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殿試結束
穿越後我成了魚玄機的老師 作者:飛渡關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冷靜,這隻是監考員在檢查考生試卷,有什麽好怕的。段書瑞在內心默默安慰自己 ,又重新提筆作答。過了片刻,他聽到衣角拂過的“沙沙”聲,顯然人已經離開了。他這才鬆了一口氣,將注意力集中於考題上。
他總結了一下題目,發現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如何讓官吏做到廉潔奉公,通過何種對策可以讓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如何不費一兵一卒,采用和平的手段來保持邊境安全。
眾人皆在冥思苦想,當今聖上正注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每個人都是慎之又慎,唯恐出一點差錯。
段書瑞開始思考起來,要想讓官吏廉潔,就需要對當前朝堂中的局勢有所了解。如今朝中宦官當政,自從大和九年發生“甘露之變”,以仇士良為首的宦官率兵大殺朝官,朝中局勢就一發不可收拾。此後,宦官權勢更盛,文宗也被其操控,常常自歎“受製於家奴”。
皇帝一旦開始寵信奸臣,就會疏遠真正的賢良,長此以往,朝中烏煙瘴氣,滿是貪官汙吏。
但他可不能就這麽直白地寫出“親賢臣,遠小人”,一來是怕其他有心之人會看到,二來是這麽寫太過於單調。
他隻能隱晦的表示要提拔被埋沒的人才,舉薦賢良的人。同時,應該罷黜奸邪宵小之輩,進用忠誠建議。同時,他重點提到聖上應該考察選拔那些出身平民的有識之士,任用他們為宰輔大臣;提拔那些不看重金銀財寶、品德高尚的人,讓他們擔任地方長官。
關於讓百姓過上美好的生活,段書瑞 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農業是國家之本,務農重本乃治國綱領,首先就要保證農民的利益,減少不必要的苛捐賦稅。其次,不僅要讓百姓吃飽穿暖,還應該“文明其精神”。廣泛建立平民學堂,讓老百姓的孩子有書讀。同時,百姓也是國家的主人,也應該廣泛征求他們的建議,虛心聽取民間的意見。
殿試策問一題的起收是有一定格式的,一般以“臣聞、臣對”起,以“臣謹對”收。
段書瑞將方才所想盡數寫在草稿紙上。
寫完其中兩個問題,已經是中午了。朝廷已經準備好了午餐,每位貢士都是饅頭兩個,羊肉湯一碗。段書瑞心想這些要是出自禦膳房之手該多好,那樣他就能嚐嚐皇帝的夥食了。當然,這隻是他的妄想。
饅頭吃起來平平無奇,一碗羊肉湯卻十分鮮美,湯麵還飄著幾片薄薄的羊肉。半碗湯下肚,整個人身上都暖暖的。他吃完午餐,略微休息了一會兒,就繼續開始答題。
接下來該討論如何用和平的手段停止和異族之間的爭鬥,化幹戈為玉帛,保持邊境的長期穩定。他想到晚唐時期,長達數年的藩鎮割據讓唐王朝的統治權力名存實亡。各地的藩鎮節度使掌握地方政權與大部分兵權,而且大多都為世襲製,不受唐王朝的統治。
對於這些權力滔天的地方官員,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收縮兵權,讓天下權利盡歸皇帝一人之手。隻有皇帝的玄鐵虎符才能號動千軍萬馬。這樣地方勢力發展不起來,自然就不會生出謀反之心。
麵對異族侵擾,可以了解他們叛亂的具體原因。蠻夷之地大多土地貧瘠,自然條件艱苦。那些牧民饑一頓飽一頓的,才會對中原虎視眈眈。
蠻夷日常需要的糧食、茶葉等,大唐都有。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皇帝可以派遣相應使者去傳授一些先進的播種耕種經驗,帶去糧食種子和種植工具。隻有感受到大唐釋放的善意和友好,四方少數民族才可能歸順。當然,弱國無外交,自身的軍事實力強大,才能斷絕異族侵犯之心。
段書瑞感覺自己文思泉湧,越寫越順。他在寫的時候也特意注意了自己的字跡,使其排列整齊,大小均勻。草稿紙一會兒也會連同答卷一起收上去,他希望讀卷官能給自己一個卷麵分。
