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誣告李靖
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 作者:五指雲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那遙遠的吐穀渾之地,戰事的硝煙剛剛開始消散。周圍是他那二十餘萬的雜畜,哞哞哱哱之聲在空曠的原野上迴響,這些牲畜多得讓人發愁,搬都搬不完。
就在這時,薛萬均等人快馬加鞭趕到。薛萬均勒住韁繩,看著眼前的場景,大聲笑道:“哈哈,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咱們一起把這些牲畜弄走。”
眾人七手八腳地忙活起來,將牲畜一股腦兒地驅趕至大軍營地,等待李靖發落。
李靖正在營帳中查看地圖,聽聞先鋒得勝歸來,且帶迴如此多的戰利品,那飽經風霜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喃喃自語道:“此番出征,總算不辱使命。”
此時,侯君集等人也進展順利,他們越過星宿川,一路進軍至柏海,與李靖順利合軍。一時間,各路將帥紛紛趕來集合,那場麵好不熱鬧,大軍的氣勢如排山倒海一般。然而,隻有高甑生遲遲未到。
李靖皺起眉頭,心中有些擔憂,也有些不滿。等了兩日,才看到高甑生慢悠悠地趕來。李靖麵色一沉,責備道:“甑生,你為何姍姍來遲?此次出征,軍令如山,你這般拖延,若是誤了大事,該當何罪?”
高甑生心中不悅,卻也不敢當麵頂嘴,隻是低下頭,眼中閃過一絲怨恨,心中暗自想道:“李靖,你如此當眾斥責我,讓我顏麵盡失,我定不會放過你。”
過了些日子,李靖準備繼續追擊敵軍,徹底消滅吐穀渾的殘餘勢力。可高甑生卻心懷鬼胎,他暗中活動,在諸將之間煽風點火,試圖讓大家一起違抗李靖的命令,以此來阻撓大軍前進。他對一些將領說:“咱們已經打了這麽久,也勝了,再追下去,萬一有什麽閃失,可就前功盡棄了。而且,那吐穀渾之地,環境惡劣,咱們何必再去吃苦頭呢?”有些將領被他說得有些動搖。
就在這時,巧的是吐穀渾遣使來到軍中。使者跪地,呈上降表,言辭懇切地說道:“大唐將軍,我國願舉國請降。這表文乃是慕容順寫就,我國因兵敗主亡,深知繼續抵抗隻有死路一條,還望將軍接納。”
李靖接過表文,仔細詢問使者來曆。原來,伏允可汗自縊而死,伏允之子慕容順為大寧王,當時不在軍中,聽聞父親死訊後,急忙趕去奔喪。吐穀渾國內認為此次兵敗主亡,全是天柱王一人的過錯,於是擁戴慕容順為主,殺了天柱王,奉表向唐師投降。
李靖得知這些情況後,沉思片刻,決定令飛驛馳奏朝廷。不久,朝廷有詔傳來,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仍得統轄舊部。並且命令李大亮駐兵數千,暫作聲援。而李靖以下的將領,則一律班師還朝。
大軍緩緩開拔,向著長安的方向前進。一路上,士兵們有說有笑,都盼望著早日迴到家鄉。有的士兵興奮地說:“終於可以迴家啦,我都快忘記長安的樣子了。”有的則憧憬著:“迴去可得好好吃一頓,再抱抱我的妻兒。”
李靖班師迴朝,一路上,百姓夾道歡迎。到達長安後,舉行了盛大的慶典。李世民親自為李靖等人授勳,稱讚他們為大唐的英雄。
李靖與侯君集等將領歸還兵符後便入朝複旨。朝堂之上,氣氛莊重而熱烈。太宗李世民端坐在龍椅之上,看著這些凱旋的將領,眼中滿是欣慰與自豪。他一一慰勞諸將,說道:“各位將軍此次出征,勞苦功高,朕心甚慰。待論功行賞之後,你們都可好好休息。”在慶功宴上,李靖向李世民講述了戰爭中的點點滴滴。
李世民感慨地說:“藥師啊,此次出征,你功勞甚大。”
李靖連忙跪地:“陛下過獎了,這都是將士們用命,臣不敢居功。”
隨後,便開始犒賞眾人,根據功勞大小,賞賜各有不同。
就在大家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時,突然,高甑生站了出來,他神色慌張,卻又強裝鎮定地說道:“陛下,臣有要事稟報。李靖他……他謀反!”此語一出,朝堂上頓時一片嘩然。大臣們交頭接耳,麵露驚愕之色。
太宗眉頭一皺,臉色變得陰沉起來,他嚴肅地問道:“甑生,你可有證據?休要胡言亂語。”
高甑生急忙說道:“陛下,臣有證據,廣州刺史唐舉義可為微臣作證。”
李治站在一旁,瞪大了眼睛,心中滿是疑惑。他心想:“李將軍怎麽會謀反呢?其中必定有詐。”
