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血雨腥風滅佛令 俠肝義膽石作媒
塵緣丨豬八戒與高翠蘭的故事 作者:煮笑堂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卻說高翠蘭住在清蓮寺,眾尼對她敬重有加,都喊她叫“妙靈師父”。慧清住持對她更是抬眼高看,她知道高翠蘭的脾氣怪,怕不聽自己的話,每天起床後先去看看高翠蘭,請安似的問候幾句。平常也都順著她的意。高翠蘭是個知足的人,和大家相處很好,沒事就喜歡到廚房裏幫忙,日子過的還算開心。
再說天恩寺工程浩大,動用了成百上千的民工,三年多的時間才算完工。建成後金碧輝煌,宏偉壯觀,氣勢非凡。成為當代最大的女眾叢林。
李侍郎本來就是個丹青高手,天恩寺寶殿造像時,他特意繪出一張無量壽佛畫像,讓工匠們模仿塑造,佛像麵孔極像武則天。
天恩寺建成後,李侍郎迴朝奏報,便把自己繪製的那張天恩寺寶殿佛像圖獻給聖上,武則天看後十分高興,大加讚賞。先後派出數名高官前去觀瞻,並按照佛法選擇吉日,召集地方官員以及名寺的高僧去天恩寺舉行盛大的落成暨佛像開光儀式。
天恩寺本來名聲在外,加之傳說寺裏住著一位長生不老的活菩薩,一時間僧尼雲集,香客風湧而來,香火十分旺盛。清涼山下也紛紛建起客棧,飯店,商鋪林立,很快形成集市,熱鬧非常。
高翠蘭在寺中不知過了多少年。開始,外甥女何心如還不斷來看望她,報知高翠蘭的兩位姐姐先後去世,高翠蘭知道後十分悲痛,曾為她們焚香誦經,超度亡靈。後來柳亦風調任,何心如年歲也大了,就斷絕了消息。
高福也來看望過高翠蘭,高翠蘭多次要把家產交給他,可是高福一再推辭,不願接受,隻講這個家永遠都是高翠蘭的,即便自己死了,也會給兒孫們交待,看好這個家。說得高翠蘭也沒有辦法。
寺裏的住持“走了”一個又一個,尼眾“換了”一批又一批,唯有“妙齡師父”依然如故。後來的沙尼哪能摸清她的底細,隻聽傳說,亂猜她的年齡,可有的相信,也有不信的。但是有一點,全寺的尼姑,沒有不稱她為“師父”的。
一些遠路的香客慕名而來,專門要看看“長生不老的尼姑”,高翠蘭哪肯承認?總是指向別人,於是你推我是,我說你是。別管誰是,香客們隻要看到一個,就算是了。這也是寺中唯一能開的一個玩笑,其實也違反了僧尼“不得打誑語”的規定,因為這件事是先發生在妙靈師父身上的,就沒有人追究。
但是後來內部有了約定:當施主問第一個人時,可以指第二個人,但第二個人決不可再說是第三個人,否則會影響寺內的聲譽。出家的女孩子多是苦難出身,到了寺廟裏又法規森嚴,整年也露不出個笑臉來,能開這麽點玩笑,也算是個樂趣了。
高翠蘭在寺院住了這麽多年,隻知道佛教三歸五戒,講經說法,為的是勸人為善,普度眾生。所以每逢遇到天災人禍,她都盡力熬粥布齋,救濟百姓。而且遠近的人都知道有一個長生不老的師父做的粥能治百病,沒病的吃了也能延年益壽,所以天恩寺一直名聲在外,香客如雲,香火旺盛。
常言說,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大唐把佛教推向發展的極盛時期,也對佛教進行了一次致命打擊。
會昌年間,經濟衰退,民不聊生。有近臣向唐武宗奏報,由於寺院持續發展,僧尼之數不斷上升,占有大量的土地、財產和勞力,削弱了朝廷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使經濟走向崩潰的邊緣。篤信道教的唐武宗,痛惡崇佛窮國的弊端,於是對大臣們道:“兩京城闕,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饑者;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雲構藻飾,僭擬宮居。”他認為國力不振、社會風氣不好,都是崇佛造成的,於是下決心滅佛。
會昌二年,唐武宗開始沒收寺院財產。會昌三年,唐武宗下“殺沙門令”,這時,正巧有人舉報藩鎮的奸細假扮僧人藏在京師,京兆府乘機大搜捕,在長安城中打死的僧人就有三百餘人。會昌四年,敕令盡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還俗。
天恩寺畢竟是敕建的寺廟,距離京城較遠,一時還沒有受到損壞。然而,消息傳來,全寺尼眾驚恐不已。高翠蘭是個不管大事的人,聽說後也沒太放在心上。
到了會昌五年,唐武宗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全麵毀佛運動。勒令全國除東西二都可以留寺兩所,每寺留僧30人;各節度使治所留寺一所,其它寺廟全部拆毀,僧尼全部還俗。所有廢寺的銅像、鍾磬悉交鹽鐵使銷熔鑄錢,鐵器交本州鑄為農具。
突然一日,官兵來到天恩寺,召集所有人員,傳達皇上旨意。寺內頓時如炸開了鍋一般,幾百尼眾亂成一團。懂事的迴房拿了細軟便走,膽小的沙尼隻是哭天搶地,哪裏顧得收拾東西,就被官兵趕出寺門,四散而逃。可謂是有家的歸家,有親的投親,無家的流離失所。空留下一座富麗堂皇的寺廟,任憑官兵們搶掠、毀壞。
高翠蘭當時聽說官兵進了寺,才知道禍事真的臨頭了,後悔自己沒有及早離開天恩寺。她沒跟著眾尼去見官兵,反而躲迴房內,收拾自己隨身攜帶的東西,乘亂溜了出去。
高翠蘭出了天恩寺,直奔高老莊而去。這些年來,認為自己“出家”了,隻知道吃齋念佛,默頭打發日子,從來沒有計算過年月。她明明知道自己熬走了幾代人,已經對外麵的世界一無所知,但是對家的印象,在她的腦海裏還同昨天一樣清晰。
來到高老莊,她才知道自己錯了。這裏的一草一木、一院一牆都跟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了,再也找不到自家的那所院落,打聽不著一個叫“高福”的人,連高福的兒子“高義”的名字也無人知曉。她哪裏知道,從武則天執政到唐武宗當朝,已經近二百年的歲月了。高翠蘭終於打破了“迴家”看看的“奢想”,完全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人了。
可是,既然來到高老莊,也得到父母的墳上去看看,她憑著印象找到了墳地,看到墓碑還在,心中稍微安慰了一些。於是便去買些紙錢來燒了,哭了一場,這才不無遺憾地走出了高老莊。
高翠蘭自打進寺修行,一直認為佛教以慈悲為懷,是個普度眾生的清淨場所,皇上給予很多保護措施,甚至犯了死罪的人進了佛門都可以免死,應該是最安全的地方。也不再自尋煩惱,另找出路,連那次千辛萬苦去尋的福陵山也早已丟在腦後。沒想到興佛的是聖上,滅佛的也是皇帝!弄得如今無家可歸,千般苦楚,與誰訴說?高翠蘭思來想去無路可走,隻能前往迎仙橋,去找石佬幫忙再尋福陵山碰碰運氣了。
高翠蘭一路走來,看到的情景於上一次大不相同。原來是村莊零落,人煙稀少,大唐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特別是幾個有作為的皇帝的治理,形成的大唐盛世麵目猶在,人口增多,集市繁榮,道路也寬敞很多。然而,她一路看到的寺廟也不少,可每處都是寺舍破落、佛像露坐、僧尼皆無,心中越發悲涼起來。
唐武宗這次滅佛,共拆寺院4600餘所,連私立的四萬餘處僧居也不放過,收繳良田數千萬頃,強迫還俗的僧尼26萬多人,與官府對抗被殺的、逼死的、餓死的僧尼不知其數,這是佛門幾百年來一場少有的浩劫。
高翠蘭是在寺院中住慣了的,從未出門化過齋,好在身上還有點存了多年的銀子,可以買些東西吃。但是吃慣了素食的她,嗅到酒店裏的那種味道就有些惡心,隻想到村戶人家中換些饅頭之類的食物充饑。於是便找了一個看似富戶人家,沒想到剛進門,便被趕了出來。高翠蘭莫名其妙,忙問道:“為何趕我走?”那主人道:“你沒看見到處張貼的告示,凡是化緣、化齋的僧尼,不但不準給飯食、財物,而且還要捉拿送官府。俺也沒功夫送你去,你還是趕緊走吧!”
高翠蘭才想到自己還是一身尼姑衣服,現在的僧尼都是犯法的,這樣的穿著出不得門了。趕忙施禮道:“東家,俺不是化緣的,俺還有些銀子,走得餓了,想換個饅頭吃。”
那人聽說有銀子,便把高翠蘭領進院子,轉身關了門,嘟囔道:“哎,什麽世道呀,和尚、尼姑都犯了法。”又對高翠蘭道:“真巧,中午剛蒸一鍋雜麵饅頭,剩的還不少,你就將就著吃點吧。”說著話,把她領進了廚房,喊老婆給她熱了些湯。
看著高翠蘭吃完飯,道:“這年頭,日子都不好過,官府不讓施舍。不過沒關係,你有零錢就給點,沒有也就算了!”高翠蘭道:“大哥大嫂,想跟你們商議件事?”