很快,他就打完了草稿。將草稿紙上的內容檢查了一遍,沒有錯字,也沒有犯忌諱的字眼,他這才將其小心翼翼地謄寫到答卷上。
此時已經有一些學生起身交卷,杜宇衡、陳舒雲也前後交了試卷。段書瑞又仔細檢查了一遍試卷,便起身交卷。他將試卷交給了受卷官後,才感覺自己緊繃著的一根弦終於鬆下來。
段書瑞看了一眼考場,崔景信還在奮筆疾書,想來要不了多久就可以交卷。段書瑞決定去門外等他。段書瑞一邊向外走,一邊望了一眼天空,隻見殘陽似血,天邊甚至出現了火燒雲。紅豔的燒雲,此時在他眼裏卻多了那麽一絲淒楚悲涼之意,仿佛很快最後一抹餘暉就要散盡,隨之而來的就是無邊的黑夜。
他將右手虛握成拳,輕輕放在左胸口,低聲對這具身體的原主說道:我總算替你走完這趟科舉之路了。不僅是為你,也是為了我自己。
自己一直以來的目標都是通過科舉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身邊人的命運。他沒有顯赫的出身,卻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從平民小子成了秀才,後來成為省元,如今馬上就能成為進士。
按照自己當時的憧憬,一步步走到今天,明明階段性目標已經完成,為什麽心裏還有一絲隱秘的惆悵?這惆悵究竟從何而來?也許接下來得給自己設定下一個目標了,還是得對未來有所規劃,他深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道理。
出了丹鳳門,陳舒雲已經等在了那裏,雙方相視一笑。二人都知道對方已經全力以赴,至於結果,三日之後自然會揭曉。不一會兒,崔景信也大步流星地走出來。三人結伴離開。
迴到離皇宮最近的客棧,陳伯夫婦早已在那裏等候多時。老兩口許久沒出遠門了,這次說什麽都得出來逛逛。但看到他們三人迴來,陳伯二人都沒有主動開口詢問,隻是靜靜的等待著,等待著他們主動開口。
“師父,師娘,我感覺這次答得還不錯。”崔景信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先一步開口了。
陳伯聽到重重的鬆了一口氣,又看向段書瑞和陳舒雲。在得到兩人的肯定答複後,他終於徹底放鬆下來。
他總結了一下題目,發現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如何讓官吏做到廉潔奉公,通過何種對策可以讓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如何不費一兵一卒,采用和平的手段來保持邊境安全。
眾人皆在冥思苦想,當今聖上正注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每個人都是慎之又慎,唯恐出一點差錯。
段書瑞開始思考起來,要想讓官吏廉潔,就需要對當前朝堂中的局勢有所了解。如今朝中宦官當政,自從大和九年發生“甘露之變”,以仇士良為首的宦官率兵大殺朝官,朝中局勢就一發不可收拾。此後,宦官權勢更盛,文宗也被其操控,常常自歎“受製於家奴”。
皇帝一旦開始寵信奸臣,就會疏遠真正的賢良,長此以往,朝中烏煙瘴氣,滿是貪官汙吏。
但他可不能就這麽直白地寫出“親賢臣,遠小人”,一來是怕其他有心之人會看到,二來是這麽寫太過於單調。
他隻能隱晦的表示要提拔被埋沒的人才,舉薦賢良的人。同時,應該罷黜奸邪宵小之輩,進用忠誠建議。同時,他重點提到聖上應該考察選拔那些出身平民的有識之士,任用他們為宰輔大臣;提拔那些不看重金銀財寶、品德高尚的人,讓他們擔任地方長官。
關於讓百姓過上美好的生活,段書瑞 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農業是國家之本,務農重本乃治國綱領,首先就要保證農民的利益,減少不必要的苛捐賦稅。其次,不僅要讓百姓吃飽穿暖,還應該“文明其精神”。廣泛建立平民學堂,讓老百姓的孩子有書讀。同時,百姓也是國家的主人,也應該廣泛征求他們的建議,虛心聽取民間的意見。
殿試策問一題的起收是有一定格式的,一般以“臣聞、臣對”起,以“臣謹對”收。
