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澤走出大廳,遠遠就看見接機人群中一名舉著牌子軍人,上麵寫著自己的名字。這是基地幹部處鄧敏才幹事來接武澤的。兩人上車後就駛向基地。
基地是一種簡稱。它的前身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建設的空軍飛行員訓練基地。當時限於條件的製約,規模不算很大,但當時也算得上比較先進的訓練基地,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各類機型的飛行員。
隨著中國空軍的發展,這個基地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空軍發展的需要,於是就另外選擇更適合的位置遷走了,基地就改作其它用途。
二十世紀末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實施。基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改建為航天員訓練基地。習慣上簡稱“基地”。
隨後,基地根據新的任務需要,對園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基本建設。除了保留了極具時代感的行政辦公主樓和旁邊兩幢機關配樓外,不適應新的需要的舊樓,全部進行了拆除,建設了許多新的建築,增添了大量的現代化訓練設備,成為我國載人航天領域綜合型研究機構。
基地按功能由三個部分組成。以航天員為中心的航天員訓練係統;以航天員環境與生命保障為中心的生保係統;以及配套的附屬設施,包括行政大樓等。承擔了航天員選拔、訓練、醫學監督和醫學保障等多項重要任務,其水平在國內外都處於領先地位。
進入由武警守衛的基地大門後,汽車在右邊的樓房前停了下來,鄧幹事帶著武澤進到辦公室,在完成了一係列例行程序後,又領著武澤來到主樓基地王主任的辦公室,正好基地袁維群政委也在場。王主任滿臉微笑地像見了老朋友一樣招唿武澤坐下,並向袁政委介紹了武澤。
隻見王主任和袁政委都穿著整齊的軍裝。武澤還沒有近距離的接觸過軍人,看見穿著筆挺筆挺的軍人,真切感到了一股英武之氣,反倒覺得不自在起來。武澤不清楚他們是什麽軍銜,手足無措地不知道是敬禮還是握手更合適。
正猶豫間,袁政委主動伸出了手,連連說,“歡迎歡迎。”武澤連忙握了握手,幾個人簡單地寒暄了幾句後,鄧幹事又帶著武澤到集訓隊長梁紹忠的辦公室,向梁隊長報到,隨後兩人就向隊員宿舍走去。
宿舍位於辦公樓的後麵,與其它訓練建築在一起。
基地建築分為兩個區域。前麵是行政辦公區,集中了行政、後勤等業務部門,主要職責是為基地提供各種保障服務。和辦公區隻有一牆之隔的才是基地的核心區域——航天科研訓練基地。這裏集中了各種培訓、訓練以及多種運動設施。
在主樓前麵是一個寬大的廣場,在廣場的中央位置,設置了一個有三級台階、9米見方的旗台,旗台底座由混凝土澆築,上麵用白色的大理石貼麵,顯得非常嚴肅莊重。在旗台中線位置布置了三根旗杆,上麵迎風飄揚著一麵鮮豔的五星紅旗。兩邊旗杆略低於主旗杆,上麵掛著旗幟武澤沒有見過,應該是訓練中心的旗幟吧。武澤這樣猜想。
每天清晨,全體人員在國歌聲中進行莊嚴的升旗儀式,以此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說起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基地也是費了一番心思。
隊員組成分為三類。一部分是航天駕駛員、飛行工程師,主要負責航天飛機的飛行、控製和維修工作;另一部分則是由現役軍人和退役軍人組成的特種分隊,主要負責配合科研團隊的工作以及安全護衛工作;最後一部分則是載荷工程師,由從事科學研究及相關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主要職責是從事各類科學考察、各類技術試驗等工作。職業航天員大都是飛行員出身,難以勝任科研工作,因此,載荷工程師就應運而生。武澤就屬於後一類隊員。
