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開科取士
魂穿大齊:我隻想活命 作者:一念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晚,吳天在書房之中提筆寫下七道試題。
分別涉及:瘟疫、地震、火災、洪水、蟲害、流寇等災害和一道暢所欲言的簡答題。
而後將這七張紙遞給環兒,言道:“明日將學宮之中願意在東海麾下為官的學子全部登記在冊。
三日後,讓其統一答題。當場將試卷全部收集迴來,此番我要親自審閱。”
環兒接過紙張瞧了瞧:“大哥,不考寫文章啊?全部都考政務?”
吳天正色道:“文章寫的花團錦簇有什麽用?不能務實,地方百姓跟著吟詩作對能填飽肚子嗎?
咱們東海目前急需的是治世人才,亂世當以防災害為主。等咱們真正穩定以後,自有大儒為我辯經。”
“那此次錄取多少官吏?”
“一百人吧!”
“就這麽點?”
“不少了。”
“可是學宮除了各類工匠和技術型人才以外,光是學政務的學子就有兩萬餘人啊。”
吳天瞪大眼睛,不可置信的問道:“什麽?怎麽會有這麽多人?”
環兒出言解釋:“咱們東海學宮雖不提供食宿,但是教學是免費的呀。一開始首科學子才三千餘人,這幾年城裏人越來越多,很多世家門閥也都前來此地定居。
如今學宮裏的學子一年比一年多,到今年為止,總人數都有十餘萬人了,學什麽科目的都有。”
“我說學宮的財政消耗怎麽越用越多,還皆是成倍的增長。這樣吧,這一次你讓首科所有願意為官的學子,不分品類,都可以參加考試。
哪怕是學木匠和鍛造的學子,隻要願意為官,都有資格參加東海第一輪科考。
你和他們說,我東海取士不問出身,隻要有真才實學,人品沒有問題,都有機會當官。”
“大哥你就憑這七道試題取才?”
“足夠了,前六題事關民生,最後一題可以各抒己見。這一次我親自選拔人才。以後每年開一次科考,錄取人數待定,凡是在學宮之中進學滿三年的學子,通過結業,都可以報名。”
“好的,大哥。我明日就去安排!”
“嗯。”
吳天拉過環兒的小手,伸手扯其腰帶。
環兒羞澀的退後一步,羞道:“大哥你今晚還是迴夫人們房裏安寢吧。”
“為啥?這才新婚第二日?”
“我……我不能霸占著你,迴頭夫人們該不樂意了。再說大夫人懷有身孕,你該多陪陪她才對。”
吳天微微皺眉:“可是今日央央和飛飛對你……”
環兒急忙打斷:“沒有沒有,大哥不能多心,二位夫人對我很是客氣。是我剛進門,不能不懂事。
大哥,來日方長。你……你今晚且迴去歇息嘛,人家……人家也休息一晚,昨日一夜沒睡。”
吳天笑道:“好好好,依你。”
處理完公務,吳天迴房陪霜央說了好一會兒話,被其攆去了白飛飛房裏。
一晃三五日,吳天正在書房之中親自閱卷,三千多張試卷,批了兩天,直看得他昏昏欲睡。
突然間,吳天精神為之一振。隻因其中有一位名叫袁枚的學子,前六題答的頗為出彩。
此子知道發生瘟疫需要隔離病患和牲畜。懂得在井水裏投放藥物便於全城居民飲用治病。也知道地震時要帶領百姓在空曠之地避難。如果發生洪水,那麽大水退去後第一件事則是防治瘟疫。
此人對每一項突發狀災害都進行了詳細解剖,並且提出了應急方案和善後事項。
最後一題自主發揮的題目,卻是隻寫了一句話:“執行上意,認識不到就先認可,認可不了就先認同。能理解的在理解中執行,不能理解的在執行中慢慢理解。”
吳天急忙拉動身旁的繩鈴,聶耳掀開屋頂的瓦片,露出頭說道:“大人。”
吳天一抬頭,著實嚇了一跳,滿臉不情不願的罵道:“娘的,你爬房頂上嚇唬我做甚?環兒呢?”
“環姐在學宮之中尚未歸來。”
“你速速派人去一趟學宮,讓環兒給我把今科士子中一位叫袁枚的學子找來。我在這裏等他。”
“好。”
許久之後,一個約莫二十多歲,穿著樸素但氣宇軒昂的青年人來到書房之外,敲了敲房門,朗聲說道:“東海學宮首科學子袁枚,奉命前來拜見吳大人。”
“進來。”
袁枚推門進入書房,而後關上房門,邁步走到吳天書案之前,跪地行禮,垂首言道:“袁枚見過吳大人。”
吳天從此人走進書房那一刻,便開始留意其一言一行。見其行為舉止不似普通百姓,那步伐和行禮的動作顯然是經過專業調教,遂心生疑惑,開口說道:“起來吧!坐。”
“學生不敢。吳大人,您喚學生何事?”