段書瑞將方才所想盡數寫在草稿紙上。
寫完其中兩個問題,已經是中午了。朝廷已經準備好了午餐,每位貢士都是饅頭兩個,羊肉湯一碗。段書瑞心想這些要是出自禦膳房之手該多好,那樣他就能嚐嚐皇帝的夥食了。當然,這隻是他的妄想。
饅頭吃起來平平無奇,一碗羊肉湯卻十分鮮美,湯麵還飄著幾片薄薄的羊肉。半碗湯下肚,整個人身上都暖暖的。他吃完午餐,略微休息了一會兒,就繼續開始答題。
接下來該討論如何用和平的手段停止和異族之間的爭鬥,化幹戈為玉帛,保持邊境的長期穩定。他想到晚唐時期,長達數年的藩鎮割據讓唐王朝的統治權力名存實亡。各地的藩鎮節度使掌握地方政權與大部分兵權,而且大多都為世襲製,不受唐王朝的統治。
對於這些權力滔天的地方官員,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收縮兵權,讓天下權利盡歸皇帝一人之手。隻有皇帝的玄鐵虎符才能號動千軍萬馬。這樣地方勢力發展不起來,自然就不會生出謀反之心。
麵對異族侵擾,可以了解他們叛亂的具體原因。蠻夷之地大多土地貧瘠,自然條件艱苦。那些牧民饑一頓飽一頓的,才會對中原虎視眈眈。
蠻夷日常需要的糧食、茶葉等,大唐都有。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皇帝可以派遣相應使者去傳授一些先進的播種耕種經驗,帶去糧食種子和種植工具。隻有感受到大唐釋放的善意和友好,四方少數民族才可能歸順。當然,弱國無外交,自身的軍事實力強大,才能斷絕異族侵犯之心。
段書瑞感覺自己文思泉湧,越寫越順。他在寫的時候也特意注意了自己的字跡,使其排列整齊,大小均勻。草稿紙一會兒也會連同答卷一起收上去,他希望讀卷官能給自己一個卷麵分。
很快,他就打完了草稿。將草稿紙上的內容檢查了一遍,沒有錯字,也沒有犯忌諱的字眼,他這才將其小心翼翼地謄寫到答卷上。
此時已經有一些學生起身交卷,杜宇衡、陳舒雲也前後交了試卷。段書瑞又仔細檢查了一遍試卷,便起身交卷。他將試卷交給了受卷官後,才感覺自己緊繃著的一根弦終於鬆下來。
段書瑞看了一眼考場,崔景信還在奮筆疾書,想來要不了多久就可以交卷。段書瑞決定去門外等他。段書瑞一邊向外走,一邊望了一眼天空,隻見殘陽似血,天邊甚至出現了火燒雲。紅豔的燒雲,此時在他眼裏卻多了那麽一絲淒楚悲涼之意,仿佛很快最後一抹餘暉就要散盡,隨之而來的就是無邊的黑夜。
他將右手虛握成拳,輕輕放在左胸口,低聲對這具身體的原主說道:我總算替你走完這趟科舉之路了。不僅是為你,也是為了我自己。
自己一直以來的目標都是通過科舉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身邊人的命運。他沒有顯赫的出身,卻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從平民小子成了秀才,後來成為省元,如今馬上就能成為進士。
按照自己當時的憧憬,一步步走到今天,明明階段性目標已經完成,為什麽心裏還有一絲隱秘的惆悵?這惆悵究竟從何而來?也許接下來得給自己設定下一個目標了,還是得對未來有所規劃,他深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道理。
出了丹鳳門,陳舒雲已經等在了那裏,雙方相視一笑。二人都知道對方已經全力以赴,至於結果,三日之後自然會揭曉。不一會兒,崔景信也大步流星地走出來。三人結伴離開。
迴到離皇宮最近的客棧,陳伯夫婦早已在那裏等候多時。老兩口許久沒出遠門了,這次說什麽都得出來逛逛。但看到他們三人迴來,陳伯二人都沒有主動開口詢問,隻是靜靜的等待著,等待著他們主動開口。
“師父,師娘,我感覺這次答得還不錯。”崔景信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先一步開口了。
陳伯聽到重重的鬆了一口氣,又看向段書瑞和陳舒雲。在得到兩人的肯定答複後,他終於徹底放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