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縣令微微點頭思索片刻,提醒道,“府城可不比咱們這小縣城,各方勢力錯綜複雜,開店要打點的地方多。”
“您放心,我有做好準備。”去府城多次,盡管每次來去匆匆,但忙正事之餘,她也一直在為到府城發展做準備,一些人脈也在積極維護。
當然,在府城還有一個最大的人脈,均州府知府大人,兩家如今親近,但春瓊想著能夠不動用這個人脈最好不動用。那是老爹的私交,最好不要牽扯到利益。
楊縣令翻開手裏的冊子邊看邊問,“香菇種植時間安排在二月下旬?再曬一個多月,木頭不會曬太幹吧?”
“不會。都放在架子下,有遮陽。我想醒木時間久一點,有利於菌絲生長。”春瓊解釋。
“咦?你要去川渝購花椒樹?”楊縣令抬頭看春瓊,“閨女,你打算自己種花椒?鄖鄉縣適合花椒生長嗎?”
楊縣令覺得,一會兒他就給江陵的同年去信,讓把幫忙搜集些花椒的生長特性,他要先研究下這花椒都能在哪些地方生長。
春瓊肯定地點頭,“放心吧,鄖鄉縣能種。”
花椒樹適宜生長在氣候溫和、濕潤的環境中,鄖鄉縣符合這一條件。她已經在莊子裏找了塊地撒了花椒種,但是不確定能否成功。花椒種子長太慢了,從種子種下到開花結果,需要好幾年,她等不及。所以想著若有時間就親自去一趟川渝,將那邊的花椒樹引入到鄖鄉縣。
不過,隻是初步設想,不一定有時間跑。
楊縣令繼續往下看,“小龍蝦養殖?閨女,你連小龍蝦也要養?”
“對啊!爹,小龍蝦好吃吧?”
楊縣令咂咂嘴巴,點頭。好吃,太好吃了,說的他現在都想吃了。
“您看,這麽好吃的東西,卻要大老遠從五峰運迴來。今年,哦不對,是去年,去年為了賣那幾天的小龍蝦,把林木哥和杜師傅折騰的夠嗆。關鍵是,折騰到最後,也沒賺到幾兩銀子。就是因為路程遠,成本太高了。所以,我打算自己養。”
楊縣令聽了,也覺得這小龍蝦必須要養了,又把冊子翻了幾頁,“這後麵寫的又是啥?種蓮藕?種花草?製作飲品?…閨女,你的心思可真夠多的。”
春瓊嘻嘻一笑,“爹,我也是想到什麽就就記下來,能不能實現還不一定呢!如今咱們生意漸漸做起來,食材供應得穩住。多些品類,鋪子裏就能用我們自己的食材,一來能降低成本,二來還能推陳出新,讓食客們常吃常新,咱們這生意才能長久不是?”
楊縣令看著女兒眉飛色舞地講述,眼中滿是欣慰與讚賞,“閨女,你考慮得周全,為父很是欣慰。不過這每一項新營生要做起來,都少不了人手,你是不是又要買人了?”
“目前不用。有這二十個足夠了,他們如今逐漸鍛煉出來,兩三個人掌管一個鋪子,也能夠我開好幾個鋪子了。至於鋪子裏的夥計,直接外招,他們已經慢慢鍛煉出來,繼續做夥計,浪費了。”
楊縣令拍拍春瓊的肩膀,“有規劃,有計劃,有細節,不錯!”
聊完春瓊自己的規劃,楊縣令又跟閨女談起鄖鄉縣的規劃,說到鄖鄉縣,楊縣令問春瓊,“閨女,你就不好奇,這次咱縣轟轟烈烈的種菜行動,村民們賺了多少銀子?”
春瓊一臉這還用好奇的表情看向他爹,挑了挑眉說道,“爹,村民賺了多少銀子,我並不比您知道的少喔!我琢磨著,您作為縣令大人,肯定特想知道,這次賣蔬菜,咱們縣五十來個村子哪個村子賺得最多,哪個村子賺得最少?各村平均下來能掙多少銀子?每家又平均入賬多少,對吧?”
“肯定想啊!”楊縣令微微歎氣,接著道,“可這不得等著各村裏正上報嘛,最快也得元宵節後了,眼下各家各戶都忙著過年,哪有空顧得上這個。”
春瓊下巴微微一揚,傲嬌的道,“不用等到元宵節!我現在就可以告訴您!”
“嗯?”楊縣令瞪大了眼睛,驚訝極了,“你從哪兒知道的?”
