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寫福
人間溫婉:素心已敬山河月 作者:款冬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程筱語和陶奕希看著在台上侃侃而談的溫婉,這時的溫婉宛如畫中仕女,紅色的裙擺隨著她的動作輕輕晃動,絢麗而奪目。
“阿婉就適合站在台上,就算她不說話,隻這樣看著她都覺得是一種享受。”程筱語笑道。
在人性的定律裏有這麽一句話,“人性對於比自己優秀的人,很多時候是充滿惡意和嫉妒的。”
身邊也不乏有那麽些人怕你窮拖累了他,又怕你富超越了他的不平衡心理。
可在她們和溫婉這裏,她們隻會羨慕溫婉擁有的能力,卻絕對不會去嫉妒她。
因為她們知道,那個站在人前發光的阿婉,在無數個別人不知道的日夜裏有多殫精竭慮。
這樣的女子值得任何人去尊重與敬仰。
這時趙恆熙抱著小六一走到她們身旁。
看到六一,程筱語有些意外,連忙伸手將她抱到自己懷裏,“一一,姐姐抱。”
“誰帶一一過來的?”陶奕希問。
“李想。”趙恆熙道,“阿婉那口子說快到了寧縣了,讓李想帶六一先過來,他待會直接過來找阿婉母女。”
陶奕希伸手從程筱語手上將六一抱到自己懷裏親了親,粉雕玉琢的小娃兒讓人看了愛不釋手,“一一,你看媽媽在台上講話呢!”
溫婉這會兒正在講“猜謎”的曆史。
六一看到穿著漂亮裙子的媽媽,高興地拍著小手,“媽媽真漂亮!”
她早上起床就沒看到媽媽,這會兒看到媽媽,心裏急著要媽媽看到自己穿的漂亮裙子,“我想找媽媽。”
溫婉在台上看到女兒,也有些意外,她朝女兒的方向點了點頭,繼續道,“猜謎,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在元宵節的時候,人們會張燈結彩,在燈籠上貼上謎語,讓大家來猜。
燈謎是一種文字遊戲,通過巧妙的謎麵來暗示謎底,既有趣味性,又能鍛煉人的思維能力。它涉及到詩詞、曆史、文化等多方麵的知識,是一種寓教於樂的活動。在傳統節日裏,猜謎活動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氛圍,可以讓大家在娛樂中增長知識。”
主持人和觀眾們都熱烈地鼓著掌,然後讓人在台上擺上寫字台,示意溫婉和張美雅上前寫“福”字。
張美雅讓溫婉先寫。
溫婉也沒推讓,走上前去拿起毛筆蘸了蘸墨水,然後開始在割成正方形的紅紙上開始寫“福”字。
她邊寫邊解說道,“寫福字,這可是春節必不可少的習俗。福字代表著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讓家家戶戶在門上貼福字,以顯示太平盛世。到了清朝,寫福字成為了宮廷的一項重要活動,皇帝會親自書寫福字,賞賜給大臣們。
現在,寫福字已經成為了全民參與的活動,大家都希望通過寫福字來祈求新的一年福氣滿滿。在傳統節日裏,福字就像是一份美好的祝福,貼在門上,貼在牆上,讓整個節日都充滿了溫馨和喜慶。”
說話間,她的“福”也成功寫成。
那“福”字剛一映入眼簾,便覺韻味十足。筆畫粗細有致,起筆處剛勁有力,似有千鈞之勢,仿佛在宣紙上紮下了穩健的根基;收筆處又婉轉流暢,如潺潺溪流,自然收尾,盡顯靈動之美。
溫婉前世就喜歡在心浮氣躁的時候練毛筆字,那些獨處難受的日夜,練就了她這手毛筆字。
所有人都很意外,他們沒想到溫婉的毛筆字竟然可以寫得這麽好。
溫婉的“福”字整體字形飽滿圓潤,卻又不失筋骨,每一筆都恰到好處,相互唿應,仿佛有著一種無形的力量將它們緊緊凝聚在一起。
“示”字旁的豎畫挺拔豎直,猶如一位身姿矯健的衛士,穩穩地支撐著整個字的重心;“一口田”的布局更是精妙,“口”字方正,宛如一方精致的小窗,透過它仿佛能窺見田園的寧靜與美好,“田”字則橫豎分明,恰似阡陌縱橫的田野,充滿了生機與希望。
當廣場的大屏幕將溫婉的“福”字投在上麵,所有人都忍不住喊一聲“好字!”
