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藍雁行的童年記憶裏,那是一個蟬鳴在樹葉間喧鬧,日光傾灑在鄉間小道上的盛夏時節,爸爸媽媽鄭重地為他辦了轉學手續,自此,一扇通往新生活的大門悄然開啟,他滿心期待著能在新學校開啟別樣的求學之旅。
那所小學靜靜坐落在離家五公裏外的地方,在那個質樸的年月,沒有便捷的校車,也鮮少有家長每日接送孩子上下學。
每日清晨,天邊才泛起魚肚白,孩子們便如同歡快的雀兒,一個個自己挎著書包,帶著水壺,三兩成群地踏上那條蜿蜒向遠方的小路。
路上,微風輕拂麵龐,帶著田野間特有的泥土清香與新割稻草的甜香,輕撫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頰。
藍雁行的父母和其他大人一樣,每日都要為了家中生計奔赴工作崗位,忙碌的身影從晨曦微露至暮色沉沉,根本抽不出時間送他上學。
可即便如此,那時的日子,總是透著一種令人心安的平靜與安全。鄰裏之間彼此熟悉,守望相助,路上偶爾碰上,也都是憨厚質樸的笑臉,孩子們結伴而行,倒也沒什麽可擔憂的。
一路上,藍雁行和小夥伴們恰似脫韁的小馬駒,在那條土路上你追我趕、嬉笑打鬧。
有人撿來一根長樹枝,當作寶劍揮舞,嘴裏喊著從說書先生那兒聽來的俠義口號;有人蹦蹦跳跳,專挑路邊草叢裏藏著的彩色石子,比賽誰撿得更漂亮。五公裏的路程,在這般歡聲笑語中,似乎眨眼間就到了盡頭。
而藍雁行心心念念的,是在那條必經之路上,總有一個老婆婆擺著的小攤。那攤子簡單得近乎簡陋,一個老舊的柳條筐,邊緣被磨得光滑發亮,裏麵整整齊齊碼放著鐵簽串起來的各類吃食,小肉串被炭火烤得滋滋冒油,表皮微焦,散發著勾人饞蟲的香氣;蘿卜片切得薄厚均勻,晶瑩剔透,土豆片則帶著質樸的土黃色,每一片都被精心處理過。旁邊,還立著一個八寶粥易拉罐,別看它不起眼,裏麵裝的可是老婆婆秘製的調料,那是用十幾種香料細細研磨、混合著自家釀造的醬油等調配而成,味道濃鬱醇厚,隻需輕輕一蘸,普通的食材便能在舌尖綻出奇妙的滋味。
彼時物價不高,老婆婆的小攤更是實惠得很,五毛錢便能買到兩串美味。
可藍雁行卻隻能眼巴巴望著,隻因爸爸覺得小孩子用不著太多零錢,每周才會給他一元零花錢。
每當小夥伴們興高采烈地湊到攤前,遞上皺巴巴的毛票,接過熱氣騰騰的肉串,大快朵頤時,藍雁行總是默默站在一旁,小手緊攥著書包帶,喉嚨不自覺滾動,眼神裏滿是渴望。
好在老婆婆心善,她總是能敏銳捕捉到藍雁行那渴望又失落的小眼神。
每次瞧見,她都會笑意盈盈地拿起一串土豆片,動作嫻熟地在調料罐裏深深一蘸,確保每一處都裹滿那誘人的醬汁,而後遞到藍雁行跟前,用那略帶滄桑卻無比溫柔的聲音說道:“孩子,吃點兒。”
藍雁行起初還有些靦腆,紅著臉接過,小聲道謝後,才小心翼翼咬上一口,軟糯的土豆與鮮香的調料瞬間在舌尖碰撞,那美妙滋味直鑽心底。
後來,次數多了,他也會笑著和老婆婆嘮嘮家常,講講學校裏的趣事,在老婆婆滿含笑意的注視下,吃完那飽含溫暖的土豆片,再帶著好心情,蹦跳著朝學校奔去。