“爹,您忘了,蔬菜剛開始售賣的時候,訂單可都是從我手出去的。後來外地來鄖鄉縣采買,用的是我的漁船船隊運輸,我專門安排了人記錄出貨的種類和重量。再後來您去府城,有了大批量售賣的情況,我就叮囑趙師爺,讓他通知各裏正,必須每隔三天上報一次售賣數據,方便咱們及時掌控蔬菜存量。年前最後一天的數據,趙師爺臘月三十一大早送到我手裏。”
“你昨天在食肆忙到傍晚才迴,哪兒來的時間…難道是昨晚守歲結束,迴房間後熬夜算的?”楊縣令又是心疼又是略帶嗔怪,“你這孩子,讓我說什麽好?這些又不是很急,等各裏正上報就是了!注意休息,身體也重要!”
春瓊俏皮地眨眨眼,“爹,您還真猜對了。我想著這些數據早點整理出來,年後安排農事心裏才有底,就趁著晚上睡不著給算了算,反正也不費什麽事。”
對於做慣數據統計分析的人來說,這點蔬菜售賣情況統計還真不是什麽難事。
說著,她從匣子裏掏出幾張寫滿密密麻麻數字的紙張,遞向楊縣令,“您瞧,收益最多的是咱牛頭村,他們大棚技術搭建最為規範,施肥養護也最合合理,牛頭村一共賺了三百多兩,平均下來,每戶能賺十兩。賺的最多的是裏正家,有十二兩。賺的最少的是上河村,他們村售賣量不足種植量的八成。定是大棚搭建不規範,溫度達不到,蔬菜沒有按期成長。這個村四十多戶,賺了一百多兩,平均每戶三兩多。”
“這村與村之間,差異還不小呢!”楊縣令看著紙上的數據,微微歎氣。
“這也是沒辦法的,我們技術是同樣的教的,學到何種程度,就要看各自是否上心,是否按要求操作了。”
即便是吃飯,也不可能喂到嘴裏。
蔬菜售賣時,春瓊最擔憂的就是出現上河村這種情況,她怕她和楊縣令接了人家訂單,菜卻不能按時交付。所以在楊縣令去府城參宴前,才會緊急重新統計蔬菜生長情況。
“你說的沒錯。”
“其實也很不錯了,整體算下來,每戶平均賺了六兩多銀子。村民哪裏來的途徑兩個月賺來六兩銀子?”
“確實。經此一事,想必今年春耕育苗,村民應該都能吸取教訓,不再想當然了。”楊縣令道。
“嗯,希望如此。”
“您放心,我有做好準備。”去府城多次,盡管每次來去匆匆,但忙正事之餘,她也一直在為到府城發展做準備,一些人脈也在積極維護。
當然,在府城還有一個最大的人脈,均州府知府大人,兩家如今親近,但春瓊想著能夠不動用這個人脈最好不動用。那是老爹的私交,最好不要牽扯到利益。
楊縣令翻開手裏的冊子邊看邊問,“香菇種植時間安排在二月下旬?再曬一個多月,木頭不會曬太幹吧?”
“不會。都放在架子下,有遮陽。我想醒木時間久一點,有利於菌絲生長。”春瓊解釋。
“咦?你要去川渝購花椒樹?”楊縣令抬頭看春瓊,“閨女,你打算自己種花椒?鄖鄉縣適合花椒生長嗎?”
楊縣令覺得,一會兒他就給江陵的同年去信,讓把幫忙搜集些花椒的生長特性,他要先研究下這花椒都能在哪些地方生長。
春瓊肯定地點頭,“放心吧,鄖鄉縣能種。”
花椒樹適宜生長在氣候溫和、濕潤的環境中,鄖鄉縣符合這一條件。她已經在莊子裏找了塊地撒了花椒種,但是不確定能否成功。花椒種子長太慢了,從種子種下到開花結果,需要好幾年,她等不及。所以想著若有時間就親自去一趟川渝,將那邊的花椒樹引入到鄖鄉縣。
不過,隻是初步設想,不一定有時間跑。
楊縣令繼續往下看,“小龍蝦養殖?閨女,你連小龍蝦也要養?”
“對啊!爹,小龍蝦好吃吧?”
楊縣令咂咂嘴巴,點頭。好吃,太好吃了,說的他現在都想吃了。
“您看,這麽好吃的東西,卻要大老遠從五峰運迴來。今年,哦不對,是去年,去年為了賣那幾天的小龍蝦,把林木哥和杜師傅折騰的夠嗆。關鍵是,折騰到最後,也沒賺到幾兩銀子。就是因為路程遠,成本太高了。所以,我打算自己養。”
楊縣令聽了,也覺得這小龍蝦必須要養了,又把冊子翻了幾頁,“這後麵寫的又是啥?種蓮藕?種花草?製作飲品?…閨女,你的心思可真夠多的。”
春瓊嘻嘻一笑,“爹,我也是想到什麽就就記下來,能不能實現還不一定呢!如今咱們生意漸漸做起來,食材供應得穩住。多些品類,鋪子裏就能用我們自己的食材,一來能降低成本,二來還能推陳出新,讓食客們常吃常新,咱們這生意才能長久不是?”