“你這一份試卷答的巧妙,可謂滴水不漏。你小小年紀,沒有經過仕途,如何能有這麽多的政務經驗?祖上是哪裏的豪門士族?”
“迴大人,學生是天京城人士,家父乃是前大齊天京府尹,袁滄海。”
吳天聞言下意識的站起身,他印象中自己在大理寺幹獄丞的時候,可沒少去天京府衙和袁滄海打交道。
此時頗為驚訝的問道:“你是袁滄海袁大人的公子?令尊現在何處?你怎麽會在東海求學?”
“家父在從天京城出來逃亡金陵的路上病逝了。不瞞大人,我乃是庶出,是家中最小的男丁,雖得父親寵愛卻不被主母重視。家父病故以後,我幹脆離開了金陵,前來東海定居,已有三載。”
“難怪有如此才學,令尊本就是府尹,掌管天京政務。我這點小考題,對於你這種名門之後來說,皆是自幼耳濡目染之事罷了。”
“大人謬讚了。”
“你一個人在東海?”
“還有我的老母親,隨我在城中定居。”
“你可願在東海麾下為官?”
袁枚大喜過望,再次跪地行禮:“大人,學生自是千肯萬肯啊!如果大人您願意給學生我一個機會。學生一定肝腦塗地,萬死不辭啊!”
“哦?我這裏有一篇文章,你先瞧瞧寫的如何?”
袁枚接過文章,匆匆掃了一眼,小心翼翼的問道:“這是大人您寫的嗎?”
吳天不置可否的“嗯”了一聲。
袁枚立馬誇讚:“好好好,妙妙妙!整篇行雲流水,辭藻華美,一展先賢之風采。
文法精湛,構思巧妙,獨具匠心,堪稱文學之瑰寶。子之辭章,古韻之峰,似玉之雕鏤,令人歎服。文脈貫通,源遠流長啊!”
吳天心道:“嗯,是袁滄海之子無疑,比他老子還不要臉。”
分別涉及:瘟疫、地震、火災、洪水、蟲害、流寇等災害和一道暢所欲言的簡答題。
而後將這七張紙遞給環兒,言道:“明日將學宮之中願意在東海麾下為官的學子全部登記在冊。
三日後,讓其統一答題。當場將試卷全部收集迴來,此番我要親自審閱。”
環兒接過紙張瞧了瞧:“大哥,不考寫文章啊?全部都考政務?”
吳天正色道:“文章寫的花團錦簇有什麽用?不能務實,地方百姓跟著吟詩作對能填飽肚子嗎?
咱們東海目前急需的是治世人才,亂世當以防災害為主。等咱們真正穩定以後,自有大儒為我辯經。”
“那此次錄取多少官吏?”
“一百人吧!”
“就這麽點?”
“不少了。”
“可是學宮除了各類工匠和技術型人才以外,光是學政務的學子就有兩萬餘人啊。”
吳天瞪大眼睛,不可置信的問道:“什麽?怎麽會有這麽多人?”
環兒出言解釋:“咱們東海學宮雖不提供食宿,但是教學是免費的呀。一開始首科學子才三千餘人,這幾年城裏人越來越多,很多世家門閥也都前來此地定居。
如今學宮裏的學子一年比一年多,到今年為止,總人數都有十餘萬人了,學什麽科目的都有。”
“我說學宮的財政消耗怎麽越用越多,還皆是成倍的增長。這樣吧,這一次你讓首科所有願意為官的學子,不分品類,都可以參加考試。
哪怕是學木匠和鍛造的學子,隻要願意為官,都有資格參加東海第一輪科考。
你和他們說,我東海取士不問出身,隻要有真才實學,人品沒有問題,都有機會當官。”
“大哥你就憑這七道試題取才?”
“足夠了,前六題事關民生,最後一題可以各抒己見。這一次我親自選拔人才。以後每年開一次科考,錄取人數待定,凡是在學宮之中進學滿三年的學子,通過結業,都可以報名。”
“好的,大哥。我明日就去安排!”
“嗯。”
吳天拉過環兒的小手,伸手扯其腰帶。
環兒羞澀的退後一步,羞道:“大哥你今晚還是迴夫人們房裏安寢吧。”
“為啥?這才新婚第二日?”
