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對於收入這兩年一直在走下坡路有些受挫,她也開始尋找其他副業的機會。她也嚐試過曉珊之前做過的超市揀貨那種活,非常考驗體力,她去了一個月,都是晚上8點到10點,當作運動。在揀貨的時候,大家都會在脖子上背著一部像手機一樣的儀器,裏麵會自己搶單,搶到單後要在規定的時間揀好物品。
那些訂單都是網上下的單 ,半小時到一小時騎士小哥要送到用戶手裏。而他們揀貨的就是第一關,他們就要去每個貨品類別的陳列櫃找到物品,然後用那個儀器掃一下條形碼,表示已經揀好這個物品。然後要按要求裝進袋子裏。菜的話易碎的易壓壞的要放在最上麵,或者單獨用袋子裝。對於有隱私的物品如衛生巾、安全套這些可以另外用黑色塑料袋裝好,再放進大的塑料袋裏。
揀貨時候還不能浪費袋子,冰凍的食品、生鮮等要加冰塊進去。那冰塊箱裏經常一下子就被大家用完了,有時候隻能自己跑進去冷庫裏拿冰塊。那冷庫裏又冷又滑,還要特別小心。
林麗就穿著休閑裝在那裏推著小貨車揀貨跑來跑去。店長和主管就在那裏催這些揀貨員說“快點,快點,跑起來!時間要到了!……”每個單最長的揀貨時長是三分鍾。很多人最喜歡的就是隻有一兩件物品的,比如一箱礦泉水,或者一個大西瓜,這種雖然重,但是不用跑來跑去找東西。
遇到要水產生鮮的,還要等生鮮區那邊宰殺好。而一旦到了買菜高峰期,那個區隻有一兩個工作人員殺魚,總是忙不過來。剛開始時候,林麗還會站在那裏等他們殺,後來發現這樣耽誤她自己的揀貨時間。之後她也學聰明了,把這單的物品的條形碼全部都掃完,然後打出來訂貨單,粘在袋子上,用指甲畫一條黑線在缺貨的物品上,這樣就以免忘記了。然後把這袋東西放在缺貨區,就先去揀其他的單。
等到一兩個單揀完,再順路轉去水產區看殺好了沒有。如果殺好了,就去把它放進缺貨區之前放那裏的袋子裏。有時候,騎士小哥看到快到時間了,自己也會去水產區催,這樣就不用揀貨的人再去拿了,他們直接拿到就裝袋子裏然後就開始去送貨了。
這樣林麗的速度提升很快。他們這個也是計件計算工資的,最初新人是一小時23元左右,如果每小時能做到30件,就可以漲到25元,再高一點的,可以每小時27元,最高的有一小時34元的。但是他們都是一路在奔跑,一個月下來感覺他們都精瘦的那種。
林麗在裏麵效率算中等的,那個主管之前給他們示範了一下怎麽樣能快。他們每天迴去還有微課在公司的app裏要學習,要完成了學時才算合格。
林麗剛去的時候沒有健康證,他們公司幫預約了附近的醫院,然後讓抽空去體檢,幾天後就拿到了健康證。沒有健康證的,如果過了一個月還沒辦就會清退了。
林麗在那裏第一周都在記貨品的櫃子的列,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位置,大致的位置和區域記熟了就快很多。不同的分店,貨櫃擺放位置也不太一樣。有的人被調去其他的店的剛去速度也不快,因為不熟悉貨櫃的位置,要找。
林麗這樣嬌小玲瓏的,最怕就是要拿高處的物品。雖然那裏有樓梯可以爬上去,但是如果東西重就很麻煩。之前她就揀貨揀到有人要一箱可樂,而那個東西有20多罐一箱,放在最頂上的貨櫃。她爬上去手還不是很夠得到。她當時就讓在理貨的男同事幫忙。
她前幾次遇到的同事都很好說話,爽快地幫她拿下來。之後她遇到一個,幫她拿下來後在那裏唧唧歪歪的說她,說什麽下次自己拿。林麗隻能不停地和他說謝謝,下次會注意。
林麗做了幾個月這個工作,每個月大概有2000-3000元,雖然很辛苦,但是還是很開心的,畢竟多了一個副業的收入。她也能體會到做體力活的艱辛。這些人很多都是兼職的,有的在海關做文職,下班了晚上過來做兩個小時。有的是全職太太,白天帶孩子,晚上就過來做一下。也有幾個是全職的,他們一天超過八小時都在那裏做。
