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石佬廟中知真情 張山翠靈遭厄運
塵緣丨豬八戒與高翠蘭的故事 作者:煮笑堂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高翠蘭聽說張山的孫子去了石仙廟,高興地道:“他們的孫子能去廟裏上香,看來年齡不小了?”石佬道:“今年二十歲了。”高翠蘭道:“您知道這麽清楚?”石佬歎了口氣道:“唉,翠靈的婚姻不幸呐!”高翠蘭吃驚地道:“怎麽了?”石佬便把昨天翠靈的孫兒說出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講了出來。
原來翠靈同張山婚三年後得一子,取名張煜。張煜七歲那年,母親翠靈突得一病,臥床不起,茶水不進,找遍了當地的郎中,也瞧不出是什麽病症來。一直捱到第七天,才睜開眼對張山道:“不要找郎中了,我現在被壓在王母山下,誰也救不了我。帶好煜煜,別忘了石佬爺對你的恩德。”說罷便撒手人寰了。
張山痛苦欲絕,料理了後事,終身未娶。把心思放在培養兒子身上,張桓後來也考取了功名。由於張山父子不善交結權貴,隻能在邊遠地區當個縣官而已。張山等兒子離開後,自感孤獨,終日思念妻子,積鬱成疾,不到六十歲也追妻子而去。
張煜在家守孝三年,剛在蘇北任縣令不久,不知道得罪了哪位官爺,又被貶到嶺南梅山任縣丞。他看到當時官場腐敗,江河日下。兒子漸漸長大,雖然飽讀詩書,也沒讓他去考取功名,而是從朝廷貶到嶺南的官員中找了些醫學書籍,讓他學習醫道。
張煜雖然遠在外地為官,多年未能迴鄉,但時刻懷念葬在故裏的父母,更沒有忘記父母臨終的囑托。看兒子已經長大成人,這一天,夫妻倆把兒子張桓叫到麵前,問道:“桓兒,你還記得咱們的家鄉嗎?”張桓道:“老家怎麽會忘哪?我做夢都去了老家。”張煜聽兒子的話講的懇切,便放下心來。又問:“想迴老家嗎?”張桓道:“想啊。怎麽,咱們要迴老家了嗎?”張煜道:“不是咱們,我問的是你?”
張桓瞪大了眼睛,不解地道:“我?”張煜道:“對,你願不願意迴老家一趟?”張桓看了看爹媽道:“有什麽願不願意的?要我說,爹,咱們都該迴去了。你還想在這個位置上幹下去,受不完的窩囊氣!”
張煜道:“身為朝廷命官,應當以四海為家。身居其位,總想為百姓做點事兒。現在還不到告老還鄉的時候,豈能說走就走。官場自來險惡,難以預料。爹爹既然走了這條路,也還得再幹幾年。即便迴家種田,也得從頭學起,何以能養家糊口?爹爹雖然被貶,這算不得什麽,比起那些大官來,像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劉長卿、都曾貶到嶺南。那才是大起大落,他們一樣要麵對,不也一個一個挺過來了嗎?當官者要問心無愧,不能隻想升官發財。至於命運如何,天下人都一樣,那是身不由己的。”
見兒子沒吭聲,張煜又道:“張桓哪,你現在長大了,爹不讓你走當官這條路,你埋怨爹嗎?”張桓道:“兒子隻是擔心爹,怎麽會埋怨爹呢?”張煜道:“不埋怨就好,也不要擔心爹。大丈夫活在世上,不能隻斤斤計較,多愁善感,而是要心胸寬敞,隨遇而安。”張桓道:“孩兒知道了。”
張煜又問:“我讓你鑽研些醫術,你用心學嗎?”張桓道:“您交給我的那些書,孩兒都讀懂了。我覺得學醫挺有意思,孩兒還拜了席郎中為師呢。”張煜道:“好,這席郎中也算當地的名醫,你跟他能學到些東西。”張桓道:“不過,我越學越覺得醫學深奧,在席郎中那裏,我看他常見的病還能處理,一旦遇到疑難雜症,也是沒有辦法。”
張煜會意道:“能看到這些,說明你用心了。醫學不但深奧,而且關乎人的性命。叫我說,當個郎中不比當官容易。案子判錯了,會害及無辜,病症斷錯了,照樣會出人命。真正的好郎中一生能救多少個性命,減少多少人的痛苦呀。”張桓看著父親嚴肅的臉,聽到這些意味深長的話,忙道:“爹,我一定要做個好郎中,你就放心吧。”張煜會心的點點頭。
張桓的母親坐在一旁,聽到兒子立誌學醫,心中自然高興。這時便問張煜:“你是叫他學醫,還是叫他迴老家?”張煜道:“學醫是學醫,老家還是要迴的。”張夫人道:“我覺得桓兒還小,要不再等兩年------”張煜道:“再等兩年?這可是我的一塊心病呀!”