那男主人一聽這話,就以為她沒帶銀子,是個騙吃騙喝的。不耐煩道:“別說了,你們這些出家人哪裏有錢買飯吃,俺也不在乎這頓飯,你走吧!”
高翠蘭掏出一塊碎銀子道:“大哥大嫂,我這裏有些銀子,不知道夠不夠?”那男主人看高翠蘭真的拿出了銀子,慶幸自己沒說太難聽的話,忙道:“怎麽不夠?其實兩個小錢就夠了,哪能要你的銀子?”
高翠蘭對那女的道:“我還有件小事想求你們?”男主人道:“不要見外,盡管說。”高翠蘭道:“我是從天恩寺走出來的,不知道佛門弟子行不得路,早晚會被人抓了。大嫂可憐我,有穿不著的衣物送俺一件,也算你大發慈悲了!”
那男主人對老婆道:“能幫的當然要幫,快去撿兩件來,千萬別小氣。”那女主人果然去堂屋中取了一套舊棉衣、兩件單衣來,高翠蘭付了銀子,換上衣服,千恩萬謝告辭了。
走了幾日,終於來到了迎仙橋。她本來一心想找到石佬,請他帶自己去福陵山找個安身之處,沒想到這唯一的願望也難以實現:迎仙橋的石欄已經毀壞,橋下的那尊石佬像也沒了蹤影。高翠蘭的心頓時涼透了,她迴憶起上次去找福陵山的驚險曆程,不但山沒找到,而且連累高福險些丟了性命。這次如果找不到石佬,自己如何再敢去爬那劍鋒山?
高翠蘭不甘罷休,她知道石佬是有靈性的,於是站在橋頭高聲唿喊:“石佬爺,石佬爺------”喊了半天,哪裏有人答應?
高翠蘭此時已經心力交瘁,不由自主地癱倒在橋邊。真乃人到背運時,處處是絕境,她真想大哭一場,可又哭不出聲來,隻是慢慢地昏睡了過去。
高翠蘭醒過來時,看見麵前站著一位婦人,旁邊還站著個十來歲的小孩。那婦人看高翠蘭睜開了眼,忙問道:“這位大姐,天色已晚,為何睡在這裏?”高翠蘭掙紮著坐了起來,道:“千裏尋人,迷了路,再也找不到了。”
她打量一下這位婦人,問道:“你們是?”那婦人道:“俺們是去廟裏上香的,迴來路過這裏,看你睡在這橋上,故來問問。”高翠蘭聽說是到廟裏上香的,忙問道:“這裏還有廟嗎?”那婦人道:“有呀。聽說外麵的和尚廟都扒了,可俺這山上的神仙廟好著呢。”
說著話,便指著近處寄雲山上的那座廟道:“你看,就在那兒。那位神仙可靈著哪,俺村裏的人都去給他上香,求他保平安。”高翠蘭問道:“這廟裏供的是哪位神仙?”婦人道:“聽說原來叫他石仙,慣了俺都喊他神仙了。”
高翠蘭一聽“石仙”兩個字,突然想到:“難道是石佬嗎,他怎麽會搬到廟裏去呢?”正在疑惑,又聽那婦人問道:“大姐,你要到哪裏去?是累的還是餓的,暈倒在這裏?”
高翠蘭不好意思地點點頭,道:“隻顧趕路,兩天沒吃東西了。這一帶有個福陵山,知道嗎?”那婦人搖搖頭。卻從衣袋裏掏出一塊餅,道:“這裏離俺家有點遠,要不就帶你迴家做飯吃了。這是孩子剩的餅,你也別嫌棄,充充饑再去找。”高翠蘭謝過婦人,接過餅,那婦人便拉著孩子走了。
高翠蘭吃著餅,站起身來,向四周觀察了一番,時過境遷,往日的仙界如今變成人間,小天河兩岸增添了不少村莊。她又仔細看了看山半腰處那座正對著迎仙橋的神仙廟,決定到那裏去看看。
高翠蘭費了好大的勁,爬到山上。神仙廟並不大,灰瓦紅牆,一個小院。雖然有些破舊,可山門匾額上的“石仙廟”三個字依然清晰可見。進了山門,院內有幾棵古鬆,樹下有石桌、石凳,後麵便是三間正殿。高翠蘭走了進去,看到石案上香爐中幾支被點燃的香火,冒著縷縷青煙,石案後供奉著兩尊造像。果然有些象石佬的樣子。高翠蘭忙跪下拜謁,祈求神仙保佑。
這時,石佬已經認出了高翠蘭,便從神像中走了下來,哈哈笑道:“我說這麽晚,還會有人來?原來是高‘真人’呀?”高翠蘭嚇了一跳,抬頭看時,果然是石佬。不由得驚喜萬分,忙喊道:“石佬爺,您還笑呢,險些見不著麵了。”
石佬忙扶起高翠蘭,道:“我等你三年、五年、十年、百年,一直以為你要去福陵山呢,可始終不見蹤影,怎麽現在才來呀?”高翠蘭道:“一言難盡,現在是走投無路了。”也不再客氣,順便拉個蒲團坐下,把自己的遭遇敘說了一番。
石佬感歎道:“難為你在寺廟中過了這麽多年。我也聽說皇上下令滅佛,拆毀了所有的寺廟,幸虧我這兒是座神仙廟,當今皇上是個信道的主,才沒人來拆。”
高翠蘭疑惑地問道:“你怎麽在這裏建座廟?”石佬道:“哪兒是我建的,你聽說過自己給自己建廟的嗎?”高翠蘭道:“那是誰建的?”石佬道:“說來話長了。”接著便席地而坐,講出一段驚天動地的故事來。
“我呀,就因為肯說話,頭上還落個大疤呢。今天要不是碰見你,找誰說去?你知道我也苦呀!”
說著把頭伸給高翠蘭看,高翠蘭看到石佬頭上確實有一個大疤痕。問他怎麽迴事,石佬道:“善人惡報呀。你想想看,你有長壽之異相,如有高人指點,定能修入仙界,哪能讓你去受這麽一番苦難;我乃石頭成精,若有仙人提攜,也能修成正果。隻可惜咱們找不到一個引路之神哪。我和那孫猴兒不同,他生性靈巧,學了一身武藝,打出了一片天下。而我呢,生成老像,沒他那個本事。本想積德行善,沒想到卻做了一件蠢事,得罪了王母娘娘,差一點沒了性命。”
高翠蘭瞪大了眼睛,問道:“什麽事,竟然得罪了王母娘娘?”石佬道:“在這以前,有一個叫張山的落榜書生,不知怎麽來到這座橋上,唿天喚地,罵朝廷不公,奸臣當道,官場腐敗,考場作弊,說他一連三考不第,主考官還把他的文章曲解為辱罵朝廷,險些丟了性命。又說自己飽讀詩書,枉有才華,既不能報效天下蒼生,學有何用?生有何益!說的悲切,哭的傷心。沒想到他說著說著,站到了橋欄上,就要往下跳。多虧了我兩條腿跑的快,一把抓住了他。他還不讓救呢,一個勁的跟我撥楞,可書生畢竟是書生,沒多大力氣,掙不脫我的手,總算把他給救了下來。
“我就開導他說‘讀書人考不中的多的是,不能都去尋死呀?’他說‘當今天子,不如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當年推行貢舉製度,為的是杜絕官員世襲的弊端,從讀書人中選拔治理天下的人才,可是如今考場卻被貪官把持,收受賄賂,顛倒黑白,官場如此,永遠沒有希望了。’我跟他說,‘不當官當個老百姓,也自有樂趣。’他說‘沒有樂趣了,父親早亡,全靠母親培養。本來是要贍養母親的,可是母親也因病去世。現在人眼皮子最薄,原先定的婚約,也被人家解除了,還有何麵目立足於人世間?
