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賜婚諾曷缽
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 作者:五指雲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世民坐在龍椅之上,右手輕輕摩挲著下巴,心中暗自思忖著。這諾曷缽如此恭順謙卑,態度誠懇至極,或許真該好好嘉賞他一番才行。思來想去,李世民眼中閃過一絲亮光,已然有了主意——將宗室之女弘化公主賜予他為妻!此等恩賜,想必能令諾曷缽感恩戴德。
當諾曷缽得知這個喜訊時,他整個人都愣住了,隨後那雙原本就明亮的眼眸瞬間綻放出無盡的驚喜光芒,眼眶也不禁濕潤了起來。緊接著,隻聽得“撲通”一聲響,諾曷缽毫不猶豫地雙膝跪地,身體微微顫抖著,聲音因激動而變得有些沙啞:“陛下大恩大德,微臣實在是無以為報啊!微臣此生此世都絕不會忘記陛下對我的這份深情厚意!”
李世民見狀,臉上露出和藹可親的笑容,擺了擺手說道:“快快起身吧。你隻要日後能善待公主,與我大唐永遠保持親密友好的關係,那便算是對你最大的迴報了。切記莫要辜負朕的一片苦心呐。”
時光荏苒,轉眼間到了諾曷缽攜弘化公主返國的日子。為表重視,李世民特地精心籌備了一場盛大的送行宴會。
宴會上,觥籌交錯,熱鬧非凡。李世民麵帶微笑,親自走到諾曷缽麵前,拉起他的手,神情嚴肅而又懇切地叮囑道:“愛卿此番歸去後,定要全心全意治理好吐穀渾。望你能夠勵精圖治,讓吐穀渾日漸繁榮昌盛。唯有我們大唐與吐穀渾相互支持、彼此協助,方能實現長久穩定的和平共處局麵啊。”
諾曷缽緊緊握住李世民的手,一臉堅定地說:“陛下放心,臣定當不負聖恩,一定把吐穀渾治理得好好的,讓陛下滿意。”
弘化公主端坐在裝飾精美的馬車之中,目光透過車窗,凝視著逐漸遠去的長安城輪廓。心中雖有萬般不舍,但更多的還是對未知未來的憧憬與期待。她微微轉頭,望向身旁並肩而行的諾曷缽,美眸流轉間,柔聲說道:“可汗,此去前路漫漫,從今往後,咱們定當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好生經營這日子,務必要讓兩國之間的情誼愈發深厚,如鬆柏常青才好啊。”
諾曷缽聞聽此言,連忙催馬上前幾步,伸手緊緊握住弘化公主的柔荑,滿臉笑意地迴應道:“公主盡管寬心便是,本汗在此立誓,定會護你周全,保你在吐穀渾無憂無慮、快樂幸福。哪怕是一絲一毫的委屈,本汗也絕不允許你承受!”
