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說石佬千方百計為棗花牽線搭橋,說成了親事;翠靈和孫子在南張鎮開起醫館;後來張煜辭官迴家;一年後張桓與棗花喜結連理,全家團聚,熱熱火火過起了日子。


    單說高翠蘭送走竇棗花之後,拒絕了翠靈、棗花一家人的邀請,獨自留在賈善人家,舍不得丟掉自己經營的飯鋪。可心中又是一場空落落,感覺十分寂寞。


    石佬也為她的處境發愁,經常來看望,問她有什麽打算。高翠蘭心裏亂的很,她知道無論如何不能再迴紫茵觀了,去福陵山還不如暫時住在這裏。便對石佬道:“先在這住吧,有賈善人一家照顧著,反正在哪裏都是打發日子。”石佬也無話可講。


    這一天,高翠蘭正在收拾東西,忽然見到一個前來化緣的和尚。心中有些詫異,問道:“你怎敢穿這身僧服來化緣?”那和尚道:“阿彌陀佛。這位施主不知,佛法無邊,這場會昌法難終結了,那個要滅佛的皇上已被送往西天。弟子們已重返寺廟,都有歸宿了。”高翠蘭才知道沙門又得到安生。她打發了和尚,便上山去與石佬商量,想到清涼山去看看。


    石佬能猜透高翠蘭的心思:她本來是個有夫之婦,口中不說,其實對豬八戒還存在念想。無論去道觀,還是進寺院,都不是真正修煉,而是圖個清靜,打發日子罷了。心裏總在盼望著有朝一日夫妻能夠團圓呢。可這樣的事情石佬怎能幫上忙,隻能隨她的便了。


    高翠蘭終究辭別了賈善人,去了清涼山天恩寺。寺中的沙尼看到“妙靈”師父迴來了,像迎接親人一般把她請到了住持麵前。住持忙站起施禮,道:“我佛慈悲,妙靈師父終究迴來了,老衲正叫弟子們打聽呢。”


    妙靈還了禮,道:“勞住持費心。弟子久居寺中,知道大劫已過,怎能不迴?”住持讓了坐,道:“迴來就好,天恩寺又有重振之日了。”妙靈問道:“沒想到這場災難來勢洶洶,本以為佛門永無出頭之日了,可霎時間卻煙消雲散。不知何故?”住持道:“老衲也這樣想過。本來出家人不問俗事,可是被攆出廟門,一時間也成了俗人。武宗皇帝要滅佛,明著說是因為崇佛造成國力衰退,可老衲卻聽說是為了皇位之爭,才有了這場會昌法難。”妙靈道:“皇位之爭,與佛門何幹。卻叫我們這些人遭罪?”


    住持小心地道:“武宗要滅佛,實際上是與當今皇帝有關。當今宣宗皇帝是武宗皇帝的皇叔,其實也是皇位的競爭對手。武宗即位後,便想要鏟除這個心腹之患。他打聽到皇叔從宮中逃出後,隱入佛門,當了和尚。所以滅佛,就是為了追殺他這個皇叔,毀滅他的棲身之所。他們之間的明爭暗鬥,卻遭致沙門前所未有的一場劫難。”


    妙靈道:“阿彌陀佛,可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住持道:“滅即是生,生即是滅,世事輪迴無常。滅佛的皇帝自己倒先走了,參禪拜佛的皇叔卻成了當今皇上。”


    她看了眾尼一眼,連忙轉了話題:“這事不提了,老衲也是道聽途說,不可全信。出家之人,當以弘揚佛法為本,不可計較得失。老衲剛才說的,全當是閑話聽了吧,不可再傳。”她又對高翠蘭道:“不過,妙靈師父,你還不知道,這次劫難,寺裏也有兩位師父沒有躲過,她們年齡也大些,一個在路上圓寂;一個不願意離開,在廟內歸寂了。”眾尼聽了,便默默地誦起經來。


    高翠蘭對天恩寺還是有感情的,不要說這座寺廟專門為她所建,就憑自己在這裏住了那麽長時間,也有一種“家”的感覺。看到原來的沙尼大都迴到寺中,心中自然輕鬆一些。有空便聚在一起,各自講起離開天恩寺的經曆。酸辣苦甜,悲歡離合,一年多的時間,居然演繹出多少故事來。高翠蘭聽了,甚有感悟,一時間忘記苦惱,重新過起了寺廟日子。


    石佬也前來看過高翠蘭,見她心情好了,也放下心來。便去與悟真等仙家交往,雲遊四方,想長長見識,學些神仙的本事。


    光陰荏苒,轉眼又是一個多世紀過去了,大唐早已不複存在。到了五代十國,戰亂頻仍,經濟崩潰,民不聊生。佛界又一次遭到危機。史稱後周的第二代皇帝世宗柴榮剛剛登上皇位,便大規模抑製佛教。顯德二年,頒布法令,各道、州、府、縣,除少數有“敕額”者,可繼續保留寺院外,其餘一律停廢,並勒令僧民全部還俗。天恩寺雖然是武則天敕建,但是則天皇帝去世後,就受到詆毀。唐武宗時代天恩寺就沒能免去那次會昌法難,何況與後周已毫無瓜葛,怎能得到當朝的“敕免”?