他看向李世民,李世民的眼神中也透著一絲懷疑,但作為帝王,他深知此事不可輕信,於是下令有司徹查此案。
負責調查的官員們不敢懈怠,立刻展開行動。他們四處尋找線索,詢問證人,然而,經過一番仔細的勘驗,卻毫無實據。這一下,事情變得清晰起來,高甑生是在誣告。
太宗得知結果後,龍顏大怒,他拍案而起:“高甑生,你竟敢誣告忠良!朕本以為你也是我大唐的有功之臣,卻不想你如此心胸狹隘,為了一己私怨,做出這等大逆不道之事。”
高甑生嚇得癱倒在地,臉色慘白,口中不停地求饒:“陛下,陛下恕罪,微臣是一時糊塗啊。”
但太宗豈會輕易饒恕他,當即下令按照誣告律治罪,判高甑生減死徙邊。
下了朝後,李治跟著李世民來到禦花園。李治忍不住問道:“父皇,您為何如此生氣?兒臣也覺得李將軍不會謀反,他一直對大唐忠心耿耿。”
李世民停下腳步,看著李治,語重心長地說:“治兒,你要知道,謀反乃是大罪,關乎國家存亡。若朕輕易相信了高甑生的話,冤枉了李靖,那將會讓忠臣寒心,國家也會陷入混亂。朕必須要慎重對待,還忠臣一個清白。”
李治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父皇,兒臣明白了。那高甑生為何要誣告李將軍呢?”
李世民微微皺眉,眼中閃過一絲厭惡:“哼,他因李靖責備了他,懷恨在心,便想出這等惡毒之計,想要報複李靖。這種人,實在是可惡至極。”
在李靖府中,李靖得知自己被誣告後,雖然心中憤怒,但更多的是無奈。他坐在書房中,對身邊的親信說:“我為大唐征戰多年,不想卻遭此小人陷害。若陛下輕信了他,我李靖的一世英名可就毀了。”
親信憤憤不平地說:“將軍,那高甑生實在太可惡了。如今真相大白,也算是老天有眼。”
而高甑生在被押往邊境的路上,心中滿是悔恨。他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自言自語道:“我真是糊塗啊,為了一點怨恨,就做出這等蠢事,如今不僅害了自己,還連累了家人。”
押送他的士兵聽到他的話,不屑地哼了一聲:“現在知道後悔了?晚了!你這種人,就該受到懲罰。”
長安城裏,百姓們也都在議論紛紛。茶館裏,一個老者搖著頭說:“那高甑生真是個小人,居然誣告李將軍。李將軍為我們打退了吐穀渾,是大英雄啊。”
一個年輕人也附和道:“是啊,還好陛下英明,沒有聽信他的讒言,不然可就冤枉好人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件事漸漸平息,但它卻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大唐的朝廷依然在有條不紊地運轉著,而李靖等將領也繼續為大唐的繁榮昌盛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背後,卻也隱藏著一些微妙的變化。一些心懷不軌的人看到了高甑生的下場,不敢再輕易興風作浪;而那些忠臣良將則更加堅定了為大唐效力的決心,他們知道,隻要自己忠心為國,陛下定會明察秋毫,不會讓他們受到冤屈。
在皇宮的書房裏,李世民獨自思考著。他深知,一個國家的穩定,不僅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繁榮的經濟,更需要公正的司法和清明的政治環境。此次事件,雖然有驚無險,但也給他敲響了警鍾。他決定加強對官員的管理和監督,防止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李治在一旁認真地看著李世民,他能感受到父皇的憂慮。他對李世民說:“父皇,兒臣以後也要像您一樣,做一個英明的君主,不會讓忠臣受到傷害,也不會讓小人得逞。”
李世民看著李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治兒,你有這份心是好的。但要成為一個英明的君主,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磨煉。你要記住,為君者,當以民為本,以忠為基,以賢為輔。”
在邊境地區,士兵們依然堅守著崗位,保衛著大唐的領土。他們聽到了高甑生誣告李靖的事情後,都對這種行為嗤之以鼻。一個邊境將領對手下的士兵說:“咱們在這吃苦受累,為的就是保衛大唐,保護像李將軍這樣的忠臣。若是讓小人得誌,我們的努力可就都白費了。”
士兵們齊聲高唿:“我們一定保衛大唐,不讓小人得逞!”