夏天總是多雨,雨後的路很泥濘。
雨幕仿若天河決堤,豆大的雨點裹挾著千鈞之力,瘋狂砸向大地,天地間瞬間拉起一道白茫茫的水簾,密得叫人窒息。
鄉間那蜿蜒的小道,眨眼間便淪為一片泥沼,泥漿肆意橫流,像是無數雙黏膩的大手,死死拖住孩子們的腳步。每邁一步,鞋底都要在泥窩裏“撲哧”一聲掙紮半晌,才能艱難拔出,濺起的泥點子糊滿了褲腿。
往日那澄澈見底、溫柔流淌的小河,此刻全然沒了往昔的乖巧模樣,恰似一條被徹底激怒、暴跳如雷的蛟龍,渾濁的河水裹挾著斷枝殘葉,洶湧奔騰,水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躥升,不過須臾,便將平日寧靜的上學路吞噬得幹幹淨淨,隻剩湍急水流在肆虐咆哮,泛起層層白沫,拍打著兩岸,濺起老高的水花,發出令人膽寒的轟響。
路旁的草叢早已被雨水砸得伏地不起,平日裏招搖的狗尾巴草此刻濕漉漉地纏成一團,毫無生氣;田邊的樹木也被狂風裹挾著暴雨肆意抽打,枝葉狂舞,發出痛苦的“沙沙”哀號,時不時有枯枝被風掰斷,“哢嚓”一聲墜入泥淖之中。天空陰沉沉得仿若一塊巨大的鉛板,沉甸甸地壓在頭頂,壓得人心裏直發慌,厚重的烏雲如墨般翻滾湧動,好似下一秒就要把這世間徹底吞沒。
藍雁行和小夥伴們在這暴虐的雨幕下,各自撐著家裏那打著補丁、顏色褪盡的舊雨傘,瑟瑟發抖地在泥濘中跋涉。
狂風不時猛撲過來,拽著雨傘左搖右晃,似要將這單薄的“庇護所”連根拔起,大家隻能弓著身子,費力穩住腳步,相互依偎著朝學校挪去。
“走,咱爬圍牆去!”一個高個子男孩把雨傘一收,咬咬牙喊道。眾人紛紛響應,簇擁到學校側邊那堵斑駁破舊的圍牆下。圍牆在雨水中濕漉漉的,長滿青苔,看著就滑不留手。雨水順著牆麵瀑布般傾瀉而下,在牆根處積起深深水窪,濺起層層水花。
藍雁行心裏犯起了嘀咕,可瞧見夥伴們一個個摩拳擦掌,不甘示弱的模樣,也硬著頭皮往上爬。
他雙手摳住牆縫,腳尖努力尋找著凸起的磚石借力,雨水順著手臂灌進袖管,涼颼颼的。好不容易爬了一半,腳底突然一滑,身體瞬間失去平衡,嚇得他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千鈞一發之際,旁邊的小夥伴眼疾手快,一把拽住他的胳膊,這才穩住身形。“小心點!”大家齊聲唿喊,聲音在雨幕裏打著顫,卻透著濃濃的關切。
等孩子們七扭八歪翻過圍牆,站在校門口,難題又接踵而至——放學了,這洶湧的河水依舊橫在歸途上。
正當大家望著河水麵露難色、不知所措之時,老婆婆熟悉的身影出現在了河邊。原來,老婆婆惦記著孩子們,披著蓑衣、趿拉著草鞋,深一腳淺一腳地在雨中忙活了許久,先是去尋來幾塊厚實的木板,又費力地搬來幾塊大石頭,此時正挽著褲腿站在及膝的水裏,雨水順著蓑衣滑落,她的臉上卻滿是堅定。
“孩子們,別怕,婆婆來搭個‘橋’,送你們過去!”老婆婆高聲喊道,聲音被風雨裹挾著,卻穩穩地落入孩子們耳中,驅散了些許恐懼。