老百姓們說不出這個字好在哪裏,可看到這個字就心生溫暖與歡喜。
而“福”,不就是溫暖與歡喜嗎?
張美雅也直誇溫婉的“福”字寫得好,索性自己也不獻醜,直接讓溫婉寫個“福”字送她迴去貼。
這一開口直接將所有人都帶動了,紛紛要求也要溫婉的一個“福”字。
溫婉懵了,那麽多人,她怎麽寫得完?
主持人連忙解圍,“抽獎,待會我們節目結束不是還有猜謎抽獎活動嗎?到時讓溫姑娘的‘福’字也作為獎品之一,如何?”
可以說主持人的救場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他這一解圍,就不怕顧此失彼,讓觀眾們失望了。
最後張美雅還是和溫婉一同走到桌前,拿起毛筆,揮毫潑墨,寫下了對寧縣百姓的美好祝福。
張美雅寫下“福滿寧縣,民安物阜”,溫婉則寫下“願寧縣繁榮昌盛,福澤綿延”。
兩人寫好後,將作品展示給大家,台下的觀眾們紛紛鼓掌叫好,現場氣氛達到了高潮。
等她們下台,下一個節目的演員便隨著音樂奏響而登場。
溫婉一下台就走到陶奕希她們的方向。
六一早迫不及待地奔向媽媽,“媽媽,我的裙子漂亮嗎?”
溫婉抱起她親了親,“漂亮,咱們六一最漂亮了。”
陶奕希捏了捏六一這小沒良心的臉,一有親媽,她們這些幹媽就都得靠後站。
“你跟誰來?”溫婉問。
“李想叔叔,爸爸讓叔叔送我過來見媽媽。”六一迴答,“爸爸說待會陪我們逛燈會。”
寧縣的春節民俗文化節十分盛大,除了有傳統技藝的表演,在寧縣廣場也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燈會。
不管是來看表演的還是擺攤的都穿著漢服,古香古色的寧縣文創,充滿曆史文化氣息的工藝,讓來到寧縣遊玩的旅客有種穿越時空到古代的錯覺。
“阿婉就適合站在台上,就算她不說話,隻這樣看著她都覺得是一種享受。”程筱語笑道。
在人性的定律裏有這麽一句話,“人性對於比自己優秀的人,很多時候是充滿惡意和嫉妒的。”
身邊也不乏有那麽些人怕你窮拖累了他,又怕你富超越了他的不平衡心理。
可在她們和溫婉這裏,她們隻會羨慕溫婉擁有的能力,卻絕對不會去嫉妒她。
因為她們知道,那個站在人前發光的阿婉,在無數個別人不知道的日夜裏有多殫精竭慮。
這樣的女子值得任何人去尊重與敬仰。
這時趙恆熙抱著小六一走到她們身旁。
看到六一,程筱語有些意外,連忙伸手將她抱到自己懷裏,“一一,姐姐抱。”
“誰帶一一過來的?”陶奕希問。
“李想。”趙恆熙道,“阿婉那口子說快到了寧縣了,讓李想帶六一先過來,他待會直接過來找阿婉母女。”
陶奕希伸手從程筱語手上將六一抱到自己懷裏親了親,粉雕玉琢的小娃兒讓人看了愛不釋手,“一一,你看媽媽在台上講話呢!”
溫婉這會兒正在講“猜謎”的曆史。
六一看到穿著漂亮裙子的媽媽,高興地拍著小手,“媽媽真漂亮!”