“我看他痛心疾首,知道不好勸,正為難之時,忽見橋上走過來一人,我急忙上前想請她幫忙來勸。仔細看時,卻是一位妙齡女子。我也顧不得那麽多,反正一條人命要緊,便請她前去勸說這個張山。誰知道那女子不買我的帳,說有急事,執意要走,一使勁掙脫了我的手。正無可奈何,沒想到那書生又爬上橋欄,要往下跳。我大喊一聲‘別跳’,上前一把抓住了他。
“沒想到那女子看到這一幕,竟然轉迴身來。見我拉不住他,便來到跟前,問那書生‘到底怎麽迴事,為什麽跳水?’沒想到這張山聽到女子的聲音,也不鬧了,迴頭一看這女子,一下子癱坐在地上,說道‘小生已看破紅塵,小姐莫要見怪。’
“這女子見書生長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起了憐憫之心,竟苦口婆心地勸起他來。我看張山能聽進那女子的話,自己便撤了出來。後來,我見她兩個人越談越熱乎,也算是郎才女貌,隻想到救人之命,成人之美,也沒問三七二十一,便當起了大媒人,幾說幾講,真沒想到那女子居然同意了。我以為這是天賜緣分,便搓土為香,讓她二人在迎仙橋上拜了天地。”
高翠蘭笑道:“這麽簡單?”石佬道:“就這麽簡單,我看那女子是心甘情願,高高興興地跟著張山迴家了呢。”高翠蘭道:“你既當了媒人,又成了救命恩人,也算積大德了。”石佬道:“你還開心哪,大禍臨頭了!”高翠蘭問道:“怎麽了?”石佬道:“你知道這女子是誰嗎?她是王母娘娘的使喚丫頭——翠靈仙子!”高翠蘭嚇得‘啊’一聲,接著石佬又講出一串故事來。
原來這翠靈仙子受王母之命,是去通知幾位大仙來瑤池赴會的。這翠靈平時哪有走出宮門的機會,好不容易得到這個差事,趕緊辦完了公事。迴來途中心情甚是開朗,撥開雲頭徃下一看,隻見青山疊翠,綠水如織,春花爛漫,稻菽成茵,不是仙界,勝似虛境。她心中按捺不住,便落下雲頭。
來到迎仙橋上。本想遊春看景,沒想到卻撞見這件事兒。也是自己沒有定力,她看到的天界神仙都長得奇奇怪怪,哪見過凡間這般美男子,心想:怪不得玉帝的七仙女偷偷地下凡,人間真是擋不住的誘惑。她見到張山後就怦然心動、一見鍾情,八匹馬拉也拉不迴來。何況又有石佬隻想著救人,不分青紅皂白從中撮合,一說即合,兩廂情願。誰也不問誰的根底,就這麽稀裏糊塗成了一對。
你說這王母娘娘會同意嗎?她看到要請的神仙都到了,獨不見翠靈來侍候,掐指一算,便知道出了事。具體出了什麽事情,心中還是沒譜。於是把益算星君請了過來,算出了事情的真相。
可是這次王母娘娘倒是沉住了氣,並沒有當場發怒,她明白自己的女兒——七仙女下凡時因處置不當,鬧得天下人皆知。不但傷了母女的感情,而且損害了玉帝家族的尊嚴。這次出軌的隻不過是個使女,也不需要動那麽大的幹戈。
等宴會一散,送走了眾仙,便召集宮中的丫鬟使女們到殿上來,並喚來一個叫撒四的小瘟神,站在自己身旁。訓話道:“你們見到翠靈嗎?”天女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迴答道“沒見到。”
王母冷笑道:“你們永遠也別想見到她了。”眾天女麵麵相覷,問道:“怎麽了?”王母道:“怎麽了,她竟敢違反天規,偷吃禁果,被哀家打下凡間,哀家還要派這位小瘟神撒四跟著她,叫她窮困潦倒,病魔纏身,生不如死,死不再生!”
王母氣的拍了一下桌案,接著道“你們皆是我天上使女,凡人稱之為天使,多麽榮幸。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遵守天職,且不可越雷池半步,如有再敢違我宮中規矩者,同翠靈一樣下場!”
王母這樣還不解恨,又尋思道:“這石佬本是一個鎮河的石頭人,居然成了精,竟敢給天女作起媒來。若不滅了他,今後天宮如何安寧?”於是又叫小瘟神撒四下界抓翠靈時先把石佬“修理”了。
撒四隻聽說石佬是石頭成精,並不了解他的根底。想了想,用自己那一套肯定不行,疾病災難必然不能侵害他。可王母把這事交給了自己,也不得不去,於是便想了個計策對付他。
石佬平時好說愛動,但他畢竟是個鎮河石佬,隻要不去溜達,神、形總會與石像為一體,立在橋邊。撒四本來又黑又瘦,這一天,他打扮成一個小叫花子的模樣來到迎仙橋,故意裝作玩耍的樣子,先去摸橋欄上的小石獅子,接著便去摸石佬的頭。
石佬哪知道他是王母派來害自己的小瘟神呢?毫無察覺,任他撫摸,全當給自己撓癢癢了。哪知道那撒四早有準備,背後做起手腳,趁石佬不備,一手偷偷地拿出神鏨,一手掏出天錘,把那鏨子對準石佬的頭,猛夯一錘。石佬想躲時,還是晚了。隻聽“哢嚓”一聲,頭皮早被揭下了一塊。
石佬又氣又急,“啊呀”一聲,一手捂頭,一手緊緊抓住撒四,怒問道:“你小子,為什麽害我?”撒四本想一下子可以結果他的性命,沒想到石佬躲得這麽快,還這麽大的力氣,把自己手臂的骨頭都快捏碎了。這撒四隻不過是個瘟神,並無多大力氣。何況石佬是有根基的,哪裏掙得脫?隻得叫嚷著求繞。在石佬的威逼下,才把王母娘娘安排的事情供了出來。
高翠蘭聽到這裏,十分著急,忙問道:“他不但害你,而且還要害那張山、翠靈,她倆怎麽樣了?”石佬道:“幸虧那石匠為我打造鎖仙鏈有了用處,我把那個撒四鎖到活寶山象牙峰上了,哪還能去加害她們兩個?”
高翠蘭這才少許放下心,道:“這麽說你救了張山、翠靈,這個廟難道是他們給你建的?”石佬道:“正是。”
原來這張山是交城縣南張鎮人,也算是書香門第,父親靠教書為生,家中雖然沒什麽大的產業,但也衣食無憂。隻可惜張山父親去世太早,家境便逐漸冷落了。張山不忍看到母親生活艱辛,立誌發奮讀書,期望一舉成名。沒想到功名不就,卻險遭牢獄之災。家中除了三間破屋,便一貧如洗了。
翠靈跟張山來到家中,看到這般狀況,問張山道:“你是要繼續考取功名,還是另謀生路?”張山道:“我已經是進入閻羅殿的人,想不到老天爺睜眼,碰到一位好心老人,又遇見你,虧得你們救了我,我還有什麽可說的,一切都聽娘子安排!”
翠靈笑著道:“你要去閻羅殿,怎麽走錯了路,卻跑到迎仙橋上去了?”張山被她問的一愣,但靈機一動,隨口答道:“我不去迎仙橋,怎麽能迎來你這位仙女哪?”
張生本是開個玩笑,沒想到一語中的,翠靈不但沒高興,反而憂心忡忡了。心中暗想:“你哪懂得,我要不是個仙女就好了。就因為是仙女,做夫妻的日子才不會長久。玉帝的親女兒下凡,都受那樣的折磨,最後還是歸了天庭,何況我這個小小使喚丫頭,不知道會是什麽結果哩。”
張山看到她突然愁眉苦臉的樣子,忙問道:“怎麽了?”翠靈知道張山已經是個經不得大風雨的人了,不能再傷害他,自己的一切都不能告訴他。於是搪塞道:“沒什麽。我在想,那個石佬也不問三七二十一,就來個拉郎配,真是可笑。”張山道:“真是個熱心腸,我還沒見過這麽好的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他。”翠靈聽張山說這樣的話,知道他是個得恩必報之人,心中也很受感動。
卻說鎮上的人看到張山領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子迴來,像炸開了鍋一般,奔走相告,都跑過來看新媳婦,一時間院子裏擠得水泄不通,都問張山:“哪裏找的這麽漂亮的媳婦?”張山不好意思答複,翠靈卻大大方方道:“俺家就是西山村的,俺姓崔,叫‘崔靈’,今後就是鄰居了,請大家多多關照!”
說得大夥笑嗬嗬的,都誇張山轉運了,找個這麽好的媳婦。也有些街坊們拿來酒、肉、果子、衣料當賀禮,張山也千方百計置辦了酒席,簡簡單單舉辦了婚禮。街上的孩子們還不斷在他門前點爆竹,一連熱鬧了幾天。
這翠靈仙子乃是王母娘娘身邊的天使,可不比一般女子,她膽大心細,機敏過人,而且敢作敢為,認識不少各路神仙。她隻告訴張山自己住在寄雲山中,父母早亡,跟外祖父長大,外祖父是個異人,經常出門學道修仙,隻有自己住在家中。這次出來就是去尋找外祖父的,沒想到遇到了張山,成就了夫妻。
通過幾天的交談,她知道張山確實滿腹經綸,誌向高遠,隻因當時官場腐敗,權貴把持考試,名曰推薦,實際上是互相利用。張山家境貧寒,而且持才自負,找不到舉薦之人,哪能取得功名?為此,她暗暗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不論夫妻長短,都要為張山實現抱負。
於是對張山道:“既然你文章寫得好,能不能把這進士科考試做的券子重寫一遍,讓我也開開眼界?”張山疑惑地道:“怎麽,娘子也懂得詩賦文章?”翠靈道:“小時候偷偷學一點,怎敢同相公相比?不過,我認識一位從朝廷退休後隱居的高人,常與外祖父論道,他詩詞歌賦,經義、文章無所不通。你寫出來,我想請他給個評價。”
張山高興地道:“你還認識朝廷中人?也好也好,有高人給個評價,也不枉我辛苦半生、反而讓別人以為我是孤芳自賞了!”說著話,便磨墨鋪紙,洋洋灑灑寫了起來。
張山花了半天時間,把自己做過的試卷重新默寫了一遍。寫好後,便指指點點同翠靈交流起來,翠靈看他字寫得規整,詩賦、文章做得也有氣勢,一個勁的誇“好”。張山道:“娘子說好不算,必須找那個高人去看。”翠靈道:“相公不知,這位高人怪得很,自隱居後,一個生人也不見,你去,準是見不了。”
張山不放心道:“難道讓你一個人去不成?”翠靈道:“隻能我一個人去。怎麽,還怕出什麽差錯嗎?”張山急忙道:“哪裏哪裏,我隻是擔心而已。”翠靈勸張山不用擔心,第二天一大早便帶著試卷,辭別上路了。
翠靈走出了南張鎮,見四周無人,便架起祥雲,直奔京城而去,悄悄地落在了皇宮大院。
這時正值文武百官上朝,大臣們自覺排成兩隊走向金殿。神仙都會隱身之術,翠靈忙躲在進殿台階旁邊,她看到文官隊伍走在最前麵的大臣懷中抱著一本奏折,心中暗自高興。等那位大臣來到台階處,故意將他絆倒,奏折摔了出來,翠靈趕緊把張山做的試卷塞了進去。
這位摔倒的大臣正是皇上身邊的“紅人”,中書侍郎段文昌。他以為自己是上台階絆倒的,哪裏知道會有人算計他。眾大臣忙把他扶了起來,把他的奏折也撿起來交給了他。
來到朝堂上,眾大臣山唿萬歲,施罷了大禮,分左右站立。隻聽皇上問道:“眾愛卿,有什麽大事,且請講來!”太監王公公也隨之喊道:“有本上奏,無本退朝!”段文昌忙上前奏道:“臣有本奏。”皇上道:“呈上來!”王公公忙把奏折接過來交給了皇上。
皇上打開奏折,便見到那份寫的工工整整的試卷,不知是何意,隻得翻開仔細閱覽,見文章寫得不錯,詩做得也好,便問道:“段愛卿,這答卷做的確實不錯,但進士科考試已過,人才已經選出,你這時拿出這份答卷,不知是何意圖?”