隻見她先把大石頭一塊塊穩穩地在河中墊好,當作橋墩,每放一塊,都要拿手去仔細扶正、夯實,而後將木板艱難地架在石頭上,木板在水流衝擊下搖搖晃晃,她便用身體死死抵住一端,招手讓孩子們過來。
藍雁行看著在水裏飄搖的“橋”,又看向滿臉雨水與泥水的老婆婆,猶豫著不敢邁步。老婆婆看穿他的心思,和藹地笑著說:“孩子,慢點兒,抓著婆婆的手。”
藍雁行鼓起勇氣踏上木板,腳下晃晃悠悠,老婆婆緊緊攥住他的小手,那雙手粗糙卻有力,傳遞來令人安心的溫度,一步一步護著他到了對岸。
其他孩子也依次小心地從這簡易“橋”上走過,過程中木板偶有晃動,老婆婆便提高音量安撫:“穩住,別慌!”直到最後一個孩子安全抵達,她才拖著麻木冰冷、滿是擦傷的腿,緩緩上岸。
上岸後,老婆婆顧不上自己,又從懷裏掏出用手帕包著的烤土豆,那還是她清晨特意多烤的,想著給孩子們解饞。
土豆雖已不冒熱氣,卻仍散發著暖烘烘的香氣。“快,擦擦雨水,吃點暖暖身子。”她把土豆挨個塞到孩子們手裏,眼神裏滿是心疼。
藍雁行接過土豆,指尖觸碰到老婆婆粗糙卻溫暖的的手,心頭一熱。他想起以往晴天時,老婆婆遞來的美味肉串和土豆片,眼眶不禁泛紅。在這濕冷的雨天,老婆婆的關懷就像一束光,驅散了周身寒意。
雨還淅淅瀝瀝下個不停,風依舊唿嘯著刮過原野,老婆婆站在岸邊,看著孩子們的背影消失在雨幕深處,才放心地轉身,慢慢走進那片朦朧的暮色裏,而這份雨中情誼,已在孩子們心間種下感恩的種子,悄然紮根、發芽。
那一段上學路,因有小夥伴們的陪伴、老婆婆的關心,於藍雁行而言,不再是漫長辛苦的跋涉,而是充滿溫情與驚喜的旅程,即便歲月悠悠流逝,那些畫麵、那些滋味,依舊深深鐫刻在他心底,成為童年迴憶裏永不褪色的珍貴寶藏。
那所小學靜靜坐落在離家五公裏外的地方,在那個質樸的年月,沒有便捷的校車,也鮮少有家長每日接送孩子上下學。
每日清晨,天邊才泛起魚肚白,孩子們便如同歡快的雀兒,一個個自己挎著書包,帶著水壺,三兩成群地踏上那條蜿蜒向遠方的小路。
路上,微風輕拂麵龐,帶著田野間特有的泥土清香與新割稻草的甜香,輕撫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頰。
藍雁行的父母和其他大人一樣,每日都要為了家中生計奔赴工作崗位,忙碌的身影從晨曦微露至暮色沉沉,根本抽不出時間送他上學。
可即便如此,那時的日子,總是透著一種令人心安的平靜與安全。鄰裏之間彼此熟悉,守望相助,路上偶爾碰上,也都是憨厚質樸的笑臉,孩子們結伴而行,倒也沒什麽可擔憂的。
一路上,藍雁行和小夥伴們恰似脫韁的小馬駒,在那條土路上你追我趕、嬉笑打鬧。
有人撿來一根長樹枝,當作寶劍揮舞,嘴裏喊著從說書先生那兒聽來的俠義口號;有人蹦蹦跳跳,專挑路邊草叢裏藏著的彩色石子,比賽誰撿得更漂亮。五公裏的路程,在這般歡聲笑語中,似乎眨眼間就到了盡頭。
