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才藝展示
穿越後我成了魚玄機的老師 作者:飛渡關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策,對策……
對策什麽的,他腦子裏一片空白,怎麽想得出來啊?
“為我盡一杯,與君發三願……”張之祿唱到這裏,舉杯相邀。
段書瑞趕緊與他碰杯,直到將杯中酒喝完,才聽到他繼續唱道:“……一願世清平,二願身強健。三願臨老頭,數與君相見!”
段書瑞麵上仍是禮貌的微笑,心裏卻暗自吐槽道:算了吧,咱倆還是永遠不要相見了。
張之祿一曲歌畢,滿堂喝彩。他笑眯眯地站在段書瑞麵前,絲毫沒有要迴席的意思,看來是非要他唱一曲不可了。
段書瑞有些六神無主,正自為難之際,突然看到不遠處的崔景信在瘋狂給他使眼色。
段書瑞一愣之下,終於迴想起這家夥昨日傳授的赴宴秘籍。
他摘下自己腰間的一枚玉佩,借助桌案的掩護,偷偷塞給身後的鄭舉舉。後者隻覺一個觸手微涼的物事碰到自己的手指,於是伸手接過。
段書瑞心裏也沒把握。他聽崔景信說,席上不會唱歌之人,一般會摘下身上比較貴重的東西,像金銀玉佩啥的,悄悄塞給身後的名妓,求她出麵給自己解圍。自己這塊玉佩是在地攤上淘的,不知道她能否看出來?看穿他的窮酸後,是否還願意幫他?
“郎君怎地不迴敬張公子?莫非這佳釀太過新烈,郎君入口即醉了嗎?”鄭舉舉的聲音嬌滴滴的,聽得他背後一酥。
原來是要先迴敬他啊!段書瑞恍然大悟,連忙向張之祿敬酒。但這人並沒有要放過他的意思:“勸我酒,我不辭;請君歌,歌莫遲!”
這沒有眼力見的家夥,還是說,他就是存心來刁難自己的?
“郎君請先自罰一杯吧。”鄭舉舉的聲音從身後傳來,他依言照做。
等一杯酒見底後,鄭舉舉才淺笑著唱道:“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係馬高樓垂柳邊。”她的歌聲輕柔和緩,莫名有一種讓人安定的力量,唱的正是王摩詰的《少年行》。
在座的眾人齊聲喝彩,席上一時間掌聲雷動:“不愧是鄭娘子!”
“不僅精通音律,還熟讀詩文!花魁娘子之名果然名不虛傳啊!”
“張兄有此佳人為伴,真是羨煞我等啊!”
張之祿本來有些麵色不善,一聽到眾人的吹捧,又轉怒為喜。他端著空酒杯迴到座位上,婢女忙給他滿上。
段書瑞看到他換了一個方向走去,向探花喬達禮敬酒。可惜探花郎早有準備,二人一唱一和,甚是有趣。看到張之祿吃癟的神情,段書瑞心情大好。他迴身一望,發覺花魁娘子已經不見了——她去別處倒酒了。
這次真是要謝謝她了。若不是她仗義相助,自己可就顏麵掃地了。
張之祿敬過一輪酒後,迴到主位,朗聲說道:“諸位,我有一個大膽的提議!我已將各位的名字寫在紙條上,放入一個大箱子裏。咱們來抓鬮,抓到誰就讓誰來才藝展示可好?在座如有同門,也可以一起展示才藝,諸位覺得這個提議如何啊?”
這種新奇的規定還是頭一次聽說,於是許多人拍案叫好。一名家仆拿著一個木箱子走了過來,放在張之祿麵前。
“在下不才,願意做這第一個罪人。”他笑著說道,“我抽中的人就是第二個,以此類推。”他話音剛落,眾士子不由得哈哈大笑。
“長安縣太學——郭修!哪一位是郭兄?”張之祿拿著紙條問道。
一個士子搖搖晃晃地站起來,由於他起得太猛,碰到了麵前的桌案:“正是在下!”坐在他身邊的一位仁兄正是他的同窗,此刻正手忙腳亂地扶住他麵前的桌案,生怕上麵的東西掉下來。
“郭兄,你想好要展示什麽了嗎?是琴棋書畫,還是詩詞歌賦啊?”
“張兄,我想好了!下麵就由我和我旁邊這位兄弟,為大家展示‘問難’!”
