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渡船,雖然隻有幾十米寬的塔克什河,也不能讓士兵遊著過河吧,比倫納隻得幹著急。不過,有一點索洛達人還是達到了目的,那就是,艾斯亞不得不派出一部分兵力防備。


    有了塔克什河這道天然防線,魏建智建議艾斯亞將兵力調往巴吉魯那城,隻是臨時征集一些民兵進行防守,主要是製造聲勢,加強監控就可以了。當然,建設一些兵營和防守設施還是必要的,在兵營之間時常調動人員來迴走動也是重要的手段。虛虛實實的假象用心迷惑敵人。


    魏建智還有另一手準備。


    這時候的攻城戰,除了弓箭、雲梯和火攻以外,對於堅固的城牆,還沒有更好的手段,但對於魏建智來說,根本就不算難事。在他的建議下,艾斯亞組織了人力建造拋石機。當然,圖紙也是魏建智繪製並親自監工。這是烏茲托魯奴人第一次建造使用的攻城武器。


    拋石機是利用配重物的重力進行發射。它的機架支柱間有固定的橫軸,上有與軸垂直的杠杆,杠杆短臂上固定一個重物,長臂末端有石袋。發射時,用絞車把長臂向後拉至幾乎水平,突然放開,石袋即迅速升起。當短臂重錘完全落下時,投射物從彈袋中飛出,完全靠石頭的衝擊力撞擊城牆,達到破城的目的。這是冷兵器時代的重型武器。


    麵對這樣的局麵,索洛達人計劃調鷂鷹穀的守軍前來增援,但又擔心後路被人切斷,首尾不能相顧的形勢讓索洛達人大傷腦筋。最後他們認為鷂鷹穀有天險可守,再加上鷂鷹穀附近一直有士兵巡邏,並沒有發現有敵方軍隊出現的跡象,於是就從那裏調一部分軍隊加強蘇姆塔第城的防守,然後再從本土調軍隊增援鷂鷹穀。


    索洛達人軍隊的一來一去,恰好留下了一個空檔。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當探子傳迴消息後,亞德和魏建智就率軍進入了聖加羅茲山,悄無聲息地直奔鷂鷹穀而去。


    熟讀兵書的魏建智,知道出其不意的道理。他們隻帶領了一支精幹的隊伍,士兵們帶著武器和繩索,輕裝前進。在接近鷂鷹穀時,就不再生火做飯,隻有水和幹糧充饑,以免暴露目標。


    他們晝伏夜行,很快就繞到了鷂鷹穀的背麵。這個位置是魏建智專門挑選的進攻地點,它位於鷂鷹穀的背麵,筆直的懸崖,聳立在鷂鷹穀的一側,懸崖下往前不遠處,就是易守難攻的鷂鷹穀。


    這是獵人都不走的無路之路。他們要從這裏達成出其不意的效果。索洛達人同樣也認為,這樣的地形是任何人都是無法通過的,就沒有布置士兵防守,隻是在幾個山口的地方布置了士兵觀察。


    且說這鷂鷹穀原來就歸蘇姆塔第城所有,議事會還專門撥款加強了防衛設施,他們的士兵自然熟悉這裏的地勢地形,這支隊伍裏,就有蘇姆塔第城派來的士兵。


    攻擊是在半夜裏開始的,這是防衛最為鬆檞的時候。這些經過訓練的士兵,趁著夜色的掩護,很快就下到了穀底,他們按照事前的布署,各自分頭出發了。還在睡夢中的索洛達人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一個個據點很快就被拿下,天快亮時,鷂鷹穀易幟了。


    在攻打鷂鷹穀之前,魏建智特意交待士兵們,不要對索洛達的士兵斬盡殺絕,兩邊都要故意放走一些,讓他們迴去報信。讓本土的援軍不敢前來,讓蘇姆塔第城的士兵無心再戰。


    與此同時,一隻信鷹被放了出去,向著巴吉魯那城飛去。很快,一支軍隊前來接防。雙方交接後,亞德和魏建智帶著十幾人的精騎前往巴吉魯那城,在路上與另一支軍隊匯合,然後殺向蘇姆塔第城。此時,艾斯亞指揮的軍隊早已按照約定的時間發起了攻城戰,亞德和魏建智趕到後,兩支軍隊兩邊夾擊,向蘇姆塔第城發起了攻擊,一字排開的拋石機,很快就在城牆上打開了突破口,索洛達人哪裏見過這陣勢,很快就放棄了抵抗,拚命衝開了一條血路向特古拉特城逃去。鷂鷹穀已經失守,他們隻得領著殘兵敗將繞遠路逃了迴去。


    艾斯亞獲得了大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紀年前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域十三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域十三張並收藏紀年前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