進入五感六根皆如虛無之態,眼不觀,耳不聽,口無味,鼻不聞,無受、想、行、識。體內世界,一切歸於寂靜,隻有神識如天地創世一般,吸收著仙魔晶石上的無盡靈氣,多年淬煉,神識已經元盈炁滿,穩固堅韌。
經過這些年的曆練,二人再參悟《太清通玄修神術》再也沒有第一重時的那種種痛苦不適。
如此又過了四年。玄妙洞外風雨雷電,花開花落,玄妙洞內渾然不知。前後八年修煉,張玄真和程妙音身體周圍瑞兆再現,玄妙洞外一道神霞出現,神輝千丈。
二人的泥丸宮中曾經聽到過的頌道之音,此刻再起—— 造化之根,洞照神識,平平蕩蕩,燁燁煌煌,心悟玄音,早證無為…… 神室上空如驕陽的道紋金光,光芒由金變紅,道紋愈發清晰,那道紋散發出如意之光,光芒柔和溫潤。神識如銀河旋轉,其中隱隱出現一個銀光人像,神相莊嚴。如仙霧般人像一出,神識範圍毫無預兆猛然增大,無邊無際,好似駕馭流光而觀世界,又極速返迴。紅光道紋鎮神室,定精魂。
《太清通玄修神術》第二重,大功告成,神魂出定!
魔元功和《太清通玄修神術》各進一階,張玄真和程妙音自是心中歡喜。
兩個人結伴飛出玄妙洞,設下防護結界封閉洞府。這次張玄真二人決定不借助七寶琉璃車,攜手禦空飛行。結果兩日便以魔元功‘身形化虛’遍遊了華夏。雖然速度飛快,但是丹田內靈力有限,張玄真和程妙音這兩日時間,馬不停蹄,日夜疾馳,幾乎用掉一半還靈丹來補充靈力。待迴到玄妙洞,丹田靈力仍然消耗一空,趕緊以培元靈漿補充丹田的空虛。
張玄真和程妙音十年來在洞中修煉,忘記凡間歲月是何年,而外界此時已經是北宋康定元年。這年發生了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 在豫北的淇河附近,有一處名叫‘墳頭嶺’的偏僻古村,村裏一戶人家添了新丁。古村北邊是一條小河,南邊是一片丘陵,把村子夾在當中。丘陵形狀像一片巨大的墳堆,所以這裏的丘陵和這個村子都叫‘墳頭嶺’。
村裏有戶人家姓唐,戶主叫唐義,是他家裏添了新丁。新添的是老三,老大是兒子,老二是千金,這剛生出來的嬰孩兒是老三。本來是件喜事,但是在老三生出來的那天,月色血紅,星空雖明亮卻有滾滾雷聲不斷,唐家祖宗牌位搖晃掉地,家裏養的看家狗,自己咬斷繩子,再也沒有迴來。家裏看這孩子出生的時候,兇兆頻現,怕他夭折,給他起名字叫唐全壽,乳名叫土蛋。家裏人覺得名字越賤越好養活。
墳頭嶺原本就很小很偏僻,早先隻剩了十幾戶人家,這個唐義是個外來戶,領著十幾口人來了墳頭嶺定居。村子裏的人都以為是哪裏發了洪水,這個有錢的唐家逃難,帶著金銀細軟,一家老小到墳頭嶺安家落戶來了。村裏人不知道的是,這個唐義是走江湖混綠林的。唐義本來準備納個投名狀,上山入夥,結果殺了一個有錢的大戶,奪了好些銀錢。有了這些銀錢,唐義就打消了上山的念頭,買了十幾個男丁和婢女,躲到‘墳頭嶺’在北水南山之間,蓋起了自己的三進大宅院,當上了本地的員外,開枝散葉起來。再加這裏距離皇城近,大杆子大柳子的土匪很少,結果唐義就在這兒安安生生過了二十多年。
