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令人頭疼的老爹
玄武湖畔,十裏長堤,微風輕拂,湖麵泛起層層漣漪。
季如風和朱標兩人緩緩而行,朱標神色凝重。
而季如風則一臉平靜,仿佛這世間的風雨都無法令他的心湖泛起漣漪。
季如風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標兒,我將這些年推算出來的事兒,都細細說與你聽。”
兩人迎風而立,秋風吹過湖麵,掀起陣陣微波,像極了朱標此時的內心世界。
“洪武十四年,老朱決定動工修建北平紫禁城,以日後遷都做準備。這一浩大工程,卻隻花了五年。因為他耗費白銀,達到了驚人的二萬萬餘兩啊!”
說到這兒,季如風下意識提高了幾分聲音,兩億兩白銀!
老朱真是有夠會糟蹋的!這要是花在軍工上,大明帝國就能提前二十年實現。
“為此動用了天下民夫二十萬,倭奴三十五萬。日夜兼程,累死累活,才在洪武十九年將紫禁城完工。”
朱標聽到此處,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如此巨大的耗費,百姓們可怎麽可能沒有怨言?”
季如風微微搖頭,接著道:“這還隻是個開始,要知道,在原本的世界線,未來的朱棣,修建北平皇城用了整整十四年,而老朱卻隻用了五年,累死的倭奴高達三十餘萬。雖然我對倭奴沒有任何好感,卻也不能這麽拿來用!這三十萬倭奴能修多少瀝青路?能挖多少礦?”
聽到這話,朱標也不由得扶額。“有這麽個爹,真是令人頭疼!!!”
“洪武十五年,老三朱棡身亡。你爹為了給老三複仇,派出了以徐達、沐英為首的三十萬大軍征討真臘。本以為能速戰速決,可沒想到,那真臘雖國小力微,卻頑強抵抗,他們全民皆兵,躲入山林,神出鬼沒。使得這一戰,足足打了兩年,才將真臘滅國。但付出的代價實在慘痛,十二萬明軍傷亡,沐英更是斷了一臂。”
聞言,朱標眼眶泛紅,痛心疾首:“都是我大明的好兒郎啊,竟因這戰事折損如此之多。”
“更糟糕的還在後頭。”季如風麵色凝重,“次年,南亞各國恐懼被滅國,在占城國王的唆使下,占城、柔佛、蘇祿、暹羅、蒲甘、天竺、錫蘭、南掌八國聯合起來反抗大明。他們殺了大明派遣到當地的官員和商人,組建了一支一百二十萬的聯軍,先後攻入安南府和真臘,兵鋒直逼雲南、廣西。”
“這還了得!”朱標都嚇了一跳,下意識握緊了拳頭,“爹他如何應對?”
“你爹雷霆之怒,當即派出水陸八十萬精銳。陸路分三路大軍,水路兩路大軍,展開全麵反擊。這場戰爭持續了三年有餘,最終大明雖然獲得勝利,可你知道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嗎?陣亡將士高達二十餘萬,傷者更是超過四十五萬。而你的二弟朱樉,也在洪武十九年,明軍與蘇祿的海戰之中陣亡。”
季如風聲音低沉,帶著一絲無奈與惋惜。
朱標聽到朱樉戰死的消息,身子晃了晃,險些站立不穩。
他滿臉悲戚:“二弟……怎麽會這樣。”
“在此期間,墨家上下為了能讓明軍在戰場上占據優勢,沒日沒夜研究武器。宋老,年近八旬的墨家巨子,活活累死在工坊中。他一生為大明盡心盡力,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季如風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憤慨。
朱標長歎一聲:“這十一年,大明竟經曆了這麽多風雨,死了這麽多人,都是因為爹的一意孤行啊……”
季如風拍了拍朱標的肩膀:“事已至此,多說無益。如今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讓大明從這困境中走出來。”
兩人繼續沿著長堤漫步,朱標沉思良久,問道:“風哥,如今局勢如此,我該如何是好?”
季如風停下腳步,看著朱標:“你如今歸來,是大明的正統繼承人。但你爹已經冊立老四為太子,朝堂局勢複雜。你需步步為營,先幫大明站穩腳跟,來日方長,等大明版圖進一步擴張。”
朱標點了點頭:“我明白,隻是這並非易事。再者,老四這些年應該做的不差,否則爹也不會輕易冊立他為太子。”
“放心,我會助你一臂之力。”季如風目光堅定,“如今當務之急,是要讓你爹重新審視自己的決策,改變治國方略。不能再如此窮兵黷武,要讓百姓休養生息。”
朱標看著季如風,眼中滿是感激:“風哥,有你在,我便有了主心骨。隻是,爹他能聽進去嗎?”