“我……我不能霸占著你,迴頭夫人們該不樂意了。再說大夫人懷有身孕,你該多陪陪她才對。”
吳天微微皺眉:“可是今日央央和飛飛對你……”
環兒急忙打斷:“沒有沒有,大哥不能多心,二位夫人對我很是客氣。是我剛進門,不能不懂事。
大哥,來日方長。你……你今晚且迴去歇息嘛,人家……人家也休息一晚,昨日一夜沒睡。”
吳天笑道:“好好好,依你。”
處理完公務,吳天迴房陪霜央說了好一會兒話,被其攆去了白飛飛房裏。
一晃三五日,吳天正在書房之中親自閱卷,三千多張試卷,批了兩天,直看得他昏昏欲睡。
突然間,吳天精神為之一振。隻因其中有一位名叫袁枚的學子,前六題答的頗為出彩。
此子知道發生瘟疫需要隔離病患和牲畜。懂得在井水裏投放藥物便於全城居民飲用治病。也知道地震時要帶領百姓在空曠之地避難。如果發生洪水,那麽大水退去後第一件事則是防治瘟疫。
此人對每一項突發狀災害都進行了詳細解剖,並且提出了應急方案和善後事項。
最後一題自主發揮的題目,卻是隻寫了一句話:“執行上意,認識不到就先認可,認可不了就先認同。能理解的在理解中執行,不能理解的在執行中慢慢理解。”
吳天急忙拉動身旁的繩鈴,聶耳掀開屋頂的瓦片,露出頭說道:“大人。”
吳天一抬頭,著實嚇了一跳,滿臉不情不願的罵道:“娘的,你爬房頂上嚇唬我做甚?環兒呢?”
“環姐在學宮之中尚未歸來。”
“你速速派人去一趟學宮,讓環兒給我把今科士子中一位叫袁枚的學子找來。我在這裏等他。”
“好。”
許久之後,一個約莫二十多歲,穿著樸素但氣宇軒昂的青年人來到書房之外,敲了敲房門,朗聲說道:“東海學宮首科學子袁枚,奉命前來拜見吳大人。”
“進來。”
袁枚推門進入書房,而後關上房門,邁步走到吳天書案之前,跪地行禮,垂首言道:“袁枚見過吳大人。”
吳天從此人走進書房那一刻,便開始留意其一言一行。見其行為舉止不似普通百姓,那步伐和行禮的動作顯然是經過專業調教,遂心生疑惑,開口說道:“起來吧!坐。”
“學生不敢。吳大人,您喚學生何事?”
“你這一份試卷答的巧妙,可謂滴水不漏。你小小年紀,沒有經過仕途,如何能有這麽多的政務經驗?祖上是哪裏的豪門士族?”
“迴大人,學生是天京城人士,家父乃是前大齊天京府尹,袁滄海。”
吳天聞言下意識的站起身,他印象中自己在大理寺幹獄丞的時候,可沒少去天京府衙和袁滄海打交道。
此時頗為驚訝的問道:“你是袁滄海袁大人的公子?令尊現在何處?你怎麽會在東海求學?”
“家父在從天京城出來逃亡金陵的路上病逝了。不瞞大人,我乃是庶出,是家中最小的男丁,雖得父親寵愛卻不被主母重視。家父病故以後,我幹脆離開了金陵,前來東海定居,已有三載。”
“難怪有如此才學,令尊本就是府尹,掌管天京政務。我這點小考題,對於你這種名門之後來說,皆是自幼耳濡目染之事罷了。”
“大人謬讚了。”
“你一個人在東海?”
“還有我的老母親,隨我在城中定居。”
“你可願在東海麾下為官?”
袁枚大喜過望,再次跪地行禮:“大人,學生自是千肯萬肯啊!如果大人您願意給學生我一個機會。學生一定肝腦塗地,萬死不辭啊!”
“哦?我這裏有一篇文章,你先瞧瞧寫的如何?”
袁枚接過文章,匆匆掃了一眼,小心翼翼的問道:“這是大人您寫的嗎?”
吳天不置可否的“嗯”了一聲。
袁枚立馬誇讚:“好好好,妙妙妙!整篇行雲流水,辭藻華美,一展先賢之風采。
文法精湛,構思巧妙,獨具匠心,堪稱文學之瑰寶。子之辭章,古韻之峰,似玉之雕鏤,令人歎服。文脈貫通,源遠流長啊!”
吳天心道:“嗯,是袁滄海之子無疑,比他老子還不要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