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生擒頡利
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 作者:五指雲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初春的大唐,大地漸漸從冬日的沉睡中蘇醒過來。田野間,嫩綠的新芽破土而出,像是在向世界宣告著新的生機與希望。河流解凍,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奏響了一曲歡快的樂章。
在這充滿希望的時節,大唐王朝在李世民的領導下,即將展開一場震驚天下的軍事行動,目標直指北方的東突厥汗國。
多年來,東突厥一直是大唐北方的巨大威脅,如同一顆懸在頭頂的利劍,讓大唐百姓時刻擔憂著戰爭的降臨。
李世民身著龍袍,站在宮殿的高台之上,俯瞰著下方的皇宮庭院,微風輕輕吹動著他的衣角。李世民敏銳地察覺到東突厥內部矛盾重重,且遭受自然災害,勢力逐漸衰落,認為時機已然成熟,決定調兵遣將,對東突厥展開大規模的軍事反攻。
朝堂之上,氣氛莊嚴肅穆。宏偉的宮殿大廳中,群臣肅立。
李世民神色凝重地對群臣說道:“東突厥多年來一直是我大唐北方的巨大威脅,如今其勢已衰,正是我軍反擊之時。朕將十萬大軍交於李靖將軍統一指揮,望諸位愛卿全力配合,確保此次戰役取得勝利。”
房玄齡出列,拱手道:“陛下聖明。東突厥乃我朝心腹大患,此次出兵,定能一舉蕩平,為我大唐消除北方之患。”
魏征也點頭道:“陛下,李靖將軍足智多謀,定能不負陛下重托。我朝大軍此次出征,必將凱旋。”
李世民隨後說道:“好,一應物資準備妥當,五日後,發兵!”
之後,由李靖率領3000精銳騎兵,由馬邑前進到惡陽嶺。此處地勢險要,寒風凜冽,山峰陡峭,仿佛一把利劍直插雲霄。山上的樹木在寒風中搖晃,發出沙沙的聲響,仿佛在為即將到來的戰爭而顫抖。李靖望著前方的北定襄城,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他對身邊的將士們說道:“我等肩負陛下重托,今日定要突襲頡利所在的北定襄城,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
將士們齊聲高唿:“為大唐而戰!”他們的聲音在山穀中迴蕩,充滿了豪邁與激情。他們身著堅固的鎧甲,手持鋒利的兵器,眼神中透露出無畏的勇氣。他們知道,這場戰爭關乎著大唐的榮耀和百姓的安寧。
隨後,李靖率領著這支精銳部隊,如閃電般衝向北定襄城。頡利可汗萬萬沒有想到唐軍會來得如此之快,驚慌失措之下,向北逃到磧口。
李靖的這一勝利,迅速傳遍了大唐各地。長孫皇後在後宮中聽李世民說到這個消息,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長孫皇後身著華麗的宮裝,端莊秀麗,氣質高雅。她對身邊的李世民說道:“陛下決策英明,李靖將軍勇猛善戰。此次勝利,總算是為陛下洗刷了之前渭水之盟的不快。”李世民也很是自豪,國家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後勤補給充足,而且手下猛將如雲,智囊如山,當真是如臂使指、所向披靡。
接著,唐軍另一位大將李世積在白道打敗突厥軍隊,頡利退到陰山。陰山之上,雲霧繚繞,寒風唿嘯。
