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下午時分,天空中就降下了瓢潑大雨,嘩啦啦地直到入夜才慢慢結束。一隻名叫裏卡的雄性黑猩猩幼仔,自出生以來第一次睜開了眼睛,他躺在母親溫暖的懷裏,好奇地探視著四周。
這是一片浸透著綠色的密林。
沒有了陽光,黑暗將樹木染成了墨綠,更遠處,竟完全融入了夜色之中,隻有頭頂上的樹葉在星空的襯托下,才顯露出紛雜的輪廓。
針葉樹上殘留的雨水,很快就順著葉尖滴落幹淨。雨水有時也會在寬大的闊葉上暫時聚集,直到支撐不住的時候,才嘩啦啦地順著樹葉衝向地麵,發出了劈裏啪啦的響聲。整個雨林彌漫著濃濃的水汽,悶熱的空氣裏還氤氳著一股草木味道。
夜幕依舊籠罩著沉睡的大地,偶爾吹過的微風卷動著樹葉,發出了陣陣沙沙聲,還有那些不知疲倦的蟲豸不停地在鳴叫,高一陣,低一陣,猶如一場大合唱,為寂靜的森林增添了生氣。
裏卡好奇地想知道這些聲音都是從哪裏傳來的,他扭動著身體環顧四周,仍然分不清楚這些聲音出自哪裏。他睜大了眼睛,抬頭望向天空,密密的森林枝影婆娑。透過樹葉間的空隙,雨後的天空格外通透,點點繁星或明或暗,閃爍不斷。
一切都是那麽新奇。
說來也奇怪,大多數哺乳動物剛出生時,都是閉著眼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他們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睜開眼睛認識世界,所以哺乳類動物剛出生時總是很危險,父母的保護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生活在陸地上那些食草動物的眼睛都是長在頭部的兩側,大概也是防止被獵食有關吧。眼睛長在兩側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有利於觀察兩邊的水草哪邊更豐美,但由於植物含有的能量非常低,所以他們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青草才能維持生命。
造物主也許是公平的,處在食物鏈低端的物種有一種生存優勢,那就是大量繁殖和集體行動。他們往往是成群結隊地活動,以數量上的優勢抵消自身的弱勢,使物種能夠繁衍下去。這也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辦法,事實上這也是很有效的辦法。
生存是生物的第一需求,安全是為了更好地生存,當然也是生物的本能。
作為食物鏈頂端的靈長目動物,一般都屬於食肉動物。他們的眼睛都長在臉部的前端,有眉骨保護,兩眼相距較近,視覺敏銳。作為強者,可能不太需要顧及來自後方的危險,哪怕有危險也能迅速轉身進行反擊。不管進攻或者反擊,他們獵食的對象,都集中在視覺的一個點上,更利於判定目標的位置、距離和運動方向,集中精力襲擊獵物或者反擊偷襲者。
肉食動物生性兇猛,具有進攻性。從行為上來看,他們似乎比食草動物更為聰明,懂得使用計謀和戰術,在力量和速度上往往更有優勢。個頭小的就會采用集團作戰的方式,以數量上的優勢來彌補力量上的劣勢。
然而,食草動物逐水草而聚,他們往往隨著季節的變換不斷地遷徙。當沒有了捕食的獵物,那些強者也隻有望而興歎了。如果遇到幹旱季節,日子就更加難過。看起來,強者非恆強,弱者非恆弱。
不知道是因為有了有效的辦法才存活下去,還是為了存活下去才進化出有效的辦法。
生命自有其法。
從動物的食性上看,大體上分類是比較清楚的。誰也沒見過獅子在地裏吃草或抱著果子啃食,或者羊群圍著一堆骨架爭來吵去的事情發生,似乎這已經是天經地義的事了。
與這些食物界線分明的動物相比,黑猩猩就是動物界的另類了。他們是兩眼長在前麵的靈長目哺乳動物。眉骨較高,兩眼深陷,嘴巴寬闊。他們的食物很雜,“菜單”甚至超過百多種不同類型的食物。除了人類以外,在動物界也算是比較少見的。