而在吐穀渾,慕容順在李大亮的協助下,開始穩定國內局勢。他深知自己能成為西平郡王,全靠大唐的支持,於是積極與大唐合作,學習大唐的文化和製度。他對自己的大臣們說:“大唐乃天朝上國,我們要向他們學習,才能讓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
在這一係列的變化中,大唐如同一艘大船,在曆史的長河中繼續平穩地航行著。雖然會遇到一些風浪,但在李世民的領導下,在忠臣良將的共同努力下,它依然向著繁榮昌盛的彼岸駛去。
日子一天天過去,長安的街頭巷尾依然熱鬧非凡。商人們在集市上叫賣著各種商品,孩子們在街邊嬉笑玩耍。但在這看似平常的生活中,人們也都在為大唐的繁榮而努力著。無論是官員、士兵,還是普通百姓,都深知自己是大唐的一份子。
在宮廷之中,各種宴會和慶典依舊頻繁舉行。在一次宴會上,李靖作為重要嘉賓出席。李世民親自向他敬酒,說道:“藥師,此次你受了委屈,朕向你賠罪。希望你不要因此事而心生芥蒂,大唐還需要你繼續守護。”
李靖趕忙跪地:“陛下言重了,臣對大唐忠心不二,豈會因小人之舉而動搖。臣定當繼續為陛下效力。”
在場的大臣們看到這一幕,都紛紛鼓掌,為李靖的忠誠和大度喝彩。
而高甑生在邊境的流放之地,過著艱苦的生活。他每天都在反思自己的過錯,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大唐的寬恕。但他也知道,自己犯下的罪行太過嚴重,想要重新迴到過去的生活,幾乎是不可能的了。他隻能在這荒涼的邊境,默默地承受著自己的懲罰,為自己的愚蠢行為付出代價。
就在這時,薛萬均等人快馬加鞭趕到。薛萬均勒住韁繩,看著眼前的場景,大聲笑道:“哈哈,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咱們一起把這些牲畜弄走。”
眾人七手八腳地忙活起來,將牲畜一股腦兒地驅趕至大軍營地,等待李靖發落。
李靖正在營帳中查看地圖,聽聞先鋒得勝歸來,且帶迴如此多的戰利品,那飽經風霜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喃喃自語道:“此番出征,總算不辱使命。”
此時,侯君集等人也進展順利,他們越過星宿川,一路進軍至柏海,與李靖順利合軍。一時間,各路將帥紛紛趕來集合,那場麵好不熱鬧,大軍的氣勢如排山倒海一般。然而,隻有高甑生遲遲未到。
李靖皺起眉頭,心中有些擔憂,也有些不滿。等了兩日,才看到高甑生慢悠悠地趕來。李靖麵色一沉,責備道:“甑生,你為何姍姍來遲?此次出征,軍令如山,你這般拖延,若是誤了大事,該當何罪?”
