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九年,四月十五,改進型提花機問世的同時,朝堂上傳來了一個好消息。
沈榮帶隊的南洋商隊,曆時六個月,滿載而歸。
他是沈萬三長子,自打去年拍賣會後,季如風便主動找上他。
隻了一句話,便讓他沈家誓死為大明效勞。
“交出錢莊,為國效力。將沈家綁在大明這艘巨船上,世代子孫隻要安心為朝廷斂財,沈家子子孫孫便可平平安安永亨太平與富貴。”
本以為為了救父傾家蕩產的沈榮,一聽這話,立即便答應了下來。
其父沈萬三,本就起於微末,在元末那個動蕩的年代,都能做到萬貫家財三聚三散,他又有何懼?
更何況散盡家財卻能上得朝廷這艘大船,簡直穩賺不賠。
雖然未來無法再成為大明首富,可財富再多,無法享用,又有什麽用?
與家人的平安相比,那些不過都是過眼雲煙罷了。
為此,哪怕沈萬三被赦免後,父子倆僅僅隻匆匆見了一麵,他也欣然的帶上商隊,出海而去。
六個月時間,他按季如風給出的路線,從泉州港出,途經安南、占城(越南)、暹羅(泰國)、柔佛(馬來西亞)、談馬錫(新加坡)呂宋(菲律賓)、爪哇(印尼)、錫蘭(斯裏蘭卡)、斯(伊朗)、真臘(柬埔寨)、天竺(印度)、南掌(老撾)最後經台澎、琉球,抵達倭國後,再返迴泉州港。
一路上,帶著的貨物銷售一空,並采買了大量當地特產。
不但帶迴了二十五船的貨物,更是賺了一百八十餘萬兩真金白銀,待貨物售出,此行至少為大明賺迴三百多萬兩收益。
然而,這一切對季如風來說,都是預料之中的事,他更在乎的是沈榮有沒有帶迴最為重要的番薯。
至於土豆和玉米,他並沒有抱太大希望。
畢竟土豆原產於非洲,玉米則產於拉丁美洲。
土豆是秘魯傳到印度之後再進入大明,玉米則是從墨西哥傳到西班牙,才進入大明。
此時的番薯卻已經在呂宋大規模種植,更為容易尋獲。(架空設定:西班牙殖民菲律賓時間是1565年,殖民後番薯才被帶到菲律賓,與洪武九年相差189年。真實傳入時間線是萬曆年間,1573年之後。)
季如風步入奉天殿時,沈榮正在朝堂上侃侃而談,訴說著南巡一路上的奇聞異事。
“見過上位……沈榮,可尋得那幾樣作物?”過來的路上雖然算到了結果,他還是想要親自驗證。
這幾樣對改變大明國祚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哪怕未來拿下占城,獲得一年三熟的水稻種植地,也無法讓大明百姓安穩渡過小冰河期。
老朱並沒有在意季如風的失禮,對他來說,既然給了季如風超然的地位,自然不會在意這些世俗禮節。
更何況季如風此時心心念的還是關乎大明國祚的事情,沈榮聞得季如風之言,眼中閃過一絲光亮,忙上前恭敬迴道:“見過先生!幸不辱命,此番南洋之行,已將番薯尋得帶迴,隻是那呂榮管得甚嚴,隻帶迴番薯種二十斤。”
季如風聞言,臉上露出欣喜之色,向朱元璋行禮道:“上位,此物名為番薯,易種且產量頗高,畝產可達三千斤。且耐旱耐瘠,若能在我大明廣泛種植,日後定可成為百姓度荒之利器,於國於民皆意義非凡。”
“哦?!這倒是先生所言畝產三千斤的神物?”朱元璋聽後,龍顏大悅,當即下旨:“此乃天賜良物,咱定當重視。咱的禦花園開辟了幾塊農田,咱要親自栽種,以示重視。”
不日,禦花園中,一塊精心整理的農田準備就緒。
季如風親自帶著幾名小太監鋤地,將土翻了一遍。
“先生,你這土是不是翻的有些太深了?”老朱祖上幾輩都是土裏刨食的貧民,一見就發現不對勁的地方。
季如風耐心詳解道:“種植番薯,最好是沙壤土或黃壤土,需要深耕,八九寸為佳。先育苗,後種植。”
隨後便指揮著小太監,進行壓肥。
壓肥完成,鋪上一層兩寸厚的土,再一排排挖上土坑。
等準備就緒,季如風抽出毛驤的佩刀,準備範如何切番薯塊。
這可把老朱給嚇了一大跳,忙上前阻止:“別!先生,你就是砍咱,也不能砍這寶貝番薯。”