最高收入的一個是全職的,每個月收入一萬三左右。她很瘦,沒有怎麽出錯。她一般是四單一起揀貨。林麗她最多也就三單一起揀貨,而且還很容易出錯,容易把三個單的東西放錯。她就出過一次這樣的烏龍,把三個單的其中一個物品都放錯了。
把牛奶放到需要葡萄的客戶的袋子裏,把青菜放到需要葡萄的客戶袋子裏。結果被客戶打電話反饋好像東西不太對,然後主管及時讓騎士小哥調換了物品。主管說念她初犯,就不罰她。如果是第二次就要罰30元,相當於一個小時都白做了。
她每次去都會多帶一套衣服,下班時候換。因為跑了幾個小時下來,衣服褲子都濕透了,都是汗。當時正值暑假,她看到一個騎士小哥帶著女兒去那裏,女兒就在會議室自己在那裏寫暑假作業,還挺乖的。這個騎士小哥也很斯文,戴個眼鏡,估計也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或者是這時候失業了。
做這個比做外賣小哥那種好一點的地方就是不用跑去各個店裏拿東西,隻是在一個店裏。而且他們店會提供帶有統一logo的電動車和工作服,還給他們買了保險。這店幾乎24小時都可以下單送貨。
這個超市據說是挖了某個大超市的那些管理人員出來,另立爐灶做起來的,在福建做得很好。深圳也做起來了。管理製度還是比較正規的,賞罰分明。林麗有次揀貨的時候,拿一罐泡在水裏的海產品結果沒拿穩,一手滑,就“啪”地一聲一整罐摔地上,那個罐子是塑料的,不然都摔爆了,但是蓋子被摔開了,裏麵的東西都流出來了。
當時店長聞訊過來,直接和林麗說扣這個物品的錢,10塊錢,讓她自己買單。林麗當即就買單了。她也承認自己的疏忽導致的。
還有一次,她搶到的單子是凍品,上麵有凍的可樂,而外麵的幾個冰箱裏的凍可樂都沒有了。她隻能去冰庫裏找。冰庫裏的可樂是成箱的還沒開。她自己口袋裏有刀子,就自己用那個刀把紙箱的包裝帶割開,把透明膠劃開,然而,她沒想到那可樂這麽接近開口那裏,那種薄的金屬皮,其實也很容易劃開的,她看到劃了個痕跡,估計可能會漏水。
但她急於揀貨,也顧不得那麽多,冷庫裏也沒有攝像頭,她就拿了幾罐好的,就出去了。她覺得超市裏這種壞品率應該也是有個標準的,不可能要求100%不壞。
之後也沒有聽有人追責這個事情,她不說應該也沒人知道。她這天正在揀貨,拿了包米放進車裏,旁邊那個女生可能揀貨裏有一箱玻璃樽的啤酒,因為太重,要搬到揀貨的小車裏 ,沒有扛穩,一箱都掉到地上了。估計這個女生要被罰麻了。男生有的揀貨速度也很快,看來大家都是來做副業的,經濟環境不好。
這個活做了大半年,她在個人所得稅的app看到還有扣稅的。那幾個月雖然辛苦,但是收入確實增加了一些,比起以前賣保險的傭金來說隻是冰山一角,但是保險賣不動的時候,這幾千塊錢還是可以補貼家用的。
林麗之後還找了兩份副業,當時疫情導致大家居家辦公的時候,她就在黃憶的朋友介紹下,在私立醫院幫忙檢測核酸。高興的朋友說不要和組織者說她不是醫護人員,就說是他們醫院的文員。
主要是這個活累,工作時間長,而且有一定被傳染的風險,有的醫護人員不屑於去做。最初的時候一小時150元,林麗去了兩次,做了一整天8小時,還包飯,到晚上十點半左右才結束。
他們沒有經過什麽培訓,就是發了視頻讓大家按照上麵的穿防護服和事後脫防護服的注意事項,學習那個取唾液的手法,然後就上崗了。
她第一次去的是大的點,社區有幾十萬人,他們在那個社區有幾個大點,會分兩批人進行,每個人都會坐2-3小時,然後就更換。按照一個組來安排。
