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魏征論政
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 作者:五指雲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天,在繁華的大唐都城長安,李世民把群臣召集起來,大家悠然地坐著交談,魏征也在一旁。宮殿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氣息,讓人心情寧靜。大臣們身著華麗的朝服,臉上洋溢著自信與莊重。他們或輕聲交談,或靜靜等待著李世民的發話。
李世民開口說道:“我最近聽說西域有個商人,買到了一顆美麗的珍珠,因為怕被人偷走,竟然把珍珠藏在自己身上。最後,還是因為身懷寶物而被殺。你們聽說過這件事嗎?”李世民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在宮殿內迴蕩。
大臣們紛紛迴應:“陛下,我們確實聽說過這件事。”大臣們的聲音此起彼伏,充滿了恭敬與順從。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對李世民的敬畏和對這個話題的思考。
李世民微微點頭,目光深邃,接著說:“這個商人的行為被大家嘲笑,說他因為愛珍珠而丟了性命。如果當官的貪汙受賄,皇帝貪圖利益,最後也會落得家破人亡,這不是和那個商人一樣嗎?”李世民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官員廉潔和自身品德的重視,他希望通過這個故事,讓大臣們明白貪婪的後果。
魏征麵容嚴肅,眼神堅定。他身著黑色的朝服,腰間係著一條紅色的腰帶,顯得莊重而嚴肅。他的頭發整齊地束在頭頂,露出寬闊的額頭和深邃的眼睛。聽到李世民這番話,馬上拱手迴答:“以前魯哀公和孔子聊天,說有人搬家卻忘了自己的妻子,孔子迴答說桀和紂連自己都能忘掉,比忘了妻子還嚴重,這和那個商人的事情很相似。”魏征的聲音洪亮而堅定,充滿了對曆史的深刻理解。
李世民讚同地說:“確實像你說的這樣。我和你們都應該懂得保護自己,齊心協力,這樣才不會被人笑話。”李世民的眼神中透露出對大臣們的期望和信任,他希望大家能夠共同努力,鑄就大唐的盛世。
大臣們齊聲迴應,聲音在大殿裏迴蕩。他們的聲音充滿了決心和信心,仿佛在向李世民宣示自己的忠誠。
李世民又問道:“作為皇帝,怎麽做才是明智,怎麽做又是昏庸呢?”李世民的眼神中透露出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和對國家未來的擔憂。
魏征上前一步,認真地迴答:“陛下,能夠廣泛聽取意見就是明智,隻聽一麵之詞就是昏庸。以前堯帝詢問百姓的情況,所以有苗的罪惡才能被他知道。舜帝讓自己的眼睛能看到四方,耳朵能聽到四方的聲音,所以共工、鯀、歡兜、三苗這些壞人不能蒙蔽他。秦二世隻相信趙高,結果在望夷宮被殺死;梁武帝隻相信朱異,最後餓死在台城;隋煬帝隻相信虞世基,結果在彭城閣發生變故,悲慘地被勒死。可見皇帝如果偏聽偏信,不是危險就是滅亡,必須廣泛聽取意見,接納各種建議,這樣身邊的大臣才不能蒙蔽皇帝,下麵的情況才能全部傳達上來。”魏征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曆史的深刻反思和對李世民的忠誠勸諫。他希望李世民能夠以史為鑒,廣泛聽取意見,避免重蹈曆史的覆轍。
