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聘請老師
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 作者:五指雲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長安皇宮,陽光傾灑,金輝熠熠,宮殿的飛簷似欲展翅高飛,鬥拱交錯如精巧的積木,宮牆巍峨,仿若沉默的巨人守護著這一方天地。禦花園裏,繁花爭奇鬥豔,似在比試誰的顏色更絢爛,彩蝶在花叢間嬉戲,翩翩起舞,似靈動的精靈。然而,在這一片繁華盛景之中,李世民卻無心賞玩。他的內心猶如被一團迷霧籠罩,皇子們的教育問題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尤其是晉王李治,那可是大唐未來的希望之星,必須精心雕琢,方能綻放出璀璨光芒。
李世民在皇宮書房中,如困獸般來迴踱步,眉頭緊緊擰成一個川字。他的目光在牆上的山河圖上徘徊,思緒卻早已穿越時空,飄向那未知的將來。此時,太監總管張公公邁著小碎步,輕手輕腳地走進,彎腰行禮,尖著嗓子說道:“陛下,蕭德言大人已在殿外候著啦。”
李世民微微抬了抬手,說道:“宣他進來吧,朕倒要好好與他聊聊。”
蕭德言,出身名門望族,自幼浸淫經史,對《左傳》更是研究頗深,還偏愛舞文弄墨。他穩步踏入書房,雖歲月在臉上刻下了痕跡,卻難掩那眼中的睿智光芒,仿若夜空中閃爍的寒星。他恭敬地行禮:“陛下,臣蕭德言,特來拜見。”
李世民輕輕擺了擺手,示意他起身,臉上勉強擠出一絲微笑:“蕭愛卿啊,朕今日把你叫來,可全是為了晉王的學業大事。朕聽聞你學識淵博,品德高尚。朕琢磨著,你給晉王授經講業再合適不過了。”
蕭德言心中一動,他早有耳聞晉王李治心地純善、孝順有加,當下連忙迴應:“陛下如此看重,臣定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隻是臣也聽說晉王聰慧過人,臣這心裏還真有點打鼓,怕教不好,辜負了陛下的一片苦心呐。”
李世民輕輕搖了搖頭,眼神中透著堅定與信任:“蕭愛卿可別謙虛了。朕縱觀曆史,那些像顏淵、閔子騫般才華橫溢的人,可惜,都未能長壽;子遊、子夏雖說德行不錯,可學問傳播得也不夠廣泛。再看看你,自幼就嶄露頭角,名聲在外。你在家中閉門苦讀,就能把《六經》研究得透透徹徹;借著那微弱的雪光、螢火之光都能博覽百家之書。如今大唐四海升平,朕正打算大興禮樂,偃武修文,晉王的教育也是重中之重,朕相信你肯定能挑起這副重擔,可別讓朕失望啊。”
蕭德言聽著李世民這一通誇讚,心裏既高興又倍感壓力,趕忙說道:“陛下如此盛讚,臣真是受寵若驚,惶恐不安呐。臣必定會把畢生所學,傾囊相授,絕不含糊。”
李世民滿意地點點頭,轉頭對高公公說:“去,把晉王給朕叫來。”
不一會兒,李治氣喘籲籲地跑來,額頭上還掛著汗珠。他瞧見蕭德言,眼睛裏閃爍著好奇與敬意。李世民笑著對李治說:“治兒啊,這位就是蕭德言蕭先生,朕特意為你請來的老師。蕭先生那可是滿腹經綸,才高八鬥,你可得跟在他身後好好學,別整天就知道貪玩。”
李治趕忙規規矩矩地向蕭德言行禮:“學生李治拜見先生,日後還請先生多多敲打,學生定當洗耳恭聽。”
蕭德言笑著扶起李治:“晉王殿下太客氣了,殿下聰慧伶俐又好學,臣定當傾盡全力傳授課業。”
李世民看著這一幕,心裏稍稍鬆了口氣。他對蕭德言說:“蕭愛卿,朕知道你在武德年間就當過太子冼馬,教育這方麵可是經驗豐富。現在朕把晉王交到你手裏,你可得因材施教,不光要教他那些經史子集,更要把皇子的品德和智慧好好地灌輸給他,讓他明白這藩王可不是那麽好當的。”
蕭德言微微點頭:“陛下放心,臣以為,君者,當以仁為根基,就像大樹的根,深深紮入泥土;以禮為枝幹,撐起國家的一片天。臣會從那些經典裏挑出合適的例子,像講故事一樣講給殿下聽,讓他能深刻領悟其中的奧秘。”
李治在一旁聽得入神,忍不住問道:“先生,那這仁到底是個啥玩意兒?禮又該咋理解呢?”