他們組的組長是個男生,他也不是臨床醫生,是醫院檢驗科的工作人員。林麗還問他怎麽樣手法比較好,他說做幾個之後就有手感了。他也是第二次來。
這些工作人員都是95後、00後,有的還是實習生。他們在一個帳篷下一起工作,沒有人排隊的時候大家也會聊會天。天氣當時很熱,有個男生還要機動去給小區裏不方便下樓的老人和病人去家裏采核酸。他穿著大白的衣服,一米八幾的個兒,顯得很笨重。
氣溫高達35度,他連續兩三個小時在防護服裏工作,感覺憋悶。正當大家都在忙得不亦樂乎的時候,這個男生“嘭”地一下摔倒了,在地上不省人事。旁邊的工作人員才意識到他可能中暑了。在排隊的居民有的也過來問要不要幫忙。很快他們醫院的救護車就到了,然後擔架把這個男生抬上去,然後用剪刀剪了他的防護服,讓他可以透氣。
這個男生說之後他迴到了醫院,喝了些葡萄糖,才逐漸好轉。這個錢也是不好賺。但是這個錢發的還是比較快的,而且不需要扣稅。
林麗前兩次的錢都是發到高興的朋友那裏,然後他再微信發給她。有了這兩次經驗後,他們這些做副業的都知道這個活還是比較好賺的,單位價格比較高。
但是他們這個私立醫院聽說經營虧損,發工資都不是很及時,工資都是隔一個月發兩個月的工資,這些醫護人員也開始願意幹這個活了。社區街道辦也派出工作人員協助他們,林麗吃飯的時候和他們聊了會才知道,他們站一天在那裏維持秩序,他們才150塊錢左右,包兩餐飯。
這些街道辦派來的工作人員有的是外包的人員,有的是保安,還有的就是文員。他們也在賺外快。林麗覺得他們的夥食還是比較好的,街道辦的人說這些餐都是按人均50元一餐定的。一個外包的男孩子還和林麗說,最初做這個采核算的醫護人員一小時1500元呢,那時候疫情還比較嚴重的時候。其實上麵給的補貼差不多就這個數,隻是被層層剝下來了,從上大小都拿一些。現在醫護人員每小時就80-150元了。白班的少一點,晚班多一點。
林麗願意做晚班的,她覺得晚班沒有那麽熱,那個男生卻說白班人少沒有那麽累。在做這個工作的過程中,林麗也認識了一些街道辦的人,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她對於聊得來的都加了微信。
但是這個工作不是常有,做了兩三個月後就沒有了。又過了幾個月,這個時候采核酸工作的單位價格降到50-60元每小時,這時候他們做這個的不再是醫院那邊主導了,而是一家外包的防疫公司在主導。當時也是高興的這個朋友推薦林麗進去的。
接下來的半年,她就相對穩定在做這個,每個月收入多的時候也有七八千。她經常被分去時間比較久的一個小區,從白天到晚上十點半 。持續七八個小時,他們這個公司的人員安排比較精簡,隻有那種很大的社區才會安排三四個人,每個人都要獨當一麵,而且速度要快,每小時要做到600個人以上。
而林麗固定被分去的那個小區,人數在2200人左右。她就一個人。當時已經秋天,晚上,在那個空中花園風很大,唿唿地吹,很冷。
更神奇的是,這個點位的物料都沒有在室內存放,而是放在空中花園的一個區域裏,用隔離帶隔離。像防護服、隔離麵罩、醫用n95之類。每次他們一天安排一個人過去,每個人過去都要清點物料,報到群裏。如果發現某個物料要補充了,也要在群裏說。
他們發現每次去醫用n95都是缺的。但是送物料的人說每天都送了幾十個過去。第二天去的人發現又沒有了。林麗這天去的早一些,她提早半小時過去清點物料。結果發現一個大媽在那裏翻東西,好像是在找口罩。但是那裏已經沒有口罩了。
她連那個防護帽都沒放過,以為那個是口罩,拿了好些就想走。林麗攔住了她,雖然她不是醫院的工作人員,但是現在她就代表著醫院的工作人員。她很嚴肅認真地和這個大媽說,這些都是帽子,不是口罩。這裏的東西不能拿走的,這些都是醫院的物料,點過數的,有數目記錄的。而且這裏還有監控攝像頭。