高甑生心中不悅,卻也不敢當麵頂嘴,隻是低下頭,眼中閃過一絲怨恨,心中暗自想道:“李靖,你如此當眾斥責我,讓我顏麵盡失,我定不會放過你。”
過了些日子,李靖準備繼續追擊敵軍,徹底消滅吐穀渾的殘餘勢力。可高甑生卻心懷鬼胎,他暗中活動,在諸將之間煽風點火,試圖讓大家一起違抗李靖的命令,以此來阻撓大軍前進。他對一些將領說:“咱們已經打了這麽久,也勝了,再追下去,萬一有什麽閃失,可就前功盡棄了。而且,那吐穀渾之地,環境惡劣,咱們何必再去吃苦頭呢?”有些將領被他說得有些動搖。
就在這時,巧的是吐穀渾遣使來到軍中。使者跪地,呈上降表,言辭懇切地說道:“大唐將軍,我國願舉國請降。這表文乃是慕容順寫就,我國因兵敗主亡,深知繼續抵抗隻有死路一條,還望將軍接納。”
李靖接過表文,仔細詢問使者來曆。原來,伏允可汗自縊而死,伏允之子慕容順為大寧王,當時不在軍中,聽聞父親死訊後,急忙趕去奔喪。吐穀渾國內認為此次兵敗主亡,全是天柱王一人的過錯,於是擁戴慕容順為主,殺了天柱王,奉表向唐師投降。
李靖得知這些情況後,沉思片刻,決定令飛驛馳奏朝廷。不久,朝廷有詔傳來,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仍得統轄舊部。並且命令李大亮駐兵數千,暫作聲援。而李靖以下的將領,則一律班師還朝。
大軍緩緩開拔,向著長安的方向前進。一路上,士兵們有說有笑,都盼望著早日迴到家鄉。有的士兵興奮地說:“終於可以迴家啦,我都快忘記長安的樣子了。”有的則憧憬著:“迴去可得好好吃一頓,再抱抱我的妻兒。”
李靖班師迴朝,一路上,百姓夾道歡迎。到達長安後,舉行了盛大的慶典。李世民親自為李靖等人授勳,稱讚他們為大唐的英雄。
李靖與侯君集等將領歸還兵符後便入朝複旨。朝堂之上,氣氛莊重而熱烈。太宗李世民端坐在龍椅之上,看著這些凱旋的將領,眼中滿是欣慰與自豪。他一一慰勞諸將,說道:“各位將軍此次出征,勞苦功高,朕心甚慰。待論功行賞之後,你們都可好好休息。”在慶功宴上,李靖向李世民講述了戰爭中的點點滴滴。
李世民感慨地說:“藥師啊,此次出征,你功勞甚大。”
李靖連忙跪地:“陛下過獎了,這都是將士們用命,臣不敢居功。”
隨後,便開始犒賞眾人,根據功勞大小,賞賜各有不同。
就在大家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時,突然,高甑生站了出來,他神色慌張,卻又強裝鎮定地說道:“陛下,臣有要事稟報。李靖他……他謀反!”此語一出,朝堂上頓時一片嘩然。大臣們交頭接耳,麵露驚愕之色。
太宗眉頭一皺,臉色變得陰沉起來,他嚴肅地問道:“甑生,你可有證據?休要胡言亂語。”
高甑生急忙說道:“陛下,臣有證據,廣州刺史唐舉義可為微臣作證。”
李治站在一旁,瞪大了眼睛,心中滿是疑惑。他心想:“李將軍怎麽會謀反呢?其中必定有詐。”
他看向李世民,李世民的眼神中也透著一絲懷疑,但作為帝王,他深知此事不可輕信,於是下令有司徹查此案。
負責調查的官員們不敢懈怠,立刻展開行動。他們四處尋找線索,詢問證人,然而,經過一番仔細的勘驗,卻毫無實據。這一下,事情變得清晰起來,高甑生是在誣告。
太宗得知結果後,龍顏大怒,他拍案而起:“高甑生,你竟敢誣告忠良!朕本以為你也是我大唐的有功之臣,卻不想你如此心胸狹隘,為了一己私怨,做出這等大逆不道之事。”
高甑生嚇得癱倒在地,臉色慘白,口中不停地求饒:“陛下,陛下恕罪,微臣是一時糊塗啊。”
但太宗豈會輕易饒恕他,當即下令按照誣告律治罪,判高甑生減死徙邊。
下了朝後,李治跟著李世民來到禦花園。李治忍不住問道:“父皇,您為何如此生氣?兒臣也覺得李將軍不會謀反,他一直對大唐忠心耿耿。”
李世民停下腳步,看著李治,語重心長地說:“治兒,你要知道,謀反乃是大罪,關乎國家存亡。若朕輕易相信了高甑生的話,冤枉了李靖,那將會讓忠臣寒心,國家也會陷入混亂。朕必須要慎重對待,還忠臣一個清白。”
李治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父皇,兒臣明白了。那高甑生為何要誣告李將軍呢?”