段文昌一聽自己的奏折是一份答卷,驚得目瞪口呆,懵懵懂懂地問道:“什麽,一張答卷?”皇上抖著那張卷子道:“你看看,這不是一張答卷嗎?”
段文昌看了,心中犯起了嘀咕:“我明明寫的是浙西旱情之事,怎麽卻變成一份答卷了呢?”又想道:“這奏折明明是自己親自交出,經王公公之手轉給了皇上,不會有人從中做手腳呀?”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但轉念一想:“這次進士科考試,禮部侍郎錢正做知貢舉,沒想到他是個吃獨食的主兒,收受賄賂,徇私舞弊,居然連我也不放在眼中。我曾給他打招唿取刑部侍郎之子,可他表麵答應,錄取時卻沒有他的名字。正想找個茬兒收拾他,難道老天有眼,在我的奏折裏出現試卷,讓我奏他一本不成?”
段文昌正在思考,隻聽皇上問道:“段愛卿,說話呀,到底怎麽迴事?”段文昌隻得奏道:“啟稟皇上,老臣正在猶豫,老臣有本奏本,無本不敢妄奏,可怎麽會把一份答卷交給皇上呢?這其中必有緣故,不知老臣當講否?”
皇上道:“朕也覺得奇怪,有話愛卿且講!”段文昌道:“此次進士考試,朝中早已鬧得沸沸揚揚,都說禮部侍郎錢正獨斷專行,徇私舞弊,錄取及第的都是他關係之人,推薦的平庸之輩,所以考生們不服者多矣,大臣們怨氣者眾矣!不知誰把這份答卷塞進老臣的奏折中,隻是想借老臣之手出出氣而已,還望皇上不必追究了?”
當今皇上乃是登基不久的唐穆宗,聽了段文昌一番話,頓時大怒,道:“什麽,不必追究了?進士考試乃為朝廷選拔棟梁之才,豈能兒戲?”大喊一聲:“知貢舉錢正!”那錢正早嚇得渾身顫抖,聽到皇上喊他,哆哆嗦嗦走上前來,撲通跪倒,道:“下官在。”唐穆宗問道:“段大人講的,可有此事?”
錢正知道段文昌借題發揮,是想報那一箭之仇。在這生死關頭,明知道鬥不過這位皇上的“紅人”,也顧不得那麽多了,隻得答道:“決、決無此事!”唐穆宗道:“這麽說,是段大人陷害你?”錢正連忙道:“不敢、不敢,隻不過------”
錢正不知所措,抬頭見皇上兩眼正盯住自己,隻得和盤托出道:“隻不過段文昌曾囑咐下官要我錄取刑部楊侍郎之子一事,下官不敢徇私,沒能辦妥。常言說,宰相肚裏能撐船,段大人,該不會為這件事為難下官吧?”
皇上及眾大臣聽這話,全都吃了一驚。唐穆宗看了看段文昌,段文昌卻盯住錢正道:“錢大人,說的有道理。我是跟你講過楊侍郎之子在這次考試之列;不過,我還跟你講過戶部劉大人之子、翰林元大人之子都在這次考試之列,你是貴人多忘事,今天怎麽隻提到楊侍郎之子一個人呢?”
錢正聽他無端拉出朝中許多人來,知道他是既想掩人耳目,又當著皇帝的麵討好大臣。著急地道:“沒、沒有------”段文昌道:“沒有什麽,我還給你講過進士科考試事關重大,一定要把握分寸,量才錄用。可你呢,據朝中大臣們講,你這次是掐頭去尾:大臣們的子弟沒有一個進第,這到不足為奇,或許他們考得都不好,你鐵麵無私,沒有錄取他們,有情可原。可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也一個沒有錄取,這就叫大臣們有些想法了,十六名考中的居然都是地方官員和富豪們的子弟,難道他們考得最好,真的就這麽巧合嗎?皇上,您讓大臣們說說,聽聽他們對這次考試都有什麽看法?”
唐穆宗聽到這裏,覺得有門道,往下瞧了瞧,道:“讓大家評評也好,你們有什麽見解,盡管說來!”
皇上這一發話,大臣們可沉不住氣了,有的是給錢正打招唿沒中用的,有的是自己孩子沒考中的,還有平常對錢正就看不順眼的,一個個爭相發言。有說錢正徇私舞弊的,也有說錢正貪贓枉法的,還有說這些錄取的人都是與錢正有特殊關係的,反正沒有一個說這次考試公正,替錢正說話的。
唐穆宗聽得頭都發漲了,指著錢正問道:“錢正,你還有什麽話講?”錢正道:“他們隻是猜想,空口無憑。”
唐穆宗看了看龍案上的那份試卷,道:“這個叫張山的考生,你認識嗎?”錢正想了想,道:“知道此人,下官看他的詩賦還好,可《時務策》文章言辭犀利,借古喻今,有損朝廷尊嚴,所以擱下了他。”唐穆宗道:“原來你隻喜歡拍馬逢迎的無用之輩。”錢正道:“下官不敢,隻是------” 唐穆宗問道:“隻是什麽?依朕看來,把朝廷選拔棟梁之才的重任交給你這樣的人,朕還真有些擔心哪!”錢正道:“下官知罪!”
唐穆宗指著錢正道:“錢正,你不說諸位大臣空口無憑嗎?現在朕也不讓大理寺去查你,朕倒要來一次重考,等結果出來,一切就都明白了。”
眾官員沒想到皇上快刀斬亂麻,拿出這樣的好主意,齊聲奏道:“皇上英明!”於是皇上便安排由中書舍人白居易、翰林學士王齊主持重新考試的一切事宜,擇日進行重考。
卻說靈翠在大殿上聽得明明白白,自己一招見效,皇上竟然決定要重新考試,真是個沒想到的結果。晚上迴家便把消息告訴了張山,張山雖然高興,卻又不敢相信。問翠靈道:“那高人怎能知道朝中之事?”翠靈道:“我原來就給你講過,這高人是朝中官員退隱的,正好他的門生去看他時,說起朝中大事,才告訴他的。我去得正巧,得了這個消息,難道你不相信嗎?”張山這才信以為真,認真複習起功課來。
果然不出所料,張山很快便接到官府的快報,催他趕赴京城準備複考。張山不敢怠慢,向鄰居借些銀兩,收拾了行李,攜翠靈一道去了京城。
這次考試,是大唐科舉製度進士科考試中第一次重考,開了先例。朝廷十分重視,增加了十個名額。放榜時,張山果然名在榜中,而原來考中的十六人隻有兩名被錄取,其餘全部落選。幸虧有兩名被這次選中,救了原知貢舉錢正的命,皇上說他良心還沒壞透,對他罪減一等,下了一道“革職查辦、抄沒家產”的敕令。
再說張山中進士第後,又經吏部選試,推薦他任信城縣尉之職,不久後便調任當了應山縣令。
應山縣城離寄雲山不是太遠,正是管轄之地。張山上任後便想到了救命恩人。於是同翠靈商議,要一同去尋找、拜訪石佬。翠靈道:“恩人是要拜謝的,但老爺剛剛上任,公務千萬不可耽擱。不如臣妾先去尋找一趟,等找到後,若能把他請過來更好,若他不願意來,你再去謝恩不遲。”張山覺得翠靈說得有道理,不過對她一個人出門還是擔心,要派兩個差人跟她一塊去。翠靈道:“這是咱們家私事,豈能驚動官差?我從小就是一個人獨來獨往慣了的,盡管放心!”