楊縣令看著女兒眉飛色舞地講述,眼中滿是欣慰與讚賞,“閨女,你考慮得周全,為父很是欣慰。不過這每一項新營生要做起來,都少不了人手,你是不是又要買人了?”
“目前不用。有這二十個足夠了,他們如今逐漸鍛煉出來,兩三個人掌管一個鋪子,也能夠我開好幾個鋪子了。至於鋪子裏的夥計,直接外招,他們已經慢慢鍛煉出來,繼續做夥計,浪費了。”
楊縣令拍拍春瓊的肩膀,“有規劃,有計劃,有細節,不錯!”
聊完春瓊自己的規劃,楊縣令又跟閨女談起鄖鄉縣的規劃,說到鄖鄉縣,楊縣令問春瓊,“閨女,你就不好奇,這次咱縣轟轟烈烈的種菜行動,村民們賺了多少銀子?”
春瓊一臉這還用好奇的表情看向他爹,挑了挑眉說道,“爹,村民賺了多少銀子,我並不比您知道的少喔!我琢磨著,您作為縣令大人,肯定特想知道,這次賣蔬菜,咱們縣五十來個村子哪個村子賺得最多,哪個村子賺得最少?各村平均下來能掙多少銀子?每家又平均入賬多少,對吧?”
“肯定想啊!”楊縣令微微歎氣,接著道,“可這不得等著各村裏正上報嘛,最快也得元宵節後了,眼下各家各戶都忙著過年,哪有空顧得上這個。”
春瓊下巴微微一揚,傲嬌的道,“不用等到元宵節!我現在就可以告訴您!”
“嗯?”楊縣令瞪大了眼睛,驚訝極了,“你從哪兒知道的?”
“爹,您忘了,蔬菜剛開始售賣的時候,訂單可都是從我手出去的。後來外地來鄖鄉縣采買,用的是我的漁船船隊運輸,我專門安排了人記錄出貨的種類和重量。再後來您去府城,有了大批量售賣的情況,我就叮囑趙師爺,讓他通知各裏正,必須每隔三天上報一次售賣數據,方便咱們及時掌控蔬菜存量。年前最後一天的數據,趙師爺臘月三十一大早送到我手裏。”
“你昨天在食肆忙到傍晚才迴,哪兒來的時間…難道是昨晚守歲結束,迴房間後熬夜算的?”楊縣令又是心疼又是略帶嗔怪,“你這孩子,讓我說什麽好?這些又不是很急,等各裏正上報就是了!注意休息,身體也重要!”
春瓊俏皮地眨眨眼,“爹,您還真猜對了。我想著這些數據早點整理出來,年後安排農事心裏才有底,就趁著晚上睡不著給算了算,反正也不費什麽事。”
對於做慣數據統計分析的人來說,這點蔬菜售賣情況統計還真不是什麽難事。
說著,她從匣子裏掏出幾張寫滿密密麻麻數字的紙張,遞向楊縣令,“您瞧,收益最多的是咱牛頭村,他們大棚技術搭建最為規範,施肥養護也最合合理,牛頭村一共賺了三百多兩,平均下來,每戶能賺十兩。賺的最多的是裏正家,有十二兩。賺的最少的是上河村,他們村售賣量不足種植量的八成。定是大棚搭建不規範,溫度達不到,蔬菜沒有按期成長。這個村四十多戶,賺了一百多兩,平均每戶三兩多。”
“這村與村之間,差異還不小呢!”楊縣令看著紙上的數據,微微歎氣。
“這也是沒辦法的,我們技術是同樣的教的,學到何種程度,就要看各自是否上心,是否按要求操作了。”
即便是吃飯,也不可能喂到嘴裏。
蔬菜售賣時,春瓊最擔憂的就是出現上河村這種情況,她怕她和楊縣令接了人家訂單,菜卻不能按時交付。所以在楊縣令去府城參宴前,才會緊急重新統計蔬菜生長情況。
“你說的沒錯。”
“其實也很不錯了,整體算下來,每戶平均賺了六兩多銀子。村民哪裏來的途徑兩個月賺來六兩銀子?”
“確實。經此一事,想必今年春耕育苗,村民應該都能吸取教訓,不再想當然了。”楊縣令道。
“嗯,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