一歲之後土蛋便學會說話了。這孩子在他娘的懷裏,對著爹娘竟然說:“你二人雖是我爹娘,但是,我叫裘心牢,不叫唐全壽。”任唐義是經曆過生死風雲的江湖人物,聽到自己兒子說出這番話來,也是滿臉驚訝,滿心疑惑,半晌說不出話來。唐義一邊多方打聽他小兒子嘴裏的這個裘心牢是什麽來頭,一邊請和尚道士做法驅邪。裘心牢看這情景,不願多生事端,便隱藏了自己內心。在唐義看來,還以為是小兒子恢複正常了。
三歲之前,土蛋無師自通,會講話,會寫字讀書,就是不和人交往,整日獨來獨往。經常雙眼直勾勾的盯著地麵,自言自語說著一些父母根本聽不懂的東西。
四歲這一天,家裏的佃戶交完租子正要離開,看到土蛋正在掐訣念咒,手掌心竟然還有火團,但是這孩子卻毫發無損。這佃戶見了,嚇得抱頭鼠竄,自打那以後,村子裏傳出流言,說是唐家生了個妖怪出來。
張玄真和程妙音乘七寶琉璃車從汴梁返迴,將屋內盛放培元靈漿的池子裝扮一新。以南詔石材將池底鋪就如鏡麵光滑,才把培元靈漿灌滿一池。南詔石材可是大宋國生辰綱的上好貢品之一。
又在修行的屋子中央,以法力催動五行鐵斧,鑿石而成一個精巧的石架,穩穩地把魔靈石和仙靈石都鑲嵌在上邊。兩塊巨大靈石仿佛屏風一般,分開二人。張玄真在南,程妙音在北,盤坐在金絲線的綢緞蒲團之上。再運轉五行之術,以金力化出一長柄金鈴鐺,一個小拇指大小的長柄小靈錘,這一鈴一錘兒,便是‘引磬’。兩個五行‘引磬’懸在兩人頭頂上方。二人口中默念《靜心咒》和《常清常靜經》,很快便進入忘我無我之境,隻有靈明覺知存在,兩個人便都處於住定狀態。隻有一炷香的功夫,張玄真和程妙音雙雙從入定之態進入住定之境。三日後身心安寧清淨,洞府中慢慢悠悠傳出綿延悠長的‘叮’一聲,由輕柔至清晰,悅耳清亮,使人神魂一振。張玄真和程妙音的五感和神智逐漸迴返。此刻二人便已進入修行功法之佳境。
程妙音:“夫君,我之前在運轉魔元曳影的時候,祭出血魄針,發現血魄針似乎從魔元功法之中得到很大的助力。仿若同是來自魔界的兩個兄弟見麵,異常興奮。我猜想是不是魔元功本是魔界太和幽冥境的功法,而血魄針同來自太和幽冥境,故而相互共鳴。如果我們使用那塊巨大的魔靈石,輔助我們修煉魔元功會不會事半功倍?”
“我倒覺得單單使用魔靈石不是十分穩妥。”張玄真不太讚同。“魔靈石有助魔元功,其實我擔心的是煞氣太重。不若咱們以仙靈石加之魔靈石輔助,仙魔兩種靈氣,共同修煉魔元功。但是也不能忘記常誦《靜心咒》和《常清常靜經》,以便清除神魂神識之中,絲絲縷縷的煞氣執念。”
“也有道理!”程妙音點點頭。
張玄真和程妙音掐起手訣,以靈力引導仙魔兩方靈石的靈氣,靈氣便如海上的‘水龍卷’一般,一灰一白兩道精純靈氣灌入二人丹田。
靈氣一入丹田,二人便以丹田溫火煉化,然後按照魔元功的功法描述,神念引導靈力依照魔元功順序依次行過,逐漸加速。心念第一重、第二重功法咒訣,雙手結‘魔元印’,靈力運轉速度越來越快,如此往複,灰白兩道靈氣相互纏繞,越行越快。魔元功對仙、魔靈石的靈氣特別有效,加持作用異常明顯,很快便有灰白雙色氣旋在靈氣中出現。一個月後,靈力氣旋在經脈循環中運轉如流星劃過,灰白兩色靈氣已經融合,並發出赤青銀三色神光。神光映照骨骼,光亮透出肌膚之外,骨骼晶瑩如玉,氣旋光罩經脈。
在兩方巨大晶石的助力之下,兩個人進入無我無物之態,隻有魔元功法在體內運轉,不斷衝擊第三處位於膝蓋後部的委中穴‘魔元靈竅’。隻有衝開了第三處靈竅,才算是第三重圓滿。