“我會找機會再與他詳談。他雖然剛愎自用,但經曆了這麽多事,想必也有所反思。如若真的不行,那便廢了他的帝位!當了二十一年皇帝也夠可以了,如今都已經年過六旬,當他的太上皇去,沒什麽不好,相反對大明的發展更為有利。”
季如風說罷,兩人又繼續前行。
另一邊,紫禁城內,朱元璋正坐在書房中,眉頭緊鎖,看著手中的奏疏。
這些年的戰爭,讓大明元氣大傷,國內民生凋敝,百姓怨聲載道。
他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隻是心中那股倔強,讓他一時難以放下身段。
若非季如風和朱標迴歸,他本打算來年開春,正式北伐,剿滅已是窮途末路的韃靼、瓦剌和兀良哈。
“陛下。”一個太監小心翼翼地走進來,“太子殿下求見。”
朱元璋微微一愣:“哪個太子?”
“是……朱棣殿下。”太監連忙迴答。
“讓他進來。”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奏疏,靠在椅背上。
朱棣走進書房,恭敬地行禮:“兒臣參見父皇。”
朱元璋看著朱棣,神色有些複雜:“棣兒,你來有何事?”
朱棣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憂慮:“兒臣聽聞大哥和先生已經歸來,如今朝堂上下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兒臣不知該如何是好。”
朱元璋沉默片刻,道:“標兒歸來,這是大事。隻是如今你已被冊立為太子,這太子之位,如今就是你的。標兒咱另做考慮……”
朱棣心中一喜,但表麵上仍裝作惶恐:“兒臣不敢有非分之想,一切但憑父皇做主。隻是如今朝堂局勢複雜,兒臣擔心會有變故。”
朱元璋擺了擺手:“此事我自有打算。你平日裏多留意朝堂動向,做好自己的本分。”
朱棣點頭稱是,又與朱元璋說了一些朝堂之事,便退了出去。
出了書房,朱棣的臉色變得難看起來。
他深知朱標的歸來,對他的太子之位是個巨大的威脅。
十一年!沒人知道這十一年來他心境的變化!
沒拿到,不會有惦記的心思;拿到手,揣進兜子裏,再往外拿,那就是兩碼事。
他心中暗暗盤算著,一定要想辦法保住自己的地位。
而此時,朱標和季如風已經迴到了靜雅莊園。
朱標坐在椅子上,思考著下一步該怎麽做。
朱元璋,也在暗中觀察著朱標的一舉一動。
他心中對朱標的歸來既感到欣慰,又有些擔憂。
欣慰的是,自己的長子終於迴來了;擔憂的是,如今朱棣已經被冊立為太子,朱標的歸來勢必引發朝堂動蕩。
玄武湖畔,十裏長堤,微風輕拂,湖麵泛起層層漣漪。
季如風和朱標兩人緩緩而行,朱標神色凝重。
而季如風則一臉平靜,仿佛這世間的風雨都無法令他的心湖泛起漣漪。
季如風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標兒,我將這些年推算出來的事兒,都細細說與你聽。”
兩人迎風而立,秋風吹過湖麵,掀起陣陣微波,像極了朱標此時的內心世界。
“洪武十四年,老朱決定動工修建北平紫禁城,以日後遷都做準備。這一浩大工程,卻隻花了五年。因為他耗費白銀,達到了驚人的二萬萬餘兩啊!”
說到這兒,季如風下意識提高了幾分聲音,兩億兩白銀!
老朱真是有夠會糟蹋的!這要是花在軍工上,大明帝國就能提前二十年實現。
“為此動用了天下民夫二十萬,倭奴三十五萬。日夜兼程,累死累活,才在洪武十九年將紫禁城完工。”
朱標聽到此處,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如此巨大的耗費,百姓們可怎麽可能沒有怨言?”
季如風微微搖頭,接著道:“這還隻是個開始,要知道,在原本的世界線,未來的朱棣,修建北平皇城用了整整十四年,而老朱卻隻用了五年,累死的倭奴高達三十餘萬。雖然我對倭奴沒有任何好感,卻也不能這麽拿來用!這三十萬倭奴能修多少瀝青路?能挖多少礦?”
聽到這話,朱標也不由得扶額。“有這麽個爹,真是令人頭疼!!!”
“洪武十五年,老三朱棡身亡。你爹為了給老三複仇,派出了以徐達、沐英為首的三十萬大軍征討真臘。本以為能速戰速決,可沒想到,那真臘雖國小力微,卻頑強抵抗,他們全民皆兵,躲入山林,神出鬼沒。使得這一戰,足足打了兩年,才將真臘滅國。但付出的代價實在慘痛,十二萬明軍傷亡,沐英更是斷了一臂。”
聞言,朱標眼眶泛紅,痛心疾首:“都是我大明的好兒郎啊,竟因這戰事折損如此之多。”
“更糟糕的還在後頭。”季如風麵色凝重,“次年,南亞各國恐懼被滅國,在占城國王的唆使下,占城、柔佛、蘇祿、暹羅、蒲甘、天竺、錫蘭、南掌八國聯合起來反抗大明。他們殺了大明派遣到當地的官員和商人,組建了一支一百二十萬的聯軍,先後攻入安南府和真臘,兵鋒直逼雲南、廣西。”
“這還了得!”朱標都嚇了一跳,下意識握緊了拳頭,“爹他如何應對?”