    高翠蘭是唯一經曆兩場法難的沙尼,她聽到消息後,便勸寺裏的沙尼早作準備,尋找出路。自己也悄悄下山,買兩件俗家人衣服換了,離開了天恩寺。


    她首先來到高老莊,在爹娘的墳前燒了紙錢。她之所以與竇棗花分別後,第二次選擇來清涼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離她的父母近,有時間還可以下山來燒個紙。她還不止一次去過高老莊,找姓高的住戶,給人家一些銀兩,叫他們幫忙每年給老墳添些土,所以保存了下來。她這次看到父母的墓碑,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知何時還能迴來再拜爹娘,不由得大哭一場。


    高翠蘭在寺中是不講究年月的,她最怕人家算計她的年齡。竟不知道已經過了一百多年,在她的印象中,如同一場夢,瞬間而過。她心中還掛念著竇棗花和翠靈,準備先到那裏去看看,然後再去找石佬,反正也順路。


    走了兩三天,好不容易來到南張鎮。一打聽張煜、張桓的名字,這裏的人不是搖頭,就說不知道。高翠蘭有些懵了,這才想到:“自己真是與世隔絕了,廟裏的住持都換了幾茬,難道竇棗花------?”她不敢再想下去。隻得又找個年齡大的問:“這鎮上有個開醫館的張桓,現在還在嗎?”那老人道:“醫館倒是有一個。可你問什麽張桓,沒聽說過。”高翠蘭又問:“那家醫館姓張嗎?”老人道:“對,姓張,這一帶出名的張郎中。要不,你到醫館去問問?”便給高翠蘭指了路徑。


    高翠蘭來到張家醫館,進了大院,看到堂屋裏坐著一位白胡子郎中正在給病人把脈,便走了過去。那郎中以為她也是來看病的,招唿讓她坐下等候。


    直到給那人看好病,拿好藥,送那位走了。才對高翠蘭道:“你怎麽了?過來看看。”高翠蘭道:“這位郎中,我不是看病。是向你打聽個人?”郎中道:“噢——你說,打聽誰?”高翠蘭道:“有個叫張桓的,不知您認識嗎?”那郎中覺得奇怪,問道:“你怎麽知道這個人?”高翠蘭道:“既然找他,是親戚。”那郎中懷疑道:“是親戚,什麽親戚?”高翠蘭隻得道:“我和他家夫人是姊妹,來就是想看看她。”


    那郎中驚呆了,道:“這位姑娘,你真的病了。還是讓我給你把把脈吧?”高翠蘭推脫道:“我有什麽病?”那郎中道:“你要是真的沒病,那就是說錯了人。我再問你一遍,你要找的人名字到底叫啥?”高翠蘭道:“我要找的人叫張桓,他的夫人姓竇,叫竇棗花,怎麽能錯呢?”


    這迴郎中聽得清楚,他上下打量著高翠蘭。兩手發抖,口中喃喃道:“不可能,這不可能。難道大白天見鬼了?”高翠蘭聽不見他嘟囔什麽,但看他的眼神不對。問道:“怎麽,打聽個人這麽難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也就算了。”


    那郎中見高翠蘭急了,道:“不是難,我聽你問得玄乎,不知道怎樣迴答你了。”高翠蘭不解道:“怎麽叫問的玄乎?”那郎中道:“實話跟你說吧,你問的這兩個人,確實有的。一個是我爺爺,一個是我奶奶。可是,我奶奶在我二十多歲時就去世了,她去世的時候,整整八十歲。今年我也八十歲了,算起來她老人家已經入土五、六十年了。加起來兩個六十年,你說和我奶奶是姊妹,豈不玄乎嗎?”


    高翠蘭這才心頭一震:隻以為與棗花分別幾十年是有的,沒想到這麽久了,問得實在唐突。連忙告辭道:“打擾了。確實問錯人,對不起。”說著,急忙走了出來。


    高翠蘭離開醫館,腦子裏總是浮現竇棗花的影子,埋怨自己不計時日,竟然鬧出大笑話。感歎人生苦短,如同過眼雲煙。又想到自己雖是個長命的,卻也一眨眼過了幾百年,舉目無親,居無定所,又當如何?