張桓喊道:“娘,我都二十歲了,您覺得我還小嗎?”張煜看著夫人道:“咱們這次離別家鄉,已經整整十三年了,母親去世的時候,我才七歲;咱父親去世的時候,張桓才七歲。都是‘七’,可是,咱們再想看看他們,哪怕到墳上燒個紙錢,卻是山隔水阻,遙遙無‘期’呀!”
張夫人見官人又要悲傷,忙道:“既然兒子願意去,你安排他去就是。這樣吧,我帶他一塊迴去?”張桓道:“娘,你總是不放心我。”夫人道:“不是不放心,你自己從沒出過遠門。”張桓道:“我哪裏不能去,都是您總不讓我出門!”張夫人還要嘮叨,張煜攔住道:“好了,孩子大了,你也別想那麽多。得讓他自己闖闖世麵了,總不能老是不放手呀!”
張桓也幫襯道:“爹說得對,我早想迴老家。十多年了,咱們越走越遠。家中連個給爺爺奶奶燒紙的也沒有,咱不想念他們,他們可惦念著咱們哪。”
一句話,說得張煜兩口子百感交集,眼淚都流了出來。張桓一看爹娘哭了,忙解釋道:“爹,娘,我說得過分了,你們別傷心,我知道家裏還安排族人燒紙看墳呢。”張煜道:“行孝是別人代替不了的,再說了,十多年了,他們現在怎麽樣也說不清楚。所以,我最近老睡不好覺,一閉眼覺得你爺爺奶奶來了。”張桓道:“你是思念父母心切。等我迴去,把墓重新修好,多燒些紙錢,多守他們幾天,你們就放心了。”
張煜見兒子已經懂事,心裏也踏實許多。便對夫人道:“孩子長大了,就是不一樣。你也不用擔心他,讓他自個兒迴去一趟吧,你跟著反而是累贅。”張夫人道:“看你說的,叫他一個人去呀?”張煜道:“怕他一個人孤單,那就讓管家管興跟他一塊去。”
張桓道:“您叫管伯走了,連侍奉你們的人也沒有了。還是我自己去吧?”張煜道:“路程太遠,你也沒有出過遠門,說實話,我也有些擔心。不過,管興懂得些世道,你們一塊去,我和你娘心裏就踏實多了。”張桓知道父親已經安排妥當,也不再說什麽了。
張煜又囑咐張桓:“我還有一件心事,你奶奶去世的時候,我還能記得,她是得了一種莫名其妙的病,一連昏迷了七天,不能言語,臨終前卻對你爺爺講了一句話,說她‘被壓在王母山下了’,一直是一個謎。你爺爺後來也曾帶著我到處打聽,可始終沒能找到王母山的下落。你這次迴去,山高水遠,也順便打聽打聽,哪裏有叫王母山的,如果能找到,你要好好去祭悼一番!”張桓道:“孩兒明白。”
張煜歎口氣道:“唉,你奶奶死的不明不白,你爺爺也是為了她,朝思暮想,積憂成疾,才早年去世的。”張桓道:“這事孩兒知道。我還聽您說過,奶奶活著的時候,還會給人治病呢,她沒有留下過藥方嗎?”張煜道:“人家都說你奶奶是個奇人,她平常是不給人家看病的,所謂治病,都是那些郎中治不好的,比如孕婦難產的,她救了不少;還有溺水死了的孩子,被她遇到,也給救活了;後來那些得了絕症坐床不起的,慕名找到她,她也能手到病除。”
張桓聽得津津有味,不禁讚道:“原來我奶奶這麽有本事,這可是起死迴生之術。”張夫人也道:“是呀,我雖然沒見過你奶奶,可聽說好多人都叫她‘靈仙姑’呐!”
張煜站了起來,又歎氣道:“可惜她剛出名不久,自己卻得了不治之症。”張桓想了想,對父親道:“爹,我一定要找到王母山,探個究竟!”張煜道:“能找到當然是好,也了卻了你爺爺的一個心願。”便吩咐夫人給兒子打點行李。
張煜又想起一件事,轉過身來對兒子道:“對了,你爺爺還告訴過我,說有個叫石佬的,是咱家的救命恩人,可一直找不到他。不知道他是人還是仙?你爺爺任應山縣令時,曾為他建一座廟。那幾年在老家為你爺爺守孝,我每年都帶你去上過香,你可記得了?”