“你爹雷霆之怒,當即派出水陸八十萬精銳。陸路分三路大軍,水路兩路大軍,展開全麵反擊。這場戰爭持續了三年有餘,最終大明雖然獲得勝利,可你知道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嗎?陣亡將士高達二十餘萬,傷者更是超過四十五萬。而你的二弟朱樉,也在洪武十九年,明軍與蘇祿的海戰之中陣亡。”
季如風聲音低沉,帶著一絲無奈與惋惜。
朱標聽到朱樉戰死的消息,身子晃了晃,險些站立不穩。
他滿臉悲戚:“二弟……怎麽會這樣。”
“在此期間,墨家上下為了能讓明軍在戰場上占據優勢,沒日沒夜研究武器。宋老,年近八旬的墨家巨子,活活累死在工坊中。他一生為大明盡心盡力,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季如風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憤慨。
朱標長歎一聲:“這十一年,大明竟經曆了這麽多風雨,死了這麽多人,都是因為爹的一意孤行啊……”
季如風拍了拍朱標的肩膀:“事已至此,多說無益。如今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讓大明從這困境中走出來。”
兩人繼續沿著長堤漫步,朱標沉思良久,問道:“風哥,如今局勢如此,我該如何是好?”
季如風停下腳步,看著朱標:“你如今歸來,是大明的正統繼承人。但你爹已經冊立老四為太子,朝堂局勢複雜。你需步步為營,先幫大明站穩腳跟,來日方長,等大明版圖進一步擴張。”
朱標點了點頭:“我明白,隻是這並非易事。再者,老四這些年應該做的不差,否則爹也不會輕易冊立他為太子。”
“放心,我會助你一臂之力。”季如風目光堅定,“如今當務之急,是要讓你爹重新審視自己的決策,改變治國方略。不能再如此窮兵黷武,要讓百姓休養生息。”
朱標看著季如風,眼中滿是感激:“風哥,有你在,我便有了主心骨。隻是,爹他能聽進去嗎?”
“我會找機會再與他詳談。他雖然剛愎自用,但經曆了這麽多事,想必也有所反思。如若真的不行,那便廢了他的帝位!當了二十一年皇帝也夠可以了,如今都已經年過六旬,當他的太上皇去,沒什麽不好,相反對大明的發展更為有利。”
季如風說罷,兩人又繼續前行。
另一邊,紫禁城內,朱元璋正坐在書房中,眉頭緊鎖,看著手中的奏疏。
這些年的戰爭,讓大明元氣大傷,國內民生凋敝,百姓怨聲載道。
他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隻是心中那股倔強,讓他一時難以放下身段。
若非季如風和朱標迴歸,他本打算來年開春,正式北伐,剿滅已是窮途末路的韃靼、瓦剌和兀良哈。
“陛下。”一個太監小心翼翼地走進來,“太子殿下求見。”
朱元璋微微一愣:“哪個太子?”
“是……朱棣殿下。”太監連忙迴答。
“讓他進來。”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奏疏,靠在椅背上。
朱棣走進書房,恭敬地行禮:“兒臣參見父皇。”
朱元璋看著朱棣,神色有些複雜:“棣兒,你來有何事?”
朱棣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憂慮:“兒臣聽聞大哥和先生已經歸來,如今朝堂上下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兒臣不知該如何是好。”
朱元璋沉默片刻,道:“標兒歸來,這是大事。隻是如今你已被冊立為太子,這太子之位,如今就是你的。標兒咱另做考慮……”
朱棣心中一喜,但表麵上仍裝作惶恐:“兒臣不敢有非分之想,一切但憑父皇做主。隻是如今朝堂局勢複雜,兒臣擔心會有變故。”
朱元璋擺了擺手:“此事我自有打算。你平日裏多留意朝堂動向,做好自己的本分。”
朱棣點頭稱是,又與朱元璋說了一些朝堂之事,便退了出去。
出了書房,朱棣的臉色變得難看起來。
他深知朱標的歸來,對他的太子之位是個巨大的威脅。
十一年!沒人知道這十一年來他心境的變化!
沒拿到,不會有惦記的心思;拿到手,揣進兜子裏,再往外拿,那就是兩碼事。
他心中暗暗盤算著,一定要想辦法保住自己的地位。
而此時,朱標和季如風已經迴到了靜雅莊園。
朱標坐在椅子上,思考著下一步該怎麽做。
朱元璋,也在暗中觀察著朱標的一舉一動。
他心中對朱標的歸來既感到欣慰,又有些擔憂。
欣慰的是,自己的長子終於迴來了;擔憂的是,如今朱棣已經被冊立為太子,朱標的歸來勢必引發朝堂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