    想到自己的歸宿,不由得罵起豬天蓬來:你既然有意叫我等著,幾百年了,不見人影,連個信兒也沒有。弄得我人不人、鬼不鬼,躲躲藏藏,畏畏縮縮,在這世上丟人現眼,何時是個出頭之日?


    高翠蘭一路隻顧想著、狠著、罵著,突然看到太陽快要落山,也不知道走到了哪裏?肚子裏也鬧起饑荒,不由得心中著急。四處看了看,西邊不遠處有一個村莊,再也不敢怠慢,趕緊奔了過去。


    來到村東頭,見到一個白發蒼蒼,銀須飄然的檢柴老人,便上前打聽,問這裏離寄雲山還有多遠,怎麽走?那老人道:“不遠了,還有二十裏。”高翠蘭感到詫異,他本來知道南張鎮離寄雲山不遠,也就是二、三十裏的路程。怎麽走了半天,還有二十裏?肯定是自己走錯了方向。於是道:“天色晚了,不好趕路。請問老人家,你們這裏能找到客棧嗎?”老人搖頭道:“客棧?這是個小村莊,沒有客棧。”


    高翠蘭正要求他借宿,隻聽那老人又道:“你可能沒有來過?我們這個莊,叫靈奶奶廟,廟就在莊西邊,裏麵敬的是靈奶奶。無論你有什麽病、什麽災,隻要到靈奶奶廟去求她,她就能幫忙,這一帶誰不知道靈奶奶廟?”


    高翠蘭看老人背著柴走了,便跟在他後麵,問道:“老人家,你說的靈奶奶廟,可以住一宿嗎?”老人道:“奶奶廟、奶奶廟,住的就是個女神仙。你去吧,會收留你的。”


    高翠蘭覺得奇怪,問道:“您是說靈奶奶會收留我?難道——她是個活神仙?”那老人道:“別問那麽多,去了你就知道了。”高翠蘭不好再問,隻得跟著老人後麵,向莊裏走去。


    村莊不大,中間一條路,兩邊有幾十間房子。老人沒走多遠,大概是來到自家門口,便停了下來,他見高翠蘭還跟在身邊,轉頭問道:“看樣子你是迷路了,不是來拜靈奶奶的?”高翠蘭道:“對對,是迷了路,正愁沒辦法呢。”


    老人推開門,把柴草放在一邊。對高翠蘭道:“我跟你說了,靈奶奶廟可以住,怎麽不去呀。你是渴了還是餓了?”高翠蘭道:“老人家真會猜,走了一天路,滴水沒進。能討碗水喝嗎?”老人道:“進來吧、進來吧,我這裏燒的有水。”


    高翠蘭進了門,這是進門通道和廚房連在一起的兩間茅草房,裏麵有鍋灶、柴堆、水缸、雜物,顯得有些淩亂。老人順手從門旁抓個凳子讓她坐下,然後從案板上拿起一個瓦壺,倒了一碗水,遞給高翠蘭道:“還有點溫乎,你先喝著,我燒火給你餾饅頭。”高翠蘭接過碗,問道:“怎麽,就你一個人住這裏?”


    老人歎口氣:“老伴去年走了,現在什麽都得靠自己。”說著,打開鍋蓋,添上水,加了篦子,從案板上的饃筐裏拿了幾個饅頭、一碗剩菜放進去。蓋上鍋蓋,便去鍋門口準備燒火。高翠蘭一口氣喝了水,放下碗,忙走過來道:“我來燒火。”


    老人用竹筒裏的火門子點著柴草,高翠蘭邊燒火,邊問老人:“您這麽大年紀,怎麽沒跟兒女住在一起?”老人走過去,從案板下麵撈出一個石蒜臼子,舀水刷著,迴答道:“是有個兒子,現在一大家子人哪。加上我,我們可是五世同堂。”高翠蘭道:“五世同堂,那你老人家高壽?”老人道:“過年就九十三了。”


    高翠蘭誇讚道:“你這麽大年紀,還能照顧自己。”老人道:“就是覺得腿腳靈便,也想圖個清靜,才單獨住這裏的。他們都住在西莊。不過,兒子一家人都孝順,這饅頭都是他們送過來的。”高翠蘭道:“你們一家人,怎麽會住兩個村莊?”老人道:“說來話就長了,這跟靈奶奶廟有關。”


    高翠蘭正想打聽靈奶奶廟是怎麽迴事呢,乘機道:“你們住這裏,還跟奶奶廟有關係?”