李世積的軍隊士氣高昂,他們身著鎧甲,手持兵器,戰功就在眼前,各個眼神亢奮。
李靖的軍隊在白道與李世積會師,繼續追擊到陰山,擊敗殘餘的突厥軍隊。陰山之上,唐軍將士們士氣高昂,他們深知,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已經近在咫尺。
李靖對李世積說道:“李將軍,頡利已成甕中之鱉,我等不可掉以輕心,務必將其徹底擊敗。”李靖知道,這場戰爭的勝利對於大唐來說至關重要,因此,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敢掉以輕心。
李世積點頭道:“李將軍放心,我等定當全力以赴。”李世積的心中也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他深知自己肩負著國家的重任。
頡利再次後撤到鐵山。鐵山之上,怪石嶙峋,山勢險峻。頡利可汗望著山下的唐軍,心中充滿了絕望。他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絕境,無處可逃。
頡利可汗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絕望。他看著四周的荒野,心中滿是悔恨。他後悔當初沒有聽從部下的建議,與大唐修好,而是選擇和大唐為敵。
如今,他的國家將要滅亡,自己也馬上要成為階下囚。但為了做最後的掙紮,頡利可汗還是派執失思力前往唐都謝罪,表示願意舉國歸附。李世民於是派遣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一同前往撫慰,又下詔令李靖率兵去迎接。
李靖接到詔書後,對副將張公謹說:“頡利雖然戰敗,但他的部眾還很多,如果他們逃到磧北,以後就很難謀取了。為現在考慮,應該趁著詔使到達突厥的時候,出兵突襲,他們以為有詔書前來安撫,一定不會防備,我們的軍隊一到,他們來不及躲避,必定會被我們擒獲。”
李靖身經百戰,知道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不能錯過。他必須抓住這個機會,徹底擊敗頡利可汗,為大唐消除北方的禍患。
張公謹說:“詔書已經答應他們投降,使者也已經去了,如果我們發兵襲擊,雖然可以獲勝,但使者會不會被害呢?”
李靖迴答說:“機不可失,當年韓信攻破齊國,就用了這個計策,唐儉等人有什麽可惜的呢?”於是他率領軍隊在夜裏出發。恰好李世積也率軍前來會合,兩人交談後,意見一致。於是李靖作為先鋒,李世積作為後應,沿途遇到突厥的巡邏兵,全部擒獲,讓他們作為向導。
頡利可汗剛剛接到詔令,聽說已經被允許投降,心中很是欣慰,正在設宴款待。忽然有親信士兵進來報告說:“唐兵已經到了,離這裏不過十裏了。”
頡利大驚,瞪著眼睛看著唐使說:“這……這是為什麽?大唐天子既然已經答應我歸附,為什麽又出兵到這裏襲擊,難道也這麽不講信用嗎?”
頡利可汗心中充滿了憤怒和絕望。他覺得自己被大唐天子欺騙了,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
唐儉等人急忙起身說:“可汗不必驚慌,我們兩人從都城來這裏,沒有到過李總管的軍前,想來是李總管還沒有接到消息,所以率軍前來。如果我們兩人出去阻攔,一定可以讓他迴軍,請可汗不要擔心!”說完,就攜手出帳,跨上馬快速離去。