張桓問道:“是不是在一座山上?”張煜道:“對,那座山叫寄雲山,離咱老家二、三十裏。我每次去,都沒見到過真人,隻是有座石頭像。可你爺爺對他這麽尊重,說明對咱家恩情天高地厚。你這次迴去,一定要到廟上拜謁他老人家。”張桓道:“咱家的恩人,我一定會去。”
一切安排妥當,第二天張桓便跟著管家上了路。
嶺南離山西交城近兩千裏的路程,且不講山高水險,路途艱難,隻說張桓主仆二人曉行夜宿,遇水搭船,少不了繞路耽擱,一連走了兩個多月,方來到應山地界。張桓給管興商議:“既然來到應山縣,咱們打聽一下寄雲山的路徑,先去石佬爺廟上香吧?”管興答應,問了路,便奔石仙廟而來。
管興老早準備好香燭、供品,第二天一大早就來到寄雲山下,找到上山的路,來到石仙廟前。張桓已經記起兒時來過的光景,廟宇尚在,可有些破爛不堪了。
張桓感歎一番,便推開廟門,走進殿內。他記得原來有個看廟的老人,迎接香客的,現在也不見了。隻好叫管興將供果擺上香案,點上了香燭,張桓理了理衣服,行了三叩九拜大禮,然後跪在香案前祭悼道:“晚輩張桓,因居家離此遙遠,沒能及時前來給您老人家燒香叩頭,請您老人家恕罪!”
卻說石佬此時正在自己神位上,聽到這位香客說話有些外地口音,覺得奇怪。仔細看了看,隻見來人是個年輕後生,長得一表人才。後麵還跪著一個年紀大的,像是個仆人。那個自稱叫張桓的念禱罷,行了大禮,仆人也連連磕頭。石佬心中暗想:“常言道,一方神靈保一方平安。這個外地娃兒卻對我如此虔誠,怕是拜錯廟了吧?”更引起他的注意。
張桓行完大禮,仍然跪在地上,繼續念禱:“石佬爺,您救過我爺爺奶奶的命,就是我們全家的恩人,我們世世代代都不會忘記您。”說罷,又磕起頭來。
石佬聽到這兒,尋思:“看來不是平白無故來燒香的,原來我救過他爺爺奶奶的命,這會是誰呢?”
正在猜測,又聽張桓道:“晚輩還有個心願,我父親為官清正廉潔,卻被奸人嫉妒陷害,越貶越遠。求石佬爺保佑我父母平安,早日能迴到家鄉,也好給您老人家修廟上香!”
石佬聽到“修廟”二字,又聯想到他姓張,眼前立即浮現出張山和翠靈的形象來。他這時竟然不顧自己的身份,脫口問道:“這位後生,你是張山的後人嗎?”
這一問不要緊,把張桓、管興嚇了一跳。不過張桓聽到問的是爺爺的名字,立即鎮定下來,拜問道:“是石佬爺顯靈了嗎?”石佬忙應道:“你們不用怕,我不是顯靈,老朽還沒死哪,我正是石佬爺。”
二人還是有些吃驚。張桓忙磕頭賠禮:“後輩不知石佬爺是長壽星,出言冒犯了。在下正是張山的孫子,名叫張桓。”石佬高興道:“好好好,張山、翠靈有後了。自打聽說你爺爺調任之後,再也沒有個信兒。我也盼著他們的消息。你爺爺奶奶現在如何,你們從哪裏來?快講來聽聽。”
張桓便把奶奶、爺爺先後去世,目前家中情況,以及父母叫他迴來祭拜的事情一一說了一遍。石佬感歎道:“你父親是個孝子,沒有忘記你爺爺奶奶的養育之恩。”接著問道:“這麽說,你奶奶和爺爺一起生活不到十年,你奶奶就去世了?”張桓道:“正是。”
石佬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難過,脫口道:“想不到,還是出了事情。”張桓不知道石佬的意思,忙問道:“石佬爺,您是說我奶奶-----?”
石佬問道:“張桓,知道你奶奶是怎麽死的嗎?”張桓道:“聽父親說,得了病就不能言語,郎中也沒辦法,臥床七天,便去世了。”石佬又問道:“郎中治不了,得了病就不能說話?”張桓道:“是的。”石佬道:“這不是病呀,恐怕其中有緣故。”
張桓聽石佬說的有些蹊蹺,猛然想起了父親囑咐的話,對石佬道:“你說的對,我奶奶其實沒有病。臨終前終於講一句話,說被壓在王母山下了。”
石佬一愣,忙問:“什麽,被壓在王母山下了?”張桓道:“是,她臨終前是這樣說的。所以我這次來,父親還特別囑咐,要著意打聽王母山的下落,叫我去祭祀呢。我和管伯一路問來,也沒問到哪裏有叫王母山的。”
石佬這時心中已經明白,還是王母娘娘害死了翠靈。可這事沒法給這小孩子講,隻氣的渾身顫抖,來迴走動。
這時張桓卻問:“石佬爺,你是活神仙,應該知道王母山在哪兒吧?”石佬隻得應付:“好了,你也不用打聽什麽‘王母山’,這王母山在三界之外,你哪裏尋得到?”張桓聽石佬這麽一說,哪裏還敢再問?