此話一出,在座眾人紛紛開始討論。
段書瑞努力迴想著之前看到的知識:問難其實有點兒像現代的辯論會,師生多人圍繞著一個議題各抒己見,反複辯詰,是唐朝太學的教學方法之一。如果參加的人風度好、口才佳、學識精,往往能吸引達大批圍觀者,他的名氣也會迅速傳揚開來。
“可以啊,二位需要準備一下嗎?”張之祿貼心地問道。郭修將需要準備的內容大致和他說了,後者指使仆人端來兩張小桌子,一左一右,相對而立。兩張桌子隔了有三尺遠。布置好這一切後,郭修和另一位同窗分別占據了一張桌子。二人站好後,又商量裁定了一個議題,然後開始問難。
眾人饒有興趣地看著二人唇槍舌戰,辯得有來有往。郭修脖子通紅,看著像是喝醉了,打起辯論來卻是分毫不讓,有理有據。他講得唾沫橫飛,在他周圍的士子不由得將身子往後一仰,避開唾沫的射程。
段書瑞也算是大開眼界,他津津有味地看著二人爭得臉紅脖子粗,看到一半,隱隱感覺腹中饑餓。他發現周圍沒人看他,都在全神貫注地看著這一場“辯論”,於是從麵前的烤雞上掰下一個雞腿,邊吃邊加入觀眾的行列。
於他而言,這真是一場別開生麵、酣暢淋漓的辯論會,雖然隻有正反方兩人,卻真真正正地做到了“承儒辯之風,長浩然正氣。”更難能可貴的是,二人幾乎是在即興辯論,身邊沒有稿子。正反雙方都有很強的語言駕馭能力,如行雲流水般順暢達意,妙語連珠,邏輯嚴謹。
他不是專業的評論員,很難去判定到底誰勝誰負,誰優誰劣。郭修是快而不急,妙語連珠;他的同窗則是緩而不慢,邏輯嚴謹。
一場問難終了,眾人皆是眉飛色舞,意猶未盡。直到二人離開桌子,緩緩入座,眾人才想起來該鼓掌了。掌聲此起彼伏地響起,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熱烈。
“兩位風格各異,很難判定誰輸誰贏。這樣吧,兩位一同抓鬮如何?”張之祿待到掌聲停歇,笑眯眯地說道。
對策什麽的,他腦子裏一片空白,怎麽想得出來啊?
“為我盡一杯,與君發三願……”張之祿唱到這裏,舉杯相邀。
段書瑞趕緊與他碰杯,直到將杯中酒喝完,才聽到他繼續唱道:“……一願世清平,二願身強健。三願臨老頭,數與君相見!”
段書瑞麵上仍是禮貌的微笑,心裏卻暗自吐槽道:算了吧,咱倆還是永遠不要相見了。
張之祿一曲歌畢,滿堂喝彩。他笑眯眯地站在段書瑞麵前,絲毫沒有要迴席的意思,看來是非要他唱一曲不可了。
段書瑞有些六神無主,正自為難之際,突然看到不遠處的崔景信在瘋狂給他使眼色。
段書瑞一愣之下,終於迴想起這家夥昨日傳授的赴宴秘籍。
他摘下自己腰間的一枚玉佩,借助桌案的掩護,偷偷塞給身後的鄭舉舉。後者隻覺一個觸手微涼的物事碰到自己的手指,於是伸手接過。
段書瑞心裏也沒把握。他聽崔景信說,席上不會唱歌之人,一般會摘下身上比較貴重的東西,像金銀玉佩啥的,悄悄塞給身後的名妓,求她出麵給自己解圍。自己這塊玉佩是在地攤上淘的,不知道她能否看出來?看穿他的窮酸後,是否還願意幫他?
“郎君怎地不迴敬張公子?莫非這佳釀太過新烈,郎君入口即醉了嗎?”鄭舉舉的聲音嬌滴滴的,聽得他背後一酥。
原來是要先迴敬他啊!段書瑞恍然大悟,連忙向張之祿敬酒。但這人並沒有要放過他的意思:“勸我酒,我不辭;請君歌,歌莫遲!”
這沒有眼力見的家夥,還是說,他就是存心來刁難自己的?
“郎君請先自罰一杯吧。”鄭舉舉的聲音從身後傳來,他依言照做。
等一杯酒見底後,鄭舉舉才淺笑著唱道:“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係馬高樓垂柳邊。”她的歌聲輕柔和緩,莫名有一種讓人安定的力量,唱的正是王摩詰的《少年行》。
在座的眾人齊聲喝彩,席上一時間掌聲雷動:“不愧是鄭娘子!”