李世民連連點頭稱讚。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魏征的讚賞和對自己的反思。他知道,魏征的話是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因此,他也一直虛心接受魏征的建議。
接著,李世民又提到:“齊後主、周天元,都對百姓橫征暴斂,自己卻過著奢侈的生活,最後耗盡國力導致滅亡。就像貪吃的人吃自己的肉,肉吃完了肯定會死,這真是愚蠢的人啊。但是這兩個皇帝到底誰更好誰更差呢?”李世民的眼神中透露出對曆史的思考和對國家治理的擔憂。他希望通過對比這兩個皇帝,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魏征想了想,迴答說:“陛下,齊後主性格懦弱,政令竟然出自很多人,沒有統一的領導;周天元驕傲殘暴,但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裏。雖然他們都是亡國之君,但齊後主更加差勁。”
李世民手撫胡須,微微頷首,歎道:“卿之見解,鞭辟入裏。”李世民的眼神中透露出對魏征的讚賞。
魏征雖相貌平平,卻胸懷壯誌,腹有良謀。他以大唐的興盛、百姓的安樂為己任,常於朝堂之上犯顏直諫。哪怕李世民偶有慍怒之色,他亦毫不退縮,反複剖析事理,直至李世民明悟。
一日,風和日麗,禦花園中百花爭豔。陽光灑在大地上,溫暖而明亮。禦花園中,各種鮮花競相開放,紅的、黃的、紫的、白的,五顏六色,美不勝收。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蜜蜂在花朵上忙碌地采蜜。空氣中彌漫著花香和青草的氣息,讓人心情愉悅。
李世民於園中漫步,偶然間看到一隻極為漂亮的鷂鷹。那鷂鷹身姿矯健,羽毛鮮亮,一雙眼睛靈動而銳利。李世民心中大喜,命人將鷂鷹馴服後,時常置於臂上,逗弄玩耍。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這隻鷂鷹的喜愛和對生活的享受。他希望在繁忙的政務之餘,能夠找到一些樂趣,放鬆自己的心情。
這日,李世民正與鷂鷹嬉戲,玩得興致勃勃之時,忽聞內侍通報魏征求見。李世民心中一驚,深知魏征若見他玩物喪誌,必定直言進諫。李世民不想被魏征批評,但又不願放棄這隻鷂鷹帶來的樂趣。他匆忙將鷂鷹藏入懷中,整理衣衫,端坐在禦座之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緊張和不安,他不知道魏征會說些什麽,自己也隻能隨機應變了。
魏征步入大殿,仿佛未曾察覺李世民的異樣。他手持笏板,開始奏事。從近期的民生百態,到各地的水利修建進展,再到官員的考核情況,事無巨細,一一稟報,且言辭懇切,條理清晰。
李世民心中雖惦記著懷中的鷂鷹,但又不好打斷魏征,他的心裏隻有一絲無奈和焦慮,他不知道魏征什麽時候才能結束奏事,也不知道懷中的鷂鷹是否還安好。
時間緩緩流逝,魏征卻依舊滔滔不絕,仿佛想要說盡天下之事,讓李世民聽自己的匯報,就能完全了解國家的真實情況。
許久之後,魏征才結束奏事,行禮告退。李世民待魏征離去後,趕忙從懷中取出鷂鷹。隻見那鷂鷹早已沒了動靜,竟被悶死在懷中。李世民心中雖有惋惜,但對魏征的直言奏事,更多的是敬重與欣賞。
又有一迴,魏征告假迴鄉掃墓。待他歸來複命之時,見到李世民,恭敬地問道:“陛下,臣聽聞陛下曾欲前往南山遊玩,一應準備皆已妥當,為何卻未成行?”