石佬見二人一直跪在地上,道:“你們遠道而來,別老是跪著,起來吧。”張桓道:“晚輩是專門來拜謁姥爺的,豈有不跪之禮?”
石佬聽他說話有涵養,問道:“你今年多大了?”張桓道:“二十歲了。”石佬道:“你是官家子弟,也該考取個功名了?”張桓道:“晚輩雖然從小學些詩書,可家父不想讓我再走仕途。晚輩對官場也無興趣,正在學習醫術,想迴鄉做個郎中。”石佬道:“人各有誌,不可勉強。學醫也好,迴鄉當個響當當的郎中,也不辱沒你張家的門庭。”張桓道:“這次迴來,沒想到真正見到了佬爺,今後還要靠您老人家保佑父母平安,多多指點晚輩成才!”
石佬本來是個喜歡戴高帽的,心中自然高興。對張桓道:“你是張山的孫子,那張山是被我救下的。我既能救你的爺爺,自然也要保佑他的子孫。”張桓道:“謝謝姥爺!”石佬道:“別說謝。要說謝,姥爺我當謝謝你爺爺哩。要不是他給我建了這座廟,我還在四處遊蕩哪,你們哪裏找我?”
張桓哪知道石佬的根底,不明不白地問道:“怎麽,姥爺原來沒有住的地方?”石佬聽他問得唐突,知道自己說漏了底。忙轉彎道:“大丈夫生在天地之間,山川河流處處美景,哪裏不是落腳之處?姥爺我是個自在神仙,本來喜歡到處溜達,可這話又說迴來了,要不是你爺爺奶奶給我建了廟,我才不會一直呆在這裏呢。”
張桓想起小時候跟隨父親來過廟裏的情景,隨口問道:“我和家父十幾年前曾來拜謁姥爺,可怎麽沒有見到過老人家?”石佬驚異道:“你們來過廟裏?”張桓道:“那是我爺爺去世的時候,家父在家守孝,每年清明都來。”
石佬故意道:“你們把姥爺當成了死人,年年掃墓來著?”張桓後悔自己不應當這樣說話,著急道:“不是不是。可是家父也不知道姥爺的根底,隻是到廟中燒香拜謁來的!”
石佬道:“ 別急別急,燒香拜謁不一定在清明呀,你父親一定以為我死了,這叫清明祭祀。不過你放心,我才不怪他呢。如果你父親知道我活著,前來拜謁,那是給活人看的;知道我死了,還來燒香磕頭,這才叫報恩之心呢。”
張桓連忙叩頭:“感謝姥爺寬宏大量。”石佬又道:“你說十幾年前來這裏沒見到我,你知道我在幹嘛嗎?那是為了救人,得罪了一位‘權貴’,老想找我的麻煩,我就遠走高飛了。走了好長時間呢。不過,即便在廟裏,我也從來不說話。姥爺就是一尊神仙像,哪有石像跟人家說話的?今天要不是我聽出了你是張山、翠靈的後人,我才不顯靈呢!”石佬的一番話,使張桓更摸不清頭腦了。
石佬見張桓不再言語,知道自己扯遠了。便轉話題道:“張桓,你爹爹給你取這個名字,定有讓你還鄉之意。你既然學醫,何不在老家開一家醫館,也為家鄉人辦點好事?”張桓道:“後輩正有此想法,可目前自感學識淺陋,尚未坐醫療病。”石佬問道:“你學醫多久了?”張桓道:“看醫書三年了,不過,去年才拜個師傅。”
石佬道:“我覺得學藝要靠悟性,既然讀了這麽長時間的醫書,就要多看病人才對。常言道,‘經驗大似學問’。你瞧這裏的郎中,有些是師父教的,有的連個師父也沒投,會幾個偏方,便做起了土郎中來。哪有讀了幾年書才去給人家看病的?”張桓道:“姥爺說的也是,晚輩自當早日立業。等我這次迴去,即給家父說明姥爺的教導之意。”
石佬道:“好好好。不過,還有一件事,我要交代你,找王母山的事迴家不要再提了。我問你,你爹跟你講過你奶奶娘家的事嗎?”張桓道:“沒有。我奶奶的事情我知道的就少,別說奶奶娘家的事情了,他可從來沒講過。”石佬道:“這就對了。實話告訴你吧,你奶奶可不是一般凡人。不過,這事說來話長,你趕快迴老家上墳祭祖要緊,等辦完事,你要是想知道其中緣故,再迴這裏來找我。”張桓滿腹狐疑,可是哪敢再問?隻得磕頭謝恩而去。正是:
