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飯,李欣妍和張安然按照約定跑到廚房洗碗,洛以墨則是幫忙把沒吃完的菜收了起來。


    畢竟都是些湯湯水水的菜,不方便打包,哪怕帶迴寢室也不好保存,所以倆人也沒有想著打包。


    洛以墨看了看,鱔魚和肉餅都吃完了,剩下了不少鴨子和鴨雜。


    嗯,明天早上正好用鴨子湯煮個麵,然後把鴨雜和絲瓜湯熱一下,早飯還挺豐盛。


    洗完碗,李欣妍和張安然從冰箱裏薅走了幾瓶飲料和幾個橙子。


    畢竟已經到了十一月,已經是臍橙的季節。


    不過現在的臍橙還有點貴,大一點的要10塊錢一斤。


    不過這對於洛以墨和陸昕月來說算不上什麽,平時他們也不怎麽買很貴的東西,在吃的這一方麵自然是講究一些。


    兩位學姐走了之後,陸昕月和洛以墨都開始幹起了自己的事。


    洛以墨開始寫起了文章,前不久和編輯約了一篇時評,針對某著名影星隱婚生女寫一些東西。


    (為了方便行文,小說裏的某些事情和真實世界的時間線可能對不上,大家就當做平行時空來看就行,然後所有的文章都沒有對當事人有褒貶義的意思在,隻是就事論事,拜托各位不要上綱上線。)


    這種話題其實很難寫,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會陷入飯圈文化的漩渦之中,引起群體之間的對立,所以想要做到不失偏頗地評價一件事情,對於筆者來說需要深思熟慮。


    而陸昕月則是繼續忙起了她的新項目,剛剛在飯桌上李欣妍和張安然特別自豪地說她們已經把陸昕月交代的任務完成了,所以陸昕月自然也不能落後,往後繼續推進著進度。


    為了陪著小學弟,陸昕月還特意把自己的筆記本電腦背到了小學弟房間,倆人就在一塊一起工作,互不打擾,隻是時不時會看一眼陪在旁邊的人。


    洛以墨靜靜地看著坐在身旁的陸昕月,心裏想到了王小波的一句話。


    一個人隻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平時自己和學姐都在外麵風風火火,上課,管理甜品店,這些事情擠占了倆人絕大多數的時間。


    像這樣平靜地坐在房間裏,兩個人各自幹著各自的事情,互不打擾,讓他感到很舒心。


    窗內燈火通明,窗外萬家燈火。


    所有人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不斷開辟著屬於自己的篇章,朝著自己想要的東西狂奔。


    洛以墨覺得他也是時候想想自己想要什麽了。


    他不缺錢,自家爸媽給他留的錢夠他揮霍幾輩子了。


    他想要的隻是一種安穩的生活,這種安穩不是無所事事,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他人的認可,從而獲得的安穩。


    他又想起了自家老爸跟自己說過的話,“我不求你以後大富大貴,畢竟我留下來的錢夠你和你妹妹揮霍幾輩子了,但你要知道,你想要在這個社會上站穩腳跟,獲得他人的認可,不能依靠你背後的家產,而是應該靠你自己取得的成就。”


    自己高中語文老師曾經的話語又在他的腦海響起,“你們接受著夏國頂尖的教育,你們也應該知道,在你們的身後還有無數和你們一樣的人,他們不能像你們一樣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們的普遍素質沒有你們高,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們可以高高在上,相反,你們要做的應該是在站在陽光下時,把他們從陰翳之中拉出來。”


    生命跟時代的崇高責任聯係在一起就會永垂不朽。


    一個計劃在洛以墨的腦海裏逐漸成型。


    但具體有沒有可實施性,他還得和自家老爸商量一下。


    至少如果真的要實施,他得先賺夠錢。


    沒有經濟基礎,一切事情都難以向前推進。


    他不希望在這件事情上動用自家老爸給他的資助,畢竟這是他自己想要幹的事情。


    晚上十點,洛以墨修改完了自己的初稿,發給了他的編輯。


    洛以墨對於隱婚生女這件事情並沒有過多提及,他更多想寫的是當下粉絲經濟與偶像的“商品化”的現象。


    “根據心理學人際吸引理論,一段親密關係的形成,最重要的是接近性、相似性、外表吸引力、迴報五個因素。外表吸引力自不必多說,偶像明星最硬的本領就是保持自己的顏值容貌與體態身材;接近性則是由公司給予的曝光度,各類綜藝電視劇電影‘刷臉‘而完成;再者,相似性可以通過立人設凹設定的‘學霸’人設、“‘吃貨’人設等等來實現。那麽相應地,粉絲自然而然地索求迴報——對粉絲的感謝,對自我感情生活的約束等等對一個人的束縛與枷鎖。”


    正如克裏斯·羅傑克所言:“隨著上帝的遠去和教堂的衰敗,人們尋求得救的聖典道具被破壞了,名人和奇觀填補了空虛,進而造就了娛樂崇拜,同時也導致了一種淺薄、浮華的商品文化的統治”。


    自大眾媒介開啟轟轟烈烈的“造星”運動以來,演員、歌手、網絡紅人、商界名流等娛樂化明星被包裝成萬眾矚目的偶像,成為了‘世俗的烏托邦中的新神’。


    人的某些特質被設置為賣點,在聚光燈下被無限放大,或是美化。


    也會隨之吸引相應的粉絲,引起共鳴,於是商業化的無盡旋渦也就形成了。“人的商品化”一詞逐漸引起關注。


    而偶像產業正是這種極端的商品化的最典型的縮影。


    人的特質被符號化地簡單概括並打上價簽。


    符號化,因其簡便省力而簡單粗暴的分類方式,早已經是我們混跡商品社會多年以來,養成的不會輕易改變的習慣。


    目光轉向上世紀的美國,瑪麗蓮夢露在成名前早已進入電影圈多年,卻一直默默無聞。她為了突出自己的特點,將原本褐色的頭發染為了金色,自此終於在大眾的視野中有了辨識度,最終成為大眾的焦點。瑪麗蓮夢露將自己作為一個符號經營,由不明顯、不具特點,經營成為了有明顯特點的符號,最終也收獲了將自己商品化之後的價值。


    除了公眾人物,我們每個人也無時無刻不在將自己符號化。《穿普拉達的女王》就是一個例子。時尚編輯的級別與品位,完全靠她所穿戴的品牌去定義。有人說,我們在購買商品的同時,也被商品定義著。


    這種符號化的方式本身無可厚非,但偶像產業、愛豆行業最可悲之處,也在於這種將人純粹的“符號化”“商品化”,或者換句話說將人“物化”的悲哀。


    正如茨威格所言,“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獲得巨大流量、無盡關注的代價,就是要時時刻刻在媒體粉絲的鎂光燈下生活,甚至將自己的生活也明碼標價,當作了商品來販賣。


    作為枷鎖鐐銬中的偶像明星自己,在意識到自己正不斷被商品經濟、粉絲經濟所控製、異化的同時,也要試圖擺脫,進行反叛。


    不要讓人在異化當中逐漸淪為生產工具、勞動力,感受到剝削、壓抑的同時又覬覦貪婪著粉絲經濟所帶來的無窮無盡的金錢財富與名聲地位。


    粉絲經濟的基本邏輯是情感經濟,即因情感聯結而產生的消費現象。


    但唯願這種情感不要成為雙方的枷鎖,粉絲不以愛之名行束縛悲哀之實,偶像也跳出粉絲經濟打磨更好的作品體驗更精彩的人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學姐請對我動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辰qwq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辰qwq並收藏學姐請對我動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