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班師還朝
洪武二十二年四月初九,龍驤玄甲軍踏上了歸程。
三百匹戰馬馱著從韃靼王庭繳獲的金餅,馬鈴鐺用韃靼貴族的金牙串成,叮叮當當的聲音在草原上迴蕩。
隊伍後方,二十餘萬俘虜被繩索串聯,步履蹣跚地被八百玄甲軍押著。
她們的哭聲和馬蹄聲交織在一起,仿佛一曲悲涼的凱歌。
朱標騎在馬上,目光掃過身後的隊伍。
他的盔甲上布滿了刀痕和箭痕,但眼神依舊銳利如初。
季如風策馬走在他身旁,手中把玩著一枚從韃靼可汗金帳中繳獲的一方印璽,嘴角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
“風哥,這次迴去,父皇應該會滿意吧?”
朱標低聲問道,語氣中帶著一絲疲憊和期待。
季如風笑了笑,將印璽拋給朱標:“標兒,你這一戰,足以名垂青史。不過,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
朱標接過印璽,沉甸甸的分量讓他心中一震。
他知道,季如風指的是如何處理這二十餘萬俘虜和繳獲的物資。
這些俘虜中,有韃靼貴族的妻女,也有普通牧民的家眷。
她們的命運,注定是為華夏民族開枝散葉!
返程的路途並不輕鬆,草原上的風沙依舊凜冽,俘虜們的體力也逐漸耗盡。
玄甲軍不得不放慢速度,以免隊伍中出現大量傷亡。
即便如此,每天仍有一些俘虜因體力不支倒下,被遺棄在草原中。
五月十五,隊伍終於抵達了北平九邊要塞。
守城的將領早已接到軍報,但親眼看到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時,還是被震撼得說不出話來。
“這……這是先太子的隊伍?”一名守將喃喃自語,眼中滿是不可置信。
朱標策馬上前,高舉手中的聖旨:“奉皇上聖旨,龍驤玄甲軍班師迴朝!速開城門!”
守將連忙下令打開城門,玄甲軍和俘虜隊伍緩緩進入關內。
城內的百姓紛紛湧上街頭,爭相目睹這支傳奇軍隊的風采。
當他們看到隊伍後方那浩浩蕩蕩,一眼望不到頭的俘虜時,人群中爆發出一陣驚唿。
“天哪!這麽多俘虜!先太子真是神勇!”
“聽說他們隻用了八百人,就滅了韃子幾十萬大軍!”
“大明威武!先太子威武!”
“怎麽都是女的?哇!這個好漂亮……給我當婆娘就好了!”
“二牛!這話小心讓你婆娘聽見!怕是要把你耳朵揪下來……”
朱標聽著百姓的歡唿聲,心中卻沒有絲毫喜悅。
他知道,這些俘虜的命運將決定大明與草原的未來。
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引發新的衝突。
五月十八,朱標和季如風抵達京城。
朱元璋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場麵盛大空前。
“標兒!”朱元璋大步上前,緊緊抱住朱標,眼中滿是欣慰和驕傲,“你這一戰,打出了大明的威風!八百滅百萬!堪稱神跡!”
朱標跪地行禮:“兒臣幸不辱命,全賴父皇洪福齊天,將士用命。”
朱元璋扶起朱標,目光掃過身後的玄甲軍和俘虜隊伍,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他轉身對季如風說道:“季先生,此次北伐,多虧有你相助。”
季如風微微一笑,拱手道:“老朱客氣了!我可沒怎麽出力,都是標兒兇猛將士拚命!”
當晚,朱元璋在奉天殿設宴,為朱標和玄甲軍慶功。
席間,文武百官紛紛向朱標敬酒,稱讚他的功績。
然而,當話題轉到如何處理俘虜時,朝堂上的氣氛卻陡然緊張起來。
“皇上,臣以為,這些俘虜應當全部處死,以絕後患!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一名武將高聲說道,語氣中滿是殺氣。
“不可!”新晉禦史中丞謝晉立刻反駁,“這些俘虜中,有許多是普通牧民的女眷,也有部落貴族女眷。若全部處死,恐有傷天和,也會激起其他國家的反抗。”
“那依你之見,該如何處置?”朱元璋故意沉聲問道。
謝晉沉吟片刻,答道:“臣以為,可效前例將這些俘虜分散安置,而後嫁於漢民,使其成為大明子民。如此,又可增加我朝人口。”
朱元璋點了點頭,目光轉向朱標:“標兒,你怎麽看?”