她早上起床就沒看到媽媽,這會兒看到媽媽,心裏急著要媽媽看到自己穿的漂亮裙子,“我想找媽媽。”
溫婉在台上看到女兒,也有些意外,她朝女兒的方向點了點頭,繼續道,“猜謎,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在元宵節的時候,人們會張燈結彩,在燈籠上貼上謎語,讓大家來猜。
燈謎是一種文字遊戲,通過巧妙的謎麵來暗示謎底,既有趣味性,又能鍛煉人的思維能力。它涉及到詩詞、曆史、文化等多方麵的知識,是一種寓教於樂的活動。在傳統節日裏,猜謎活動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氛圍,可以讓大家在娛樂中增長知識。”
主持人和觀眾們都熱烈地鼓著掌,然後讓人在台上擺上寫字台,示意溫婉和張美雅上前寫“福”字。
張美雅讓溫婉先寫。
溫婉也沒推讓,走上前去拿起毛筆蘸了蘸墨水,然後開始在割成正方形的紅紙上開始寫“福”字。
她邊寫邊解說道,“寫福字,這可是春節必不可少的習俗。福字代表著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讓家家戶戶在門上貼福字,以顯示太平盛世。到了清朝,寫福字成為了宮廷的一項重要活動,皇帝會親自書寫福字,賞賜給大臣們。
現在,寫福字已經成為了全民參與的活動,大家都希望通過寫福字來祈求新的一年福氣滿滿。在傳統節日裏,福字就像是一份美好的祝福,貼在門上,貼在牆上,讓整個節日都充滿了溫馨和喜慶。”
說話間,她的“福”也成功寫成。
那“福”字剛一映入眼簾,便覺韻味十足。筆畫粗細有致,起筆處剛勁有力,似有千鈞之勢,仿佛在宣紙上紮下了穩健的根基;收筆處又婉轉流暢,如潺潺溪流,自然收尾,盡顯靈動之美。
溫婉前世就喜歡在心浮氣躁的時候練毛筆字,那些獨處難受的日夜,練就了她這手毛筆字。
所有人都很意外,他們沒想到溫婉的毛筆字竟然可以寫得這麽好。
溫婉的“福”字整體字形飽滿圓潤,卻又不失筋骨,每一筆都恰到好處,相互唿應,仿佛有著一種無形的力量將它們緊緊凝聚在一起。
“示”字旁的豎畫挺拔豎直,猶如一位身姿矯健的衛士,穩穩地支撐著整個字的重心;“一口田”的布局更是精妙,“口”字方正,宛如一方精致的小窗,透過它仿佛能窺見田園的寧靜與美好,“田”字則橫豎分明,恰似阡陌縱橫的田野,充滿了生機與希望。
當廣場的大屏幕將溫婉的“福”字投在上麵,所有人都忍不住喊一聲“好字!”
老百姓們說不出這個字好在哪裏,可看到這個字就心生溫暖與歡喜。
而“福”,不就是溫暖與歡喜嗎?
張美雅也直誇溫婉的“福”字寫得好,索性自己也不獻醜,直接讓溫婉寫個“福”字送她迴去貼。
這一開口直接將所有人都帶動了,紛紛要求也要溫婉的一個“福”字。
溫婉懵了,那麽多人,她怎麽寫得完?
主持人連忙解圍,“抽獎,待會我們節目結束不是還有猜謎抽獎活動嗎?到時讓溫姑娘的‘福’字也作為獎品之一,如何?”
可以說主持人的救場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他這一解圍,就不怕顧此失彼,讓觀眾們失望了。
最後張美雅還是和溫婉一同走到桌前,拿起毛筆,揮毫潑墨,寫下了對寧縣百姓的美好祝福。
張美雅寫下“福滿寧縣,民安物阜”,溫婉則寫下“願寧縣繁榮昌盛,福澤綿延”。
兩人寫好後,將作品展示給大家,台下的觀眾們紛紛鼓掌叫好,現場氣氛達到了高潮。
等她們下台,下一個節目的演員便隨著音樂奏響而登場。
溫婉一下台就走到陶奕希她們的方向。
六一早迫不及待地奔向媽媽,“媽媽,我的裙子漂亮嗎?”
溫婉抱起她親了親,“漂亮,咱們六一最漂亮了。”
陶奕希捏了捏六一這小沒良心的臉,一有親媽,她們這些幹媽就都得靠後站。
“你跟誰來?”溫婉問。
“李想叔叔,爸爸讓叔叔送我過來見媽媽。”六一迴答,“爸爸說待會陪我們逛燈會。”
寧縣的春節民俗文化節十分盛大,除了有傳統技藝的表演,在寧縣廣場也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燈會。
不管是來看表演的還是擺攤的都穿著漢服,古香古色的寧縣文創,充滿曆史文化氣息的工藝,讓來到寧縣遊玩的旅客有種穿越時空到古代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