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趙明宇卡住了,李晶雅不確定地說:“我以前是見過你,可是我們似乎沒怎麽說過話?”
那麽久以前的事情,她早就不記得了。
李泰和就是個社交動物,她跟著他,從小到大見過的人多了去了,大的小的,男的女的都有,趙明宇又沒什麽特殊的,她現在哪裏記得清?
她之所以知道這些,還是因為前段時間,李泰和和趙明宇的父親聊天時提及過一些往事,她旁聽時記住了一些。
有孩子的成年人聯絡感情時,孩子是個一個相當不錯的話題,安全的同時還能有效地讓人放鬆,拉近關係。
“嗯。”趙明宇抿著嘴肯定了她的猜測。
他們以前是真的沒怎麽說過話,他們相差了兩歲,現在看起來是沒什麽。
但是,別說是三歲的小孩兒和五歲的小孩兒能有多麽大的差距了,對這個年紀的小孩兒來說,生日相差一個月都能算是年齡差了。
就說八歲的小孩兒和十歲的小孩兒,他們之間也是無法有效溝通的,就更別說是一起玩耍了。
這基於一個生物學基礎,小孩子的智商是和年齡呈正相關的,在兒童智商高速發展的幼兒期,一年能造成多大的差距不說,一個月都能看到明顯的差距。
李晶雅接著說:“我們這種隔幾年見一麵,中間從不聯係的關係,你覺得這叫認識嗎?
我隻是知道有你這麽個人而已,至於其它,我什麽也不知道。
我不知道你是什麽性格,不知道你喜歡什麽,更不知道該怎麽和你相處。
這樣看來,你和那些喜歡我的陌生粉絲有什麽不一樣嗎?”
趙明宇不能接受李晶雅將他與普通粉絲劃等號,就好像是那些他心動的瞬間,那些他珍藏的迴憶都被她忽視了一樣。
他辯解道:“我喜歡的是生活中的你,而不是作為偶像的你。
我去參加過你的簽售會,我很清楚,我不喜歡你像對待普通粉絲那樣對待我。”
李晶雅聽到這話,沒有任何感動,她隻覺得這人未免也太貪心了。
很多粉絲都是這麽想的,他們都希望能和偶像更親密一點,可是當麵說出來,這也太過了。
李晶雅還沒來得及說些什麽,趙明宇又接著說:“你還沒出道時,我就喜歡上你了。高中開學後沒多久,就有很多人知道我喜歡你了,安彩研也知道。”
這倒是李晶雅不知道的,她突然理解了安彩研那偶爾變得微妙的表情。
原來那是看熱鬧和八卦的表情啊。
“啊……在你告訴我之前,我都不知道。”恍然大悟後,李晶雅說。
李晶雅是在趙明宇上次告白時知道這件事的,當時她還以為沒什麽人知道呢。
她不理解趙明宇的行為邏輯,她嚐試從他的角度去思考。
這就跟李泰和想要給她一份禮物,結果卻給包括她在內的所有人都發了禮物一樣,她確實收到了禮物,但是這份禮物也失去了意義。
這種不知所謂的行為邏輯,她理解起來很是艱難。
李晶雅認為,喜歡和送禮物一樣,是要保持獨特性的,不然就失去本該有的意義了。
那麽久以前的事情,她早就不記得了。
李泰和就是個社交動物,她跟著他,從小到大見過的人多了去了,大的小的,男的女的都有,趙明宇又沒什麽特殊的,她現在哪裏記得清?
她之所以知道這些,還是因為前段時間,李泰和和趙明宇的父親聊天時提及過一些往事,她旁聽時記住了一些。
有孩子的成年人聯絡感情時,孩子是個一個相當不錯的話題,安全的同時還能有效地讓人放鬆,拉近關係。
“嗯。”趙明宇抿著嘴肯定了她的猜測。
他們以前是真的沒怎麽說過話,他們相差了兩歲,現在看起來是沒什麽。
但是,別說是三歲的小孩兒和五歲的小孩兒能有多麽大的差距了,對這個年紀的小孩兒來說,生日相差一個月都能算是年齡差了。
就說八歲的小孩兒和十歲的小孩兒,他們之間也是無法有效溝通的,就更別說是一起玩耍了。
這基於一個生物學基礎,小孩子的智商是和年齡呈正相關的,在兒童智商高速發展的幼兒期,一年能造成多大的差距不說,一個月都能看到明顯的差距。
李晶雅接著說:“我們這種隔幾年見一麵,中間從不聯係的關係,你覺得這叫認識嗎?
我隻是知道有你這麽個人而已,至於其它,我什麽也不知道。
我不知道你是什麽性格,不知道你喜歡什麽,更不知道該怎麽和你相處。
這樣看來,你和那些喜歡我的陌生粉絲有什麽不一樣嗎?”
趙明宇不能接受李晶雅將他與普通粉絲劃等號,就好像是那些他心動的瞬間,那些他珍藏的迴憶都被她忽視了一樣。
他辯解道:“我喜歡的是生活中的你,而不是作為偶像的你。
我去參加過你的簽售會,我很清楚,我不喜歡你像對待普通粉絲那樣對待我。”
李晶雅聽到這話,沒有任何感動,她隻覺得這人未免也太貪心了。
很多粉絲都是這麽想的,他們都希望能和偶像更親密一點,可是當麵說出來,這也太過了。
李晶雅還沒來得及說些什麽,趙明宇又接著說:“你還沒出道時,我就喜歡上你了。高中開學後沒多久,就有很多人知道我喜歡你了,安彩研也知道。”
這倒是李晶雅不知道的,她突然理解了安彩研那偶爾變得微妙的表情。
原來那是看熱鬧和八卦的表情啊。
“啊……在你告訴我之前,我都不知道。”恍然大悟後,李晶雅說。
李晶雅是在趙明宇上次告白時知道這件事的,當時她還以為沒什麽人知道呢。
她不理解趙明宇的行為邏輯,她嚐試從他的角度去思考。
這就跟李泰和想要給她一份禮物,結果卻給包括她在內的所有人都發了禮物一樣,她確實收到了禮物,但是這份禮物也失去了意義。
這種不知所謂的行為邏輯,她理解起來很是艱難。
李晶雅認為,喜歡和送禮物一樣,是要保持獨特性的,不然就失去本該有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