李世民微微皺眉,眼中閃過一絲厭惡:“哼,他因李靖責備了他,懷恨在心,便想出這等惡毒之計,想要報複李靖。這種人,實在是可惡至極。”
在李靖府中,李靖得知自己被誣告後,雖然心中憤怒,但更多的是無奈。他坐在書房中,對身邊的親信說:“我為大唐征戰多年,不想卻遭此小人陷害。若陛下輕信了他,我李靖的一世英名可就毀了。”
親信憤憤不平地說:“將軍,那高甑生實在太可惡了。如今真相大白,也算是老天有眼。”
而高甑生在被押往邊境的路上,心中滿是悔恨。他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自言自語道:“我真是糊塗啊,為了一點怨恨,就做出這等蠢事,如今不僅害了自己,還連累了家人。”
押送他的士兵聽到他的話,不屑地哼了一聲:“現在知道後悔了?晚了!你這種人,就該受到懲罰。”
長安城裏,百姓們也都在議論紛紛。茶館裏,一個老者搖著頭說:“那高甑生真是個小人,居然誣告李將軍。李將軍為我們打退了吐穀渾,是大英雄啊。”
一個年輕人也附和道:“是啊,還好陛下英明,沒有聽信他的讒言,不然可就冤枉好人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件事漸漸平息,但它卻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大唐的朝廷依然在有條不紊地運轉著,而李靖等將領也繼續為大唐的繁榮昌盛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背後,卻也隱藏著一些微妙的變化。一些心懷不軌的人看到了高甑生的下場,不敢再輕易興風作浪;而那些忠臣良將則更加堅定了為大唐效力的決心,他們知道,隻要自己忠心為國,陛下定會明察秋毫,不會讓他們受到冤屈。
在皇宮的書房裏,李世民獨自思考著。他深知,一個國家的穩定,不僅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繁榮的經濟,更需要公正的司法和清明的政治環境。此次事件,雖然有驚無險,但也給他敲響了警鍾。他決定加強對官員的管理和監督,防止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李治在一旁認真地看著李世民,他能感受到父皇的憂慮。他對李世民說:“父皇,兒臣以後也要像您一樣,做一個英明的君主,不會讓忠臣受到傷害,也不會讓小人得逞。”
李世民看著李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治兒,你有這份心是好的。但要成為一個英明的君主,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磨煉。你要記住,為君者,當以民為本,以忠為基,以賢為輔。”
在邊境地區,士兵們依然堅守著崗位,保衛著大唐的領土。他們聽到了高甑生誣告李靖的事情後,都對這種行為嗤之以鼻。一個邊境將領對手下的士兵說:“咱們在這吃苦受累,為的就是保衛大唐,保護像李將軍這樣的忠臣。若是讓小人得誌,我們的努力可就都白費了。”
士兵們齊聲高唿:“我們一定保衛大唐,不讓小人得逞!”
而在吐穀渾,慕容順在李大亮的協助下,開始穩定國內局勢。他深知自己能成為西平郡王,全靠大唐的支持,於是積極與大唐合作,學習大唐的文化和製度。他對自己的大臣們說:“大唐乃天朝上國,我們要向他們學習,才能讓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
在這一係列的變化中,大唐如同一艘大船,在曆史的長河中繼續平穩地航行著。雖然會遇到一些風浪,但在李世民的領導下,在忠臣良將的共同努力下,它依然向著繁榮昌盛的彼岸駛去。
日子一天天過去,長安的街頭巷尾依然熱鬧非凡。商人們在集市上叫賣著各種商品,孩子們在街邊嬉笑玩耍。但在這看似平常的生活中,人們也都在為大唐的繁榮而努力著。無論是官員、士兵,還是普通百姓,都深知自己是大唐的一份子。
在宮廷之中,各種宴會和慶典依舊頻繁舉行。在一次宴會上,李靖作為重要嘉賓出席。李世民親自向他敬酒,說道:“藥師,此次你受了委屈,朕向你賠罪。希望你不要因此事而心生芥蒂,大唐還需要你繼續守護。”
李靖趕忙跪地:“陛下言重了,臣對大唐忠心不二,豈會因小人之舉而動搖。臣定當繼續為陛下效力。”
在場的大臣們看到這一幕,都紛紛鼓掌,為李靖的忠誠和大度喝彩。
而高甑生在邊境的流放之地,過著艱苦的生活。他每天都在反思自己的過錯,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大唐的寬恕。但他也知道,自己犯下的罪行太過嚴重,想要重新迴到過去的生活,幾乎是不可能的了。他隻能在這荒涼的邊境,默默地承受著自己的懲罰,為自己的愚蠢行為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