第二天,翠靈便打扮成村姑模樣,到寄雲山來找石佬。翠靈上次看到石佬時就覺得他形象有些奇怪,知道他不是平常人物。當時因為情急,哪顧得互相問明來曆,其實翠靈早就想來探探他的根底。正是:
姻緣也非前世定 至高神權難操縱
兩廂偶遇成婚配 多虧做媒石頭精
再說天恩寺工程浩大,動用了成百上千的民工,三年多的時間才算完工。建成後金碧輝煌,宏偉壯觀,氣勢非凡。成為當代最大的女眾叢林。
李侍郎本來就是個丹青高手,天恩寺寶殿造像時,他特意繪出一張無量壽佛畫像,讓工匠們模仿塑造,佛像麵孔極像武則天。
天恩寺建成後,李侍郎迴朝奏報,便把自己繪製的那張天恩寺寶殿佛像圖獻給聖上,武則天看後十分高興,大加讚賞。先後派出數名高官前去觀瞻,並按照佛法選擇吉日,召集地方官員以及名寺的高僧去天恩寺舉行盛大的落成暨佛像開光儀式。
天恩寺本來名聲在外,加之傳說寺裏住著一位長生不老的活菩薩,一時間僧尼雲集,香客風湧而來,香火十分旺盛。清涼山下也紛紛建起客棧,飯店,商鋪林立,很快形成集市,熱鬧非常。
高翠蘭在寺中不知過了多少年。開始,外甥女何心如還不斷來看望她,報知高翠蘭的兩位姐姐先後去世,高翠蘭知道後十分悲痛,曾為她們焚香誦經,超度亡靈。後來柳亦風調任,何心如年歲也大了,就斷絕了消息。
高福也來看望過高翠蘭,高翠蘭多次要把家產交給他,可是高福一再推辭,不願接受,隻講這個家永遠都是高翠蘭的,即便自己死了,也會給兒孫們交待,看好這個家。說得高翠蘭也沒有辦法。
寺裏的住持“走了”一個又一個,尼眾“換了”一批又一批,唯有“妙齡師父”依然如故。後來的沙尼哪能摸清她的底細,隻聽傳說,亂猜她的年齡,可有的相信,也有不信的。但是有一點,全寺的尼姑,沒有不稱她為“師父”的。
一些遠路的香客慕名而來,專門要看看“長生不老的尼姑”,高翠蘭哪肯承認?總是指向別人,於是你推我是,我說你是。別管誰是,香客們隻要看到一個,就算是了。這也是寺中唯一能開的一個玩笑,其實也違反了僧尼“不得打誑語”的規定,因為這件事是先發生在妙靈師父身上的,就沒有人追究。
但是後來內部有了約定:當施主問第一個人時,可以指第二個人,但第二個人決不可再說是第三個人,否則會影響寺內的聲譽。出家的女孩子多是苦難出身,到了寺廟裏又法規森嚴,整年也露不出個笑臉來,能開這麽點玩笑,也算是個樂趣了。
高翠蘭在寺院住了這麽多年,隻知道佛教三歸五戒,講經說法,為的是勸人為善,普度眾生。所以每逢遇到天災人禍,她都盡力熬粥布齋,救濟百姓。而且遠近的人都知道有一個長生不老的師父做的粥能治百病,沒病的吃了也能延年益壽,所以天恩寺一直名聲在外,香客如雲,香火旺盛。
常言說,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大唐把佛教推向發展的極盛時期,也對佛教進行了一次致命打擊。
會昌年間,經濟衰退,民不聊生。有近臣向唐武宗奏報,由於寺院持續發展,僧尼之數不斷上升,占有大量的土地、財產和勞力,削弱了朝廷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使經濟走向崩潰的邊緣。篤信道教的唐武宗,痛惡崇佛窮國的弊端,於是對大臣們道:“兩京城闕,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饑者;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雲構藻飾,僭擬宮居。”他認為國力不振、社會風氣不好,都是崇佛造成的,於是下決心滅佛。
會昌二年,唐武宗開始沒收寺院財產。會昌三年,唐武宗下“殺沙門令”,這時,正巧有人舉報藩鎮的奸細假扮僧人藏在京師,京兆府乘機大搜捕,在長安城中打死的僧人就有三百餘人。會昌四年,敕令盡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還俗。
天恩寺畢竟是敕建的寺廟,距離京城較遠,一時還沒有受到損壞。然而,消息傳來,全寺尼眾驚恐不已。高翠蘭是個不管大事的人,聽說後也沒太放在心上。
到了會昌五年,唐武宗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全麵毀佛運動。勒令全國除東西二都可以留寺兩所,每寺留僧30人;各節度使治所留寺一所,其它寺廟全部拆毀,僧尼全部還俗。所有廢寺的銅像、鍾磬悉交鹽鐵使銷熔鑄錢,鐵器交本州鑄為農具。
突然一日,官兵來到天恩寺,召集所有人員,傳達皇上旨意。寺內頓時如炸開了鍋一般,幾百尼眾亂成一團。懂事的迴房拿了細軟便走,膽小的沙尼隻是哭天搶地,哪裏顧得收拾東西,就被官兵趕出寺門,四散而逃。可謂是有家的歸家,有親的投親,無家的流離失所。空留下一座富麗堂皇的寺廟,任憑官兵們搶掠、毀壞。
高翠蘭當時聽說官兵進了寺,才知道禍事真的臨頭了,後悔自己沒有及早離開天恩寺。她沒跟著眾尼去見官兵,反而躲迴房內,收拾自己隨身攜帶的東西,乘亂溜了出去。
高翠蘭出了天恩寺,直奔高老莊而去。這些年來,認為自己“出家”了,隻知道吃齋念佛,默頭打發日子,從來沒有計算過年月。她明明知道自己熬走了幾代人,已經對外麵的世界一無所知,但是對家的印象,在她的腦海裏還同昨天一樣清晰。
來到高老莊,她才知道自己錯了。這裏的一草一木、一院一牆都跟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了,再也找不到自家的那所院落,打聽不著一個叫“高福”的人,連高福的兒子“高義”的名字也無人知曉。她哪裏知道,從武則天執政到唐武宗當朝,已經近二百年的歲月了。高翠蘭終於打破了“迴家”看看的“奢想”,完全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人了。
可是,既然來到高老莊,也得到父母的墳上去看看,她憑著印象找到了墳地,看到墓碑還在,心中稍微安慰了一些。於是便去買些紙錢來燒了,哭了一場,這才不無遺憾地走出了高老莊。
高翠蘭自打進寺修行,一直認為佛教以慈悲為懷,是個普度眾生的清淨場所,皇上給予很多保護措施,甚至犯了死罪的人進了佛門都可以免死,應該是最安全的地方。也不再自尋煩惱,另找出路,連那次千辛萬苦去尋的福陵山也早已丟在腦後。沒想到興佛的是聖上,滅佛的也是皇帝!弄得如今無家可歸,千般苦楚,與誰訴說?高翠蘭思來想去無路可走,隻能前往迎仙橋,去找石佬幫忙再尋福陵山碰碰運氣了。
高翠蘭一路走來,看到的情景於上一次大不相同。原來是村莊零落,人煙稀少,大唐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特別是幾個有作為的皇帝的治理,形成的大唐盛世麵目猶在,人口增多,集市繁榮,道路也寬敞很多。然而,她一路看到的寺廟也不少,可每處都是寺舍破落、佛像露坐、僧尼皆無,心中越發悲涼起來。
唐武宗這次滅佛,共拆寺院4600餘所,連私立的四萬餘處僧居也不放過,收繳良田數千萬頃,強迫還俗的僧尼26萬多人,與官府對抗被殺的、逼死的、餓死的僧尼不知其數,這是佛門幾百年來一場少有的浩劫。
高翠蘭是在寺院中住慣了的,從未出門化過齋,好在身上還有點存了多年的銀子,可以買些東西吃。但是吃慣了素食的她,嗅到酒店裏的那種味道就有些惡心,隻想到村戶人家中換些饅頭之類的食物充饑。於是便找了一個看似富戶人家,沒想到剛進門,便被趕了出來。高翠蘭莫名其妙,忙問道:“為何趕我走?”那主人道:“你沒看見到處張貼的告示,凡是化緣、化齋的僧尼,不但不準給飯食、財物,而且還要捉拿送官府。俺也沒功夫送你去,你還是趕緊走吧!”
高翠蘭才想到自己還是一身尼姑衣服,現在的僧尼都是犯法的,這樣的穿著出不得門了。趕忙施禮道:“東家,俺不是化緣的,俺還有些銀子,走得餓了,想換個饅頭吃。”
那人聽說有銀子,便把高翠蘭領進院子,轉身關了門,嘟囔道:“哎,什麽世道呀,和尚、尼姑都犯了法。”又對高翠蘭道:“真巧,中午剛蒸一鍋雜麵饅頭,剩的還不少,你就將就著吃點吧。”說著話,把她領進了廚房,喊老婆給她熱了些湯。
看著高翠蘭吃完飯,道:“這年頭,日子都不好過,官府不讓施舍。不過沒關係,你有零錢就給點,沒有也就算了!”高翠蘭道:“大哥大嫂,想跟你們商議件事?”
那男主人一聽這話,就以為她沒帶銀子,是個騙吃騙喝的。不耐煩道:“別說了,你們這些出家人哪裏有錢買飯吃,俺也不在乎這頓飯,你走吧!”