李世民微笑著看向魏征,無奈地又似開玩笑般地說道:“之前是有這個打算,但是怕你聽說了,再急忙又趕迴來勸阻,你也是好不容易迴冀州老家一趟,所以我就沒去了。”李世民的眼神中透露出還好機智如我的神情。
魏征趕緊跪下說:“陛下,我怎麽敢強迫您呢?臣身為諫臣,職責便是為陛下盡忠,為大唐謀福。我隻是負責給您提建議,應該把話說出來。陛下如果能珍惜財物,克製自己的欲望,大唐必能繁榮昌盛,萬世太平。天下就沒有什麽可擔心的了。”
可以看出魏征真誠希望李世民能夠以國家為重,克製自己的欲望,努力治理國家之心。
李世民親自扶起魏征,感慨道:“卿之忠心,朕深知矣。有卿輔佐,實乃大唐之幸。”李世民自然知道,有魏征這樣的忠臣輔佐,大唐一定能夠繁榮昌盛,萬世太平說不好,但一世太平還是手拿把掐的。
魏征的剛正不阿、直言敢諫,在朝堂之上猶如一股清流。雖有個別臣子因嫉妒其受李世民器重,暗中詆毀,但李世民心如明鏡,不為讒言所動。因此,魏征得以常伴李世民左右。
李世民開口說道:“我最近聽說西域有個商人,買到了一顆美麗的珍珠,因為怕被人偷走,竟然把珍珠藏在自己身上。最後,還是因為身懷寶物而被殺。你們聽說過這件事嗎?”李世民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在宮殿內迴蕩。
大臣們紛紛迴應:“陛下,我們確實聽說過這件事。”大臣們的聲音此起彼伏,充滿了恭敬與順從。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對李世民的敬畏和對這個話題的思考。
李世民微微點頭,目光深邃,接著說:“這個商人的行為被大家嘲笑,說他因為愛珍珠而丟了性命。如果當官的貪汙受賄,皇帝貪圖利益,最後也會落得家破人亡,這不是和那個商人一樣嗎?”李世民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官員廉潔和自身品德的重視,他希望通過這個故事,讓大臣們明白貪婪的後果。
魏征麵容嚴肅,眼神堅定。他身著黑色的朝服,腰間係著一條紅色的腰帶,顯得莊重而嚴肅。他的頭發整齊地束在頭頂,露出寬闊的額頭和深邃的眼睛。聽到李世民這番話,馬上拱手迴答:“以前魯哀公和孔子聊天,說有人搬家卻忘了自己的妻子,孔子迴答說桀和紂連自己都能忘掉,比忘了妻子還嚴重,這和那個商人的事情很相似。”魏征的聲音洪亮而堅定,充滿了對曆史的深刻理解。
李世民讚同地說:“確實像你說的這樣。我和你們都應該懂得保護自己,齊心協力,這樣才不會被人笑話。”李世民的眼神中透露出對大臣們的期望和信任,他希望大家能夠共同努力,鑄就大唐的盛世。
大臣們齊聲迴應,聲音在大殿裏迴蕩。他們的聲音充滿了決心和信心,仿佛在向李世民宣示自己的忠誠。
李世民又問道:“作為皇帝,怎麽做才是明智,怎麽做又是昏庸呢?”李世民的眼神中透露出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和對國家未來的擔憂。
魏征上前一步,認真地迴答:“陛下,能夠廣泛聽取意見就是明智,隻聽一麵之詞就是昏庸。以前堯帝詢問百姓的情況,所以有苗的罪惡才能被他知道。舜帝讓自己的眼睛能看到四方,耳朵能聽到四方的聲音,所以共工、鯀、歡兜、三苗這些壞人不能蒙蔽他。秦二世隻相信趙高,結果在望夷宮被殺死;梁武帝隻相信朱異,最後餓死在台城;隋煬帝隻相信虞世基,結果在彭城閣發生變故,悲慘地被勒死。可見皇帝如果偏聽偏信,不是危險就是滅亡,必須廣泛聽取意見,接納各種建議,這樣身邊的大臣才不能蒙蔽皇帝,下麵的情況才能全部傳達上來。”魏征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曆史的深刻反思和對李世民的忠誠勸諫。他希望李世民能夠以史為鑒,廣泛聽取意見,避免重蹈曆史的覆轍。
李世民連連點頭稱讚。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魏征的讚賞和對自己的反思。他知道,魏征的話是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因此,他也一直虛心接受魏征的建議。