這個大媽也知道理虧,沒說什麽就離開了。幸好林麗自己帶了幾個醫用口罩過來,不然就麻煩了。
那些訂單都是網上下的單 ,半小時到一小時騎士小哥要送到用戶手裏。而他們揀貨的就是第一關,他們就要去每個貨品類別的陳列櫃找到物品,然後用那個儀器掃一下條形碼,表示已經揀好這個物品。然後要按要求裝進袋子裏。菜的話易碎的易壓壞的要放在最上麵,或者單獨用袋子裝。對於有隱私的物品如衛生巾、安全套這些可以另外用黑色塑料袋裝好,再放進大的塑料袋裏。
揀貨時候還不能浪費袋子,冰凍的食品、生鮮等要加冰塊進去。那冰塊箱裏經常一下子就被大家用完了,有時候隻能自己跑進去冷庫裏拿冰塊。那冷庫裏又冷又滑,還要特別小心。
林麗就穿著休閑裝在那裏推著小貨車揀貨跑來跑去。店長和主管就在那裏催這些揀貨員說“快點,快點,跑起來!時間要到了!……”每個單最長的揀貨時長是三分鍾。很多人最喜歡的就是隻有一兩件物品的,比如一箱礦泉水,或者一個大西瓜,這種雖然重,但是不用跑來跑去找東西。
遇到要水產生鮮的,還要等生鮮區那邊宰殺好。而一旦到了買菜高峰期,那個區隻有一兩個工作人員殺魚,總是忙不過來。剛開始時候,林麗還會站在那裏等他們殺,後來發現這樣耽誤她自己的揀貨時間。之後她也學聰明了,把這單的物品的條形碼全部都掃完,然後打出來訂貨單,粘在袋子上,用指甲畫一條黑線在缺貨的物品上,這樣就以免忘記了。然後把這袋東西放在缺貨區,就先去揀其他的單。
等到一兩個單揀完,再順路轉去水產區看殺好了沒有。如果殺好了,就去把它放進缺貨區之前放那裏的袋子裏。有時候,騎士小哥看到快到時間了,自己也會去水產區催,這樣就不用揀貨的人再去拿了,他們直接拿到就裝袋子裏然後就開始去送貨了。
這樣林麗的速度提升很快。他們這個也是計件計算工資的,最初新人是一小時23元左右,如果每小時能做到30件,就可以漲到25元,再高一點的,可以每小時27元,最高的有一小時34元的。但是他們都是一路在奔跑,一個月下來感覺他們都精瘦的那種。
林麗在裏麵效率算中等的,那個主管之前給他們示範了一下怎麽樣能快。他們每天迴去還有微課在公司的app裏要學習,要完成了學時才算合格。
林麗剛去的時候沒有健康證,他們公司幫預約了附近的醫院,然後讓抽空去體檢,幾天後就拿到了健康證。沒有健康證的,如果過了一個月還沒辦就會清退了。
林麗在那裏第一周都在記貨品的櫃子的列,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位置,大致的位置和區域記熟了就快很多。不同的分店,貨櫃擺放位置也不太一樣。有的人被調去其他的店的剛去速度也不快,因為不熟悉貨櫃的位置,要找。
林麗這樣嬌小玲瓏的,最怕就是要拿高處的物品。雖然那裏有樓梯可以爬上去,但是如果東西重就很麻煩。之前她就揀貨揀到有人要一箱可樂,而那個東西有20多罐一箱,放在最頂上的貨櫃。她爬上去手還不是很夠得到。她當時就讓在理貨的男同事幫忙。
她前幾次遇到的同事都很好說話,爽快地幫她拿下來。之後她遇到一個,幫她拿下來後在那裏唧唧歪歪的說她,說什麽下次自己拿。林麗隻能不停地和他說謝謝,下次會注意。
林麗做了幾個月這個工作,每個月大概有2000-3000元,雖然很辛苦,但是還是很開心的,畢竟多了一個副業的收入。她也能體會到做體力活的艱辛。這些人很多都是兼職的,有的在海關做文職,下班了晚上過來做兩個小時。有的是全職太太,白天帶孩子,晚上就過來做一下。也有幾個是全職的,他們一天超過八小時都在那裏做。