就這樣,一行人緩緩踏上了歸程。一路上,諾曷缽時而縱馬馳騁在前,時而又放緩速度,與馬車中的弘化公主談笑風生。他興致盎然地向公主描述著吐穀渾的迷人風光和獨特風情:“公主啊,咱們吐穀渾擁有廣袤無垠、一望無際的遼闊草原。每當微風拂過,那綠色的草浪便如同大海波濤一般起伏湧動。而草原之上,更是牛羊遍地,它們或悠然吃草,或嬉戲打鬧,遠遠望去,猶如繁星點點灑落於這片碧綠大地,其景之壯美,實非言語所能形容。再者說了,咱們吐穀渾的子民皆淳樸善良、英勇無畏。公主去到那裏之後,定然會深深愛上這個地方的。”
弘化公主聽了,臉上露出甜甜的笑容,迴應道:“我相信你,其實我早已厭倦了京城的生活,也想出來看看。也許有你在身邊,我說不定會喜歡上那個地方的。”
諾曷缽見公主不排斥吐穀渾,激動地說道:“一定會的。”
等他們迴到吐穀渾的時候,好家夥,百姓們都早早地出來迎接了,那場麵,人山人海的,熱鬧極了。大家一看到美麗的弘化公主,都歡唿起來了,一個個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一位白胡子老者笑著對身邊的人說:“哎呀,你瞧瞧,這大唐的公主可真漂亮,看來咱們和大唐的緣分可不淺呐,以後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咯。”
沒過多久,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的婚禮就在吐穀渾盛大舉行了。那草原上,到處都掛著五顏六色的彩帶,人們穿著漂亮的衣服,歡聲笑語迴蕩在整個草原上。大家載歌載舞,都在慶祝這個特殊的日子。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穿著華麗無比的服飾,站在人群中間,接受著眾人的祝福,那臉上的笑容,就沒斷過。
在婚後的歲月長河中,諾曷缽在溫柔賢淑、聰慧過人的弘化公主的悉心協助之下,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對大唐文化以及治國理政之道的鑽研之中。某一天,陽光明媚,微風輕拂,諾曷缽滿懷激情地將諸位大臣召集於宮殿大堂之內。隻見他容光煥發,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高聲說道:“諸位愛卿啊!這大唐的文化簡直就是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呐!倘若我們能夠深入領悟並學以致用,我堅信咱們的吐穀渾必定會蒸蒸日上,日益繁榮昌盛起來。因此,希望諸君皆能全心全力地去學習呀!”
大臣們聞聽此言,亦是精神抖擻,群情激昂,異口同聲地迴應道:“可汗所言極是!吾等定當緊隨陛下之後,勤奮好學,力求將大唐的精髓融會貫通,進而助力我吐穀渾愈發強盛,威震四方!”
而另一邊廂,弘化公主同樣沒有絲毫懈怠,她不辭辛勞,竭盡全力地去融入吐穀渾當地百姓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偶然間,她留意到吐穀渾的婦女們所掌握的紡織技藝相較於大唐而言略顯粗糙與簡單。於是乎,善良且熱心腸的公主便毫不猶豫地親自傳授起大唐精湛的紡織技術來。一時間,眾多婦女們聞訊紛紛聚攏而來,將弘化公主團團圍住。她們個個聚精會神,目不轉睛地盯著公主手中上下翻飛的絲線,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新知識,學習態度可謂是極其認真。
不僅如此,弘化公主還肩負起教導孩子們學習漢語的重任。每當課餘之時,一群天真爛漫的孩童們總是興高采烈地圍繞在公主身旁,嘰嘰喳喳地叫嚷著:“公主老師,公主老師,請您再給我們講述一些關於大唐的奇妙故事吧!”麵對這群可愛的孩子,弘化公主總是麵帶微笑,耐心細致地滿足他們的求知欲,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大唐畫卷。
弘化公主就笑著給他們講起來,那畫麵別提多溫馨了。
且說有那麽一迴,吐穀渾這個地方遭逢了一場罕見的旱災。這場旱災來得迅猛異常,仿佛要將這片土地上的生機盡數吞噬一般。眼看著田地幹裂、禾苗枯黃,身為吐穀渾首領的諾曷缽心急如焚。
隻見諾曷缽緊皺著眉頭,額頭上青筋暴起,滿臉都是憂慮和焦急之色。他腳步匆匆地來到弘化公主麵前,聲音顫抖地說道:“公主啊!這下可如何是好?這該死的旱災一來,地裏的莊稼收成就甭指望啦!可憐我那無辜的百姓們,怕是又要遭受苦難咯!”
