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冽的北風如同一群脫韁的野馬,在長安唿嘯而過,風聲好似鋒利的刀刃相互摩擦,發出令人膽寒的唿嘯,無情地刮過大街小巷,所到之處,寒冬的氣息肆意蔓延。皇宮內,一片素白的世界,白色的帷幔在風中輕輕擺動,哀傷的氛圍如同這寒冷的空氣一般,無孔不入地彌漫在每一個角落,似乎連牆壁與磚石都被這悲痛所浸染。


    在長孫皇後即將安葬昭陵的前夕,李世民獨自枯坐在寢宮中。室內,一支孤零零的燭火在案幾上搖曳不定,那微弱的燭光在黑暗中艱難地掙紮著,映照著李世民疲憊悲傷的麵容。他的眼神空洞而又深邃,仿佛失去了焦點,隻是呆呆地凝視著前方,思緒早已飄迴到與長孫皇後共度的往昔歲月。


    李治腳步輕輕地走進來,看到父皇這般模樣,心中像是被一隻無形的大手猛地揪住。他緩緩走到李世民身邊,輕聲說道:“父皇,您要保重身體啊。您看您這幾日,麵容憔悴了許多,兒臣實在是心疼。”


    李世民微微抬起頭,目光緩緩移到李治身上,那眼中滿是血絲,仿佛是一夜未眠的疲憊與無盡的哀傷交織而成。他的聲音略帶沙啞,緩緩說道:“治兒,你娘就要入土為安了,朕這心裏,就像突然缺了一塊,做什麽都提不起勁來。”


    李治在李世民身邊緩緩坐下,他看著父皇,眼神中滿是關切與擔憂:“父皇,兒臣知道,娘在您身邊陪伴多年,無論是您在外征戰四方,還是在這宮中治理朝政,娘始終默默支持著您。可是,您這樣日夜哀傷,兒臣想,娘在天之靈也會不安的。她肯定希望您能好好的。”


    李世民輕輕歎了口氣,那歎息聲中飽含著無奈與眷戀:“你還小,有些事情你還無法體會。朕與你娘一路走來,曆經了無數的風雨磨難。她不僅僅是朕的妻子,更是朕的知己。如今她走了,朕感覺這世界都變得不一樣了。”


    這時,一位侍從小心翼翼地走進來,恭敬地稟報:“陛下,關於明日皇後安葬之事,將軍段誌玄和宇文士及已將一切準備妥當,士兵們也都已在肅章門集結完畢,隻等陛下的旨意。”


    李世民微微點了點頭,眼神中閃過一絲欣慰:“朕知道了。這二人,朕對他們寄予了厚望,希望明日的葬禮能夠一切順利,不要出任何差錯。畢竟,這是朕為你娘做的最後一件大事了,必須要盡善盡美。”


    第二日,長孫皇後的葬禮正式舉行。昭陵所在之處,白雪皚皚,群山像是披上了一層潔白的孝服,靜靜地矗立在那裏,肅穆而莊嚴。段誌玄和宇文士及分別統領著士兵,他們身姿挺拔,神情嚴肅,整個葬禮現場氣氛凝重,莊嚴肅穆的氛圍仿佛能讓空氣都為之凝固。


    夜間,李世民因思念皇後過度,難以入眠,便派宮官前往段誌玄和宇文士及的住所傳達一些旨意。宇文士及聽聞宮官到來,絲毫沒有猶豫,立刻下令打開營門,滿臉諂媚地將宮官迎入營帳之中。而段誌玄卻堅守軍規,毫不留情地緊閉營門。他站在營門內,大聲說道:“軍門豈是可以在夜間隨意打開的呢?這是關乎軍營安全與軍紀的大事,絕不能有絲毫馬虎!”


    宮官在門外著急地喊道:“將軍,這可是皇帝的手敕,您難道敢違抗陛下的旨意嗎?”


    段誌玄冷靜地迴應道:“夜間難辨真偽,我不能因為一張所謂的手敕就輕易冒險。萬一有奸人假冒陛下旨意,我豈不是成了千古罪人?”


    於是,他毅然將使者留於營外,直至天亮。


    葬禮結束後,李世民在朝堂上聽聞此事,臉上露出一絲讚賞之色:“段誌玄,真將軍也!其嚴守軍規,不阿諛奉承,不因朕的身份而盲目聽從,此乃大唐之幸。有這樣的將領,朕才能放心地將大唐的邊疆交予他們守護。”


    一旁的大臣們紛紛點頭稱是,對段誌玄的行為表示欽佩。李承乾心中對段誌玄也充滿了敬佩之情,他站出來說道:“父皇,段將軍此舉,彰顯了我大唐軍人嚴守紀律、剛正不阿的風範,當受嘉獎。兒臣認為,應當重重賞賜他,以為其他將士之楷模。”


    李世民微微點頭:“朕自會論功行賞,讓他成為大唐軍人學習的榜樣。”


    隨後,李世民又提及皇後的遺言,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溫柔與敬意:“你娘生前一生節儉,她的遺言便是薄葬。朕親自選定九嵕山為陵址,鑿石之工僅用了百餘人,數十日便完工。而且,朕遵循她的意願,陵中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代替,隻為完成她最後的心願。朕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不受塵世的紛擾。”


