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想要白頭偕老怎麽辦
都穿書了,誰還走劇情 作者:八千少女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得,還是個遵紀守法的好係統。
“宿主,你要將那些寶藏收入老房嗎?”
夏黎道:“先看看再說。”
既然有書中的上帝視角,她不打算為難自己去搞清楚,左右她現在已經有不少寶藏,等到可以交易的時候已經能夠為自己帶來不菲的利益。
作為一個不想努力的鹹魚,必須要克製對財富的貪婪。
“小明,除了隔壁的寶藏,我奶奶還留下了什麽?在哪裏?”夏黎問道。
係統……說好的克製呢?“500個積分哦。”
“給你。”
“有很多,有欠條,有國外銀行存款和信托基金。”
“在哪裏?”
“個積分哦。”
夏黎不滿,感覺是遇到了奸商:“我不是給過積分了嗎?”
係統辯解道:“那是迴答你有沒有,這是告訴你在哪裏。”
積分這麽高,東西肯定值錢,夏黎咬了咬牙,“給你。”
係統:“在你房間的天花板上。”
“天花板上?”
“對,就是宿主枕頭所對應的位置。”
夏黎……早知道把房子拆了,是不是就可以拿到了?
將床搬開,夏黎從係統買了梯子,她房間的天花板是那種實木板子拚在一起的,用點力就能將板子頂上去放在另一塊板子上,忍著天花板掉下的陳年老灰,順著移開的口子亂摸,果然摸到了一個油紙包。
打開之後看了一遍——
我滴乖乖,夏黎心裏都熱了起來,妥妥的人生贏家了,還改什麽命啊。
有了這個,她也別去讀什麽大學了。
公務員的編製又如何?還不是得上班打卡考勤?
哪有現在就退休舒服。
係統有點急:“宿主,你不想改傅明暉的命了嗎?”
夏黎……雖然我不想做寡婦,但做有錢的寡婦也不是不可以。
係統……宿主,你的原則還真的多變。
該做的既然已經做了,那有個人暖被窩也挺好的。
隔著薄薄的裏衣,觸碰到他那柔韌有力的胸肌,夏黎長長的歎了口氣。
傅明暉握住她的手,疑惑:“怎麽了。”
夏黎又長歎了口氣,“美色誤人啊。”
昨天沒有月光,今天也沒有月光,月色都沒有,連個背鍋的借口都沒有。
“怎麽了?”傅明暉更加疑惑了。
左右啥都看不見,夏黎也沒害臊,“也不知道是不是錯覺,我現在想和你一起到白頭了,怎麽辦?”
聽了她的話,傅明暉隻覺得自己的心跳得很厲害,好一會兒才問:“不好嗎?”
“不好。”夏黎斬釘截鐵。
“為什麽?”
夏黎又長長的歎了口氣:“怕你做不到。”
傅明暉收緊了手的力度。
天氣迴暖,春耕開始了。
雖說城裏和鄉下不同,但是傅明暉的工作還是需要去實地查看的,隔三差五的就有一天不迴來。
夏黎也沒多想,她能想到的簡易工具都給他了,國運都添加三點了,肯定是有作用的。
“你最近老是很晚才迴來,是不是單位出了什麽事?”姚蘭忍不住擔心的問道。
夏黎這種加班慣了的人沒感覺,但這時候大部分人上下班的時間都很固定,尤其是他的單位主要還是負責一些政策傳達、理論指導的問題,沒道理加班這麽勤。
“最近開會比較多。”傅明暉迴答道。
春耕是大事,去年插秧機就投入生產了,還有播種機也是要在最近試行的,結果怎麽樣需要點時間才能看到。
領導們自然是想試行成功的,但也擔心失敗,失敗了又是半年的時間。
“現在我們整個雲市的化肥產量都供應不上來,下麵提需求,上麵壓任務,我們也就是陪著開一些大會。”
開會也不全是農機局的事情,而是各個部門一起開會找解決辦法,也沒誰自己這邊的話說完了,就直接走了。
