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加羅茲山裏發現了金礦。
當烏茲托魯奴人在此立足以後,建屋築城需要大量的石料和木材,而聖加羅茲山上有大量的原料供他們開采。於是,一部分人就進駐到山裏,在這過程中,不經意間竟然發現了一處金礦。
這仿佛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財富,令烏茲托魯奴人驚喜不已,更興奮的當然是艾斯亞。人們相信這是神的庇佑,更相信艾斯亞當初的選擇。好日子就要到來了。
艾斯亞馬上就安排人接管了礦場,又派駐了軍隊守衛,金礦慢慢發展起來了。隨即,四麵八方的人就開始向聖那索達城匯聚,不僅是那些想要發財的人,也有不少手藝人也來這裏分一杯羹,在增加了大量人口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製作工藝,黃金提煉、製作以及金屬加工都發展起來了,一時間,聖那索達城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在原先的基礎上、以神廟為中心向外一擴再擴。烏茲托魯奴人是篤信達亞瓦神的民族,隨著財富的增加,是實現當初承諾的時候了。
同時,艾斯亞也清楚,必須要提高達亞瓦神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他不僅是烏茲托魯奴人的神,而且希望是所有種族人的神,他是國家的主神,是世俗政權的保護神,以此強化世俗政權——艾斯亞的權力。
正像艾斯亞當初構想的那樣,烏茲托魯奴人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修建了神廟。
他們將高地分成了三級,在最高一級上建起了壯觀的神廟。烏茲托魯奴人認為,神靈必須要有人侍奉,一些活動也需要有人主持,所以在神殿四周建起了一排排的房間,在神殿的後麵住著神職人員。
烏茲托魯奴人是篤信多神崇拜的民族,前麵的房間裏是一些功能性殿堂,裏麵供奉著戰神蘇裏托達、生育之神夏吉爾蒂等神隻。在神廟的正中間,經過高高的台階後就是神廟的主建築——神殿。全部由白色花崗岩建成,內部有大量的銘文、壁畫、浮雕,這些裝飾物無一不在敘述達亞瓦神的創世神跡,以及神的律。
在神殿的正中,供奉著達亞瓦神的神靈——一個紅色太陽形狀、四周閃耀著光芒的圖騰。烏茲托魯奴人認為,太陽就是神靈居住的地方。在圖騰的正上方,是一個圓形的窗戶,每天上午時分,太陽從窗戶投射進神殿,照射到正在舉行儀式的信徒們,他們認為這是受到了達亞瓦神靈的沐浴,也是最幸福的時刻,因為不是每天都有陽光出現,他們認為隻有那些善良之人才有此殊榮。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進入神殿,隻有神授之人和神職人員才有資格進入。他們相信,對太陽的崇拜就是對達亞瓦神的崇拜,以求內心和肉身的溫暖。
這個時候,一切有關對達亞瓦的崇拜還稱不上宗教,雖然有了活動的場所,也有大量的信徒,卻沒有關於神的經典流傳,更不成體係,隻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礎上,更為規範而已,距離後來的宗教有著較大的區別,但已經有了發展成宗教的基礎,也可以說有了宗教的雛型。成為宗教,那是後來的事情了。
不論怎麽說,既然崇拜,當然需要一些祭祀活動。
在其它一些民族的祭祀活動中,祭品分為動物性祭品和非動物性祭品。動物性祭品中,豬牛羊三牲最為常見,祭祀時在祭台上擺放著豬頭、牛頭和羊頭等牲畜,因此就有了一頭豬、一頭牛、一頭羊等詞匯,而沒有一頭馬的說法。
因為馬主要用於交通、戰爭和生產領域,與人們的生活關係不是那麽密切。而牛、羊、豬等動物不僅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源,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物來源。
換句話說,當時人們認為,三牲要比馬等其它動物貴重得多,所以用來祭祀。非動物性祭品包含各種糧食、果實、菜蔬等等。
與其他民族的祭祀活動不同的是,烏茲托魯奴人不進行牲畜祭祀。在他們看來,世間萬物有等級和秩序,達亞瓦神當然是最高的存在,是萬物的創造者,是秩序的製定者。接下來就是人類自己,如果要祭獻也隻能用人來祭祀,其它牲畜是沒有資格祭祀的。
最早,限於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的限製,人類自然繁衍本來就很緩慢,人是最重要的資源。當然,也曾有人建議用動物替代人類,比如用羊來替代,為替罪羊。
然而,用任何生命體進行祭祀都不符合達亞瓦神的意誌。再者,達亞瓦神本身就意味著善良,珍愛所有的生命,如果用生命去祭祀,有悖於神的意誌。
更重要的一點,烏茲托魯奴人認為神是以靈的形式存在,本身就無形無影,神是永駐於人心,如果用人祭祀,豈不是用神祭祀神?所以他們的宗教活動隻限於靈與靈的交流——向神祈禱。