    李承乾聽了,心中感動不已,眼眶微微泛紅:“娘一生賢德,此等遺願,盡顯其高風亮節。她的品德,如同璀璨的星辰,將永遠照亮兒臣前行的道路。兒臣定當以娘為榜樣,努力成為一個品德高尚之人。”


    在為皇後挑選挽郎時,李世民精心挑選了於尚範、袁公瑜、齊世武等少年。他看著這些朝氣蓬勃、英姿颯爽的少年,語重心長地說道:“朕選你們,是因為你們名聲嘉美、多才多藝,且充滿了青春的活力。朕希望你們能以敬重之心,莊重地送皇後最後一程。這不僅是你們的榮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少年們紛紛行禮,齊聲說道:“陛下放心,我等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所托。”


    然而,在百官服喪期間,卻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中書舍人許敬宗在看到歐陽詢相貌醜陋怪異時,竟不顧場合,哈哈大笑出聲。此事很快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整個皇宮,最終傳到了李世民耳中。李世民頓時勃然大怒,他拍案而起,憤怒地說道:“許敬宗身為中書舍人,在這國喪期間,如此無禮,實在是有失體統!他難道不知道這是什麽場合嗎?簡直是豈有此理!”


    李承乾在一旁也皺著眉頭說道:“父皇,許敬宗此舉確實不當,在這舉國悲痛之時,他的行為無疑是在傷口上撒鹽。應當對他予以懲處,以儆效尤。”


    李世民毫不猶豫地說道:“將許敬宗貶為洪州司馬,讓他好好反省自己的過錯。朕絕不容許有人在這等大事上肆意妄為,破壞皇宮的肅穆。”


    就這樣,許敬宗官職連降三級,從令人羨慕的京官一下子被貶為地方官員,隻能灰溜溜地離開了京城。


    長孫皇後逝世後,李世民為了給她追福,決定度人在宗聖觀出家。他對李治說:“朕隻希望能為你娘多做些事情,哪怕隻是一點點微不足道的事情,也能讓朕的內心稍感慰藉。朕實在是無法忍受她就這樣離朕而去,總覺得自己應該為她做更多,自己心裏才能好受一些。”


    李治看著父皇如此深情,心中暗暗發誓,以後也要像父皇對待娘這般對待自己的妻子。他在心裏想著:“父皇,您對娘的深情,兒臣都看在眼裏。兒臣定會以您為榜樣,珍惜身邊之人,不負深情。”


    長孫皇後安葬進昭陵玄宮後,李世民下令在五重石門外修建棧道,讓宮人起居供養一如皇後生前。他常常獨自一人來到棧道,靜靜地站在那裏,眼神中滿是思念與眷戀。他輕聲對著玄宮的方向訴說著:“觀音婢,你在這裏可還安好?朕每日都在思念你,每一刻都不曾忘記我們在一起的時光。你走了之後,這宮中的一切都變得無趣了。”


    一日,李世民在上苑中建了層觀,他滿心期待地想登高眺望昭陵,以解心中那無盡的思念之情。他帶著魏征一同登上層觀,指著昭陵對魏征說:“魏愛卿,你看,那便是昭陵,朕的皇後就安息在那裏。朕每日都想來此看看,仿佛這樣就能離她更近一些。”


    魏征卻故意裝作老眼昏花,他眯著眼睛,搖了搖頭說道:“陛下,臣看不清啊,臣以為陛下是在讓臣看獻陵呢。如果是在看昭陵,那麽臣看到了。”


    李世民聽了魏征的話,心中一陣酸楚,眼眶瞬間濕潤,潸然淚下。他知道魏征是在委婉地提醒他,在這個夫不祭妻的時代,他的行為有些過於張揚,不符合禮製。但他對皇後的思念實在是難以抑製,內心陷入了激烈的掙紮。猶豫再三,他還是流著淚,無奈地毀掉了層觀。


    後來,在給魏征的迴詔中,李世民傾訴著自己喪偶後的悲苦心情:“近年來,災禍接連不斷地降臨,先是遭遇了極大的不幸,接著又失去了心愛的皇後,痛苦還沒消散多久,悲傷便又緊接著襲來。凡是世間有血有肉的人,誰能承受得住這樣的哀痛啊!歲月不停地更替流逝,可隻要看到那些能勾起迴憶的事物,心中就會遭受沉重的打擊,感傷不已。從那以後,我的心思變得恍恍惚惚,吃飯都忘了滋味,到了半夜常常難以入眠,輾轉反側。朕失去了她,就像失去了生活的方向,這痛苦如同潮水一般,時刻淹沒著朕。”


    李治看到這份迴詔,心中對父皇的痛苦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急忙來到李世民身邊,說道:“父皇,兒臣會一直陪伴在您身邊,您不是一個人。您還有兒臣,還有大唐的江山社稷需要您去守護。兒臣會努力成長,盡快為您分憂。”


    李世民看著李治,眼中閃過一絲欣慰,他伸出手,拍了拍李治的肩膀:“治兒,你要快快成長,朕的擔子,日後也要你來分擔一些了。大唐的未來,就落在你和其他皇子們的肩上。你要學會堅強,學會承擔責任,像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像一個合格的大唐皇子。”


    在這寒冷的冬日裏,李世民在對長孫皇後的思念中苦苦掙紮。皇宮的哀傷雖不會立刻消散,如同這漫長的寒冬,需要時間去慢慢融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指雲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指雲門並收藏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