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確認一個事實,我不是一個堅決的人,一個唾沫一個釘?完全不是。
我之前不是說要放棄看醫生了嗎?反正我的症狀對生命沒什麽影響,頂多影響生存質量,也不是不能忍受。
然後,有熟人給我介紹了名氣很好的醫生,我就又屁顛屁顛地去了。
可能因為是熟人介紹,我又表現得很通情達理的樣子,醫生在看完我的檢查報告後,想了一會兒,當著我的麵開始搖人……
我當時真的是心都涼了,這一趟大概率又是無功而返。
後續事情確實也是如此發展的。
從現有的檢查報告來看,醫生除了止痛藥外,沒有什麽能幫助我的,我的症狀目前還處在醫學研究的禁區,連病理機製都沒弄明白,治療談何而起呢?
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和陪我去看病的人閑聊,痛苦但不致命的病和不痛苦但致命的病,應該怎麽選?
我想了一下,如果對象是自己的話,還是應該選擇痛苦但不致命的病。
對方的選擇和我一樣。
當時,我隻覺得,我果然還是很惜命的。
迴來想想,我突然對《活著》這本書的感覺變得有些不一樣了。我很小的時候在電視上看了鞏俐版的電影,當時,我覺得葛優好慘啊,身邊的人接連離開,自己卻還活著。現在,我突然明白明白為什麽富貴沒有放棄生命,隻要活著,生活就存在變好的可能,一旦死了,那就什麽都沒了。而且,時間的威力是巨大的,說不定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就習慣了呢?
然後,我又想到了年中看過的書,作者是日本女詩人伊藤比呂美?我不確定,或許是伊藤呂比美——別誤會,詩歌在我的閱讀清單裏占比極低,大概也就百分之一,她的詩歌我幾乎沒看過,我之所以強調她女詩人的身份隻是為了表達尊重。
我在閱讀上的品味並不高雅。
我看的是今年的新書《身後無遺物》,這是一本散文集——日文版已經出版很久了,中文版是今年剛出的。
我看著伊藤在這本書裏是如何處理和死亡、病痛有關的議題時,我居然會覺得還挺有共鳴的,這讓我感覺挺複雜的。
不是,我和她相差了近四十歲,這種感悟是不是出現得太早了點?
但同時,我又感覺很慶幸,因為我此前從沒有聽過、看過一位中老年女性分享自己在這個年紀的感受。
我的女性長輩也經曆過,但是她們從來不說,她們總是和我說:
“你現在還是一張白紙,等你以後經曆過就知道了。”
每次我試圖和她們討論這個問題時,她們就會帶有訓誡意味地說:
“我們說的東西你不需要懷疑,隻要聽就可以了。”
“我們難道會害你嗎?”
可是,我隻是想和她們討論一下而已。
她們總是這樣的反應,我慢慢也就不問了。
現實世界裏,由於我沒有經曆過,所以有一些話題是對我關閉的,比如生育。
閱讀世界裏,我也幾乎沒有看過被重點描寫的中老年女性形象,不管是虛構還是非虛構,中老年男性的倒是看了不少,特別是俄羅斯作家的。
所以前兩年看到伊藤的《閉經記》時,我還挺高興的,我在微信閱讀上看完電子版,因為喜歡,我又去買了實體書。
這兩本書可讀性很高,也沒什麽需要反複閱讀的內容,可是它們給我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視角,內容還是我一直非常好奇的,我很珍惜。
我仔細想過,為什麽我遇見人生的變故時,會表現得這麽奔潰?
裏麵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以前沒有處理過這類負麵問題,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它們連一個虛擬議案都沒有給我。
我在慢慢接受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切,或者說是習慣。
我之前不是說要放棄看醫生了嗎?反正我的症狀對生命沒什麽影響,頂多影響生存質量,也不是不能忍受。
然後,有熟人給我介紹了名氣很好的醫生,我就又屁顛屁顛地去了。
可能因為是熟人介紹,我又表現得很通情達理的樣子,醫生在看完我的檢查報告後,想了一會兒,當著我的麵開始搖人……
我當時真的是心都涼了,這一趟大概率又是無功而返。
後續事情確實也是如此發展的。
從現有的檢查報告來看,醫生除了止痛藥外,沒有什麽能幫助我的,我的症狀目前還處在醫學研究的禁區,連病理機製都沒弄明白,治療談何而起呢?
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和陪我去看病的人閑聊,痛苦但不致命的病和不痛苦但致命的病,應該怎麽選?
我想了一下,如果對象是自己的話,還是應該選擇痛苦但不致命的病。
對方的選擇和我一樣。
當時,我隻覺得,我果然還是很惜命的。
迴來想想,我突然對《活著》這本書的感覺變得有些不一樣了。我很小的時候在電視上看了鞏俐版的電影,當時,我覺得葛優好慘啊,身邊的人接連離開,自己卻還活著。現在,我突然明白明白為什麽富貴沒有放棄生命,隻要活著,生活就存在變好的可能,一旦死了,那就什麽都沒了。而且,時間的威力是巨大的,說不定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就習慣了呢?
然後,我又想到了年中看過的書,作者是日本女詩人伊藤比呂美?我不確定,或許是伊藤呂比美——別誤會,詩歌在我的閱讀清單裏占比極低,大概也就百分之一,她的詩歌我幾乎沒看過,我之所以強調她女詩人的身份隻是為了表達尊重。
我在閱讀上的品味並不高雅。
我看的是今年的新書《身後無遺物》,這是一本散文集——日文版已經出版很久了,中文版是今年剛出的。
我看著伊藤在這本書裏是如何處理和死亡、病痛有關的議題時,我居然會覺得還挺有共鳴的,這讓我感覺挺複雜的。
不是,我和她相差了近四十歲,這種感悟是不是出現得太早了點?
但同時,我又感覺很慶幸,因為我此前從沒有聽過、看過一位中老年女性分享自己在這個年紀的感受。
我的女性長輩也經曆過,但是她們從來不說,她們總是和我說:
“你現在還是一張白紙,等你以後經曆過就知道了。”
每次我試圖和她們討論這個問題時,她們就會帶有訓誡意味地說:
“我們說的東西你不需要懷疑,隻要聽就可以了。”
“我們難道會害你嗎?”
可是,我隻是想和她們討論一下而已。
她們總是這樣的反應,我慢慢也就不問了。
現實世界裏,由於我沒有經曆過,所以有一些話題是對我關閉的,比如生育。
閱讀世界裏,我也幾乎沒有看過被重點描寫的中老年女性形象,不管是虛構還是非虛構,中老年男性的倒是看了不少,特別是俄羅斯作家的。
所以前兩年看到伊藤的《閉經記》時,我還挺高興的,我在微信閱讀上看完電子版,因為喜歡,我又去買了實體書。
這兩本書可讀性很高,也沒什麽需要反複閱讀的內容,可是它們給我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視角,內容還是我一直非常好奇的,我很珍惜。
我仔細想過,為什麽我遇見人生的變故時,會表現得這麽奔潰?
裏麵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以前沒有處理過這類負麵問題,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它們連一個虛擬議案都沒有給我。
我在慢慢接受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切,或者說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