弘化公主聞聽此言,心中亦是一緊,但她畢竟見多識廣,很快便冷靜下來。她微微垂首,沉思片刻之後,抬起頭來,目光堅定地看著諾曷缽說道:“可汗莫要如此驚慌失措。依妾身之見,咱們不妨先向大唐請求援助。再者,亦可發動百姓們一同尋找水源,挖掘一些水井以解燃眉之急。隻要眾人齊心協力,定能想到應對之法度過此劫。”
諾曷缽聽了弘化公主這番話,猶如醍醐灌頂一般,頓時恍然大悟。他連連點頭稱是,隨即便毫不猶豫地下令派出使者,快馬加鞭地趕赴大唐求救。
遠在長安的唐太宗李世民聽聞吐穀渾受災的消息後,亦是極為重視。這位仁君深知民生疾苦,當即決定施以援手。於是乎,他迅速選派了一批經驗豐富、精通水利之道的官員,並籌備了大量的救災物資。一時間,一支規模龐大的救援隊伍集結完畢,帶著滿滿的關懷與希望,浩浩蕩蕩地向著吐穀渾進發。
當這批來自大唐的官員抵達吐穀渾時,他們顧不上旅途勞頓,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救災工作之中。這些官員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灌溉技術,更是親自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導吐穀渾的百姓如何運用這些技術。在他們的耐心指導下,百姓們逐漸掌握了要領,紛紛行動起來,積極參與到抗旱救災的戰鬥當中。
經過數日的艱苦奮戰,一口口新打的水井出現在了幹涸的大地上,清涼的井水汩汩流出,滋潤著久旱的農田。而那些采用了先進灌溉技術的莊稼,也漸漸恢複了往日的生機,重新煥發出一片盎然綠意。最終,在大唐官員與吐穀渾百姓的共同努力之下,這場可怕的旱災終於被成功戰勝,吐穀渾的百姓得以順利渡過難關,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諾曷缽看著百姓們又能安心種地了,心裏別提多高興了,他站在田邊,對百姓們大聲說:“大家看看,這就是大唐的恩情呐,在咱們最困難的時候,人家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咱們可一定要永遠銘記這份恩情。”
百姓們聽了,也都紛紛高唿:“大唐萬歲!可汗萬歲!”那聲音,在草原上久久迴蕩著。
隨著時間慢慢推移,吐穀渾在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的用心治理下,越來越繁榮。草原上,牛羊多得數都數不清,一群一群的,看著就讓人歡喜。邊境城市的貿易也興旺得很,大街小巷都是來來往往做買賣的人,熱鬧非凡。
李治在長安聽說了吐穀渾的這些變化,高興地跑去對李世民說:“父皇,您瞧瞧,看來諾曷缽和弘化公主把吐穀渾治理得可真好,現在那是一片繁榮的景象呢。”
李世民聽了,滿意地點點頭,笑著說:“是啊,治兒,這就是兩國友好的力量。咱們對吐穀渾以‘德’相待,他們也知恩圖報,相互扶持,這日子可不就越過越好了嘛。咱們以後可得繼續維護這種友好關係,也好讓更多的國家看到咱大唐的仁德。”
在一次大唐的宮廷宴會上,各國的使節都來出席,場麵隆重。李治瞧見一位吐穀渾的使節,就笑著走過去打招唿:“喲,您就是吐穀渾的使節,你們吐穀渾現在真是越來越好了,這可都是可汗和公主的功勞啊。”
那使節一聽,趕忙笑著迴應道:“殿下,您說得對,不過這都多虧了大唐的幫助呢,咱吐穀渾永遠都是大唐的好朋友,這份情誼那是啥都換不來的。”
在吐穀渾那邊,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節日,慶祝豐收和國家的繁榮呢。到了節日那天,整個吐穀渾就跟過年似的,到處張燈結彩的。在那節日慶典上,諾曷缽和弘化公主坐在高高的台上,看著台下歡樂的百姓,心裏別提多滿足了。