洞府之外,日升月落,兩個寒暑交迭,兩年時光一晃而過。委中穴的‘魔元靈竅’終於被打通。
第三重是身形化虛。由於極快身法,若不隱匿身形,便是虛影百千,所見皆為虛身,是為‘身形化虛’。若隱匿真身,則氣息無法被探知。
張玄真,程妙音,魔元經第三重圓滿。
……
冬末初春。
玄妙洞的培元靈漿池,張玄真二人沉浸於靈漿仙氣的氤氳包裹之中,極速補充靈力。魔元經突破第三重,二人心中欣喜,一邊閑聊下一步作何打算。
“夫君,你我二人現在逃跑的功夫可是不弱了吧?哈哈哈……”
“何止是逃跑,現在娘子隱匿身形,於暗處隱匿,伺機動手,恐怕結丹以下十拿九穩。”
“結丹以下啊?還是差了些。”程妙音稍有失落。
張玄真:“雖說前些日子能感覺到築基的瓶頸稍有鬆動,可是距離五行凝結,四象和合,三寶成丹,達到結丹期,還是有一段距離。”。
“夫君,我們現在直接強行結丹,是否可行?”
“咱們現在一無功法,二無丹藥,想要結丹恐怕還是不行。”張玄真。
“兩年前,借著查玄鐵令的事情,我本意是看看玄鐵令背後有沒有結丹的機緣,可是結果卻完全沒有收獲。”張玄真歎口氣。
“不但沒有機緣,還查出人界可能有一場劫難。”程妙音補充。
程妙音轉念一想,又問張玄真:“我們現在該如何進一步提高實力啊?”
“暫時沒有結丹的條件,便不能再一次脫胎換骨,丹田容納靈力也不會有本質改變。但是咱們可以增強神識,這樣可操控的法寶數量大大增加,以數量取勝。”
“又要練《太清通玄修神術》嗎?這個可是好辛苦。”程妙音有點犯愁。
第二天,二人便開始修練第二重了。
心中默念第二重的功法經文,依照功法,運轉體內靈力,很快便聽音不驚不亂,不出定。玄妙洞外,鴉雀鳴叫,融雪化冰,風吹枯枝,各種聲音都無法擾亂二人心智。入定之後,常處入定狀態,便是住定。如此住定兩年。
兩年後,二人的神識已經可以離體,好似銀河閃動,懸於頭頂,又仿佛無底深洞,吸納仙靈之氣。魔靈石,仙靈石,兩方晶石上的靈氣,如涓涓泉水,流向二人頭頂的神識。神識不斷膨脹擴大,神室在修神術的功法作用之下,出現了無邊無際的空間,神室上空的道紋愈加清晰明亮。如此又是兩年。
住定之中,二人萬念停止,不入不出。沒有任何雜念,逐漸進入五感六根皆如虛無之態,眼不觀,耳不聽,口無味,鼻不聞,無受、想、行、識。體內世界,一切歸於寂靜,隻有神識如天地創世一般,吸收著仙魔晶石上的無盡靈氣,多年淬煉,神識已經元盈炁滿,穩固堅韌。
經過這些年的曆練,二人再參悟《太清通玄修神術》再也沒有第一重時的那種種痛苦不適。
如此又過了四年。玄妙洞外風雨雷電,花開花落,玄妙洞內渾然不知。前後八年修煉,張玄真和程妙音身體周圍瑞兆再現,玄妙洞外一道神霞出現,神輝千丈。
二人的泥丸宮中曾經聽到過的頌道之音,此刻再起—— 造化之根,洞照神識,平平蕩蕩,燁燁煌煌,心悟玄音,早證無為…… 神室上空如驕陽的道紋金光,光芒由金變紅,道紋愈發清晰,那道紋散發出如意之光,光芒柔和溫潤。神識如銀河旋轉,其中隱隱出現一個銀光人像,神相莊嚴。如仙霧般人像一出,神識範圍毫無預兆猛然增大,無邊無際,好似駕馭流光而觀世界,又極速返迴。紅光道紋鎮神室,定精魂。
《太清通玄修神術》第二重,大功告成,神魂出定!