蕭德言看著李治那求知若渴的模樣,耐心地解釋道:“殿下啊,這仁嘛,簡單來說,就是要有一顆愛人的心,要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就像你看到百姓受苦,心裏會難受,想著法子去幫他們;看到臣子有難,也能出手相助。禮呢,則是規範所有人行為的準則,皇帝要有皇帝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規矩,老百姓也得遵守百姓的禮法,這樣整個國家才能像一台精密的機器,有條不紊地運轉。”
李治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先生,我好像有點明白了。就像父皇治理大唐,時刻關心百姓的生活,朝堂上君臣之間彬彬有禮,這就是仁與禮的體現吧?不過這要真正做到,可不容易。”
李世民在一旁聽到李治的話,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治兒,你能有這感悟,已經很不錯了。不過這隻是冰山一角,以後跟著蕭先生,還有得學呢。”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李治和蕭德言的師生情誼就像那陳釀的美酒,越發醇厚。在書房裏,常常能聽到蕭德言抑揚頓挫地講解經典的聲音。
一日,蕭德言拿著本《左傳》,對李治說道:“殿下,這《左傳》可不得了,裏麵記載了好多春秋時期的大事小情,各種曆史人物粉墨登場,這裏麵蘊含的治國理政的智慧,就像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就說這晉楚爭霸的故事,這裏麵可藏著外交、軍事、用人等多方麵的訣竅。”
李治眼睛緊緊盯著書本,好奇地問道:“先生,那晉楚爭霸,晉國咋就贏了?”
蕭德言捋了捋胡須,不緊不慢地說:“殿下,這晉國能贏,關鍵在於君臣一條心,大家齊心協力,像攻城一樣,勁兒往一處使。在用人方麵,那也是獨具慧眼,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就像把寶劍插入合適的劍鞘。外交上,他們長袖善舞,搞合縱連橫,今天和這個結盟,明天和那個聯手。軍事上更是戰術多變,讓人捉摸不透,就像那變幻莫測的天氣。殿下日後要是當了藩王,這用人之道可得好好琢磨,得把臣工們團結在自己身邊,擰成一股繩,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可別讓手下人給蒙蔽了。”
李治連連點頭:“學生記下了。那這晉楚爭霸裏,有沒有關於老百姓生活方麵的啟示呢?畢竟國家都是由百姓組成的,百姓要是過不好,國家也強不到哪兒去。”
蕭德言眼睛一亮,笑道:“殿下心思細膩,當然有啟示。打仗的時候,糧草就像士兵的命根子,這糧草從哪兒來?還不是老百姓種出來的。所以君主得重視農業生產,少收稅,少讓老百姓服點勞役,讓他們兜裏有錢,倉裏有糧,這樣國家才能有穩固的根基,就像城牆有了堅實的地基,不怕風吹雨打。”
在課堂之餘,李治也會和蕭德言分享自己在宮中的一些小想法。有一次,李治皺著眉頭對蕭德言說:“先生,學生在宮中看到那些宮女太監,每天忙忙碌碌,累得腰酸背痛,生活辛苦。學生就想,等以後有能力了,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讓他們也能過得輕鬆點就好了。”
蕭德言聽了,心中暗暗讚許,說道:“殿下有這顆仁慈之心,真是難得。這就是仁政的一種體現啊,不過殿下也要知道,施政這事兒就像走在懸崖邊,得小心翼翼,考慮周全,不能這邊照顧到了,那邊又出了岔子,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李世民也沒閑著,時不時就來關注李治的學業情況。有一迴,李世民走進書房,問道:“蕭愛卿,治兒最近學業有沒有進步啊?是不是還整天想著玩蛐蛐兒呢?”