或許可以說,雜食動物的智商遠比單一食物動物的智商要高,雖然沒有這方麵的研究,但是從利用工具方麵看,黑猩猩又顯得與眾不同。雖然利用工具是很多動物中都存在的現象,但黑猩猩在使用某些工具時還能夠給予一定程度的加工,盡管這種加工極其簡單粗糙,但畢竟是主動的、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物體,使之更適合於使用。
例如,它不僅能用食指將螞蟻洞捅大,還能拾起樹枝或草棍,把草葉捋掉後伸進洞裏,把螞蟻釣出來吃。草棍若是捅彎了,就把彎頭咬斷或者再換一根。此外,還會用棍棒捅入蜂窩蘸蜜吃。更令人驚奇的是,有時它能先把樹葉放在嘴裏嚼成海綿狀,放入難以伸進的樹洞中吸取積水,再撈出來放在嘴裏吸吮水分。
更為關鍵的是,黑猩猩在捕食猴類時,還會策劃戰術。
黑猩猩無法在樹上捕捉到靈敏的疣猴,捕獵時,黑猩猩會從樹上將他們驅趕到埋伏地點,其它黑猩猩早已在埋伏地等候,當疣猴到達時,早有準備的黑猩猩就將其獵殺。
根據基因組測序研究,人類與黑猩猩的相似度約為98.5%,兩者之間的基因相差1.5%,黑猩猩與人的相似程度令人驚訝,因而也就決定了黑猩猩是最接近人類的動物。
人類在講話或大笑時唿吸是暫時停止的,這是因為人能夠很好地控製與發聲有關的各部分隔膜和肌肉。有研究證明,能否講話的關鍵在於神經係統對氣流的控製,人類能講話就是突破了這方麵的限製,所以才有了複雜的語言能力。而黑猩猩卻無此能力,這就揭開了黑猩猩不能講話之謎。
直立行走、語言和科學、藝術和哲學、以及宗教等等這些人類特有的東西,追根溯源都可以追蹤到這1.5%的差異。而僅僅這1.5%的差異,就在黑猩猩與人之間劃出了界限?它決定了一個在籠子裏、一個在籠子外觀看。
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造物主似乎並不公平,但當地人則認為,這是達亞瓦神製定的秩序。沒有秩序,則無宇無宙。
但是,沒有人說清楚,被關在籠子裏是否也是秩序的一種。
這是一片浸透著綠色的密林。
沒有了陽光,黑暗將樹木染成了墨綠,更遠處,竟完全融入了夜色之中,隻有頭頂上的樹葉在星空的襯托下,才顯露出紛雜的輪廓。
針葉樹上殘留的雨水,很快就順著葉尖滴落幹淨。雨水有時也會在寬大的闊葉上暫時聚集,直到支撐不住的時候,才嘩啦啦地順著樹葉衝向地麵,發出了劈裏啪啦的響聲。整個雨林彌漫著濃濃的水汽,悶熱的空氣裏還氤氳著一股草木味道。
夜幕依舊籠罩著沉睡的大地,偶爾吹過的微風卷動著樹葉,發出了陣陣沙沙聲,還有那些不知疲倦的蟲豸不停地在鳴叫,高一陣,低一陣,猶如一場大合唱,為寂靜的森林增添了生氣。
裏卡好奇地想知道這些聲音都是從哪裏傳來的,他扭動著身體環顧四周,仍然分不清楚這些聲音出自哪裏。他睜大了眼睛,抬頭望向天空,密密的森林枝影婆娑。透過樹葉間的空隙,雨後的天空格外通透,點點繁星或明或暗,閃爍不斷。
一切都是那麽新奇。
說來也奇怪,大多數哺乳動物剛出生時,都是閉著眼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他們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睜開眼睛認識世界,所以哺乳類動物剛出生時總是很危險,父母的保護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生活在陸地上那些食草動物的眼睛都是長在頭部的兩側,大概也是防止被獵食有關吧。眼睛長在兩側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有利於觀察兩邊的水草哪邊更豐美,但由於植物含有的能量非常低,所以他們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青草才能維持生命。