最高收入的一個是全職的,每個月收入一萬三左右。她很瘦,沒有怎麽出錯。她一般是四單一起揀貨。林麗她最多也就三單一起揀貨,而且還很容易出錯,容易把三個單的東西放錯。她就出過一次這樣的烏龍,把三個單的其中一個物品都放錯了。
把牛奶放到需要葡萄的客戶的袋子裏,把青菜放到需要葡萄的客戶袋子裏。結果被客戶打電話反饋好像東西不太對,然後主管及時讓騎士小哥調換了物品。主管說念她初犯,就不罰她。如果是第二次就要罰30元,相當於一個小時都白做了。
她每次去都會多帶一套衣服,下班時候換。因為跑了幾個小時下來,衣服褲子都濕透了,都是汗。當時正值暑假,她看到一個騎士小哥帶著女兒去那裏,女兒就在會議室自己在那裏寫暑假作業,還挺乖的。這個騎士小哥也很斯文,戴個眼鏡,估計也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或者是這時候失業了。
做這個比做外賣小哥那種好一點的地方就是不用跑去各個店裏拿東西,隻是在一個店裏。而且他們店會提供帶有統一logo的電動車和工作服,還給他們買了保險。這店幾乎24小時都可以下單送貨。
這個超市據說是挖了某個大超市的那些管理人員出來,另立爐灶做起來的,在福建做得很好。深圳也做起來了。管理製度還是比較正規的,賞罰分明。林麗有次揀貨的時候,拿一罐泡在水裏的海產品結果沒拿穩,一手滑,就“啪”地一聲一整罐摔地上,那個罐子是塑料的,不然都摔爆了,但是蓋子被摔開了,裏麵的東西都流出來了。
當時店長聞訊過來,直接和林麗說扣這個物品的錢,10塊錢,讓她自己買單。林麗當即就買單了。她也承認自己的疏忽導致的。
還有一次,她搶到的單子是凍品,上麵有凍的可樂,而外麵的幾個冰箱裏的凍可樂都沒有了。她隻能去冰庫裏找。冰庫裏的可樂是成箱的還沒開。她自己口袋裏有刀子,就自己用那個刀把紙箱的包裝帶割開,把透明膠劃開,然而,她沒想到那可樂這麽接近開口那裏,那種薄的金屬皮,其實也很容易劃開的,她看到劃了個痕跡,估計可能會漏水。
但她急於揀貨,也顧不得那麽多,冷庫裏也沒有攝像頭,她就拿了幾罐好的,就出去了。她覺得超市裏這種壞品率應該也是有個標準的,不可能要求100%不壞。
之後也沒有聽有人追責這個事情,她不說應該也沒人知道。她這天正在揀貨,拿了包米放進車裏,旁邊那個女生可能揀貨裏有一箱玻璃樽的啤酒,因為太重,要搬到揀貨的小車裏 ,沒有扛穩,一箱都掉到地上了。估計這個女生要被罰麻了。男生有的揀貨速度也很快,看來大家都是來做副業的,經濟環境不好。
這個活做了大半年,她在個人所得稅的app看到還有扣稅的。那幾個月雖然辛苦,但是收入確實增加了一些,比起以前賣保險的傭金來說隻是冰山一角,但是保險賣不動的時候,這幾千塊錢還是可以補貼家用的。
林麗之後還找了兩份副業,當時疫情導致大家居家辦公的時候,她就在黃憶的朋友介紹下,在私立醫院幫忙檢測核酸。高興的朋友說不要和組織者說她不是醫護人員,就說是他們醫院的文員。
主要是這個活累,工作時間長,而且有一定被傳染的風險,有的醫護人員不屑於去做。最初的時候一小時150元,林麗去了兩次,做了一整天8小時,還包飯,到晚上十點半左右才結束。
他們沒有經過什麽培訓,就是發了視頻讓大家按照上麵的穿防護服和事後脫防護服的注意事項,學習那個取唾液的手法,然後就上崗了。
她第一次去的是大的點,社區有幾十萬人,他們在那個社區有幾個大點,會分兩批人進行,每個人都會坐2-3小時,然後就更換。按照一個組來安排。
他們組的組長是個男生,他也不是臨床醫生,是醫院檢驗科的工作人員。林麗還問他怎麽樣手法比較好,他說做幾個之後就有手感了。他也是第二次來。
這些工作人員都是95後、00後,有的還是實習生。他們在一個帳篷下一起工作,沒有人排隊的時候大家也會聊會天。天氣當時很熱,有個男生還要機動去給小區裏不方便下樓的老人和病人去家裏采核酸。他穿著大白的衣服,一米八幾的個兒,顯得很笨重。