蕭德言笑著迴道:“陛下,晉王殿下可努力了,一刻不停。對經史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還常常能冒出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獨特見解。”
李世民聽了,喜上眉梢:“哈哈,那就好。朕就盼著他能把大唐好好地傳承下去,別讓朕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敗在他們這代人手裏。”
可惜,歲月是把無情的殺豬刀,蕭德言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他拖著虛弱的身體找到李世民,苦著臉請求致仕:“陛下,臣這把老骨頭實在是折騰不動了。臣想迴家養老,享享清福。”
李世民一聽,皺眉道:“蕭愛卿,你可是晉王的老師,他這還沒學出師呢,你怎麽能說走就走?朕不答應,朕還指望著你把治兒培養成能獨當一麵的藩王,你可不能撂挑子。”
蕭德言滿臉無奈:“陛下,臣感激您的信任,可臣這身體就像那破了洞的風箱,進氣少,出氣多,實在難以支撐啦。不過臣就算不在宮中常住,也會時常進宮,給晉王解解疑惑,就像那及時雨,關鍵時候來那麽一下。”
李世民沉思片刻,歎了口氣說:“蕭愛卿,朕知道你不容易。這樣吧,朕賜你爵封武陽縣侯,你就好好養著身體,等身體好點了,多為治兒操操心。”
蕭德言感動得熱淚盈眶:“陛下的大恩大德,臣就是做牛做馬也報答不完,臣一定銘記在心。”
李世民在皇宮書房中,如困獸般來迴踱步,眉頭緊緊擰成一個川字。他的目光在牆上的山河圖上徘徊,思緒卻早已穿越時空,飄向那未知的將來。此時,太監總管張公公邁著小碎步,輕手輕腳地走進,彎腰行禮,尖著嗓子說道:“陛下,蕭德言大人已在殿外候著啦。”
李世民微微抬了抬手,說道:“宣他進來吧,朕倒要好好與他聊聊。”
蕭德言,出身名門望族,自幼浸淫經史,對《左傳》更是研究頗深,還偏愛舞文弄墨。他穩步踏入書房,雖歲月在臉上刻下了痕跡,卻難掩那眼中的睿智光芒,仿若夜空中閃爍的寒星。他恭敬地行禮:“陛下,臣蕭德言,特來拜見。”
李世民輕輕擺了擺手,示意他起身,臉上勉強擠出一絲微笑:“蕭愛卿啊,朕今日把你叫來,可全是為了晉王的學業大事。朕聽聞你學識淵博,品德高尚。朕琢磨著,你給晉王授經講業再合適不過了。”
蕭德言心中一動,他早有耳聞晉王李治心地純善、孝順有加,當下連忙迴應:“陛下如此看重,臣定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隻是臣也聽說晉王聰慧過人,臣這心裏還真有點打鼓,怕教不好,辜負了陛下的一片苦心呐。”
李世民輕輕搖了搖頭,眼神中透著堅定與信任:“蕭愛卿可別謙虛了。朕縱觀曆史,那些像顏淵、閔子騫般才華橫溢的人,可惜,都未能長壽;子遊、子夏雖說德行不錯,可學問傳播得也不夠廣泛。再看看你,自幼就嶄露頭角,名聲在外。你在家中閉門苦讀,就能把《六經》研究得透透徹徹;借著那微弱的雪光、螢火之光都能博覽百家之書。如今大唐四海升平,朕正打算大興禮樂,偃武修文,晉王的教育也是重中之重,朕相信你肯定能挑起這副重擔,可別讓朕失望啊。”
蕭德言聽著李世民這一通誇讚,心裏既高興又倍感壓力,趕忙說道:“陛下如此盛讚,臣真是受寵若驚,惶恐不安呐。臣必定會把畢生所學,傾囊相授,絕不含糊。”
李世民滿意地點點頭,轉頭對高公公說:“去,把晉王給朕叫來。”
不一會兒,李治氣喘籲籲地跑來,額頭上還掛著汗珠。他瞧見蕭德言,眼睛裏閃爍著好奇與敬意。李世民笑著對李治說:“治兒啊,這位就是蕭德言蕭先生,朕特意為你請來的老師。蕭先生那可是滿腹經綸,才高八鬥,你可得跟在他身後好好學,別整天就知道貪玩。”
李治趕忙規規矩矩地向蕭德言行禮:“學生李治拜見先生,日後還請先生多多敲打,學生定當洗耳恭聽。”
蕭德言笑著扶起李治:“晉王殿下太客氣了,殿下聰慧伶俐又好學,臣定當傾盡全力傳授課業。”
李世民看著這一幕,心裏稍稍鬆了口氣。他對蕭德言說:“蕭愛卿,朕知道你在武德年間就當過太子冼馬,教育這方麵可是經驗豐富。現在朕把晉王交到你手裏,你可得因材施教,不光要教他那些經史子集,更要把皇子的品德和智慧好好地灌輸給他,讓他明白這藩王可不是那麽好當的。”
蕭德言微微點頭:“陛下放心,臣以為,君者,當以仁為根基,就像大樹的根,深深紮入泥土;以禮為枝幹,撐起國家的一片天。臣會從那些經典裏挑出合適的例子,像講故事一樣講給殿下聽,讓他能深刻領悟其中的奧秘。”
李治在一旁聽得入神,忍不住問道:“先生,那這仁到底是個啥玩意兒?禮又該咋理解呢?”