高翠蘭掏出一塊碎銀子道:“大哥大嫂,我這裏有些銀子,不知道夠不夠?”那男主人看高翠蘭真的拿出了銀子,慶幸自己沒說太難聽的話,忙道:“怎麽不夠?其實兩個小錢就夠了,哪能要你的銀子?”
高翠蘭對那女的道:“我還有件小事想求你們?”男主人道:“不要見外,盡管說。”高翠蘭道:“我是從天恩寺走出來的,不知道佛門弟子行不得路,早晚會被人抓了。大嫂可憐我,有穿不著的衣物送俺一件,也算你大發慈悲了!”
那男主人對老婆道:“能幫的當然要幫,快去撿兩件來,千萬別小氣。”那女主人果然去堂屋中取了一套舊棉衣、兩件單衣來,高翠蘭付了銀子,換上衣服,千恩萬謝告辭了。
走了幾日,終於來到了迎仙橋。她本來一心想找到石佬,請他帶自己去福陵山找個安身之處,沒想到這唯一的願望也難以實現:迎仙橋的石欄已經毀壞,橋下的那尊石佬像也沒了蹤影。高翠蘭的心頓時涼透了,她迴憶起上次去找福陵山的驚險曆程,不但山沒找到,而且連累高福險些丟了性命。這次如果找不到石佬,自己如何再敢去爬那劍鋒山?
高翠蘭不甘罷休,她知道石佬是有靈性的,於是站在橋頭高聲唿喊:“石佬爺,石佬爺------”喊了半天,哪裏有人答應?
高翠蘭此時已經心力交瘁,不由自主地癱倒在橋邊。真乃人到背運時,處處是絕境,她真想大哭一場,可又哭不出聲來,隻是慢慢地昏睡了過去。
高翠蘭醒過來時,看見麵前站著一位婦人,旁邊還站著個十來歲的小孩。那婦人看高翠蘭睜開了眼,忙問道:“這位大姐,天色已晚,為何睡在這裏?”高翠蘭掙紮著坐了起來,道:“千裏尋人,迷了路,再也找不到了。”
她打量一下這位婦人,問道:“你們是?”那婦人道:“俺們是去廟裏上香的,迴來路過這裏,看你睡在這橋上,故來問問。”高翠蘭聽說是到廟裏上香的,忙問道:“這裏還有廟嗎?”那婦人道:“有呀。聽說外麵的和尚廟都扒了,可俺這山上的神仙廟好著呢。”
說著話,便指著近處寄雲山上的那座廟道:“你看,就在那兒。那位神仙可靈著哪,俺村裏的人都去給他上香,求他保平安。”高翠蘭問道:“這廟裏供的是哪位神仙?”婦人道:“聽說原來叫他石仙,慣了俺都喊他神仙了。”
高翠蘭一聽“石仙”兩個字,突然想到:“難道是石佬嗎,他怎麽會搬到廟裏去呢?”正在疑惑,又聽那婦人問道:“大姐,你要到哪裏去?是累的還是餓的,暈倒在這裏?”
高翠蘭不好意思地點點頭,道:“隻顧趕路,兩天沒吃東西了。這一帶有個福陵山,知道嗎?”那婦人搖搖頭。卻從衣袋裏掏出一塊餅,道:“這裏離俺家有點遠,要不就帶你迴家做飯吃了。這是孩子剩的餅,你也別嫌棄,充充饑再去找。”高翠蘭謝過婦人,接過餅,那婦人便拉著孩子走了。
高翠蘭吃著餅,站起身來,向四周觀察了一番,時過境遷,往日的仙界如今變成人間,小天河兩岸增添了不少村莊。她又仔細看了看山半腰處那座正對著迎仙橋的神仙廟,決定到那裏去看看。
高翠蘭費了好大的勁,爬到山上。神仙廟並不大,灰瓦紅牆,一個小院。雖然有些破舊,可山門匾額上的“石仙廟”三個字依然清晰可見。進了山門,院內有幾棵古鬆,樹下有石桌、石凳,後麵便是三間正殿。高翠蘭走了進去,看到石案上香爐中幾支被點燃的香火,冒著縷縷青煙,石案後供奉著兩尊造像。果然有些象石佬的樣子。高翠蘭忙跪下拜謁,祈求神仙保佑。
這時,石佬已經認出了高翠蘭,便從神像中走了下來,哈哈笑道:“我說這麽晚,還會有人來?原來是高‘真人’呀?”高翠蘭嚇了一跳,抬頭看時,果然是石佬。不由得驚喜萬分,忙喊道:“石佬爺,您還笑呢,險些見不著麵了。”
石佬忙扶起高翠蘭,道:“我等你三年、五年、十年、百年,一直以為你要去福陵山呢,可始終不見蹤影,怎麽現在才來呀?”高翠蘭道:“一言難盡,現在是走投無路了。”也不再客氣,順便拉個蒲團坐下,把自己的遭遇敘說了一番。
石佬感歎道:“難為你在寺廟中過了這麽多年。我也聽說皇上下令滅佛,拆毀了所有的寺廟,幸虧我這兒是座神仙廟,當今皇上是個信道的主,才沒人來拆。”
高翠蘭疑惑地問道:“你怎麽在這裏建座廟?”石佬道:“哪兒是我建的,你聽說過自己給自己建廟的嗎?”高翠蘭道:“那是誰建的?”石佬道:“說來話長了。”接著便席地而坐,講出一段驚天動地的故事來。
“我呀,就因為肯說話,頭上還落個大疤呢。今天要不是碰見你,找誰說去?你知道我也苦呀!”
說著把頭伸給高翠蘭看,高翠蘭看到石佬頭上確實有一個大疤痕。問他怎麽迴事,石佬道:“善人惡報呀。你想想看,你有長壽之異相,如有高人指點,定能修入仙界,哪能讓你去受這麽一番苦難;我乃石頭成精,若有仙人提攜,也能修成正果。隻可惜咱們找不到一個引路之神哪。我和那孫猴兒不同,他生性靈巧,學了一身武藝,打出了一片天下。而我呢,生成老像,沒他那個本事。本想積德行善,沒想到卻做了一件蠢事,得罪了王母娘娘,差一點沒了性命。”
高翠蘭瞪大了眼睛,問道:“什麽事,竟然得罪了王母娘娘?”石佬道:“在這以前,有一個叫張山的落榜書生,不知怎麽來到這座橋上,唿天喚地,罵朝廷不公,奸臣當道,官場腐敗,考場作弊,說他一連三考不第,主考官還把他的文章曲解為辱罵朝廷,險些丟了性命。又說自己飽讀詩書,枉有才華,既不能報效天下蒼生,學有何用?生有何益!說的悲切,哭的傷心。沒想到他說著說著,站到了橋欄上,就要往下跳。多虧了我兩條腿跑的快,一把抓住了他。他還不讓救呢,一個勁的跟我撥楞,可書生畢竟是書生,沒多大力氣,掙不脫我的手,總算把他給救了下來。
“我就開導他說‘讀書人考不中的多的是,不能都去尋死呀?’他說‘當今天子,不如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當年推行貢舉製度,為的是杜絕官員世襲的弊端,從讀書人中選拔治理天下的人才,可是如今考場卻被貪官把持,收受賄賂,顛倒黑白,官場如此,永遠沒有希望了。’我跟他說,‘不當官當個老百姓,也自有樂趣。’他說‘沒有樂趣了,父親早亡,全靠母親培養。本來是要贍養母親的,可是母親也因病去世。現在人眼皮子最薄,原先定的婚約,也被人家解除了,還有何麵目立足於人世間?