頡利聽了唐儉的話,也相信是實情,等唐儉等人走後,還以為不必設防,眼巴巴地望著他們退軍。哪知帳外警報不斷傳來。有的說唐軍隻相距七裏,有的說唐軍隻相距五裏,於是他出營遙望,果然看到唐軍浩浩蕩蕩,疾馳而來。
頡利知道來不及整頓軍隊,慌忙跨上千裏馬,獨自逃走,部眾相繼四處逃竄。唐軍闖入大營,如入無人之境,四處砍殺,殺死很多人。又闖入帳後,看到一個盛裝的婦人,和一個少年男子,嚇得渾身發抖,也不去問他們是誰,一把抓住就走。還有帳內外許多突厥男女,來不及逃跑的,都被唐軍用繩索捆綁起來,一串串地拉走了。
李靖帶領軍隊偷襲突厥大營,最後清點俘虜,竟有十萬餘人。頡利可汗在混亂中逃出了唐軍的包圍,跑到了靈州的沙缽羅部落那裏。
在此之前,頡利可汗曾經任命啟民可汗的同母弟弟蘇尼失為沙缽羅設,統領部落五萬家,在靈州西北建立牙帳。等到頡利勢力衰落,各部紛紛背叛,隻有蘇尼失沒有二心。頡利跑去依附蘇尼失,想和他一起投奔吐穀渾,蘇尼失猶豫不決。
恰逢李靖凱旋還師,隻是發檄文命令靈州總管任城王李道宗,出兵追捕頡利。李道宗就寫信給蘇尼失,讓他抓住頡利來獻給唐朝,一麵派遣副總管張寶相,率軍進逼。頡利聽到消息,逃到荒穀中藏匿起來。
蘇尼失聽說唐軍將要到來,無法抵禦,隻好去追趕頡利,到處搜尋,才把頡利抓住,返迴營帳,正巧唐軍趕到,於是就把頡利作為禮物,率領眾人投降,從此漠南再也沒有突厥的朝廷了。
至此,東突厥汗國滅亡。
李世民得知東突厥汗國滅亡的消息後,龍顏大悅。他在朝堂之上,興奮地說道:“東突厥已滅,我大唐北方邊境從此安定。眾卿之功,朕銘記於心。”
群臣紛紛跪地高唿:“陛下聖明,大唐萬歲!”朝堂之上,氣氛熱烈,充滿了勝利的喜悅。
之後,李靖又用離間計,誘使頡利手下的將軍康蘇密,挾持流亡突厥的隋煬帝蕭皇後和隋煬帝的孫子楊政道投降唐軍。
當蕭皇後和楊政道被帶到李靖麵前時,李靖恭敬地說道:“蕭娘娘、楊公子,如今大唐已興,東突厥氣數已盡。陛下仁慈,定會妥善安置你們。”
蕭皇後道:“敢不從命。”
就這樣,突厥營地被蕩平,李靖、李世積選擇地方安營,清點俘虜,不下數萬人。隻查到盛裝婦人是頡利的可敦,就是四次嫁人的義成公主。李靖責備她不知羞恥,把她推出去斬首。再審問少年男子,原來是頡利的兒子疊羅支,就下令把他囚禁在檻車中,解送到京城。
大唐的天空,在這一刻顯得格外湛藍。陽光灑在大地上,溫暖而明亮。這場勝利,為大唐帶來了北方的安定,也完全洗刷了李世民當年渭水之盟的恥辱。
在這充滿希望的時節,大唐王朝在李世民的領導下,即將展開一場震驚天下的軍事行動,目標直指北方的東突厥汗國。
多年來,東突厥一直是大唐北方的巨大威脅,如同一顆懸在頭頂的利劍,讓大唐百姓時刻擔憂著戰爭的降臨。
李世民身著龍袍,站在宮殿的高台之上,俯瞰著下方的皇宮庭院,微風輕輕吹動著他的衣角。李世民敏銳地察覺到東突厥內部矛盾重重,且遭受自然災害,勢力逐漸衰落,認為時機已然成熟,決定調兵遣將,對東突厥展開大規模的軍事反攻。
朝堂之上,氣氛莊嚴肅穆。宏偉的宮殿大廳中,群臣肅立。
李世民神色凝重地對群臣說道:“東突厥多年來一直是我大唐北方的巨大威脅,如今其勢已衰,正是我軍反擊之時。朕將十萬大軍交於李靖將軍統一指揮,望諸位愛卿全力配合,確保此次戰役取得勝利。”
房玄齡出列,拱手道:“陛下聖明。東突厥乃我朝心腹大患,此次出兵,定能一舉蕩平,為我大唐消除北方之患。”
魏征也點頭道:“陛下,李靖將軍足智多謀,定能不負陛下重托。我朝大軍此次出征,必將凱旋。”
李世民隨後說道:“好,一應物資準備妥當,五日後,發兵!”