朱標起身行禮,恭敬地說道:“父皇,兒臣以為,謝晉所言有理。不過,對於那些韃靼貴族的妻女,應當另行處置。”
“哦?”朱元璋挑了挑眉,“說說你的想法。”
朱標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兒臣以為,可將這些貴族妻女賜予有功將士為妻妾,不該隻限製於漢民,少數族裔也有忠於大明的將士,尤其是玄甲軍,有不少將士還是孤家寡人。如此,既可恩裳將士,又可為大明開枝散葉。”
朱元璋沉思片刻,點頭道:“好!就依你所言。”
宴會結束後,朱標和季如風迴到東宮。兩人坐在書房中,默默地對視著。
“風哥,你覺得我的提議如何?”朱標低聲問道,語氣中帶著一絲不安。
季如風笑了笑,拍了拍朱標的肩膀:“標兒,你做得很好。戰爭的目的,不是為了殺戮,而是為了永久和平,唯有讓他們都融入華夏民族,才能真正實現大一統。你的提議,非常正確。”
朱標鬆了口氣,臉上露出一絲笑意:“風哥,謝謝你。如果沒有你,我可能早就崩潰了。”
季如風搖了搖頭,語氣中帶著一絲感慨:“標兒,你已經經曆那麽多事,心智早已成熟。未來的路,你要自己走。記住,無論遇到什麽困難,都要堅持自己的信念。”
朱標重重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堅定:“我明白了,風哥。我會繼續努力,為大明的未來而奮鬥。”
洪武二十二年六月,朱元璋正式下旨,將二十餘萬俘虜分散安置,賜予土地,使其成為大明子民。
對於那些韃靼貴族的妻女,則賜予有功將士為妻妾。
這一政策,很快在草原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東北許多草原部落紛紛派人前來求和,表示願意歸順大明。
朱元璋大喜過望,下令在草原上設立,布政司等諸司,加強對草原各部的控製。
然而,也有一些部落不甘心臣服,以女真部為首,暗中集結力量,準備反抗。
朱標得知後,立即率領玄甲軍前往鎮壓。
經過數月的征戰,終於徹底平定了東北草原上的叛亂。
洪武二十二年四月初九,龍驤玄甲軍踏上了歸程。
三百匹戰馬馱著從韃靼王庭繳獲的金餅,馬鈴鐺用韃靼貴族的金牙串成,叮叮當當的聲音在草原上迴蕩。
隊伍後方,二十餘萬俘虜被繩索串聯,步履蹣跚地被八百玄甲軍押著。
她們的哭聲和馬蹄聲交織在一起,仿佛一曲悲涼的凱歌。
朱標騎在馬上,目光掃過身後的隊伍。
他的盔甲上布滿了刀痕和箭痕,但眼神依舊銳利如初。
季如風策馬走在他身旁,手中把玩著一枚從韃靼可汗金帳中繳獲的一方印璽,嘴角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
“風哥,這次迴去,父皇應該會滿意吧?”
朱標低聲問道,語氣中帶著一絲疲憊和期待。
季如風笑了笑,將印璽拋給朱標:“標兒,你這一戰,足以名垂青史。不過,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
朱標接過印璽,沉甸甸的分量讓他心中一震。
他知道,季如風指的是如何處理這二十餘萬俘虜和繳獲的物資。
這些俘虜中,有韃靼貴族的妻女,也有普通牧民的家眷。
她們的命運,注定是為華夏民族開枝散葉!
返程的路途並不輕鬆,草原上的風沙依舊凜冽,俘虜們的體力也逐漸耗盡。
玄甲軍不得不放慢速度,以免隊伍中出現大量傷亡。
即便如此,每天仍有一些俘虜因體力不支倒下,被遺棄在草原中。
五月十五,隊伍終於抵達了北平九邊要塞。
守城的將領早已接到軍報,但親眼看到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時,還是被震撼得說不出話來。
“這……這是先太子的隊伍?”一名守將喃喃自語,眼中滿是不可置信。
朱標策馬上前,高舉手中的聖旨:“奉皇上聖旨,龍驤玄甲軍班師迴朝!速開城門!”
守將連忙下令打開城門,玄甲軍和俘虜隊伍緩緩進入關內。
城內的百姓紛紛湧上街頭,爭相目睹這支傳奇軍隊的風采。
當他們看到隊伍後方那浩浩蕩蕩,一眼望不到頭的俘虜時,人群中爆發出一陣驚唿。
“天哪!這麽多俘虜!先太子真是神勇!”