“不僅精通音律,還熟讀詩文!花魁娘子之名果然名不虛傳啊!”
“張兄有此佳人為伴,真是羨煞我等啊!”
張之祿本來有些麵色不善,一聽到眾人的吹捧,又轉怒為喜。他端著空酒杯迴到座位上,婢女忙給他滿上。
段書瑞看到他換了一個方向走去,向探花喬達禮敬酒。可惜探花郎早有準備,二人一唱一和,甚是有趣。看到張之祿吃癟的神情,段書瑞心情大好。他迴身一望,發覺花魁娘子已經不見了——她去別處倒酒了。
這次真是要謝謝她了。若不是她仗義相助,自己可就顏麵掃地了。
張之祿敬過一輪酒後,迴到主位,朗聲說道:“諸位,我有一個大膽的提議!我已將各位的名字寫在紙條上,放入一個大箱子裏。咱們來抓鬮,抓到誰就讓誰來才藝展示可好?在座如有同門,也可以一起展示才藝,諸位覺得這個提議如何啊?”
這種新奇的規定還是頭一次聽說,於是許多人拍案叫好。一名家仆拿著一個木箱子走了過來,放在張之祿麵前。
“在下不才,願意做這第一個罪人。”他笑著說道,“我抽中的人就是第二個,以此類推。”他話音剛落,眾士子不由得哈哈大笑。
“長安縣太學——郭修!哪一位是郭兄?”張之祿拿著紙條問道。
一個士子搖搖晃晃地站起來,由於他起得太猛,碰到了麵前的桌案:“正是在下!”坐在他身邊的一位仁兄正是他的同窗,此刻正手忙腳亂地扶住他麵前的桌案,生怕上麵的東西掉下來。
“郭兄,你想好要展示什麽了嗎?是琴棋書畫,還是詩詞歌賦啊?”
“張兄,我想好了!下麵就由我和我旁邊這位兄弟,為大家展示‘問難’!”
此話一出,在座眾人紛紛開始討論。
段書瑞努力迴想著之前看到的知識:問難其實有點兒像現代的辯論會,師生多人圍繞著一個議題各抒己見,反複辯詰,是唐朝太學的教學方法之一。如果參加的人風度好、口才佳、學識精,往往能吸引達大批圍觀者,他的名氣也會迅速傳揚開來。
“可以啊,二位需要準備一下嗎?”張之祿貼心地問道。郭修將需要準備的內容大致和他說了,後者指使仆人端來兩張小桌子,一左一右,相對而立。兩張桌子隔了有三尺遠。布置好這一切後,郭修和另一位同窗分別占據了一張桌子。二人站好後,又商量裁定了一個議題,然後開始問難。
眾人饒有興趣地看著二人唇槍舌戰,辯得有來有往。郭修脖子通紅,看著像是喝醉了,打起辯論來卻是分毫不讓,有理有據。他講得唾沫橫飛,在他周圍的士子不由得將身子往後一仰,避開唾沫的射程。
段書瑞也算是大開眼界,他津津有味地看著二人爭得臉紅脖子粗,看到一半,隱隱感覺腹中饑餓。他發現周圍沒人看他,都在全神貫注地看著這一場“辯論”,於是從麵前的烤雞上掰下一個雞腿,邊吃邊加入觀眾的行列。
於他而言,這真是一場別開生麵、酣暢淋漓的辯論會,雖然隻有正反方兩人,卻真真正正地做到了“承儒辯之風,長浩然正氣。”更難能可貴的是,二人幾乎是在即興辯論,身邊沒有稿子。正反雙方都有很強的語言駕馭能力,如行雲流水般順暢達意,妙語連珠,邏輯嚴謹。
他不是專業的評論員,很難去判定到底誰勝誰負,誰優誰劣。郭修是快而不急,妙語連珠;他的同窗則是緩而不慢,邏輯嚴謹。
一場問難終了,眾人皆是眉飛色舞,意猶未盡。直到二人離開桌子,緩緩入座,眾人才想起來該鼓掌了。掌聲此起彼伏地響起,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熱烈。
“兩位風格各異,很難判定誰輸誰贏。這樣吧,兩位一同抓鬮如何?”張之祿待到掌聲停歇,笑眯眯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