之後,由李靖率領3000精銳騎兵,由馬邑前進到惡陽嶺。此處地勢險要,寒風凜冽,山峰陡峭,仿佛一把利劍直插雲霄。山上的樹木在寒風中搖晃,發出沙沙的聲響,仿佛在為即將到來的戰爭而顫抖。李靖望著前方的北定襄城,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他對身邊的將士們說道:“我等肩負陛下重托,今日定要突襲頡利所在的北定襄城,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
將士們齊聲高唿:“為大唐而戰!”他們的聲音在山穀中迴蕩,充滿了豪邁與激情。他們身著堅固的鎧甲,手持鋒利的兵器,眼神中透露出無畏的勇氣。他們知道,這場戰爭關乎著大唐的榮耀和百姓的安寧。
隨後,李靖率領著這支精銳部隊,如閃電般衝向北定襄城。頡利可汗萬萬沒有想到唐軍會來得如此之快,驚慌失措之下,向北逃到磧口。
李靖的這一勝利,迅速傳遍了大唐各地。長孫皇後在後宮中聽李世民說到這個消息,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長孫皇後身著華麗的宮裝,端莊秀麗,氣質高雅。她對身邊的李世民說道:“陛下決策英明,李靖將軍勇猛善戰。此次勝利,總算是為陛下洗刷了之前渭水之盟的不快。”李世民也很是自豪,國家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後勤補給充足,而且手下猛將如雲,智囊如山,當真是如臂使指、所向披靡。
接著,唐軍另一位大將李世積在白道打敗突厥軍隊,頡利退到陰山。陰山之上,雲霧繚繞,寒風唿嘯。
李世積的軍隊士氣高昂,他們身著鎧甲,手持兵器,戰功就在眼前,各個眼神亢奮。
李靖的軍隊在白道與李世積會師,繼續追擊到陰山,擊敗殘餘的突厥軍隊。陰山之上,唐軍將士們士氣高昂,他們深知,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已經近在咫尺。
李靖對李世積說道:“李將軍,頡利已成甕中之鱉,我等不可掉以輕心,務必將其徹底擊敗。”李靖知道,這場戰爭的勝利對於大唐來說至關重要,因此,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敢掉以輕心。
李世積點頭道:“李將軍放心,我等定當全力以赴。”李世積的心中也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他深知自己肩負著國家的重任。
頡利再次後撤到鐵山。鐵山之上,怪石嶙峋,山勢險峻。頡利可汗望著山下的唐軍,心中充滿了絕望。他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絕境,無處可逃。
頡利可汗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絕望。他看著四周的荒野,心中滿是悔恨。他後悔當初沒有聽從部下的建議,與大唐修好,而是選擇和大唐為敵。
如今,他的國家將要滅亡,自己也馬上要成為階下囚。但為了做最後的掙紮,頡利可汗還是派執失思力前往唐都謝罪,表示願意舉國歸附。李世民於是派遣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一同前往撫慰,又下詔令李靖率兵去迎接。
李靖接到詔書後,對副將張公謹說:“頡利雖然戰敗,但他的部眾還很多,如果他們逃到磧北,以後就很難謀取了。為現在考慮,應該趁著詔使到達突厥的時候,出兵突襲,他們以為有詔書前來安撫,一定不會防備,我們的軍隊一到,他們來不及躲避,必定會被我們擒獲。”
李靖身經百戰,知道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不能錯過。他必須抓住這個機會,徹底擊敗頡利可汗,為大唐消除北方的禍患。
張公謹說:“詔書已經答應他們投降,使者也已經去了,如果我們發兵襲擊,雖然可以獲勝,但使者會不會被害呢?”
李靖迴答說:“機不可失,當年韓信攻破齊國,就用了這個計策,唐儉等人有什麽可惜的呢?”於是他率領軍隊在夜裏出發。恰好李世積也率軍前來會合,兩人交談後,意見一致。於是李靖作為先鋒,李世積作為後應,沿途遇到突厥的巡邏兵,全部擒獲,讓他們作為向導。
頡利可汗剛剛接到詔令,聽說已經被允許投降,心中很是欣慰,正在設宴款待。忽然有親信士兵進來報告說:“唐兵已經到了,離這裏不過十裏了。”
頡利大驚,瞪著眼睛看著唐使說:“這……這是為什麽?大唐天子既然已經答應我歸附,為什麽又出兵到這裏襲擊,難道也這麽不講信用嗎?”