而藍雁行心心念念的,是在那條必經之路上,總有一個老婆婆擺著的小攤。那攤子簡單得近乎簡陋,一個老舊的柳條筐,邊緣被磨得光滑發亮,裏麵整整齊齊碼放著鐵簽串起來的各類吃食,小肉串被炭火烤得滋滋冒油,表皮微焦,散發著勾人饞蟲的香氣;蘿卜片切得薄厚均勻,晶瑩剔透,土豆片則帶著質樸的土黃色,每一片都被精心處理過。旁邊,還立著一個八寶粥易拉罐,別看它不起眼,裏麵裝的可是老婆婆秘製的調料,那是用十幾種香料細細研磨、混合著自家釀造的醬油等調配而成,味道濃鬱醇厚,隻需輕輕一蘸,普通的食材便能在舌尖綻出奇妙的滋味。
彼時物價不高,老婆婆的小攤更是實惠得很,五毛錢便能買到兩串美味。
可藍雁行卻隻能眼巴巴望著,隻因爸爸覺得小孩子用不著太多零錢,每周才會給他一元零花錢。
每當小夥伴們興高采烈地湊到攤前,遞上皺巴巴的毛票,接過熱氣騰騰的肉串,大快朵頤時,藍雁行總是默默站在一旁,小手緊攥著書包帶,喉嚨不自覺滾動,眼神裏滿是渴望。
好在老婆婆心善,她總是能敏銳捕捉到藍雁行那渴望又失落的小眼神。
每次瞧見,她都會笑意盈盈地拿起一串土豆片,動作嫻熟地在調料罐裏深深一蘸,確保每一處都裹滿那誘人的醬汁,而後遞到藍雁行跟前,用那略帶滄桑卻無比溫柔的聲音說道:“孩子,吃點兒。”
藍雁行起初還有些靦腆,紅著臉接過,小聲道謝後,才小心翼翼咬上一口,軟糯的土豆與鮮香的調料瞬間在舌尖碰撞,那美妙滋味直鑽心底。
後來,次數多了,他也會笑著和老婆婆嘮嘮家常,講講學校裏的趣事,在老婆婆滿含笑意的注視下,吃完那飽含溫暖的土豆片,再帶著好心情,蹦跳著朝學校奔去。
夏天總是多雨,雨後的路很泥濘。
雨幕仿若天河決堤,豆大的雨點裹挾著千鈞之力,瘋狂砸向大地,天地間瞬間拉起一道白茫茫的水簾,密得叫人窒息。
鄉間那蜿蜒的小道,眨眼間便淪為一片泥沼,泥漿肆意橫流,像是無數雙黏膩的大手,死死拖住孩子們的腳步。每邁一步,鞋底都要在泥窩裏“撲哧”一聲掙紮半晌,才能艱難拔出,濺起的泥點子糊滿了褲腿。
往日那澄澈見底、溫柔流淌的小河,此刻全然沒了往昔的乖巧模樣,恰似一條被徹底激怒、暴跳如雷的蛟龍,渾濁的河水裹挾著斷枝殘葉,洶湧奔騰,水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躥升,不過須臾,便將平日寧靜的上學路吞噬得幹幹淨淨,隻剩湍急水流在肆虐咆哮,泛起層層白沫,拍打著兩岸,濺起老高的水花,發出令人膽寒的轟響。
路旁的草叢早已被雨水砸得伏地不起,平日裏招搖的狗尾巴草此刻濕漉漉地纏成一團,毫無生氣;田邊的樹木也被狂風裹挾著暴雨肆意抽打,枝葉狂舞,發出痛苦的“沙沙”哀號,時不時有枯枝被風掰斷,“哢嚓”一聲墜入泥淖之中。天空陰沉沉得仿若一塊巨大的鉛板,沉甸甸地壓在頭頂,壓得人心裏直發慌,厚重的烏雲如墨般翻滾湧動,好似下一秒就要把這世間徹底吞沒。
藍雁行和小夥伴們在這暴虐的雨幕下,各自撐著家裏那打著補丁、顏色褪盡的舊雨傘,瑟瑟發抖地在泥濘中跋涉。
狂風不時猛撲過來,拽著雨傘左搖右晃,似要將這單薄的“庇護所”連根拔起,大家隻能弓著身子,費力穩住腳步,相互依偎著朝學校挪去。
“走,咱爬圍牆去!”一個高個子男孩把雨傘一收,咬咬牙喊道。眾人紛紛響應,簇擁到學校側邊那堵斑駁破舊的圍牆下。圍牆在雨水中濕漉漉的,長滿青苔,看著就滑不留手。雨水順著牆麵瀑布般傾瀉而下,在牆根處積起深深水窪,濺起層層水花。