接著,李世民又提到:“齊後主、周天元,都對百姓橫征暴斂,自己卻過著奢侈的生活,最後耗盡國力導致滅亡。就像貪吃的人吃自己的肉,肉吃完了肯定會死,這真是愚蠢的人啊。但是這兩個皇帝到底誰更好誰更差呢?”李世民的眼神中透露出對曆史的思考和對國家治理的擔憂。他希望通過對比這兩個皇帝,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魏征想了想,迴答說:“陛下,齊後主性格懦弱,政令竟然出自很多人,沒有統一的領導;周天元驕傲殘暴,但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裏。雖然他們都是亡國之君,但齊後主更加差勁。”
李世民手撫胡須,微微頷首,歎道:“卿之見解,鞭辟入裏。”李世民的眼神中透露出對魏征的讚賞。
魏征雖相貌平平,卻胸懷壯誌,腹有良謀。他以大唐的興盛、百姓的安樂為己任,常於朝堂之上犯顏直諫。哪怕李世民偶有慍怒之色,他亦毫不退縮,反複剖析事理,直至李世民明悟。
一日,風和日麗,禦花園中百花爭豔。陽光灑在大地上,溫暖而明亮。禦花園中,各種鮮花競相開放,紅的、黃的、紫的、白的,五顏六色,美不勝收。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蜜蜂在花朵上忙碌地采蜜。空氣中彌漫著花香和青草的氣息,讓人心情愉悅。
李世民於園中漫步,偶然間看到一隻極為漂亮的鷂鷹。那鷂鷹身姿矯健,羽毛鮮亮,一雙眼睛靈動而銳利。李世民心中大喜,命人將鷂鷹馴服後,時常置於臂上,逗弄玩耍。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這隻鷂鷹的喜愛和對生活的享受。他希望在繁忙的政務之餘,能夠找到一些樂趣,放鬆自己的心情。
這日,李世民正與鷂鷹嬉戲,玩得興致勃勃之時,忽聞內侍通報魏征求見。李世民心中一驚,深知魏征若見他玩物喪誌,必定直言進諫。李世民不想被魏征批評,但又不願放棄這隻鷂鷹帶來的樂趣。他匆忙將鷂鷹藏入懷中,整理衣衫,端坐在禦座之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緊張和不安,他不知道魏征會說些什麽,自己也隻能隨機應變了。
魏征步入大殿,仿佛未曾察覺李世民的異樣。他手持笏板,開始奏事。從近期的民生百態,到各地的水利修建進展,再到官員的考核情況,事無巨細,一一稟報,且言辭懇切,條理清晰。
李世民心中雖惦記著懷中的鷂鷹,但又不好打斷魏征,他的心裏隻有一絲無奈和焦慮,他不知道魏征什麽時候才能結束奏事,也不知道懷中的鷂鷹是否還安好。
時間緩緩流逝,魏征卻依舊滔滔不絕,仿佛想要說盡天下之事,讓李世民聽自己的匯報,就能完全了解國家的真實情況。
許久之後,魏征才結束奏事,行禮告退。李世民待魏征離去後,趕忙從懷中取出鷂鷹。隻見那鷂鷹早已沒了動靜,竟被悶死在懷中。李世民心中雖有惋惜,但對魏征的直言奏事,更多的是敬重與欣賞。
又有一迴,魏征告假迴鄉掃墓。待他歸來複命之時,見到李世民,恭敬地問道:“陛下,臣聽聞陛下曾欲前往南山遊玩,一應準備皆已妥當,為何卻未成行?”
李世民微笑著看向魏征,無奈地又似開玩笑般地說道:“之前是有這個打算,但是怕你聽說了,再急忙又趕迴來勸阻,你也是好不容易迴冀州老家一趟,所以我就沒去了。”李世民的眼神中透露出還好機智如我的神情。
魏征趕緊跪下說:“陛下,我怎麽敢強迫您呢?臣身為諫臣,職責便是為陛下盡忠,為大唐謀福。我隻是負責給您提建議,應該把話說出來。陛下如果能珍惜財物,克製自己的欲望,大唐必能繁榮昌盛,萬世太平。天下就沒有什麽可擔心的了。”
可以看出魏征真誠希望李世民能夠以國家為重,克製自己的欲望,努力治理國家之心。
李世民親自扶起魏征,感慨道:“卿之忠心,朕深知矣。有卿輔佐,實乃大唐之幸。”李世民自然知道,有魏征這樣的忠臣輔佐,大唐一定能夠繁榮昌盛,萬世太平說不好,但一世太平還是手拿把掐的。
魏征的剛正不阿、直言敢諫,在朝堂之上猶如一股清流。雖有個別臣子因嫉妒其受李世民器重,暗中詆毀,但李世民心如明鏡,不為讒言所動。因此,魏征得以常伴李世民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