蕭德言看著李治那求知若渴的模樣,耐心地解釋道:“殿下啊,這仁嘛,簡單來說,就是要有一顆愛人的心,要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就像你看到百姓受苦,心裏會難受,想著法子去幫他們;看到臣子有難,也能出手相助。禮呢,則是規範所有人行為的準則,皇帝要有皇帝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規矩,老百姓也得遵守百姓的禮法,這樣整個國家才能像一台精密的機器,有條不紊地運轉。”
李治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先生,我好像有點明白了。就像父皇治理大唐,時刻關心百姓的生活,朝堂上君臣之間彬彬有禮,這就是仁與禮的體現吧?不過這要真正做到,可不容易。”
李世民在一旁聽到李治的話,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治兒,你能有這感悟,已經很不錯了。不過這隻是冰山一角,以後跟著蕭先生,還有得學呢。”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李治和蕭德言的師生情誼就像那陳釀的美酒,越發醇厚。在書房裏,常常能聽到蕭德言抑揚頓挫地講解經典的聲音。
一日,蕭德言拿著本《左傳》,對李治說道:“殿下,這《左傳》可不得了,裏麵記載了好多春秋時期的大事小情,各種曆史人物粉墨登場,這裏麵蘊含的治國理政的智慧,就像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就說這晉楚爭霸的故事,這裏麵可藏著外交、軍事、用人等多方麵的訣竅。”
李治眼睛緊緊盯著書本,好奇地問道:“先生,那晉楚爭霸,晉國咋就贏了?”
蕭德言捋了捋胡須,不緊不慢地說:“殿下,這晉國能贏,關鍵在於君臣一條心,大家齊心協力,像攻城一樣,勁兒往一處使。在用人方麵,那也是獨具慧眼,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就像把寶劍插入合適的劍鞘。外交上,他們長袖善舞,搞合縱連橫,今天和這個結盟,明天和那個聯手。軍事上更是戰術多變,讓人捉摸不透,就像那變幻莫測的天氣。殿下日後要是當了藩王,這用人之道可得好好琢磨,得把臣工們團結在自己身邊,擰成一股繩,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可別讓手下人給蒙蔽了。”
李治連連點頭:“學生記下了。那這晉楚爭霸裏,有沒有關於老百姓生活方麵的啟示呢?畢竟國家都是由百姓組成的,百姓要是過不好,國家也強不到哪兒去。”
蕭德言眼睛一亮,笑道:“殿下心思細膩,當然有啟示。打仗的時候,糧草就像士兵的命根子,這糧草從哪兒來?還不是老百姓種出來的。所以君主得重視農業生產,少收稅,少讓老百姓服點勞役,讓他們兜裏有錢,倉裏有糧,這樣國家才能有穩固的根基,就像城牆有了堅實的地基,不怕風吹雨打。”
在課堂之餘,李治也會和蕭德言分享自己在宮中的一些小想法。有一次,李治皺著眉頭對蕭德言說:“先生,學生在宮中看到那些宮女太監,每天忙忙碌碌,累得腰酸背痛,生活辛苦。學生就想,等以後有能力了,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讓他們也能過得輕鬆點就好了。”
蕭德言聽了,心中暗暗讚許,說道:“殿下有這顆仁慈之心,真是難得。這就是仁政的一種體現啊,不過殿下也要知道,施政這事兒就像走在懸崖邊,得小心翼翼,考慮周全,不能這邊照顧到了,那邊又出了岔子,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李世民也沒閑著,時不時就來關注李治的學業情況。有一迴,李世民走進書房,問道:“蕭愛卿,治兒最近學業有沒有進步啊?是不是還整天想著玩蛐蛐兒呢?”
蕭德言笑著迴道:“陛下,晉王殿下可努力了,一刻不停。對經史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還常常能冒出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獨特見解。”
李世民聽了,喜上眉梢:“哈哈,那就好。朕就盼著他能把大唐好好地傳承下去,別讓朕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敗在他們這代人手裏。”
可惜,歲月是把無情的殺豬刀,蕭德言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他拖著虛弱的身體找到李世民,苦著臉請求致仕:“陛下,臣這把老骨頭實在是折騰不動了。臣想迴家養老,享享清福。”
李世民一聽,皺眉道:“蕭愛卿,你可是晉王的老師,他這還沒學出師呢,你怎麽能說走就走?朕不答應,朕還指望著你把治兒培養成能獨當一麵的藩王,你可不能撂挑子。”
蕭德言滿臉無奈:“陛下,臣感激您的信任,可臣這身體就像那破了洞的風箱,進氣少,出氣多,實在難以支撐啦。不過臣就算不在宮中常住,也會時常進宮,給晉王解解疑惑,就像那及時雨,關鍵時候來那麽一下。”
李世民沉思片刻,歎了口氣說:“蕭愛卿,朕知道你不容易。這樣吧,朕賜你爵封武陽縣侯,你就好好養著身體,等身體好點了,多為治兒操操心。”
蕭德言感動得熱淚盈眶:“陛下的大恩大德,臣就是做牛做馬也報答不完,臣一定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