當年為了救張山 迎仙橋上牽姻緣
計謀用盡也枉然 最終還是惹禍端
原來翠靈同張山婚三年後得一子,取名張煜。張煜七歲那年,母親翠靈突得一病,臥床不起,茶水不進,找遍了當地的郎中,也瞧不出是什麽病症來。一直捱到第七天,才睜開眼對張山道:“不要找郎中了,我現在被壓在王母山下,誰也救不了我。帶好煜煜,別忘了石佬爺對你的恩德。”說罷便撒手人寰了。
張山痛苦欲絕,料理了後事,終身未娶。把心思放在培養兒子身上,張桓後來也考取了功名。由於張山父子不善交結權貴,隻能在邊遠地區當個縣官而已。張山等兒子離開後,自感孤獨,終日思念妻子,積鬱成疾,不到六十歲也追妻子而去。
張煜在家守孝三年,剛在蘇北任縣令不久,不知道得罪了哪位官爺,又被貶到嶺南梅山任縣丞。他看到當時官場腐敗,江河日下。兒子漸漸長大,雖然飽讀詩書,也沒讓他去考取功名,而是從朝廷貶到嶺南的官員中找了些醫學書籍,讓他學習醫道。
張煜雖然遠在外地為官,多年未能迴鄉,但時刻懷念葬在故裏的父母,更沒有忘記父母臨終的囑托。看兒子已經長大成人,這一天,夫妻倆把兒子張桓叫到麵前,問道:“桓兒,你還記得咱們的家鄉嗎?”張桓道:“老家怎麽會忘哪?我做夢都去了老家。”張煜聽兒子的話講的懇切,便放下心來。又問:“想迴老家嗎?”張桓道:“想啊。怎麽,咱們要迴老家了嗎?”張煜道:“不是咱們,我問的是你?”
張桓瞪大了眼睛,不解地道:“我?”張煜道:“對,你願不願意迴老家一趟?”張桓看了看爹媽道:“有什麽願不願意的?要我說,爹,咱們都該迴去了。你還想在這個位置上幹下去,受不完的窩囊氣!”
張煜道:“身為朝廷命官,應當以四海為家。身居其位,總想為百姓做點事兒。現在還不到告老還鄉的時候,豈能說走就走。官場自來險惡,難以預料。爹爹既然走了這條路,也還得再幹幾年。即便迴家種田,也得從頭學起,何以能養家糊口?爹爹雖然被貶,這算不得什麽,比起那些大官來,像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劉長卿、都曾貶到嶺南。那才是大起大落,他們一樣要麵對,不也一個一個挺過來了嗎?當官者要問心無愧,不能隻想升官發財。至於命運如何,天下人都一樣,那是身不由己的。”
見兒子沒吭聲,張煜又道:“張桓哪,你現在長大了,爹不讓你走當官這條路,你埋怨爹嗎?”張桓道:“兒子隻是擔心爹,怎麽會埋怨爹呢?”張煜道:“不埋怨就好,也不要擔心爹。大丈夫活在世上,不能隻斤斤計較,多愁善感,而是要心胸寬敞,隨遇而安。”張桓道:“孩兒知道了。”
張煜又問:“我讓你鑽研些醫術,你用心學嗎?”張桓道:“您交給我的那些書,孩兒都讀懂了。我覺得學醫挺有意思,孩兒還拜了席郎中為師呢。”張煜道:“好,這席郎中也算當地的名醫,你跟他能學到些東西。”張桓道:“不過,我越學越覺得醫學深奧,在席郎中那裏,我看他常見的病還能處理,一旦遇到疑難雜症,也是沒有辦法。”
張煜會意道:“能看到這些,說明你用心了。醫學不但深奧,而且關乎人的性命。叫我說,當個郎中不比當官容易。案子判錯了,會害及無辜,病症斷錯了,照樣會出人命。真正的好郎中一生能救多少個性命,減少多少人的痛苦呀。”張桓看著父親嚴肅的臉,聽到這些意味深長的話,忙道:“爹,我一定要做個好郎中,你就放心吧。”張煜會心的點點頭。
張桓的母親坐在一旁,聽到兒子立誌學醫,心中自然高興。這時便問張煜:“你是叫他學醫,還是叫他迴老家?”張煜道:“學醫是學醫,老家還是要迴的。”張夫人道:“我覺得桓兒還小,要不再等兩年------”張煜道:“再等兩年?這可是我的一塊心病呀!”
