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年輕人的情感表達需求
人間溫婉:素心已敬山河月 作者:款冬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以說,溫婉提的“文化自信”是大家不曾想過的話題。
物質文明建設上來了,那麽精神文明建設呢?
文化自信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石,是推動寧縣乃至整個國家不斷向前發展的內生動力。
溫婉的想法總是那麽有前瞻性,她看到的事和物永遠都那麽超前。
雷鳴的掌聲響起來的時候,大家也在思考著如何在全縣範圍內去開啟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找迴文化自信!
在這個充斥著各種潮流的時代,新是創新,是潮流,是個性。
而傳統,卻成為了舊,是被很多人遺忘在角落的故紙堆,是老氣橫秋、跟不上時代的代名詞。
那些曆經歲月沉澱的古老技藝,像精美的蘇繡、古樸的木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仿佛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無人問津其背後蘊含的千年智慧與匠心。
傳統的詩詞歌賦,在流行音樂與短視頻的衝擊下,也逐漸失去了在大眾視野中的光彩,年輕人鮮少願意靜下心來品味其中的韻律之美與情感之深。
然而,溫婉的一番話,如同一束光照進了這片被忽視的角落。
她讓大家意識到,傳統並非真的“舊”,而是一座蘊藏著無盡寶藏的富礦。
那些古老的節日,是中華民族情感的寄托與傳承,每一個習俗都承載著先輩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是民族精神的凝練,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與價值觀念。
然而現在,明明每次縣裏推行的文旅活動時都有傳統的技藝表演,可除了外地遊客會去圍觀了解,本地的青少年卻都躲得遠遠的,毫無想了解的興趣。
如此這般,那麽這些傳統文化還如何傳承綿延下去,如何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與光彩?
這不僅是擺在寧縣麵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在文化發展進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
劉家林對溫婉提出自己的想法,“溫主任,依你看,淡化洋節,重視傳統節日這想法確實很好,但洋節本身就沒有和傳統節日有多大衝突。
追根究底,年輕人喜歡過洋節,是因為洋節比較重視那種外放的情感表達,給年輕人帶來一個情感出口,並不是因為他們在意背後的宗教意義,隻是想在一種歡快美好的氣氛中,表達一種情感的向往與追求。
而我們華國人情感表達向來含蓄,我們的傳統節日雖然有儀式有文化底蘊,但並不能很好地滿足年輕人的情感表達,我想這才是傳統節日越來越不被年輕人重視的原因。”
“所以你說淡化洋節,很難,畢竟滿足內外需求,也是傳承傳統的內動力,光憑情懷,難以讓他們真正重視起來。”
溫婉笑,對劉家林說出這些話很高興,隻是她也不完全認同,“劉部長,您說得很對,洋節之所以能被年輕人所接受與重視,是因為洋節可以滿足年輕人情感表達的一個出口,可您說咱們華國人情感表達含蓄,這一點我卻不認同。”
劉家林坐在下麵,笑著看向溫婉,一副洗耳恭聽的姿勢。
如今縣裏開會,大家都是這樣,暢所欲言,有話直說,有問題直接現場解決,不會有人被提出質疑而覺得落了麵子。
“我們來舉例一下,咱們現在是十一月,每年十一月第四個星期四是西方的感恩節,咱們很多青少年會在這時候買花送給對自己有恩的長輩或老師。
可咱們也有感恩節啊,比如重陽節,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有尊老敬老之意,能引導年輕人感恩長輩養育關懷,傳承孝道文化;對逝去的人我們也有專屬的感恩節,如清明節,清明節一般在公曆的4月4 - 6日,傳統祭祀節日,人們緬懷祖先,感恩先輩庇佑與傳承,還可感恩大自然生機。”
“這時候,如果我們能對傳統節日進行更深入的挖掘與創新,將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感恩元素以更符合當代年輕人喜好的方式呈現出來,我相信傳統節日會重新在年輕人心中占據重要位置。”
溫婉笑了笑,看向大家繼續道,“就拿重陽節來說,我們可以借助當下流行的社交媒體平台,如在美拍、微視等短視頻平台發起#重陽感恩季#的話題挑戰。
鼓勵年輕人拍攝短視頻,記錄自己陪伴長輩的溫馨瞬間,分享與長輩之間的感人故事,或是展示自己為長輩準備的特別禮物。
通過這種方式,讓年輕人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不僅表達了對長輩的感恩之情,還能借助網絡的力量,讓更多人感受到重陽節所承載的深厚情感與文化內涵。
同時,我們還可以聯合一些品牌推出重陽節限定的文創產品,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像是印有重陽詩詞的精美書簽,或是帶有茱萸圖案的時尚手工藝品,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和購買,讓他們在使用這些產品時,也能時刻銘記節日的意義。”
劉家林一邊聽一邊點頭讚同,手上的筆也沒有停下來地記錄。
溫婉補充道:“對於清明節,我們也可以進行類似的創新。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通過線上方式表達情感,我們可以打造一個線上的‘清明紀念館’,讓年輕人可以在這個平台上為逝去的親人或先烈獻上虛擬的鮮花,寫下內心的思念與感恩。
同時,我們結合vr技術,開發一些沉浸式的清明曆史文化體驗場景,讓年輕人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古人在清明節的祭祀、踏青等活動,深入了解清明節的文化脈絡。”
陶奕希若有所思,接口道:“那在傳統節日期間,我們還可以舉辦一些戶外的集體活動。
比如在重陽節組織登山活動,在登山過程中設置一些與孝道文化相關的趣味關卡,像是迴答關於長輩喜好的問題,或者講述一件與長輩之間難忘的事,通過關卡的人可以獲得一些小獎品,這樣既能增加節日的趣味性,又能強化年輕人對傳統節日感恩內涵的理解。”
物質文明建設上來了,那麽精神文明建設呢?
