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宜遲,正好又是農閑季節。


    沈雲峰於是就上山組織人手,從赤腰瑤寨和十家瑤寨調動大量的勞力,對基地後的一片土地進行開荒。


    高地整成紅薯地,低地整成水田,這地方從十萬大山流下的溪流也多,水渠便依勢而建,灌溉也很方便。


    田地自然算在“豐南號”的資產裏麵,但在縣衙登記的名義都是在自然人的名下。


    為了以後不發生不必要的糾紛,土地大多登記在物流園幾個人和黃興發名下。


    整體這邊建成以後,沈雲峰將之冠名為“豐南號”農場。


    十家瑤寨和赤腰瑤寨的瑤人都有參加農業基礎改造大會戰的經曆,所以上手很快,對田地如何改造也有了一定的心得。


    至於重活需要力工的,有知縣老爺罩著,沈雲峰也不怕啥,也調了一部分海賊和土匪中的力工下山來幹活。


    足夠的人手,改造起來也快,要成為熟地,那自然要好幾年,但不追求單位麵積產量。


    第二年先解決釀酒糧食來源緊張的問題,開墾個兩三百畝就先可以湊合了。


    同時,開始在赤腰瑤寨和十家瑤寨開始征集報名到“豐南號”農場工作的人員。


    要擺在以前,山瑤肯定不願意下山,但由於“豐南號”的擴張,赤腰瑤寨和十家瑤寨一部分年輕人已經領教了山下的精彩,自然蠢蠢欲動。


    “豐南號”也公布了相應的條件,一是建房,去農場的都有房屋居住,是家庭的按照家庭分房。


    二是凡是能有勞動力的參與農業生產的,都可以發工資。


    三是未來在農場建學堂,孩兒們就近在農場上學。


    這樣一來,許多人就開始考慮了,尤其是那些兒子長期在團練巡邏基地的瑤人家庭,不如去農場,一家人也近一些。


    陸陸續續的,就開始有人報名了。


    於是,農場就開始建房了,現在有了升降機,從水路,磚塊的運輸也方便了。


    但山上的土還是緊缺的,大家一商議,運土改為運煤,直接在農場開始燒磚,就地建設。


    磚塊一旦有富餘的,還可以發賣到京族三島,而且運輸的距離也近了不少。


    擴張帶來的矛盾就是人力和生產擴大化的矛盾,熟練的技工需要更多,學堂的畢業生也需要更多,但這不是李九章一揮手就能弄來的資源,還是需要一步步的培養。


    技工製度由於政策的扶持,力工都渴望轉為技工,在崗位上的能動性也越來越大。


    比如原本負責燒爐子、拉風箱的力工,在不斷有機會鍛鐵的時候就會認真學習技術,一旦有了一定的進步,在鍛鐵的崗位上能夠合格,就能轉為技工。


    例如桅燈的產量,很大程度就是製約在技工數量上,因為沒有焊條,鐵構件就需要熟悉的技工來手工打造,一旦技工的數量上升了,產量就會上升很快。


    技工的數量在明年將會有很大的提升,這一塊沈雲峰並不擔心。


    學堂的學生是他最關心的,因為大部分學生還是要走向技工和安保的崗位。


    能夠成為新的老師和研究人員的畢竟是少數,這就需要擴大學生基數來實現。


    將學堂開到山下,其實也是為了未來的發展。


    沈雲峰瞄準的是山下平地瑤的孩子們,將他們加入到學生的基數中,未來產生研發人員的數量也就會更多。


    時間進入臘月,眼看著就要過年,但“豐南號”的工業生產依然保持著節奏,築路的工程也在不斷地推進。


    農場的土地基礎改造大會戰依然熱火朝天的在開展,磚窯也開始建設,相應的建房規劃也規劃好,竹木材料也源源不斷的運下山。


    美中不足的是“興城號”不斷缺貨的告急,白酒提前賣完了,原本預計能賣到正月的白酒臘月就賣完了。


    桅燈是隻能在“興城號”登記定貨,拿貨要排到明年正月了。


    油燈還算好,能斷斷續續供上,瀝青麻繩也是斷斷續續的供貨,因為,瀝青麻繩還要控製著留貨給路易斯。


    沒有貨賣,沒有辦法,“興城號”兩家店隻能提前關張過年。


    李九章和周玉岫算了一下,短短的一個月,兩家店把開業投入的錢全部弄迴來了,還掙了一點。


    兩人一個月的時間,去除人員的工資,兩人能得一千兩左右。


    這還是在貨物供應斷斷續續的情況下,若是貨物能源源不斷,一個月兩個人至少一千五百兩,這還了得。


    這要是在廉州府再開一家店鋪,那豈不是又是一個一千兩,隻可惜,瑤寨的產量讓李九章這個想法胎死腹中。


    現在兩個人全心全意希望瑤寨能擴大產量,他們並不想插手生產這個環節。


    因為他們的職位在身,沒有這個精力去煩更多的事情。


    另外,古代對技術的封鎖比現代還嚴密,雖然沒有知識產權這一說,但古代手藝人深受“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觀念影響,技術壁壘十分嚴重。


    這種背景下,想要別人的技術,那就是家破人亡的事情。


    兩個人雖說一個是知縣,一個是巡檢司長官,他們也生不出這個心思,讓瑤寨交出釀酒配方或者交出桅燈的製作方法。


    李九章和周玉岫一商量,再還給沈雲峰五百兩銀子,等於把開辦借的一千兩銀子全部還上了。


    剩下的貨款按五成給沈雲峰,四成李九章和周玉岫分了,剩下一成作為上稅和打點的先留在賬上。


    兩個人都感覺,今年可以過個寬裕年了。


    李九章要把前麵欠下的那些雇來的人的工資缺額要補上一部分。


    周玉岫也要置辦一些年貨補貼給手下的士兵。


    說起來做官,兩個人手下都有要補貼的一批人,若是在富裕地方自然不用多費心,窮地方那就可憐了,有的官員把自己薪水補貼進去都不夠。


    但出來當官的,家世好的還是居多,家族裏補貼著,等升遷到好地方再賺迴來就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十萬大山:1840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是7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是7天並收藏十萬大山:1840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