張桓喊道:“娘,我都二十歲了,您覺得我還小嗎?”張煜看著夫人道:“咱們這次離別家鄉,已經整整十三年了,母親去世的時候,我才七歲;咱父親去世的時候,張桓才七歲。都是‘七’,可是,咱們再想看看他們,哪怕到墳上燒個紙錢,卻是山隔水阻,遙遙無‘期’呀!”
張夫人見官人又要悲傷,忙道:“既然兒子願意去,你安排他去就是。這樣吧,我帶他一塊迴去?”張桓道:“娘,你總是不放心我。”夫人道:“不是不放心,你自己從沒出過遠門。”張桓道:“我哪裏不能去,都是您總不讓我出門!”張夫人還要嘮叨,張煜攔住道:“好了,孩子大了,你也別想那麽多。得讓他自己闖闖世麵了,總不能老是不放手呀!”
張桓也幫襯道:“爹說得對,我早想迴老家。十多年了,咱們越走越遠。家中連個給爺爺奶奶燒紙的也沒有,咱不想念他們,他們可惦念著咱們哪。”
一句話,說得張煜兩口子百感交集,眼淚都流了出來。張桓一看爹娘哭了,忙解釋道:“爹,娘,我說得過分了,你們別傷心,我知道家裏還安排族人燒紙看墳呢。”張煜道:“行孝是別人代替不了的,再說了,十多年了,他們現在怎麽樣也說不清楚。所以,我最近老睡不好覺,一閉眼覺得你爺爺奶奶來了。”張桓道:“你是思念父母心切。等我迴去,把墓重新修好,多燒些紙錢,多守他們幾天,你們就放心了。”
張煜見兒子已經懂事,心裏也踏實許多。便對夫人道:“孩子長大了,就是不一樣。你也不用擔心他,讓他自個兒迴去一趟吧,你跟著反而是累贅。”張夫人道:“看你說的,叫他一個人去呀?”張煜道:“怕他一個人孤單,那就讓管家管興跟他一塊去。”
張桓道:“您叫管伯走了,連侍奉你們的人也沒有了。還是我自己去吧?”張煜道:“路程太遠,你也沒有出過遠門,說實話,我也有些擔心。不過,管興懂得些世道,你們一塊去,我和你娘心裏就踏實多了。”張桓知道父親已經安排妥當,也不再說什麽了。
張煜又囑咐張桓:“我還有一件心事,你奶奶去世的時候,我還能記得,她是得了一種莫名其妙的病,一連昏迷了七天,不能言語,臨終前卻對你爺爺講了一句話,說她‘被壓在王母山下了’,一直是一個謎。你爺爺後來也曾帶著我到處打聽,可始終沒能找到王母山的下落。你這次迴去,山高水遠,也順便打聽打聽,哪裏有叫王母山的,如果能找到,你要好好去祭悼一番!”張桓道:“孩兒明白。”
張煜歎口氣道:“唉,你奶奶死的不明不白,你爺爺也是為了她,朝思暮想,積憂成疾,才早年去世的。”張桓道:“這事孩兒知道。我還聽您說過,奶奶活著的時候,還會給人治病呢,她沒有留下過藥方嗎?”張煜道:“人家都說你奶奶是個奇人,她平常是不給人家看病的,所謂治病,都是那些郎中治不好的,比如孕婦難產的,她救了不少;還有溺水死了的孩子,被她遇到,也給救活了;後來那些得了絕症坐床不起的,慕名找到她,她也能手到病除。”
張桓聽得津津有味,不禁讚道:“原來我奶奶這麽有本事,這可是起死迴生之術。”張夫人也道:“是呀,我雖然沒見過你奶奶,可聽說好多人都叫她‘靈仙姑’呐!”
張煜站了起來,又歎氣道:“可惜她剛出名不久,自己卻得了不治之症。”張桓想了想,對父親道:“爹,我一定要找到王母山,探個究竟!”張煜道:“能找到當然是好,也了卻了你爺爺的一個心願。”便吩咐夫人給兒子打點行李。
張煜又想起一件事,轉過身來對兒子道:“對了,你爺爺還告訴過我,說有個叫石佬的,是咱家的救命恩人,可一直找不到他。不知道他是人還是仙?你爺爺任應山縣令時,曾為他建一座廟。那幾年在老家為你爺爺守孝,我每年都帶你去上過香,你可記得了?”