不過,與有些民族不同的是,在神殿的浮雕上,還雕刻著不少男女交媾的場景。在烏茲托魯奴人看來,人類通過兩性才能繁衍後代,也是尊崇神的意誌,所以男女交媾本身是非常神聖的行為,並沒有羞恥的概念,當然,這裏特指婚姻中的性。如果婚姻中沒有後代,也是對神的不敬。不論男女,隻要不能生育,都有解除婚姻的權利,且不受指責。一些不能生育的女性,離家當妓女是比較常見的出路。
當然也不是所有不能生育的男女都需要離異,也有因為感情不願分開的,隻是這些夫妻常常受到人們的指責,承受著社會壓力。烏茲托魯奴人早期的傳統中,性是比較隨便的,那是因為需要增加人口。
後來,隨著人口的增加,隨意的性行為反而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造成了社會不穩定,所以在後期,一夫一妻製需要得到嚴格的遵守。主流觀點是強調性的生育功能,而不是愉悅功能。當然,婚嫁離異也都需要到神廟裏進行,受神的見證和祝福。
在神殿的四周,屹立著由聖加羅茲山裏采集的石材打造的石柱。高高的石柱,襯托出神殿的宏偉和莊嚴,隱示著凡人的渺小。
出了神殿,走下台階就是被神廟四周房屋圍著的庭院,這是一般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比如婚嫁等等。每當特定時間,烏茲托魯奴人就到這裏舉行活動,以感謝神的庇佑。
出了神廟就是廣場,也是神廟的第二級,在廣場的一側,就是艾斯亞給自己建立的宮殿。神是至高無上的,凡俗之人不能和神平起平坐,神之下就是統治者,這也象征著天賦神權,是擁有神權的統治者,是神在人間的代理人。用艾斯亞自己的話來說,是神的使者居住的地方。使者是誰就不用明說了。
在第二級的另一側是廣場。廣場是民眾活動的場所,大的慶典活動就在這裏舉行。當然,做為神在人間的代理人,對於那些違反神的意誌、犯了罪的人就在這裏接受懲罰。懲罰是在廣場中央的一個平台上進行的,平台上豎立著前五後六,共十一根木樁,被稱為“怒神之柱”,那裏就是人犯接受懲罰的地方。
從廣場下來,一條大道直通市區,這裏就是平民生活區。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每天都在大街小巷裏川流不息,吆喝聲、吵鬧聲、打罵聲、淫笑聲,還有工匠作坊的敲打聲此起彼伏。
烏茲托魯奴人在神權之下,建立了世俗政權,艾斯亞做為神在世間的代理人,行使統治世俗社會的職權。他頒布了人們必須要遵守的法。
至此,神隻的律,世俗的法,管理著這座城市,規範著人們的行為。
當烏茲托魯奴人在此立足以後,建屋築城需要大量的石料和木材,而聖加羅茲山上有大量的原料供他們開采。於是,一部分人就進駐到山裏,在這過程中,不經意間竟然發現了一處金礦。
這仿佛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財富,令烏茲托魯奴人驚喜不已,更興奮的當然是艾斯亞。人們相信這是神的庇佑,更相信艾斯亞當初的選擇。好日子就要到來了。
艾斯亞馬上就安排人接管了礦場,又派駐了軍隊守衛,金礦慢慢發展起來了。隨即,四麵八方的人就開始向聖那索達城匯聚,不僅是那些想要發財的人,也有不少手藝人也來這裏分一杯羹,在增加了大量人口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製作工藝,黃金提煉、製作以及金屬加工都發展起來了,一時間,聖那索達城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在原先的基礎上、以神廟為中心向外一擴再擴。烏茲托魯奴人是篤信達亞瓦神的民族,隨著財富的增加,是實現當初承諾的時候了。
同時,艾斯亞也清楚,必須要提高達亞瓦神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他不僅是烏茲托魯奴人的神,而且希望是所有種族人的神,他是國家的主神,是世俗政權的保護神,以此強化世俗政權——艾斯亞的權力。
正像艾斯亞當初構想的那樣,烏茲托魯奴人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修建了神廟。
他們將高地分成了三級,在最高一級上建起了壯觀的神廟。烏茲托魯奴人認為,神靈必須要有人侍奉,一些活動也需要有人主持,所以在神殿四周建起了一排排的房間,在神殿的後麵住著神職人員。
烏茲托魯奴人是篤信多神崇拜的民族,前麵的房間裏是一些功能性殿堂,裏麵供奉著戰神蘇裏托達、生育之神夏吉爾蒂等神隻。在神廟的正中間,經過高高的台階後就是神廟的主建築——神殿。全部由白色花崗岩建成,內部有大量的銘文、壁畫、浮雕,這些裝飾物無一不在敘述達亞瓦神的創世神跡,以及神的律。
在神殿的正中,供奉著達亞瓦神的神靈——一個紅色太陽形狀、四周閃耀著光芒的圖騰。烏茲托魯奴人認為,太陽就是神靈居住的地方。在圖騰的正上方,是一個圓形的窗戶,每天上午時分,太陽從窗戶投射進神殿,照射到正在舉行儀式的信徒們,他們認為這是受到了達亞瓦神靈的沐浴,也是最幸福的時刻,因為不是每天都有陽光出現,他們認為隻有那些善良之人才有此殊榮。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進入神殿,隻有神授之人和神職人員才有資格進入。他們相信,對太陽的崇拜就是對達亞瓦神的崇拜,以求內心和肉身的溫暖。