番薯在呂宋屬於禁止出口的商品,官府嚴格把控,這20斤番薯,是沈榮花了一萬兩銀子才買到的,為了獲得這個購買機會,還花了五千兩黃金買通了呂宋總督的副官。
這些東西,在老朱眼裏,可比黃金要寶貴的多。
“嗬嗬……上位想岔了,番薯種植需要先育苗,而這育苗便是將番薯切塊,每塊上麵有一兩個苗眼即可。然後把番薯塊埋入土中,待其苗長到六七寸高,有5-7片完整葉片時,可以進行移栽定植。”
“育苗完成後,再采用壟作栽培方式,壟距二尺,壟高一尺。移栽時要避免高溫、幹旱或暴雨等惡劣天氣。這樣,才算是真正完成種植。”
一身農裝的朱元璋亦衣袖,接過季如風遞來的番薯塊,小心翼翼地栽種於土坑中,填土、澆水,動作雖不嫻熟,卻極為認真。
“20斤番薯種,大概能育苗500至600株,差不多剛好能種植一畝地,待收獲後,全部拿來育苗,如此一來,明年便可向全民推廣種植。”
埋好一塊番薯種的老朱,抬頭認真地看著季如風,專注道:“先生,這對大明百姓來說,是天大恩澤,咱替百姓謝謝你。”
小時候,眼睜睜看著父母家人,一個個餓死,老朱比曆史上所有皇帝都更明白,糧食對於百姓來說有多麽重要。
可以這麽說,但凡當年,他家能有幾口吃的,不會餓死人,那麽他就無論如何也不會走上推翻暴元的這條路。
“嗬嗬……就是因為你比任何皇帝都更注重百姓,所以我才想要改變大明命運,延長大明國祚!而且,這才哪兒到哪兒,等哪天玉米土豆都種上,大明百姓不再挨餓,再來謝我不遲。”
聞言,老朱重重點了下頭,轉身吩咐道:“二虎,調十名錦衣衛,給咱日夜守著這些番薯,不得讓鳥、蟲吃嘍!咱每天下朝都會親自過來查看,不得出任何差錯。”
一旁的沈榮將種植之法詳細記錄成冊,這可是名載史冊的機會,他自然不會錯過,未來隻要開始推廣番薯,人人都會知道是他沈榮帶迴這寶貝番薯。
“上位,如此精心嗬護番薯,不如給它賜個名字吧……就叫洪薯如何?洪武之薯!”
為了未來讓老朱更“聽話”,方便推行更多決策,季如風不著痕跡的拍了老朱一個馬屁。
沈榮帶隊的南洋商隊,曆時六個月,滿載而歸。
他是沈萬三長子,自打去年拍賣會後,季如風便主動找上他。
隻了一句話,便讓他沈家誓死為大明效勞。
“交出錢莊,為國效力。將沈家綁在大明這艘巨船上,世代子孫隻要安心為朝廷斂財,沈家子子孫孫便可平平安安永亨太平與富貴。”
本以為為了救父傾家蕩產的沈榮,一聽這話,立即便答應了下來。
其父沈萬三,本就起於微末,在元末那個動蕩的年代,都能做到萬貫家財三聚三散,他又有何懼?
更何況散盡家財卻能上得朝廷這艘大船,簡直穩賺不賠。
雖然未來無法再成為大明首富,可財富再多,無法享用,又有什麽用?
與家人的平安相比,那些不過都是過眼雲煙罷了。
為此,哪怕沈萬三被赦免後,父子倆僅僅隻匆匆見了一麵,他也欣然的帶上商隊,出海而去。
六個月時間,他按季如風給出的路線,從泉州港出,途經安南、占城(越南)、暹羅(泰國)、柔佛(馬來西亞)、談馬錫(新加坡)呂宋(菲律賓)、爪哇(印尼)、錫蘭(斯裏蘭卡)、斯(伊朗)、真臘(柬埔寨)、天竺(印度)、南掌(老撾)最後經台澎、琉球,抵達倭國後,再返迴泉州港。
一路上,帶著的貨物銷售一空,並采買了大量當地特產。
不但帶迴了二十五船的貨物,更是賺了一百八十餘萬兩真金白銀,待貨物售出,此行至少為大明賺迴三百多萬兩收益。
然而,這一切對季如風來說,都是預料之中的事,他更在乎的是沈榮有沒有帶迴最為重要的番薯。
至於土豆和玉米,他並沒有抱太大希望。
畢竟土豆原產於非洲,玉米則產於拉丁美洲。
土豆是秘魯傳到印度之後再進入大明,玉米則是從墨西哥傳到西班牙,才進入大明。
此時的番薯卻已經在呂宋大規模種植,更為容易尋獲。(架空設定:西班牙殖民菲律賓時間是1565年,殖民後番薯才被帶到菲律賓,與洪武九年相差189年。真實傳入時間線是萬曆年間,1573年之後。)
季如風步入奉天殿時,沈榮正在朝堂上侃侃而談,訴說著南巡一路上的奇聞異事。