文化自信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石,是推動寧縣乃至整個國家不斷向前發展的內生動力。
溫婉的想法總是那麽有前瞻性,她看到的事和物永遠都那麽超前。
雷鳴的掌聲響起來的時候,大家也在思考著如何在全縣範圍內去開啟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找迴文化自信!
在這個充斥著各種潮流的時代,新是創新,是潮流,是個性。
而傳統,卻成為了舊,是被很多人遺忘在角落的故紙堆,是老氣橫秋、跟不上時代的代名詞。
那些曆經歲月沉澱的古老技藝,像精美的蘇繡、古樸的木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仿佛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無人問津其背後蘊含的千年智慧與匠心。
傳統的詩詞歌賦,在流行音樂與短視頻的衝擊下,也逐漸失去了在大眾視野中的光彩,年輕人鮮少願意靜下心來品味其中的韻律之美與情感之深。
然而,溫婉的一番話,如同一束光照進了這片被忽視的角落。
她讓大家意識到,傳統並非真的“舊”,而是一座蘊藏著無盡寶藏的富礦。
那些古老的節日,是中華民族情感的寄托與傳承,每一個習俗都承載著先輩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是民族精神的凝練,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與價值觀念。
然而現在,明明每次縣裏推行的文旅活動時都有傳統的技藝表演,可除了外地遊客會去圍觀了解,本地的青少年卻都躲得遠遠的,毫無想了解的興趣。
如此這般,那麽這些傳統文化還如何傳承綿延下去,如何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與光彩?
這不僅是擺在寧縣麵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在文化發展進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
劉家林對溫婉提出自己的想法,“溫主任,依你看,淡化洋節,重視傳統節日這想法確實很好,但洋節本身就沒有和傳統節日有多大衝突。
追根究底,年輕人喜歡過洋節,是因為洋節比較重視那種外放的情感表達,給年輕人帶來一個情感出口,並不是因為他們在意背後的宗教意義,隻是想在一種歡快美好的氣氛中,表達一種情感的向往與追求。
而我們華國人情感表達向來含蓄,我們的傳統節日雖然有儀式有文化底蘊,但並不能很好地滿足年輕人的情感表達,我想這才是傳統節日越來越不被年輕人重視的原因。”
“所以你說淡化洋節,很難,畢竟滿足內外需求,也是傳承傳統的內動力,光憑情懷,難以讓他們真正重視起來。”
溫婉笑,對劉家林說出這些話很高興,隻是她也不完全認同,“劉部長,您說得很對,洋節之所以能被年輕人所接受與重視,是因為洋節可以滿足年輕人情感表達的一個出口,可您說咱們華國人情感表達含蓄,這一點我卻不認同。”
劉家林坐在下麵,笑著看向溫婉,一副洗耳恭聽的姿勢。
如今縣裏開會,大家都是這樣,暢所欲言,有話直說,有問題直接現場解決,不會有人被提出質疑而覺得落了麵子。
“我們來舉例一下,咱們現在是十一月,每年十一月第四個星期四是西方的感恩節,咱們很多青少年會在這時候買花送給對自己有恩的長輩或老師。
可咱們也有感恩節啊,比如重陽節,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有尊老敬老之意,能引導年輕人感恩長輩養育關懷,傳承孝道文化;對逝去的人我們也有專屬的感恩節,如清明節,清明節一般在公曆的4月4 - 6日,傳統祭祀節日,人們緬懷祖先,感恩先輩庇佑與傳承,還可感恩大自然生機。”
“這時候,如果我們能對傳統節日進行更深入的挖掘與創新,將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感恩元素以更符合當代年輕人喜好的方式呈現出來,我相信傳統節日會重新在年輕人心中占據重要位置。”
溫婉笑了笑,看向大家繼續道,“就拿重陽節來說,我們可以借助當下流行的社交媒體平台,如在美拍、微視等短視頻平台發起#重陽感恩季#的話題挑戰。
鼓勵年輕人拍攝短視頻,記錄自己陪伴長輩的溫馨瞬間,分享與長輩之間的感人故事,或是展示自己為長輩準備的特別禮物。
通過這種方式,讓年輕人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不僅表達了對長輩的感恩之情,還能借助網絡的力量,讓更多人感受到重陽節所承載的深厚情感與文化內涵。
同時,我們還可以聯合一些品牌推出重陽節限定的文創產品,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像是印有重陽詩詞的精美書簽,或是帶有茱萸圖案的時尚手工藝品,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和購買,讓他們在使用這些產品時,也能時刻銘記節日的意義。”
劉家林一邊聽一邊點頭讚同,手上的筆也沒有停下來地記錄。
溫婉補充道:“對於清明節,我們也可以進行類似的創新。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通過線上方式表達情感,我們可以打造一個線上的‘清明紀念館’,讓年輕人可以在這個平台上為逝去的親人或先烈獻上虛擬的鮮花,寫下內心的思念與感恩。
同時,我們結合vr技術,開發一些沉浸式的清明曆史文化體驗場景,讓年輕人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古人在清明節的祭祀、踏青等活動,深入了解清明節的文化脈絡。”
陶奕希若有所思,接口道:“那在傳統節日期間,我們還可以舉辦一些戶外的集體活動。
比如在重陽節組織登山活動,在登山過程中設置一些與孝道文化相關的趣味關卡,像是迴答關於長輩喜好的問題,或者講述一件與長輩之間難忘的事,通過關卡的人可以獲得一些小獎品,這樣既能增加節日的趣味性,又能強化年輕人對傳統節日感恩內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