    老人從牆上掛著的一大串蒜結中揪下幾個蒜頭,找個木墩坐了,剝著蒜道:“那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我們這一帶鬧了瘟疫,染得多少人臥床不起。村裏人到處找郎中,沒想到郎中也染上這種病。真是走投無路,隻能眼睜睜等死。不到兩天,村裏就死了好多人。當時哪裏去置辦那麽多棺材,隻能用蘆席裹上,抬出去埋了。沒想到就在現在靈奶奶廟那個地方,十幾個抬屍的人遇見一位白發婆婆,被她攔下了。問怎麽死了那麽多人?大家就把這種郎中治不了的病情說了。這位婆婆讓他們打開席子,她上前看了看,用手在死者的口鼻處使了什麽法術,煽了幾下,沒想到那些死了的人睜開了眼,被她救活了。”


    高翠蘭聽得仔細,道:“遇見活神仙了?”老人道:“是呀,大家哪見過這樣的事情?一起跪在這位婆子的麵前,求她道,‘你是天上下來的活神仙吧?快救救他們,救救我們莊裏的人吧。’那婆婆便把抬來的幾個人全救活了。大家還要她去救村裏的人,可是,她卻為難了。”


    高翠蘭道:“既然有這個本事,還為難什麽?”老人道:“凡人怎知天宮的事呀。她自言自語一句,‘我能救了他們,可是誰能救我呀’?”高翠蘭道:“神仙也有難處嗎?”老人道:“看樣子她是遇到難處。但還是去了村裏,救了那些得病的人。臨走時還交代,這件事不要張揚。還讓人去南張鎮醫館,去買些預防邪疫的草藥,熬成湯,讓鄰近村莊的人都喝些,以後就不會得這種病了。”


    聽老人提起南張鎮,高翠蘭心裏有了底,知道肯定是翠靈救了他們。於是刨根問底:“這個婆婆後來去哪裏了,你知道嗎?”老人笑了,道:“我哪知道呀?這件事還是小時候聽爺爺說的。那神仙婆婆交代完,自己就轉身不見了。這一帶七村八寨的人都感恩,說是神仙顯靈,救了咱們一方百姓。於是籌錢,在這裏建了一座廟。我爺爺說,神仙靈,就叫靈奶奶廟。廟建成後,我爺爺和莊裏的幾戶人家就自願搬到這裏,成了守廟人。後來,就把遇見靈奶奶的這一天——三月十五作為祭拜日,現在形成廟會,每到這一天,來這裏的人成千上萬,可熱鬧了。”


    高翠蘭問道:“您說靈奶奶,現在還靈嗎?”老人道:“靈。無論有什麽病、什麽災,隻要去求她,一般就能好了。”高翠蘭道:“那就好,我晚上就住那裏,也順便拜拜她。”


    高翠蘭吃了兩個饅頭沾蒜泥,要給銀子,老人哪肯收?他又到後麵住的房子裏給高翠蘭拿了一領席,一床被子過來,交給高翠蘭道:“那旁邊就有看廟的,莊裏都是好人,放心去住吧。”


    奶奶廟離老人家住處不遠,地基明顯墊高,像是建在一個高台上。坐北朝南,沒有院子,隻是獨立的三間廟。雖然不是很高大,但是建築十分精細。磚木結構,雕梁畫棟,紅漆大門,門兩旁立有石鼓,兩麵牆上各有一扇六角形木雕窗戶。廟門前擺放著一個特別大的長型香爐,可能就是為廟會進香的人準備的。


    高翠蘭走進大殿,隻見堂內帷幕重重,香案後麵塑有靈奶奶雕像,足踏蓮花,素衣寬帶,白發蒼蒼,麵容慈祥。


    這時候,天色已經暗了下來,高翠蘭忙放下行李,仔細看了看,果然有見到翠靈的感覺。不由得脫口道:“翠靈姐姐,神仙姐姐,真是你嗎?落難的翠蘭來看你了,求你多多保佑。”說著,雙手合十,想起往事,百感交集,不由得流下了眼淚。


    站在那裏,傷心了看了一會兒,見沒有什麽動靜,便拱手作揖行了禮,然後轉身將行李打開,把席子鋪在地上,打開被子,口中禱告道:“管你答理不答理,也得陪你一個晚上了。你現在是廟裏的神仙,不好現身,你要是真靈的話,咱們夢裏相聚吧。”


    高翠蘭這兩天走得太累,一路也傷心,覺得又困又乏。這時天色已經黑了下來,於是走過去關上廟門,便裹起被子躺下了。正是:


    寺中一住幾百年 朝代更迭世道變


    平安從來不長遠 不知何處度法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塵緣丨豬八戒與高翠蘭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煮笑堂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煮笑堂主並收藏塵緣丨豬八戒與高翠蘭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