現在也隻是比前幾年要好些,也就是能吃飽而已,所以糧食生產永遠是重中之重。
姚蘭以前也不懂鄉下人種地的事情,雖說男人的工作與也是這一行,但並無實際關聯。
隻在女兒下鄉之後才知道,做農民的苦究竟是什麽模樣。
這時候的化肥本就不多,效果也遠遠趕不上以後的效果,但是能用上化肥就能提高糧食的產能,同樣的一畝地就能產出更多的糧食。
除了無限的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化肥確實是最好的選擇。
對啊。
夏黎想到了有一年的采訪,那時候華國已經改革開放很多年了,但是化肥的產量並沒有上去,國外的進口價錢又昂貴。
有個民間大佬研究一個適合華國老百姓生產化肥的法子,簡單、便宜、產能都還湊合,雖然質量與進口的比有差距,但有這麽多優點加持,很快就推廣到全國。
雖說後來隨著國家科技的進步有更多更好的方式,但現在國內的化肥生產水平還不行,生產產能根本就跟不上生產的需要,有總比沒有好。
化肥的種類也有很多種,這種法子隻能生產其中的一種,若是她能把這個法子應用起來,至少能很大程度緩解國內此類化肥的緊缺。
種地太苦了,這個她在鄉下很短的時間就親身感受到了,若是能提高糧食產量,至少下鄉的人也能吃飽肚子。
隻可惜法子她隻記得個開頭和末尾,中間是什麽都忘記了。
“小明,你就沒有模糊關鍵詞檢索功能嗎?”夏黎表示嫌棄。
係統已經被嫌棄慣了,“抱歉,這需要係統升級之後,或者宿主掌握特殊技能才能獲得。”
夏黎眉頭緊皺:“那需要獲得什麽技能才能獲得呢?”
係統:“功能附加隨機生成哦。”
夏黎……我見了你的鬼。
聰明的辦法不成,就隻能用原始的辦法,夏黎將那個時候所有的《農業革新》期刊全都買來。
好在是月刊,她記得大概的時間,隻用在36本期刊裏麵找相關的報道。
她有空就在老房裏麵找,倒也沒花太多的時間就找到了。
找到了人家一個采訪也就說兩個亮點,不可能把所有詳細的過程都說出來,更何況還需要配套設施啥的。
“宿主,你要將那些寶藏收入老房嗎?”
夏黎道:“先看看再說。”
既然有書中的上帝視角,她不打算為難自己去搞清楚,左右她現在已經有不少寶藏,等到可以交易的時候已經能夠為自己帶來不菲的利益。
作為一個不想努力的鹹魚,必須要克製對財富的貪婪。
“小明,除了隔壁的寶藏,我奶奶還留下了什麽?在哪裏?”夏黎問道。
係統……說好的克製呢?“500個積分哦。”
“給你。”
“有很多,有欠條,有國外銀行存款和信托基金。”
“在哪裏?”
“個積分哦。”
夏黎不滿,感覺是遇到了奸商:“我不是給過積分了嗎?”
係統辯解道:“那是迴答你有沒有,這是告訴你在哪裏。”
積分這麽高,東西肯定值錢,夏黎咬了咬牙,“給你。”
係統:“在你房間的天花板上。”
“天花板上?”
“對,就是宿主枕頭所對應的位置。”
夏黎……早知道把房子拆了,是不是就可以拿到了?
將床搬開,夏黎從係統買了梯子,她房間的天花板是那種實木板子拚在一起的,用點力就能將板子頂上去放在另一塊板子上,忍著天花板掉下的陳年老灰,順著移開的口子亂摸,果然摸到了一個油紙包。
打開之後看了一遍——
我滴乖乖,夏黎心裏都熱了起來,妥妥的人生贏家了,還改什麽命啊。
有了這個,她也別去讀什麽大學了。
公務員的編製又如何?還不是得上班打卡考勤?
哪有現在就退休舒服。
係統有點急:“宿主,你不想改傅明暉的命了嗎?”