魔元功和《太清通玄修神術》各進一階,張玄真和程妙音自是心中歡喜。
兩個人結伴飛出玄妙洞,設下防護結界封閉洞府。這次張玄真二人決定不借助七寶琉璃車,攜手禦空飛行。結果兩日便以魔元功‘身形化虛’遍遊了華夏。雖然速度飛快,但是丹田內靈力有限,張玄真和程妙音這兩日時間,馬不停蹄,日夜疾馳,幾乎用掉一半還靈丹來補充靈力。待迴到玄妙洞,丹田靈力仍然消耗一空,趕緊以培元靈漿補充丹田的空虛。
張玄真和程妙音十年來在洞中修煉,忘記凡間歲月是何年,而外界此時已經是北宋康定元年。這年發生了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 在豫北的淇河附近,有一處名叫‘墳頭嶺’的偏僻古村,村裏一戶人家添了新丁。古村北邊是一條小河,南邊是一片丘陵,把村子夾在當中。丘陵形狀像一片巨大的墳堆,所以這裏的丘陵和這個村子都叫‘墳頭嶺’。
村裏有戶人家姓唐,戶主叫唐義,是他家裏添了新丁。新添的是老三,老大是兒子,老二是千金,這剛生出來的嬰孩兒是老三。本來是件喜事,但是在老三生出來的那天,月色血紅,星空雖明亮卻有滾滾雷聲不斷,唐家祖宗牌位搖晃掉地,家裏養的看家狗,自己咬斷繩子,再也沒有迴來。家裏看這孩子出生的時候,兇兆頻現,怕他夭折,給他起名字叫唐全壽,乳名叫土蛋。家裏人覺得名字越賤越好養活。
墳頭嶺原本就很小很偏僻,早先隻剩了十幾戶人家,這個唐義是個外來戶,領著十幾口人來了墳頭嶺定居。村子裏的人都以為是哪裏發了洪水,這個有錢的唐家逃難,帶著金銀細軟,一家老小到墳頭嶺安家落戶來了。村裏人不知道的是,這個唐義是走江湖混綠林的。唐義本來準備納個投名狀,上山入夥,結果殺了一個有錢的大戶,奪了好些銀錢。有了這些銀錢,唐義就打消了上山的念頭,買了十幾個男丁和婢女,躲到‘墳頭嶺’在北水南山之間,蓋起了自己的三進大宅院,當上了本地的員外,開枝散葉起來。再加這裏距離皇城近,大杆子大柳子的土匪很少,結果唐義就在這兒安安生生過了二十多年。
一歲之後土蛋便學會說話了。這孩子在他娘的懷裏,對著爹娘竟然說:“你二人雖是我爹娘,但是,我叫裘心牢,不叫唐全壽。”任唐義是經曆過生死風雲的江湖人物,聽到自己兒子說出這番話來,也是滿臉驚訝,滿心疑惑,半晌說不出話來。唐義一邊多方打聽他小兒子嘴裏的這個裘心牢是什麽來頭,一邊請和尚道士做法驅邪。裘心牢看這情景,不願多生事端,便隱藏了自己內心。在唐義看來,還以為是小兒子恢複正常了。
三歲之前,土蛋無師自通,會講話,會寫字讀書,就是不和人交往,整日獨來獨往。經常雙眼直勾勾的盯著地麵,自言自語說著一些父母根本聽不懂的東西。
四歲這一天,家裏的佃戶交完租子正要離開,看到土蛋正在掐訣念咒,手掌心竟然還有火團,但是這孩子卻毫發無損。這佃戶見了,嚇得抱頭鼠竄,自打那以後,村子裏傳出流言,說是唐家生了個妖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