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鬥雲1號飛船按照預定時間到達甘石星並進入預定軌道後,很快就展開了對甘石星的遙感探測工作。這是一項在非接觸目標物體條件下遠距離探測技術。


    在人類已知的範圍內,有兩種波可直接探測或間接探測。一種是由機械振動產生的波,稱為機械波。它的傳播需要介質,例如水波和聲波等,它們屬於可直接探測的波。通過真空試驗得知,聲音是通過空氣分子振動傳到人耳,因此屬於可直接探測的波。


    還有一種波無法通過人類器官直接探測,隻能通過間接手段進行探測,它就是電磁波。


    物理學家武思遠博士認為所有電磁波都無法用人體器官直接探測,而隻能通過其它手段間接探測,也正因為這樣,他才把物質在現有分類的基礎上,在其頂層增加了一個大的分類,即“顯性物質”和“隱性物質”。


    所謂“顯性物質”是有重量、質量、能量、形狀和顏色等,並占有物理空間,是可用肉眼直接探測的物質;“隱性物質”即沒有重量、質量、形狀和顏色等,不占有物理空間,隻有包含能量。這類物質無法用人類感知器官直接探測,例如視覺、觸覺、聽覺等,而隻能通過其它手段間接探測。電磁波就是其中之一。


    “顯性物質”可以用視覺直接觀察,但是,限於人類視力的局限,對超出視力範圍內的“顯性物質”也無能為力,這個時候,需要間接探測,就是通過電磁波探測。


    遙感就是其中的一種。


    在斤鬥雲1號飛船上,裝有多種類型的遙感設備,同時飛船還可以通過釋放自帶的衛星進行探測。通過對物體的電磁波輻射、反射,獲取其電磁波信息,如電場、磁場等,進行判斷、分析,從而得到第一手科學資料。


    與遙感探測相比,對於甘石星的人類學、語言學等人文學科的研究卻困難得多,也複雜得多。要知道,地球上共有九大語係,還可以分為語族、語支和語言,這樣細分下來,地球上共有幾千種語言。一個人窮其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掌握,能夠掌握七八種語言已經可以稱其為語言大師了。


    如果要對一個地方進行社會學研究,語言就是入門的第一課題,而語言學的研究則必需掌握其語言。因此,斤鬥雲1號飛船的科學家在完成了遙感探測工作後,不得不派人到達地麵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工作。


    可能很多人認為,學習語言,隻需要跟著學即可。例如,不同語言對同一物品的語音表達雖不一樣,但可以通過掌握其語音表達的意義而掌握某一單詞,推而廣之,就能掌握其語言,也許,世界上第一個翻譯應該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斤鬥雲1號上的科學家們的手段就要先進得多。他們首先在聖加羅茲深山裏找到了一塊遠離人煙的地方,派人乘登陸器下到地麵,在這裏安營紮寨。


    緊接著,在飛船的配合下,派出了無人機飛到城市的附近上空,釋放出大量的微型蜜蜂機,深入到人類的生活場所,收集了海量的圖像和語言信息,並將這些信息迴傳到飛船上,再由超大計算機進行分析判斷,最終整理出了語言翻譯程序。


    最後,再將程序輸入到隊員們提前植入在後腦裏的語言神經控製元,控製元負責翻譯聽到的語言並控製人體的唿吸器官、發音係統、共鳴係統以及吐字器官發聲,從而完成語言的翻譯。


    完成了這一步之後,科學家們穿上當地人的服裝,便可以自由地在甘石星進行調查研究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紀年前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域十三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域十三張並收藏紀年前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