張桓問道:“是不是在一座山上?”張煜道:“對,那座山叫寄雲山,離咱老家二、三十裏。我每次去,都沒見到過真人,隻是有座石頭像。可你爺爺對他這麽尊重,說明對咱家恩情天高地厚。你這次迴去,一定要到廟上拜謁他老人家。”張桓道:“咱家的恩人,我一定會去。”
一切安排妥當,第二天張桓便跟著管家上了路。
嶺南離山西交城近兩千裏的路程,且不講山高水險,路途艱難,隻說張桓主仆二人曉行夜宿,遇水搭船,少不了繞路耽擱,一連走了兩個多月,方來到應山地界。張桓給管興商議:“既然來到應山縣,咱們打聽一下寄雲山的路徑,先去石佬爺廟上香吧?”管興答應,問了路,便奔石仙廟而來。
管興老早準備好香燭、供品,第二天一大早就來到寄雲山下,找到上山的路,來到石仙廟前。張桓已經記起兒時來過的光景,廟宇尚在,可有些破爛不堪了。
張桓感歎一番,便推開廟門,走進殿內。他記得原來有個看廟的老人,迎接香客的,現在也不見了。隻好叫管興將供果擺上香案,點上了香燭,張桓理了理衣服,行了三叩九拜大禮,然後跪在香案前祭悼道:“晚輩張桓,因居家離此遙遠,沒能及時前來給您老人家燒香叩頭,請您老人家恕罪!”
卻說石佬此時正在自己神位上,聽到這位香客說話有些外地口音,覺得奇怪。仔細看了看,隻見來人是個年輕後生,長得一表人才。後麵還跪著一個年紀大的,像是個仆人。那個自稱叫張桓的念禱罷,行了大禮,仆人也連連磕頭。石佬心中暗想:“常言道,一方神靈保一方平安。這個外地娃兒卻對我如此虔誠,怕是拜錯廟了吧?”更引起他的注意。
張桓行完大禮,仍然跪在地上,繼續念禱:“石佬爺,您救過我爺爺奶奶的命,就是我們全家的恩人,我們世世代代都不會忘記您。”說罷,又磕起頭來。
石佬聽到這兒,尋思:“看來不是平白無故來燒香的,原來我救過他爺爺奶奶的命,這會是誰呢?”
正在猜測,又聽張桓道:“晚輩還有個心願,我父親為官清正廉潔,卻被奸人嫉妒陷害,越貶越遠。求石佬爺保佑我父母平安,早日能迴到家鄉,也好給您老人家修廟上香!”
石佬聽到“修廟”二字,又聯想到他姓張,眼前立即浮現出張山和翠靈的形象來。他這時竟然不顧自己的身份,脫口問道:“這位後生,你是張山的後人嗎?”
這一問不要緊,把張桓、管興嚇了一跳。不過張桓聽到問的是爺爺的名字,立即鎮定下來,拜問道:“是石佬爺顯靈了嗎?”石佬忙應道:“你們不用怕,我不是顯靈,老朽還沒死哪,我正是石佬爺。”
二人還是有些吃驚。張桓忙磕頭賠禮:“後輩不知石佬爺是長壽星,出言冒犯了。在下正是張山的孫子,名叫張桓。”石佬高興道:“好好好,張山、翠靈有後了。自打聽說你爺爺調任之後,再也沒有個信兒。我也盼著他們的消息。你爺爺奶奶現在如何,你們從哪裏來?快講來聽聽。”
張桓便把奶奶、爺爺先後去世,目前家中情況,以及父母叫他迴來祭拜的事情一一說了一遍。石佬感歎道:“你父親是個孝子,沒有忘記你爺爺奶奶的養育之恩。”接著問道:“這麽說,你奶奶和爺爺一起生活不到十年,你奶奶就去世了?”張桓道:“正是。”
石佬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難過,脫口道:“想不到,還是出了事情。”張桓不知道石佬的意思,忙問道:“石佬爺,您是說我奶奶-----?”
石佬問道:“張桓,知道你奶奶是怎麽死的嗎?”張桓道:“聽父親說,得了病就不能言語,郎中也沒辦法,臥床七天,便去世了。”石佬又問道:“郎中治不了,得了病就不能說話?”張桓道:“是的。”石佬道:“這不是病呀,恐怕其中有緣故。”
張桓聽石佬說的有些蹊蹺,猛然想起了父親囑咐的話,對石佬道:“你說的對,我奶奶其實沒有病。臨終前終於講一句話,說被壓在王母山下了。”
石佬一愣,忙問:“什麽,被壓在王母山下了?”張桓道:“是,她臨終前是這樣說的。所以我這次來,父親還特別囑咐,要著意打聽王母山的下落,叫我去祭祀呢。我和管伯一路問來,也沒問到哪裏有叫王母山的。”
石佬這時心中已經明白,還是王母娘娘害死了翠靈。可這事沒法給這小孩子講,隻氣的渾身顫抖,來迴走動。
這時張桓卻問:“石佬爺,你是活神仙,應該知道王母山在哪兒吧?”石佬隻得應付:“好了,你也不用打聽什麽‘王母山’,這王母山在三界之外,你哪裏尋得到?”張桓聽石佬這麽一說,哪裏還敢再問?