諾曷缽笑著對弘化公主說:“親愛的,你看,咱們做到了,吐穀渾現在越來越強大了,這可都是咱們共同努力的結果,真好。”弘化公主依偎在他身邊,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迴應道:“是啊,希望咱們的國家永遠都這麽和平繁榮下去,和大唐的情誼也永遠都不會磨滅。”
而在大唐和吐穀渾的邊境上,每天都能看到一隊隊的商隊,馱著貨物來來往往的。大唐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就像流水一樣,源源不斷地運往吐穀渾,吐穀渾特別稀罕這些東西,都搶著買。吐穀渾的馬匹、皮毛等特產,也都運往大唐,在大唐也特別受歡迎。那些商人們在邊境上忙得不亦樂乎,臉上都洋溢著開心的笑容。
有一迴,一位大唐商人看著剛運來的吐穀渾馬匹,眼睛放光,對吐穀渾商人笑著說:“哎,你們吐穀渾的馬匹可真是好,在我們大唐可受歡迎了,又壯實又跑得快,大家都搶著要呢。”
吐穀渾商人聽了,也笑著迴答道:“你們大唐的商品也很棒,那絲綢摸著又滑又軟,茶葉喝著清香甘甜,瓷器精美得就像藝術品似的。”
這種友好的貿易關係,可不光是讓大家賺了錢,還加深了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大家通過做生意,慢慢熟悉起來,也知道了對方國家的好多事兒,關係越來越好。
在文化方麵,大唐的文化在吐穀渾傳播得越來越廣。吐穀渾的貴族子弟們都特別向往大唐的文化,一個個紛紛收拾包袱,前往大唐學習。他們跟著大唐的老師們學詩詞、學禮儀、學治國之道,等學成之後,就歡歡喜喜地迴到吐穀渾,用學到的本事為國家的建設貢獻力量,個個有出息。
同時,吐穀渾的文化也引起了大唐這邊一些學者的關注。有一迴,在大唐的一個學館裏,聚集了來自大唐各地的飽學之士,一位學者站出來,摸著胡子,一臉認真地對眾人說道:“諸位,本人發現這吐穀渾的文化可有它獨特的地方,咱們可不能忽視,得深入研究研究,從中吸取精華,也好豐富咱們大唐的文化寶庫。”其他學者聽了,紛紛點頭,表示讚同,然後大家就開始熱烈地討論起來了,你一言我一語,熱鬧非常。
當諾曷缽得知這個喜訊時,他整個人都愣住了,隨後那雙原本就明亮的眼眸瞬間綻放出無盡的驚喜光芒,眼眶也不禁濕潤了起來。緊接著,隻聽得“撲通”一聲響,諾曷缽毫不猶豫地雙膝跪地,身體微微顫抖著,聲音因激動而變得有些沙啞:“陛下大恩大德,微臣實在是無以為報啊!微臣此生此世都絕不會忘記陛下對我的這份深情厚意!”
李世民見狀,臉上露出和藹可親的笑容,擺了擺手說道:“快快起身吧。你隻要日後能善待公主,與我大唐永遠保持親密友好的關係,那便算是對你最大的迴報了。切記莫要辜負朕的一片苦心呐。”
時光荏苒,轉眼間到了諾曷缽攜弘化公主返國的日子。為表重視,李世民特地精心籌備了一場盛大的送行宴會。
宴會上,觥籌交錯,熱鬧非凡。李世民麵帶微笑,親自走到諾曷缽麵前,拉起他的手,神情嚴肅而又懇切地叮囑道:“愛卿此番歸去後,定要全心全意治理好吐穀渾。望你能夠勵精圖治,讓吐穀渾日漸繁榮昌盛。唯有我們大唐與吐穀渾相互支持、彼此協助,方能實現長久穩定的和平共處局麵啊。”
諾曷缽緊緊握住李世民的手,一臉堅定地說:“陛下放心,臣定當不負聖恩,一定把吐穀渾治理得好好的,讓陛下滿意。”
弘化公主端坐在裝飾精美的馬車之中,目光透過車窗,凝視著逐漸遠去的長安城輪廓。心中雖有萬般不舍,但更多的還是對未知未來的憧憬與期待。她微微轉頭,望向身旁並肩而行的諾曷缽,美眸流轉間,柔聲說道:“可汗,此去前路漫漫,從今往後,咱們定當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好生經營這日子,務必要讓兩國之間的情誼愈發深厚,如鬆柏常青才好啊。”
諾曷缽聞聽此言,連忙催馬上前幾步,伸手緊緊握住弘化公主的柔荑,滿臉笑意地迴應道:“公主盡管寬心便是,本汗在此立誓,定會護你周全,保你在吐穀渾無憂無慮、快樂幸福。哪怕是一絲一毫的委屈,本汗也絕不允許你承受!”