造物主也許是公平的,處在食物鏈低端的物種有一種生存優勢,那就是大量繁殖和集體行動。他們往往是成群結隊地活動,以數量上的優勢抵消自身的弱勢,使物種能夠繁衍下去。這也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辦法,事實上這也是很有效的辦法。
生存是生物的第一需求,安全是為了更好地生存,當然也是生物的本能。
作為食物鏈頂端的靈長目動物,一般都屬於食肉動物。他們的眼睛都長在臉部的前端,有眉骨保護,兩眼相距較近,視覺敏銳。作為強者,可能不太需要顧及來自後方的危險,哪怕有危險也能迅速轉身進行反擊。不管進攻或者反擊,他們獵食的對象,都集中在視覺的一個點上,更利於判定目標的位置、距離和運動方向,集中精力襲擊獵物或者反擊偷襲者。
肉食動物生性兇猛,具有進攻性。從行為上來看,他們似乎比食草動物更為聰明,懂得使用計謀和戰術,在力量和速度上往往更有優勢。個頭小的就會采用集團作戰的方式,以數量上的優勢來彌補力量上的劣勢。
然而,食草動物逐水草而聚,他們往往隨著季節的變換不斷地遷徙。當沒有了捕食的獵物,那些強者也隻有望而興歎了。如果遇到幹旱季節,日子就更加難過。看起來,強者非恆強,弱者非恆弱。
不知道是因為有了有效的辦法才存活下去,還是為了存活下去才進化出有效的辦法。
生命自有其法。
從動物的食性上看,大體上分類是比較清楚的。誰也沒見過獅子在地裏吃草或抱著果子啃食,或者羊群圍著一堆骨架爭來吵去的事情發生,似乎這已經是天經地義的事了。
與這些食物界線分明的動物相比,黑猩猩就是動物界的另類了。他們是兩眼長在前麵的靈長目哺乳動物。眉骨較高,兩眼深陷,嘴巴寬闊。他們的食物很雜,“菜單”甚至超過百多種不同類型的食物。除了人類以外,在動物界也算是比較少見的。
或許可以說,雜食動物的智商遠比單一食物動物的智商要高,雖然沒有這方麵的研究,但是從利用工具方麵看,黑猩猩又顯得與眾不同。雖然利用工具是很多動物中都存在的現象,但黑猩猩在使用某些工具時還能夠給予一定程度的加工,盡管這種加工極其簡單粗糙,但畢竟是主動的、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物體,使之更適合於使用。
例如,它不僅能用食指將螞蟻洞捅大,還能拾起樹枝或草棍,把草葉捋掉後伸進洞裏,把螞蟻釣出來吃。草棍若是捅彎了,就把彎頭咬斷或者再換一根。此外,還會用棍棒捅入蜂窩蘸蜜吃。更令人驚奇的是,有時它能先把樹葉放在嘴裏嚼成海綿狀,放入難以伸進的樹洞中吸取積水,再撈出來放在嘴裏吸吮水分。
更為關鍵的是,黑猩猩在捕食猴類時,還會策劃戰術。
黑猩猩無法在樹上捕捉到靈敏的疣猴,捕獵時,黑猩猩會從樹上將他們驅趕到埋伏地點,其它黑猩猩早已在埋伏地等候,當疣猴到達時,早有準備的黑猩猩就將其獵殺。
根據基因組測序研究,人類與黑猩猩的相似度約為98.5%,兩者之間的基因相差1.5%,黑猩猩與人的相似程度令人驚訝,因而也就決定了黑猩猩是最接近人類的動物。
人類在講話或大笑時唿吸是暫時停止的,這是因為人能夠很好地控製與發聲有關的各部分隔膜和肌肉。有研究證明,能否講話的關鍵在於神經係統對氣流的控製,人類能講話就是突破了這方麵的限製,所以才有了複雜的語言能力。而黑猩猩卻無此能力,這就揭開了黑猩猩不能講話之謎。
直立行走、語言和科學、藝術和哲學、以及宗教等等這些人類特有的東西,追根溯源都可以追蹤到這1.5%的差異。而僅僅這1.5%的差異,就在黑猩猩與人之間劃出了界限?它決定了一個在籠子裏、一個在籠子外觀看。
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造物主似乎並不公平,但當地人則認為,這是達亞瓦神製定的秩序。沒有秩序,則無宇無宙。
但是,沒有人說清楚,被關在籠子裏是否也是秩序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