氣溫高達35度,他連續兩三個小時在防護服裏工作,感覺憋悶。正當大家都在忙得不亦樂乎的時候,這個男生“嘭”地一下摔倒了,在地上不省人事。旁邊的工作人員才意識到他可能中暑了。在排隊的居民有的也過來問要不要幫忙。很快他們醫院的救護車就到了,然後擔架把這個男生抬上去,然後用剪刀剪了他的防護服,讓他可以透氣。
這個男生說之後他迴到了醫院,喝了些葡萄糖,才逐漸好轉。這個錢也是不好賺。但是這個錢發的還是比較快的,而且不需要扣稅。
林麗前兩次的錢都是發到高興的朋友那裏,然後他再微信發給她。有了這兩次經驗後,他們這些做副業的都知道這個活還是比較好賺的,單位價格比較高。
但是他們這個私立醫院聽說經營虧損,發工資都不是很及時,工資都是隔一個月發兩個月的工資,這些醫護人員也開始願意幹這個活了。社區街道辦也派出工作人員協助他們,林麗吃飯的時候和他們聊了會才知道,他們站一天在那裏維持秩序,他們才150塊錢左右,包兩餐飯。
這些街道辦派來的工作人員有的是外包的人員,有的是保安,還有的就是文員。他們也在賺外快。林麗覺得他們的夥食還是比較好的,街道辦的人說這些餐都是按人均50元一餐定的。一個外包的男孩子還和林麗說,最初做這個采核算的醫護人員一小時1500元呢,那時候疫情還比較嚴重的時候。其實上麵給的補貼差不多就這個數,隻是被層層剝下來了,從上大小都拿一些。現在醫護人員每小時就80-150元了。白班的少一點,晚班多一點。
林麗願意做晚班的,她覺得晚班沒有那麽熱,那個男生卻說白班人少沒有那麽累。在做這個工作的過程中,林麗也認識了一些街道辦的人,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她對於聊得來的都加了微信。
但是這個工作不是常有,做了兩三個月後就沒有了。又過了幾個月,這個時候采核酸工作的單位價格降到50-60元每小時,這時候他們做這個的不再是醫院那邊主導了,而是一家外包的防疫公司在主導。當時也是高興的這個朋友推薦林麗進去的。
接下來的半年,她就相對穩定在做這個,每個月收入多的時候也有七八千。她經常被分去時間比較久的一個小區,從白天到晚上十點半 。持續七八個小時,他們這個公司的人員安排比較精簡,隻有那種很大的社區才會安排三四個人,每個人都要獨當一麵,而且速度要快,每小時要做到600個人以上。
而林麗固定被分去的那個小區,人數在2200人左右。她就一個人。當時已經秋天,晚上,在那個空中花園風很大,唿唿地吹,很冷。
更神奇的是,這個點位的物料都沒有在室內存放,而是放在空中花園的一個區域裏,用隔離帶隔離。像防護服、隔離麵罩、醫用n95之類。每次他們一天安排一個人過去,每個人過去都要清點物料,報到群裏。如果發現某個物料要補充了,也要在群裏說。
他們發現每次去醫用n95都是缺的。但是送物料的人說每天都送了幾十個過去。第二天去的人發現又沒有了。林麗這天去的早一些,她提早半小時過去清點物料。結果發現一個大媽在那裏翻東西,好像是在找口罩。但是那裏已經沒有口罩了。
她連那個防護帽都沒放過,以為那個是口罩,拿了好些就想走。林麗攔住了她,雖然她不是醫院的工作人員,但是現在她就代表著醫院的工作人員。她很嚴肅認真地和這個大媽說,這些都是帽子,不是口罩。這裏的東西不能拿走的,這些都是醫院的物料,點過數的,有數目記錄的。而且這裏還有監控攝像頭。
這個大媽也知道理虧,沒說什麽就離開了。幸好林麗自己帶了幾個醫用口罩過來,不然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