就這樣,一行人緩緩踏上了歸程。一路上,諾曷缽時而縱馬馳騁在前,時而又放緩速度,與馬車中的弘化公主談笑風生。他興致盎然地向公主描述著吐穀渾的迷人風光和獨特風情:“公主啊,咱們吐穀渾擁有廣袤無垠、一望無際的遼闊草原。每當微風拂過,那綠色的草浪便如同大海波濤一般起伏湧動。而草原之上,更是牛羊遍地,它們或悠然吃草,或嬉戲打鬧,遠遠望去,猶如繁星點點灑落於這片碧綠大地,其景之壯美,實非言語所能形容。再者說了,咱們吐穀渾的子民皆淳樸善良、英勇無畏。公主去到那裏之後,定然會深深愛上這個地方的。”
弘化公主聽了,臉上露出甜甜的笑容,迴應道:“我相信你,其實我早已厭倦了京城的生活,也想出來看看。也許有你在身邊,我說不定會喜歡上那個地方的。”
諾曷缽見公主不排斥吐穀渾,激動地說道:“一定會的。”
等他們迴到吐穀渾的時候,好家夥,百姓們都早早地出來迎接了,那場麵,人山人海的,熱鬧極了。大家一看到美麗的弘化公主,都歡唿起來了,一個個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一位白胡子老者笑著對身邊的人說:“哎呀,你瞧瞧,這大唐的公主可真漂亮,看來咱們和大唐的緣分可不淺呐,以後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咯。”
沒過多久,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的婚禮就在吐穀渾盛大舉行了。那草原上,到處都掛著五顏六色的彩帶,人們穿著漂亮的衣服,歡聲笑語迴蕩在整個草原上。大家載歌載舞,都在慶祝這個特殊的日子。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穿著華麗無比的服飾,站在人群中間,接受著眾人的祝福,那臉上的笑容,就沒斷過。
在婚後的歲月長河中,諾曷缽在溫柔賢淑、聰慧過人的弘化公主的悉心協助之下,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對大唐文化以及治國理政之道的鑽研之中。某一天,陽光明媚,微風輕拂,諾曷缽滿懷激情地將諸位大臣召集於宮殿大堂之內。隻見他容光煥發,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高聲說道:“諸位愛卿啊!這大唐的文化簡直就是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呐!倘若我們能夠深入領悟並學以致用,我堅信咱們的吐穀渾必定會蒸蒸日上,日益繁榮昌盛起來。因此,希望諸君皆能全心全力地去學習呀!”
大臣們聞聽此言,亦是精神抖擻,群情激昂,異口同聲地迴應道:“可汗所言極是!吾等定當緊隨陛下之後,勤奮好學,力求將大唐的精髓融會貫通,進而助力我吐穀渾愈發強盛,威震四方!”