“見過上位……沈榮,可尋得那幾樣作物?”過來的路上雖然算到了結果,他還是想要親自驗證。
這幾樣對改變大明國祚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哪怕未來拿下占城,獲得一年三熟的水稻種植地,也無法讓大明百姓安穩渡過小冰河期。
老朱並沒有在意季如風的失禮,對他來說,既然給了季如風超然的地位,自然不會在意這些世俗禮節。
更何況季如風此時心心念的還是關乎大明國祚的事情,沈榮聞得季如風之言,眼中閃過一絲光亮,忙上前恭敬迴道:“見過先生!幸不辱命,此番南洋之行,已將番薯尋得帶迴,隻是那呂榮管得甚嚴,隻帶迴番薯種二十斤。”
季如風聞言,臉上露出欣喜之色,向朱元璋行禮道:“上位,此物名為番薯,易種且產量頗高,畝產可達三千斤。且耐旱耐瘠,若能在我大明廣泛種植,日後定可成為百姓度荒之利器,於國於民皆意義非凡。”
“哦?!這倒是先生所言畝產三千斤的神物?”朱元璋聽後,龍顏大悅,當即下旨:“此乃天賜良物,咱定當重視。咱的禦花園開辟了幾塊農田,咱要親自栽種,以示重視。”
不日,禦花園中,一塊精心整理的農田準備就緒。
季如風親自帶著幾名小太監鋤地,將土翻了一遍。
“先生,你這土是不是翻的有些太深了?”老朱祖上幾輩都是土裏刨食的貧民,一見就發現不對勁的地方。
季如風耐心詳解道:“種植番薯,最好是沙壤土或黃壤土,需要深耕,八九寸為佳。先育苗,後種植。”
隨後便指揮著小太監,進行壓肥。
壓肥完成,鋪上一層兩寸厚的土,再一排排挖上土坑。
等準備就緒,季如風抽出毛驤的佩刀,準備範如何切番薯塊。
這可把老朱給嚇了一大跳,忙上前阻止:“別!先生,你就是砍咱,也不能砍這寶貝番薯。”
番薯在呂宋屬於禁止出口的商品,官府嚴格把控,這20斤番薯,是沈榮花了一萬兩銀子才買到的,為了獲得這個購買機會,還花了五千兩黃金買通了呂宋總督的副官。
這些東西,在老朱眼裏,可比黃金要寶貴的多。
“嗬嗬……上位想岔了,番薯種植需要先育苗,而這育苗便是將番薯切塊,每塊上麵有一兩個苗眼即可。然後把番薯塊埋入土中,待其苗長到六七寸高,有5-7片完整葉片時,可以進行移栽定植。”
“育苗完成後,再采用壟作栽培方式,壟距二尺,壟高一尺。移栽時要避免高溫、幹旱或暴雨等惡劣天氣。這樣,才算是真正完成種植。”
一身農裝的朱元璋亦衣袖,接過季如風遞來的番薯塊,小心翼翼地栽種於土坑中,填土、澆水,動作雖不嫻熟,卻極為認真。
“20斤番薯種,大概能育苗500至600株,差不多剛好能種植一畝地,待收獲後,全部拿來育苗,如此一來,明年便可向全民推廣種植。”
埋好一塊番薯種的老朱,抬頭認真地看著季如風,專注道:“先生,這對大明百姓來說,是天大恩澤,咱替百姓謝謝你。”
小時候,眼睜睜看著父母家人,一個個餓死,老朱比曆史上所有皇帝都更明白,糧食對於百姓來說有多麽重要。
可以這麽說,但凡當年,他家能有幾口吃的,不會餓死人,那麽他就無論如何也不會走上推翻暴元的這條路。
“嗬嗬……就是因為你比任何皇帝都更注重百姓,所以我才想要改變大明命運,延長大明國祚!而且,這才哪兒到哪兒,等哪天玉米土豆都種上,大明百姓不再挨餓,再來謝我不遲。”
聞言,老朱重重點了下頭,轉身吩咐道:“二虎,調十名錦衣衛,給咱日夜守著這些番薯,不得讓鳥、蟲吃嘍!咱每天下朝都會親自過來查看,不得出任何差錯。”
一旁的沈榮將種植之法詳細記錄成冊,這可是名載史冊的機會,他自然不會錯過,未來隻要開始推廣番薯,人人都會知道是他沈榮帶迴這寶貝番薯。
“上位,如此精心嗬護番薯,不如給它賜個名字吧……就叫洪薯如何?洪武之薯!”
為了未來讓老朱更“聽話”,方便推行更多決策,季如風不著痕跡的拍了老朱一個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