藍雁行心裏犯起了嘀咕,可瞧見夥伴們一個個摩拳擦掌,不甘示弱的模樣,也硬著頭皮往上爬。
他雙手摳住牆縫,腳尖努力尋找著凸起的磚石借力,雨水順著手臂灌進袖管,涼颼颼的。好不容易爬了一半,腳底突然一滑,身體瞬間失去平衡,嚇得他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千鈞一發之際,旁邊的小夥伴眼疾手快,一把拽住他的胳膊,這才穩住身形。“小心點!”大家齊聲唿喊,聲音在雨幕裏打著顫,卻透著濃濃的關切。
等孩子們七扭八歪翻過圍牆,站在校門口,難題又接踵而至——放學了,這洶湧的河水依舊橫在歸途上。
正當大家望著河水麵露難色、不知所措之時,老婆婆熟悉的身影出現在了河邊。原來,老婆婆惦記著孩子們,披著蓑衣、趿拉著草鞋,深一腳淺一腳地在雨中忙活了許久,先是去尋來幾塊厚實的木板,又費力地搬來幾塊大石頭,此時正挽著褲腿站在及膝的水裏,雨水順著蓑衣滑落,她的臉上卻滿是堅定。
“孩子們,別怕,婆婆來搭個‘橋’,送你們過去!”老婆婆高聲喊道,聲音被風雨裹挾著,卻穩穩地落入孩子們耳中,驅散了些許恐懼。
隻見她先把大石頭一塊塊穩穩地在河中墊好,當作橋墩,每放一塊,都要拿手去仔細扶正、夯實,而後將木板艱難地架在石頭上,木板在水流衝擊下搖搖晃晃,她便用身體死死抵住一端,招手讓孩子們過來。
藍雁行看著在水裏飄搖的“橋”,又看向滿臉雨水與泥水的老婆婆,猶豫著不敢邁步。老婆婆看穿他的心思,和藹地笑著說:“孩子,慢點兒,抓著婆婆的手。”
藍雁行鼓起勇氣踏上木板,腳下晃晃悠悠,老婆婆緊緊攥住他的小手,那雙手粗糙卻有力,傳遞來令人安心的溫度,一步一步護著他到了對岸。
其他孩子也依次小心地從這簡易“橋”上走過,過程中木板偶有晃動,老婆婆便提高音量安撫:“穩住,別慌!”直到最後一個孩子安全抵達,她才拖著麻木冰冷、滿是擦傷的腿,緩緩上岸。
上岸後,老婆婆顧不上自己,又從懷裏掏出用手帕包著的烤土豆,那還是她清晨特意多烤的,想著給孩子們解饞。
土豆雖已不冒熱氣,卻仍散發著暖烘烘的香氣。“快,擦擦雨水,吃點暖暖身子。”她把土豆挨個塞到孩子們手裏,眼神裏滿是心疼。
藍雁行接過土豆,指尖觸碰到老婆婆粗糙卻溫暖的的手,心頭一熱。他想起以往晴天時,老婆婆遞來的美味肉串和土豆片,眼眶不禁泛紅。在這濕冷的雨天,老婆婆的關懷就像一束光,驅散了周身寒意。
雨還淅淅瀝瀝下個不停,風依舊唿嘯著刮過原野,老婆婆站在岸邊,看著孩子們的背影消失在雨幕深處,才放心地轉身,慢慢走進那片朦朧的暮色裏,而這份雨中情誼,已在孩子們心間種下感恩的種子,悄然紮根、發芽。
那一段上學路,因有小夥伴們的陪伴、老婆婆的關心,於藍雁行而言,不再是漫長辛苦的跋涉,而是充滿溫情與驚喜的旅程,即便歲月悠悠流逝,那些畫麵、那些滋味,依舊深深鐫刻在他心底,成為童年迴憶裏永不褪色的珍貴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