而另一邊廂,弘化公主同樣沒有絲毫懈怠,她不辭辛勞,竭盡全力地去融入吐穀渾當地百姓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偶然間,她留意到吐穀渾的婦女們所掌握的紡織技藝相較於大唐而言略顯粗糙與簡單。於是乎,善良且熱心腸的公主便毫不猶豫地親自傳授起大唐精湛的紡織技術來。一時間,眾多婦女們聞訊紛紛聚攏而來,將弘化公主團團圍住。她們個個聚精會神,目不轉睛地盯著公主手中上下翻飛的絲線,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新知識,學習態度可謂是極其認真。
不僅如此,弘化公主還肩負起教導孩子們學習漢語的重任。每當課餘之時,一群天真爛漫的孩童們總是興高采烈地圍繞在公主身旁,嘰嘰喳喳地叫嚷著:“公主老師,公主老師,請您再給我們講述一些關於大唐的奇妙故事吧!”麵對這群可愛的孩子,弘化公主總是麵帶微笑,耐心細致地滿足他們的求知欲,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大唐畫卷。
弘化公主就笑著給他們講起來,那畫麵別提多溫馨了。
且說有那麽一迴,吐穀渾這個地方遭逢了一場罕見的旱災。這場旱災來得迅猛異常,仿佛要將這片土地上的生機盡數吞噬一般。眼看著田地幹裂、禾苗枯黃,身為吐穀渾首領的諾曷缽心急如焚。
隻見諾曷缽緊皺著眉頭,額頭上青筋暴起,滿臉都是憂慮和焦急之色。他腳步匆匆地來到弘化公主麵前,聲音顫抖地說道:“公主啊!這下可如何是好?這該死的旱災一來,地裏的莊稼收成就甭指望啦!可憐我那無辜的百姓們,怕是又要遭受苦難咯!”
弘化公主聞聽此言,心中亦是一緊,但她畢竟見多識廣,很快便冷靜下來。她微微垂首,沉思片刻之後,抬起頭來,目光堅定地看著諾曷缽說道:“可汗莫要如此驚慌失措。依妾身之見,咱們不妨先向大唐請求援助。再者,亦可發動百姓們一同尋找水源,挖掘一些水井以解燃眉之急。隻要眾人齊心協力,定能想到應對之法度過此劫。”
諾曷缽聽了弘化公主這番話,猶如醍醐灌頂一般,頓時恍然大悟。他連連點頭稱是,隨即便毫不猶豫地下令派出使者,快馬加鞭地趕赴大唐求救。
遠在長安的唐太宗李世民聽聞吐穀渾受災的消息後,亦是極為重視。這位仁君深知民生疾苦,當即決定施以援手。於是乎,他迅速選派了一批經驗豐富、精通水利之道的官員,並籌備了大量的救災物資。一時間,一支規模龐大的救援隊伍集結完畢,帶著滿滿的關懷與希望,浩浩蕩蕩地向著吐穀渾進發。
當這批來自大唐的官員抵達吐穀渾時,他們顧不上旅途勞頓,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救災工作之中。這些官員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灌溉技術,更是親自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導吐穀渾的百姓如何運用這些技術。在他們的耐心指導下,百姓們逐漸掌握了要領,紛紛行動起來,積極參與到抗旱救災的戰鬥當中。
經過數日的艱苦奮戰,一口口新打的水井出現在了幹涸的大地上,清涼的井水汩汩流出,滋潤著久旱的農田。而那些采用了先進灌溉技術的莊稼,也漸漸恢複了往日的生機,重新煥發出一片盎然綠意。最終,在大唐官員與吐穀渾百姓的共同努力之下,這場可怕的旱災終於被成功戰勝,吐穀渾的百姓得以順利渡過難關,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諾曷缽看著百姓們又能安心種地了,心裏別提多高興了,他站在田邊,對百姓們大聲說:“大家看看,這就是大唐的恩情呐,在咱們最困難的時候,人家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咱們可一定要永遠銘記這份恩情。”