這個時候,一切有關對達亞瓦的崇拜還稱不上宗教,雖然有了活動的場所,也有大量的信徒,卻沒有關於神的經典流傳,更不成體係,隻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礎上,更為規範而已,距離後來的宗教有著較大的區別,但已經有了發展成宗教的基礎,也可以說有了宗教的雛型。成為宗教,那是後來的事情了。
不論怎麽說,既然崇拜,當然需要一些祭祀活動。
在其它一些民族的祭祀活動中,祭品分為動物性祭品和非動物性祭品。動物性祭品中,豬牛羊三牲最為常見,祭祀時在祭台上擺放著豬頭、牛頭和羊頭等牲畜,因此就有了一頭豬、一頭牛、一頭羊等詞匯,而沒有一頭馬的說法。
因為馬主要用於交通、戰爭和生產領域,與人們的生活關係不是那麽密切。而牛、羊、豬等動物不僅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源,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物來源。
換句話說,當時人們認為,三牲要比馬等其它動物貴重得多,所以用來祭祀。非動物性祭品包含各種糧食、果實、菜蔬等等。
與其他民族的祭祀活動不同的是,烏茲托魯奴人不進行牲畜祭祀。在他們看來,世間萬物有等級和秩序,達亞瓦神當然是最高的存在,是萬物的創造者,是秩序的製定者。接下來就是人類自己,如果要祭獻也隻能用人來祭祀,其它牲畜是沒有資格祭祀的。
最早,限於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的限製,人類自然繁衍本來就很緩慢,人是最重要的資源。當然,也曾有人建議用動物替代人類,比如用羊來替代,為替罪羊。
然而,用任何生命體進行祭祀都不符合達亞瓦神的意誌。再者,達亞瓦神本身就意味著善良,珍愛所有的生命,如果用生命去祭祀,有悖於神的意誌。
更重要的一點,烏茲托魯奴人認為神是以靈的形式存在,本身就無形無影,神是永駐於人心,如果用人祭祀,豈不是用神祭祀神?所以他們的宗教活動隻限於靈與靈的交流——向神祈禱。
不過,與有些民族不同的是,在神殿的浮雕上,還雕刻著不少男女交媾的場景。在烏茲托魯奴人看來,人類通過兩性才能繁衍後代,也是尊崇神的意誌,所以男女交媾本身是非常神聖的行為,並沒有羞恥的概念,當然,這裏特指婚姻中的性。如果婚姻中沒有後代,也是對神的不敬。不論男女,隻要不能生育,都有解除婚姻的權利,且不受指責。一些不能生育的女性,離家當妓女是比較常見的出路。
當然也不是所有不能生育的男女都需要離異,也有因為感情不願分開的,隻是這些夫妻常常受到人們的指責,承受著社會壓力。烏茲托魯奴人早期的傳統中,性是比較隨便的,那是因為需要增加人口。
後來,隨著人口的增加,隨意的性行為反而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造成了社會不穩定,所以在後期,一夫一妻製需要得到嚴格的遵守。主流觀點是強調性的生育功能,而不是愉悅功能。當然,婚嫁離異也都需要到神廟裏進行,受神的見證和祝福。
在神殿的四周,屹立著由聖加羅茲山裏采集的石材打造的石柱。高高的石柱,襯托出神殿的宏偉和莊嚴,隱示著凡人的渺小。
出了神殿,走下台階就是被神廟四周房屋圍著的庭院,這是一般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比如婚嫁等等。每當特定時間,烏茲托魯奴人就到這裏舉行活動,以感謝神的庇佑。
出了神廟就是廣場,也是神廟的第二級,在廣場的一側,就是艾斯亞給自己建立的宮殿。神是至高無上的,凡俗之人不能和神平起平坐,神之下就是統治者,這也象征著天賦神權,是擁有神權的統治者,是神在人間的代理人。用艾斯亞自己的話來說,是神的使者居住的地方。使者是誰就不用明說了。
在第二級的另一側是廣場。廣場是民眾活動的場所,大的慶典活動就在這裏舉行。當然,做為神在人間的代理人,對於那些違反神的意誌、犯了罪的人就在這裏接受懲罰。懲罰是在廣場中央的一個平台上進行的,平台上豎立著前五後六,共十一根木樁,被稱為“怒神之柱”,那裏就是人犯接受懲罰的地方。
從廣場下來,一條大道直通市區,這裏就是平民生活區。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每天都在大街小巷裏川流不息,吆喝聲、吵鬧聲、打罵聲、淫笑聲,還有工匠作坊的敲打聲此起彼伏。
烏茲托魯奴人在神權之下,建立了世俗政權,艾斯亞做為神在世間的代理人,行使統治世俗社會的職權。他頒布了人們必須要遵守的法。
至此,神隻的律,世俗的法,管理著這座城市,規範著人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