“我看他痛心疾首,知道不好勸,正為難之時,忽見橋上走過來一人,我急忙上前想請她幫忙來勸。仔細看時,卻是一位妙齡女子。我也顧不得那麽多,反正一條人命要緊,便請她前去勸說這個張山。誰知道那女子不買我的帳,說有急事,執意要走,一使勁掙脫了我的手。正無可奈何,沒想到那書生又爬上橋欄,要往下跳。我大喊一聲‘別跳’,上前一把抓住了他。
“沒想到那女子看到這一幕,竟然轉迴身來。見我拉不住他,便來到跟前,問那書生‘到底怎麽迴事,為什麽跳水?’沒想到這張山聽到女子的聲音,也不鬧了,迴頭一看這女子,一下子癱坐在地上,說道‘小生已看破紅塵,小姐莫要見怪。’
“這女子見書生長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起了憐憫之心,竟苦口婆心地勸起他來。我看張山能聽進那女子的話,自己便撤了出來。後來,我見她兩個人越談越熱乎,也算是郎才女貌,隻想到救人之命,成人之美,也沒問三七二十一,便當起了大媒人,幾說幾講,真沒想到那女子居然同意了。我以為這是天賜緣分,便搓土為香,讓她二人在迎仙橋上拜了天地。”
高翠蘭笑道:“這麽簡單?”石佬道:“就這麽簡單,我看那女子是心甘情願,高高興興地跟著張山迴家了呢。”高翠蘭道:“你既當了媒人,又成了救命恩人,也算積大德了。”石佬道:“你還開心哪,大禍臨頭了!”高翠蘭問道:“怎麽了?”石佬道:“你知道這女子是誰嗎?她是王母娘娘的使喚丫頭——翠靈仙子!”高翠蘭嚇得‘啊’一聲,接著石佬又講出一串故事來。
原來這翠靈仙子受王母之命,是去通知幾位大仙來瑤池赴會的。這翠靈平時哪有走出宮門的機會,好不容易得到這個差事,趕緊辦完了公事。迴來途中心情甚是開朗,撥開雲頭徃下一看,隻見青山疊翠,綠水如織,春花爛漫,稻菽成茵,不是仙界,勝似虛境。她心中按捺不住,便落下雲頭。
來到迎仙橋上。本想遊春看景,沒想到卻撞見這件事兒。也是自己沒有定力,她看到的天界神仙都長得奇奇怪怪,哪見過凡間這般美男子,心想:怪不得玉帝的七仙女偷偷地下凡,人間真是擋不住的誘惑。她見到張山後就怦然心動、一見鍾情,八匹馬拉也拉不迴來。何況又有石佬隻想著救人,不分青紅皂白從中撮合,一說即合,兩廂情願。誰也不問誰的根底,就這麽稀裏糊塗成了一對。
你說這王母娘娘會同意嗎?她看到要請的神仙都到了,獨不見翠靈來侍候,掐指一算,便知道出了事。具體出了什麽事情,心中還是沒譜。於是把益算星君請了過來,算出了事情的真相。
可是這次王母娘娘倒是沉住了氣,並沒有當場發怒,她明白自己的女兒——七仙女下凡時因處置不當,鬧得天下人皆知。不但傷了母女的感情,而且損害了玉帝家族的尊嚴。這次出軌的隻不過是個使女,也不需要動那麽大的幹戈。
等宴會一散,送走了眾仙,便召集宮中的丫鬟使女們到殿上來,並喚來一個叫撒四的小瘟神,站在自己身旁。訓話道:“你們見到翠靈嗎?”天女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迴答道“沒見到。”
王母冷笑道:“你們永遠也別想見到她了。”眾天女麵麵相覷,問道:“怎麽了?”王母道:“怎麽了,她竟敢違反天規,偷吃禁果,被哀家打下凡間,哀家還要派這位小瘟神撒四跟著她,叫她窮困潦倒,病魔纏身,生不如死,死不再生!”
王母氣的拍了一下桌案,接著道“你們皆是我天上使女,凡人稱之為天使,多麽榮幸。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遵守天職,且不可越雷池半步,如有再敢違我宮中規矩者,同翠靈一樣下場!”
王母這樣還不解恨,又尋思道:“這石佬本是一個鎮河的石頭人,居然成了精,竟敢給天女作起媒來。若不滅了他,今後天宮如何安寧?”於是又叫小瘟神撒四下界抓翠靈時先把石佬“修理”了。
撒四隻聽說石佬是石頭成精,並不了解他的根底。想了想,用自己那一套肯定不行,疾病災難必然不能侵害他。可王母把這事交給了自己,也不得不去,於是便想了個計策對付他。
石佬平時好說愛動,但他畢竟是個鎮河石佬,隻要不去溜達,神、形總會與石像為一體,立在橋邊。撒四本來又黑又瘦,這一天,他打扮成一個小叫花子的模樣來到迎仙橋,故意裝作玩耍的樣子,先去摸橋欄上的小石獅子,接著便去摸石佬的頭。
石佬哪知道他是王母派來害自己的小瘟神呢?毫無察覺,任他撫摸,全當給自己撓癢癢了。哪知道那撒四早有準備,背後做起手腳,趁石佬不備,一手偷偷地拿出神鏨,一手掏出天錘,把那鏨子對準石佬的頭,猛夯一錘。石佬想躲時,還是晚了。隻聽“哢嚓”一聲,頭皮早被揭下了一塊。
石佬又氣又急,“啊呀”一聲,一手捂頭,一手緊緊抓住撒四,怒問道:“你小子,為什麽害我?”撒四本想一下子可以結果他的性命,沒想到石佬躲得這麽快,還這麽大的力氣,把自己手臂的骨頭都快捏碎了。這撒四隻不過是個瘟神,並無多大力氣。何況石佬是有根基的,哪裏掙得脫?隻得叫嚷著求繞。在石佬的威逼下,才把王母娘娘安排的事情供了出來。
高翠蘭聽到這裏,十分著急,忙問道:“他不但害你,而且還要害那張山、翠靈,她倆怎麽樣了?”石佬道:“幸虧那石匠為我打造鎖仙鏈有了用處,我把那個撒四鎖到活寶山象牙峰上了,哪還能去加害她們兩個?”
高翠蘭這才少許放下心,道:“這麽說你救了張山、翠靈,這個廟難道是他們給你建的?”石佬道:“正是。”
原來這張山是交城縣南張鎮人,也算是書香門第,父親靠教書為生,家中雖然沒什麽大的產業,但也衣食無憂。隻可惜張山父親去世太早,家境便逐漸冷落了。張山不忍看到母親生活艱辛,立誌發奮讀書,期望一舉成名。沒想到功名不就,卻險遭牢獄之災。家中除了三間破屋,便一貧如洗了。
翠靈跟張山來到家中,看到這般狀況,問張山道:“你是要繼續考取功名,還是另謀生路?”張山道:“我已經是進入閻羅殿的人,想不到老天爺睜眼,碰到一位好心老人,又遇見你,虧得你們救了我,我還有什麽可說的,一切都聽娘子安排!”
翠靈笑著道:“你要去閻羅殿,怎麽走錯了路,卻跑到迎仙橋上去了?”張山被她問的一愣,但靈機一動,隨口答道:“我不去迎仙橋,怎麽能迎來你這位仙女哪?”
張生本是開個玩笑,沒想到一語中的,翠靈不但沒高興,反而憂心忡忡了。心中暗想:“你哪懂得,我要不是個仙女就好了。就因為是仙女,做夫妻的日子才不會長久。玉帝的親女兒下凡,都受那樣的折磨,最後還是歸了天庭,何況我這個小小使喚丫頭,不知道會是什麽結果哩。”
張山看到她突然愁眉苦臉的樣子,忙問道:“怎麽了?”翠靈知道張山已經是個經不得大風雨的人了,不能再傷害他,自己的一切都不能告訴他。於是搪塞道:“沒什麽。我在想,那個石佬也不問三七二十一,就來個拉郎配,真是可笑。”張山道:“真是個熱心腸,我還沒見過這麽好的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他。”翠靈聽張山說這樣的話,知道他是個得恩必報之人,心中也很受感動。
卻說鎮上的人看到張山領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子迴來,像炸開了鍋一般,奔走相告,都跑過來看新媳婦,一時間院子裏擠得水泄不通,都問張山:“哪裏找的這麽漂亮的媳婦?”張山不好意思答複,翠靈卻大大方方道:“俺家就是西山村的,俺姓崔,叫‘崔靈’,今後就是鄰居了,請大家多多關照!”
說得大夥笑嗬嗬的,都誇張山轉運了,找個這麽好的媳婦。也有些街坊們拿來酒、肉、果子、衣料當賀禮,張山也千方百計置辦了酒席,簡簡單單舉辦了婚禮。街上的孩子們還不斷在他門前點爆竹,一連熱鬧了幾天。
這翠靈仙子乃是王母娘娘身邊的天使,可不比一般女子,她膽大心細,機敏過人,而且敢作敢為,認識不少各路神仙。她隻告訴張山自己住在寄雲山中,父母早亡,跟外祖父長大,外祖父是個異人,經常出門學道修仙,隻有自己住在家中。這次出來就是去尋找外祖父的,沒想到遇到了張山,成就了夫妻。
通過幾天的交談,她知道張山確實滿腹經綸,誌向高遠,隻因當時官場腐敗,權貴把持考試,名曰推薦,實際上是互相利用。張山家境貧寒,而且持才自負,找不到舉薦之人,哪能取得功名?為此,她暗暗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不論夫妻長短,都要為張山實現抱負。
於是對張山道:“既然你文章寫得好,能不能把這進士科考試做的券子重寫一遍,讓我也開開眼界?”張山疑惑地道:“怎麽,娘子也懂得詩賦文章?”翠靈道:“小時候偷偷學一點,怎敢同相公相比?不過,我認識一位從朝廷退休後隱居的高人,常與外祖父論道,他詩詞歌賦,經義、文章無所不通。你寫出來,我想請他給個評價。”
張山高興地道:“你還認識朝廷中人?也好也好,有高人給個評價,也不枉我辛苦半生、反而讓別人以為我是孤芳自賞了!”說著話,便磨墨鋪紙,洋洋灑灑寫了起來。
張山花了半天時間,把自己做過的試卷重新默寫了一遍。寫好後,便指指點點同翠靈交流起來,翠靈看他字寫得規整,詩賦、文章做得也有氣勢,一個勁的誇“好”。張山道:“娘子說好不算,必須找那個高人去看。”翠靈道:“相公不知,這位高人怪得很,自隱居後,一個生人也不見,你去,準是見不了。”
張山不放心道:“難道讓你一個人去不成?”翠靈道:“隻能我一個人去。怎麽,還怕出什麽差錯嗎?”張山急忙道:“哪裏哪裏,我隻是擔心而已。”翠靈勸張山不用擔心,第二天一大早便帶著試卷,辭別上路了。
翠靈走出了南張鎮,見四周無人,便架起祥雲,直奔京城而去,悄悄地落在了皇宮大院。
這時正值文武百官上朝,大臣們自覺排成兩隊走向金殿。神仙都會隱身之術,翠靈忙躲在進殿台階旁邊,她看到文官隊伍走在最前麵的大臣懷中抱著一本奏折,心中暗自高興。等那位大臣來到台階處,故意將他絆倒,奏折摔了出來,翠靈趕緊把張山做的試卷塞了進去。
這位摔倒的大臣正是皇上身邊的“紅人”,中書侍郎段文昌。他以為自己是上台階絆倒的,哪裏知道會有人算計他。眾大臣忙把他扶了起來,把他的奏折也撿起來交給了他。
來到朝堂上,眾大臣山唿萬歲,施罷了大禮,分左右站立。隻聽皇上問道:“眾愛卿,有什麽大事,且請講來!”太監王公公也隨之喊道:“有本上奏,無本退朝!”段文昌忙上前奏道:“臣有本奏。”皇上道:“呈上來!”王公公忙把奏折接過來交給了皇上。
皇上打開奏折,便見到那份寫的工工整整的試卷,不知是何意,隻得翻開仔細閱覽,見文章寫得不錯,詩做得也好,便問道:“段愛卿,這答卷做的確實不錯,但進士科考試已過,人才已經選出,你這時拿出這份答卷,不知是何意圖?”