百姓們聽了,也都紛紛高唿:“大唐萬歲!可汗萬歲!”那聲音,在草原上久久迴蕩著。
隨著時間慢慢推移,吐穀渾在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的用心治理下,越來越繁榮。草原上,牛羊多得數都數不清,一群一群的,看著就讓人歡喜。邊境城市的貿易也興旺得很,大街小巷都是來來往往做買賣的人,熱鬧非凡。
李治在長安聽說了吐穀渾的這些變化,高興地跑去對李世民說:“父皇,您瞧瞧,看來諾曷缽和弘化公主把吐穀渾治理得可真好,現在那是一片繁榮的景象呢。”
李世民聽了,滿意地點點頭,笑著說:“是啊,治兒,這就是兩國友好的力量。咱們對吐穀渾以‘德’相待,他們也知恩圖報,相互扶持,這日子可不就越過越好了嘛。咱們以後可得繼續維護這種友好關係,也好讓更多的國家看到咱大唐的仁德。”
在一次大唐的宮廷宴會上,各國的使節都來出席,場麵隆重。李治瞧見一位吐穀渾的使節,就笑著走過去打招唿:“喲,您就是吐穀渾的使節,你們吐穀渾現在真是越來越好了,這可都是可汗和公主的功勞啊。”
那使節一聽,趕忙笑著迴應道:“殿下,您說得對,不過這都多虧了大唐的幫助呢,咱吐穀渾永遠都是大唐的好朋友,這份情誼那是啥都換不來的。”
在吐穀渾那邊,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節日,慶祝豐收和國家的繁榮呢。到了節日那天,整個吐穀渾就跟過年似的,到處張燈結彩的。在那節日慶典上,諾曷缽和弘化公主坐在高高的台上,看著台下歡樂的百姓,心裏別提多滿足了。
諾曷缽笑著對弘化公主說:“親愛的,你看,咱們做到了,吐穀渾現在越來越強大了,這可都是咱們共同努力的結果,真好。”弘化公主依偎在他身邊,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迴應道:“是啊,希望咱們的國家永遠都這麽和平繁榮下去,和大唐的情誼也永遠都不會磨滅。”
而在大唐和吐穀渾的邊境上,每天都能看到一隊隊的商隊,馱著貨物來來往往的。大唐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就像流水一樣,源源不斷地運往吐穀渾,吐穀渾特別稀罕這些東西,都搶著買。吐穀渾的馬匹、皮毛等特產,也都運往大唐,在大唐也特別受歡迎。那些商人們在邊境上忙得不亦樂乎,臉上都洋溢著開心的笑容。
有一迴,一位大唐商人看著剛運來的吐穀渾馬匹,眼睛放光,對吐穀渾商人笑著說:“哎,你們吐穀渾的馬匹可真是好,在我們大唐可受歡迎了,又壯實又跑得快,大家都搶著要呢。”
吐穀渾商人聽了,也笑著迴答道:“你們大唐的商品也很棒,那絲綢摸著又滑又軟,茶葉喝著清香甘甜,瓷器精美得就像藝術品似的。”
這種友好的貿易關係,可不光是讓大家賺了錢,還加深了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大家通過做生意,慢慢熟悉起來,也知道了對方國家的好多事兒,關係越來越好。
在文化方麵,大唐的文化在吐穀渾傳播得越來越廣。吐穀渾的貴族子弟們都特別向往大唐的文化,一個個紛紛收拾包袱,前往大唐學習。他們跟著大唐的老師們學詩詞、學禮儀、學治國之道,等學成之後,就歡歡喜喜地迴到吐穀渾,用學到的本事為國家的建設貢獻力量,個個有出息。
同時,吐穀渾的文化也引起了大唐這邊一些學者的關注。有一迴,在大唐的一個學館裏,聚集了來自大唐各地的飽學之士,一位學者站出來,摸著胡子,一臉認真地對眾人說道:“諸位,本人發現這吐穀渾的文化可有它獨特的地方,咱們可不能忽視,得深入研究研究,從中吸取精華,也好豐富咱們大唐的文化寶庫。”其他學者聽了,紛紛點頭,表示讚同,然後大家就開始熱烈地討論起來了,你一言我一語,熱鬧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