石佬見二人一直跪在地上,道:“你們遠道而來,別老是跪著,起來吧。”張桓道:“晚輩是專門來拜謁姥爺的,豈有不跪之禮?”
石佬聽他說話有涵養,問道:“你今年多大了?”張桓道:“二十歲了。”石佬道:“你是官家子弟,也該考取個功名了?”張桓道:“晚輩雖然從小學些詩書,可家父不想讓我再走仕途。晚輩對官場也無興趣,正在學習醫術,想迴鄉做個郎中。”石佬道:“人各有誌,不可勉強。學醫也好,迴鄉當個響當當的郎中,也不辱沒你張家的門庭。”張桓道:“這次迴來,沒想到真正見到了佬爺,今後還要靠您老人家保佑父母平安,多多指點晚輩成才!”
石佬本來是個喜歡戴高帽的,心中自然高興。對張桓道:“你是張山的孫子,那張山是被我救下的。我既能救你的爺爺,自然也要保佑他的子孫。”張桓道:“謝謝姥爺!”石佬道:“別說謝。要說謝,姥爺我當謝謝你爺爺哩。要不是他給我建了這座廟,我還在四處遊蕩哪,你們哪裏找我?”
張桓哪知道石佬的根底,不明不白地問道:“怎麽,姥爺原來沒有住的地方?”石佬聽他問得唐突,知道自己說漏了底。忙轉彎道:“大丈夫生在天地之間,山川河流處處美景,哪裏不是落腳之處?姥爺我是個自在神仙,本來喜歡到處溜達,可這話又說迴來了,要不是你爺爺奶奶給我建了廟,我才不會一直呆在這裏呢。”
張桓想起小時候跟隨父親來過廟裏的情景,隨口問道:“我和家父十幾年前曾來拜謁姥爺,可怎麽沒有見到過老人家?”石佬驚異道:“你們來過廟裏?”張桓道:“那是我爺爺去世的時候,家父在家守孝,每年清明都來。”
石佬故意道:“你們把姥爺當成了死人,年年掃墓來著?”張桓後悔自己不應當這樣說話,著急道:“不是不是。可是家父也不知道姥爺的根底,隻是到廟中燒香拜謁來的!”
石佬道:“ 別急別急,燒香拜謁不一定在清明呀,你父親一定以為我死了,這叫清明祭祀。不過你放心,我才不怪他呢。如果你父親知道我活著,前來拜謁,那是給活人看的;知道我死了,還來燒香磕頭,這才叫報恩之心呢。”
張桓連忙叩頭:“感謝姥爺寬宏大量。”石佬又道:“你說十幾年前來這裏沒見到我,你知道我在幹嘛嗎?那是為了救人,得罪了一位‘權貴’,老想找我的麻煩,我就遠走高飛了。走了好長時間呢。不過,即便在廟裏,我也從來不說話。姥爺就是一尊神仙像,哪有石像跟人家說話的?今天要不是我聽出了你是張山、翠靈的後人,我才不顯靈呢!”石佬的一番話,使張桓更摸不清頭腦了。
石佬見張桓不再言語,知道自己扯遠了。便轉話題道:“張桓,你爹爹給你取這個名字,定有讓你還鄉之意。你既然學醫,何不在老家開一家醫館,也為家鄉人辦點好事?”張桓道:“後輩正有此想法,可目前自感學識淺陋,尚未坐醫療病。”石佬問道:“你學醫多久了?”張桓道:“看醫書三年了,不過,去年才拜個師傅。”
石佬道:“我覺得學藝要靠悟性,既然讀了這麽長時間的醫書,就要多看病人才對。常言道,‘經驗大似學問’。你瞧這裏的郎中,有些是師父教的,有的連個師父也沒投,會幾個偏方,便做起了土郎中來。哪有讀了幾年書才去給人家看病的?”張桓道:“姥爺說的也是,晚輩自當早日立業。等我這次迴去,即給家父說明姥爺的教導之意。”
石佬道:“好好好。不過,還有一件事,我要交代你,找王母山的事迴家不要再提了。我問你,你爹跟你講過你奶奶娘家的事嗎?”張桓道:“沒有。我奶奶的事情我知道的就少,別說奶奶娘家的事情了,他可從來沒講過。”石佬道:“這就對了。實話告訴你吧,你奶奶可不是一般凡人。不過,這事說來話長,你趕快迴老家上墳祭祖要緊,等辦完事,你要是想知道其中緣故,再迴這裏來找我。”張桓滿腹狐疑,可是哪敢再問?隻得磕頭謝恩而去。正是:
當年為了救張山 迎仙橋上牽姻緣
計謀用盡也枉然 最終還是惹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