夏黎……雖然我不想做寡婦,但做有錢的寡婦也不是不可以。
係統……宿主,你的原則還真的多變。
該做的既然已經做了,那有個人暖被窩也挺好的。
隔著薄薄的裏衣,觸碰到他那柔韌有力的胸肌,夏黎長長的歎了口氣。
傅明暉握住她的手,疑惑:“怎麽了。”
夏黎又長歎了口氣,“美色誤人啊。”
昨天沒有月光,今天也沒有月光,月色都沒有,連個背鍋的借口都沒有。
“怎麽了?”傅明暉更加疑惑了。
左右啥都看不見,夏黎也沒害臊,“也不知道是不是錯覺,我現在想和你一起到白頭了,怎麽辦?”
聽了她的話,傅明暉隻覺得自己的心跳得很厲害,好一會兒才問:“不好嗎?”
“不好。”夏黎斬釘截鐵。
“為什麽?”
夏黎又長長的歎了口氣:“怕你做不到。”
傅明暉收緊了手的力度。
天氣迴暖,春耕開始了。
雖說城裏和鄉下不同,但是傅明暉的工作還是需要去實地查看的,隔三差五的就有一天不迴來。
夏黎也沒多想,她能想到的簡易工具都給他了,國運都添加三點了,肯定是有作用的。
“你最近老是很晚才迴來,是不是單位出了什麽事?”姚蘭忍不住擔心的問道。
夏黎這種加班慣了的人沒感覺,但這時候大部分人上下班的時間都很固定,尤其是他的單位主要還是負責一些政策傳達、理論指導的問題,沒道理加班這麽勤。
“最近開會比較多。”傅明暉迴答道。
春耕是大事,去年插秧機就投入生產了,還有播種機也是要在最近試行的,結果怎麽樣需要點時間才能看到。
領導們自然是想試行成功的,但也擔心失敗,失敗了又是半年的時間。
“現在我們整個雲市的化肥產量都供應不上來,下麵提需求,上麵壓任務,我們也就是陪著開一些大會。”
開會也不全是農機局的事情,而是各個部門一起開會找解決辦法,也沒誰自己這邊的話說完了,就直接走了。
現在也隻是比前幾年要好些,也就是能吃飽而已,所以糧食生產永遠是重中之重。
姚蘭以前也不懂鄉下人種地的事情,雖說男人的工作與也是這一行,但並無實際關聯。
隻在女兒下鄉之後才知道,做農民的苦究竟是什麽模樣。
這時候的化肥本就不多,效果也遠遠趕不上以後的效果,但是能用上化肥就能提高糧食的產能,同樣的一畝地就能產出更多的糧食。
除了無限的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化肥確實是最好的選擇。
對啊。
夏黎想到了有一年的采訪,那時候華國已經改革開放很多年了,但是化肥的產量並沒有上去,國外的進口價錢又昂貴。
有個民間大佬研究一個適合華國老百姓生產化肥的法子,簡單、便宜、產能都還湊合,雖然質量與進口的比有差距,但有這麽多優點加持,很快就推廣到全國。
雖說後來隨著國家科技的進步有更多更好的方式,但現在國內的化肥生產水平還不行,生產產能根本就跟不上生產的需要,有總比沒有好。
化肥的種類也有很多種,這種法子隻能生產其中的一種,若是她能把這個法子應用起來,至少能很大程度緩解國內此類化肥的緊缺。
種地太苦了,這個她在鄉下很短的時間就親身感受到了,若是能提高糧食產量,至少下鄉的人也能吃飽肚子。
隻可惜法子她隻記得個開頭和末尾,中間是什麽都忘記了。
“小明,你就沒有模糊關鍵詞檢索功能嗎?”夏黎表示嫌棄。
係統已經被嫌棄慣了,“抱歉,這需要係統升級之後,或者宿主掌握特殊技能才能獲得。”
夏黎眉頭緊皺:“那需要獲得什麽技能才能獲得呢?”
係統:“功能附加隨機生成哦。”
夏黎……我見了你的鬼。
聰明的辦法不成,就隻能用原始的辦法,夏黎將那個時候所有的《農業革新》期刊全都買來。
好在是月刊,她記得大概的時間,隻用在36本期刊裏麵找相關的報道。
她有空就在老房裏麵找,倒也沒花太多的時間就找到了。
找到了人家一個采訪也就說兩個亮點,不可能把所有詳細的過程都說出來,更何況還需要配套設施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