段文昌一聽自己的奏折是一份答卷,驚得目瞪口呆,懵懵懂懂地問道:“什麽,一張答卷?”皇上抖著那張卷子道:“你看看,這不是一張答卷嗎?”
段文昌看了,心中犯起了嘀咕:“我明明寫的是浙西旱情之事,怎麽卻變成一份答卷了呢?”又想道:“這奏折明明是自己親自交出,經王公公之手轉給了皇上,不會有人從中做手腳呀?”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但轉念一想:“這次進士科考試,禮部侍郎錢正做知貢舉,沒想到他是個吃獨食的主兒,收受賄賂,徇私舞弊,居然連我也不放在眼中。我曾給他打招唿取刑部侍郎之子,可他表麵答應,錄取時卻沒有他的名字。正想找個茬兒收拾他,難道老天有眼,在我的奏折裏出現試卷,讓我奏他一本不成?”
段文昌正在思考,隻聽皇上問道:“段愛卿,說話呀,到底怎麽迴事?”段文昌隻得奏道:“啟稟皇上,老臣正在猶豫,老臣有本奏本,無本不敢妄奏,可怎麽會把一份答卷交給皇上呢?這其中必有緣故,不知老臣當講否?”
皇上道:“朕也覺得奇怪,有話愛卿且講!”段文昌道:“此次進士考試,朝中早已鬧得沸沸揚揚,都說禮部侍郎錢正獨斷專行,徇私舞弊,錄取及第的都是他關係之人,推薦的平庸之輩,所以考生們不服者多矣,大臣們怨氣者眾矣!不知誰把這份答卷塞進老臣的奏折中,隻是想借老臣之手出出氣而已,還望皇上不必追究了?”
當今皇上乃是登基不久的唐穆宗,聽了段文昌一番話,頓時大怒,道:“什麽,不必追究了?進士考試乃為朝廷選拔棟梁之才,豈能兒戲?”大喊一聲:“知貢舉錢正!”那錢正早嚇得渾身顫抖,聽到皇上喊他,哆哆嗦嗦走上前來,撲通跪倒,道:“下官在。”唐穆宗問道:“段大人講的,可有此事?”
錢正知道段文昌借題發揮,是想報那一箭之仇。在這生死關頭,明知道鬥不過這位皇上的“紅人”,也顧不得那麽多了,隻得答道:“決、決無此事!”唐穆宗道:“這麽說,是段大人陷害你?”錢正連忙道:“不敢、不敢,隻不過------”
錢正不知所措,抬頭見皇上兩眼正盯住自己,隻得和盤托出道:“隻不過段文昌曾囑咐下官要我錄取刑部楊侍郎之子一事,下官不敢徇私,沒能辦妥。常言說,宰相肚裏能撐船,段大人,該不會為這件事為難下官吧?”
皇上及眾大臣聽這話,全都吃了一驚。唐穆宗看了看段文昌,段文昌卻盯住錢正道:“錢大人,說的有道理。我是跟你講過楊侍郎之子在這次考試之列;不過,我還跟你講過戶部劉大人之子、翰林元大人之子都在這次考試之列,你是貴人多忘事,今天怎麽隻提到楊侍郎之子一個人呢?”
錢正聽他無端拉出朝中許多人來,知道他是既想掩人耳目,又當著皇帝的麵討好大臣。著急地道:“沒、沒有------”段文昌道:“沒有什麽,我還給你講過進士科考試事關重大,一定要把握分寸,量才錄用。可你呢,據朝中大臣們講,你這次是掐頭去尾:大臣們的子弟沒有一個進第,這到不足為奇,或許他們考得都不好,你鐵麵無私,沒有錄取他們,有情可原。可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也一個沒有錄取,這就叫大臣們有些想法了,十六名考中的居然都是地方官員和富豪們的子弟,難道他們考得最好,真的就這麽巧合嗎?皇上,您讓大臣們說說,聽聽他們對這次考試都有什麽看法?”
唐穆宗聽到這裏,覺得有門道,往下瞧了瞧,道:“讓大家評評也好,你們有什麽見解,盡管說來!”
皇上這一發話,大臣們可沉不住氣了,有的是給錢正打招唿沒中用的,有的是自己孩子沒考中的,還有平常對錢正就看不順眼的,一個個爭相發言。有說錢正徇私舞弊的,也有說錢正貪贓枉法的,還有說這些錄取的人都是與錢正有特殊關係的,反正沒有一個說這次考試公正,替錢正說話的。
唐穆宗聽得頭都發漲了,指著錢正問道:“錢正,你還有什麽話講?”錢正道:“他們隻是猜想,空口無憑。”
唐穆宗看了看龍案上的那份試卷,道:“這個叫張山的考生,你認識嗎?”錢正想了想,道:“知道此人,下官看他的詩賦還好,可《時務策》文章言辭犀利,借古喻今,有損朝廷尊嚴,所以擱下了他。”唐穆宗道:“原來你隻喜歡拍馬逢迎的無用之輩。”錢正道:“下官不敢,隻是------” 唐穆宗問道:“隻是什麽?依朕看來,把朝廷選拔棟梁之才的重任交給你這樣的人,朕還真有些擔心哪!”錢正道:“下官知罪!”
唐穆宗指著錢正道:“錢正,你不說諸位大臣空口無憑嗎?現在朕也不讓大理寺去查你,朕倒要來一次重考,等結果出來,一切就都明白了。”
眾官員沒想到皇上快刀斬亂麻,拿出這樣的好主意,齊聲奏道:“皇上英明!”於是皇上便安排由中書舍人白居易、翰林學士王齊主持重新考試的一切事宜,擇日進行重考。
卻說靈翠在大殿上聽得明明白白,自己一招見效,皇上竟然決定要重新考試,真是個沒想到的結果。晚上迴家便把消息告訴了張山,張山雖然高興,卻又不敢相信。問翠靈道:“那高人怎能知道朝中之事?”翠靈道:“我原來就給你講過,這高人是朝中官員退隱的,正好他的門生去看他時,說起朝中大事,才告訴他的。我去得正巧,得了這個消息,難道你不相信嗎?”張山這才信以為真,認真複習起功課來。
果然不出所料,張山很快便接到官府的快報,催他趕赴京城準備複考。張山不敢怠慢,向鄰居借些銀兩,收拾了行李,攜翠靈一道去了京城。
這次考試,是大唐科舉製度進士科考試中第一次重考,開了先例。朝廷十分重視,增加了十個名額。放榜時,張山果然名在榜中,而原來考中的十六人隻有兩名被錄取,其餘全部落選。幸虧有兩名被這次選中,救了原知貢舉錢正的命,皇上說他良心還沒壞透,對他罪減一等,下了一道“革職查辦、抄沒家產”的敕令。
再說張山中進士第後,又經吏部選試,推薦他任信城縣尉之職,不久後便調任當了應山縣令。
應山縣城離寄雲山不是太遠,正是管轄之地。張山上任後便想到了救命恩人。於是同翠靈商議,要一同去尋找、拜訪石佬。翠靈道:“恩人是要拜謝的,但老爺剛剛上任,公務千萬不可耽擱。不如臣妾先去尋找一趟,等找到後,若能把他請過來更好,若他不願意來,你再去謝恩不遲。”張山覺得翠靈說得有道理,不過對她一個人出門還是擔心,要派兩個差人跟她一塊去。翠靈道:“這是咱們家私事,豈能驚動官差?我從小就是一個人獨來獨往慣了的,盡管放心!”
第二天,翠靈便打扮成村姑模樣,到寄雲山來找石佬。翠靈上次看到石佬時就覺得他形象有些奇怪,知道他不是平常人物。當時因為情急,哪顧得互相問明來曆,其實翠靈早就想來探探他的根底。正是:
姻緣也非前世定 至高神權難操縱
兩廂偶遇成婚配 多虧做媒石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