“聽說他們隻用了八百人,就滅了韃子幾十萬大軍!”
“大明威武!先太子威武!”
“怎麽都是女的?哇!這個好漂亮……給我當婆娘就好了!”
“二牛!這話小心讓你婆娘聽見!怕是要把你耳朵揪下來……”
朱標聽著百姓的歡唿聲,心中卻沒有絲毫喜悅。
他知道,這些俘虜的命運將決定大明與草原的未來。
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引發新的衝突。
五月十八,朱標和季如風抵達京城。
朱元璋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場麵盛大空前。
“標兒!”朱元璋大步上前,緊緊抱住朱標,眼中滿是欣慰和驕傲,“你這一戰,打出了大明的威風!八百滅百萬!堪稱神跡!”
朱標跪地行禮:“兒臣幸不辱命,全賴父皇洪福齊天,將士用命。”
朱元璋扶起朱標,目光掃過身後的玄甲軍和俘虜隊伍,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他轉身對季如風說道:“季先生,此次北伐,多虧有你相助。”
季如風微微一笑,拱手道:“老朱客氣了!我可沒怎麽出力,都是標兒兇猛將士拚命!”
當晚,朱元璋在奉天殿設宴,為朱標和玄甲軍慶功。
席間,文武百官紛紛向朱標敬酒,稱讚他的功績。
然而,當話題轉到如何處理俘虜時,朝堂上的氣氛卻陡然緊張起來。
“皇上,臣以為,這些俘虜應當全部處死,以絕後患!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一名武將高聲說道,語氣中滿是殺氣。
“不可!”新晉禦史中丞謝晉立刻反駁,“這些俘虜中,有許多是普通牧民的女眷,也有部落貴族女眷。若全部處死,恐有傷天和,也會激起其他國家的反抗。”
“那依你之見,該如何處置?”朱元璋故意沉聲問道。
謝晉沉吟片刻,答道:“臣以為,可效前例將這些俘虜分散安置,而後嫁於漢民,使其成為大明子民。如此,又可增加我朝人口。”
朱元璋點了點頭,目光轉向朱標:“標兒,你怎麽看?”
朱標起身行禮,恭敬地說道:“父皇,兒臣以為,謝晉所言有理。不過,對於那些韃靼貴族的妻女,應當另行處置。”
“哦?”朱元璋挑了挑眉,“說說你的想法。”
朱標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兒臣以為,可將這些貴族妻女賜予有功將士為妻妾,不該隻限製於漢民,少數族裔也有忠於大明的將士,尤其是玄甲軍,有不少將士還是孤家寡人。如此,既可恩裳將士,又可為大明開枝散葉。”
朱元璋沉思片刻,點頭道:“好!就依你所言。”
宴會結束後,朱標和季如風迴到東宮。兩人坐在書房中,默默地對視著。
“風哥,你覺得我的提議如何?”朱標低聲問道,語氣中帶著一絲不安。
季如風笑了笑,拍了拍朱標的肩膀:“標兒,你做得很好。戰爭的目的,不是為了殺戮,而是為了永久和平,唯有讓他們都融入華夏民族,才能真正實現大一統。你的提議,非常正確。”
朱標鬆了口氣,臉上露出一絲笑意:“風哥,謝謝你。如果沒有你,我可能早就崩潰了。”
季如風搖了搖頭,語氣中帶著一絲感慨:“標兒,你已經經曆那麽多事,心智早已成熟。未來的路,你要自己走。記住,無論遇到什麽困難,都要堅持自己的信念。”
朱標重重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堅定:“我明白了,風哥。我會繼續努力,為大明的未來而奮鬥。”
洪武二十二年六月,朱元璋正式下旨,將二十餘萬俘虜分散安置,賜予土地,使其成為大明子民。
對於那些韃靼貴族的妻女,則賜予有功將士為妻妾。
這一政策,很快在草原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東北許多草原部落紛紛派人前來求和,表示願意歸順大明。
朱元璋大喜過望,下令在草原上設立,布政司等諸司,加強對草原各部的控製。
然而,也有一些部落不甘心臣服,以女真部為首,暗中集結力量,準備反抗。
朱標得知後,立即率領玄甲軍前往鎮壓。
經過數月的征戰,終於徹底平定了東北草原上的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