頡利可汗心中充滿了憤怒和絕望。他覺得自己被大唐天子欺騙了,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
唐儉等人急忙起身說:“可汗不必驚慌,我們兩人從都城來這裏,沒有到過李總管的軍前,想來是李總管還沒有接到消息,所以率軍前來。如果我們兩人出去阻攔,一定可以讓他迴軍,請可汗不要擔心!”說完,就攜手出帳,跨上馬快速離去。
頡利聽了唐儉的話,也相信是實情,等唐儉等人走後,還以為不必設防,眼巴巴地望著他們退軍。哪知帳外警報不斷傳來。有的說唐軍隻相距七裏,有的說唐軍隻相距五裏,於是他出營遙望,果然看到唐軍浩浩蕩蕩,疾馳而來。
頡利知道來不及整頓軍隊,慌忙跨上千裏馬,獨自逃走,部眾相繼四處逃竄。唐軍闖入大營,如入無人之境,四處砍殺,殺死很多人。又闖入帳後,看到一個盛裝的婦人,和一個少年男子,嚇得渾身發抖,也不去問他們是誰,一把抓住就走。還有帳內外許多突厥男女,來不及逃跑的,都被唐軍用繩索捆綁起來,一串串地拉走了。
李靖帶領軍隊偷襲突厥大營,最後清點俘虜,竟有十萬餘人。頡利可汗在混亂中逃出了唐軍的包圍,跑到了靈州的沙缽羅部落那裏。
在此之前,頡利可汗曾經任命啟民可汗的同母弟弟蘇尼失為沙缽羅設,統領部落五萬家,在靈州西北建立牙帳。等到頡利勢力衰落,各部紛紛背叛,隻有蘇尼失沒有二心。頡利跑去依附蘇尼失,想和他一起投奔吐穀渾,蘇尼失猶豫不決。
恰逢李靖凱旋還師,隻是發檄文命令靈州總管任城王李道宗,出兵追捕頡利。李道宗就寫信給蘇尼失,讓他抓住頡利來獻給唐朝,一麵派遣副總管張寶相,率軍進逼。頡利聽到消息,逃到荒穀中藏匿起來。
蘇尼失聽說唐軍將要到來,無法抵禦,隻好去追趕頡利,到處搜尋,才把頡利抓住,返迴營帳,正巧唐軍趕到,於是就把頡利作為禮物,率領眾人投降,從此漠南再也沒有突厥的朝廷了。
至此,東突厥汗國滅亡。
李世民得知東突厥汗國滅亡的消息後,龍顏大悅。他在朝堂之上,興奮地說道:“東突厥已滅,我大唐北方邊境從此安定。眾卿之功,朕銘記於心。”
群臣紛紛跪地高唿:“陛下聖明,大唐萬歲!”朝堂之上,氣氛熱烈,充滿了勝利的喜悅。
之後,李靖又用離間計,誘使頡利手下的將軍康蘇密,挾持流亡突厥的隋煬帝蕭皇後和隋煬帝的孫子楊政道投降唐軍。
當蕭皇後和楊政道被帶到李靖麵前時,李靖恭敬地說道:“蕭娘娘、楊公子,如今大唐已興,東突厥氣數已盡。陛下仁慈,定會妥善安置你們。”
蕭皇後道:“敢不從命。”
就這樣,突厥營地被蕩平,李靖、李世積選擇地方安營,清點俘虜,不下數萬人。隻查到盛裝婦人是頡利的可敦,就是四次嫁人的義成公主。李靖責備她不知羞恥,把她推出去斬首。再審問少年男子,原來是頡利的兒子疊羅支,就下令把他囚禁在檻車中,解送到京城。
大唐的天空,在這一刻顯得格外湛藍。陽光灑在大地上,溫暖而明亮。這場勝利,為大唐帶來了北方的安定,也完全洗刷了李世民當年渭水之盟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