在訓練中心的一角,就是全體隊員的宿舍大樓。
理論上,基地為每個隊員提供一套宿舍,都不存在問題。但是,這些隊員都是由各行各業的精英組成,來自不同的單位和不同的崗位,在此之前既不認識,更不了解,就存在互相熟悉、了解和增進友誼的過程,以便在將來的工作中互相配合和支持。因此,隊員的宿舍就設計成了三人一間的大宿舍。這也是培養隊員們的集體主義精神的重要一環。過了一段時間後,武澤才感覺到這種安排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進門處,一套沙發和一個茶幾,組成了一個簡易的會客區,隊員們可以在這裏小坐或接待來訪的客人。再往前,就是三組床具。床具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單人床,全套臥具擺放得整整齊齊,床下是一台書桌,靠書桌牆上吊裝了一組簡易書架,桌麵上,台燈、台式電腦一應俱全,緊靠書桌旁邊的是一個私人物品收納櫃。簡單幾樣家具就構成了一個小小的私人空間。
武澤看到這種布局,有熟悉的感覺。這裏的布置與大學宿舍基本相同,如果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房間環境布置要比大學宿舍高檔很多,也周全很多。
隊員們要在這個環境裏生活工作幾個月時間。
武澤進了宿舍,四周觀察了一下,每個床架上都貼有人的名字,他找到了標有自己名字的床位,是左側靠窗戶的位置。
剛安排停當,幹部處鄧幹事領著兩個帶著行李的年輕人走了進來。這是同宿舍的另兩個隊員。
“這樣,你們互相介紹一下吧,就不用我來了,”幾個人坐下後,鄧幹事說道。
“我叫武澤宗仁,叫我武澤就可以了,是這次任務的隨隊醫生,”武澤首先自我介紹道。
“嗬,醫生好啊,以後還要你多關照呢,聽名字還以為是藏族人呢,”其中一個比武澤稍矮一點的說道。
“我是漢族,”武澤解釋道。
“我叫尹思晨,搞語言和社會學的,”人們習慣把自己做的工作叫做“搞”。
尹思晨一張圓圓的臉上沒有多少棱角,年輕的臉孔上充滿了活力,笑容常常掛在嘴邊,說起話來總是伴著微笑,是一個非常隨和的人。
“我叫趙星緯,搞物理的,”另一個中等身材的人緊接著自我介紹。看上去偏黑偏瘦,但有一副強健的身體,站在跟前讓人有一種壓迫感。
“哦,還需要搞語言的?”武澤不解地問道。
“這個很重要,”鄧幹事解釋道,“如果遇到有異域文明,語言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不懂對方的語言怎麽溝通呢?”
“對,對,”武澤點點頭。
“一人搞物理,一個當醫生,這個房間裏人才很全嘛,”尹思晨說完自己笑了起來,看得出來,尹思晨是個話多、比較活潑的人。
“這樣吧,你們各自用一句話介紹一下自己的專業吧,這樣容易理解。以後你們還可以多交流,”鄧幹事說。
“這個建議不錯,”尹思晨首先介紹道,“我先來吧,社會學嘛,小的方麵說,就是研究人,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大的方麵就是群體與群體之間關係的。”
“哦,按這樣說就簡單了,”趙星緯接著說,“小的方麵,物理學就是研究物質,以及物質與物質之間關係的;大的方麵應該是星係與宇宙之間關係的。”
“這個厲害,這個範圍太大了,”尹思晨說。
“醫生嘛,”武澤想了想,“小的方麵嘛,當然研究什麽是病,以及如何治療的問題囉。”
“那大的方麵呢?”尹思晨問。
“大的方麵?”武澤一時還不知道如何迴答,“我想應該是如何防治的問題吧。真還說不準呢,”說完還有點不好意思。
“哈哈哈,你們這樣一說就簡單了,也容易理解,你們聊吧,慢慢你們就熟悉了,我先走了哈,”說完,鄧幹事就起身告辭。
臨出門時轉過身對武澤說,“我和咱們的蘇菲醫生說好了,她準備了一些有關航天方麵的醫學書,你抽時間到醫療中心找她去取一下,這是你需要的。哦,對了,以後業務上指導就由她負責,”臨出門又對三人說,“你們安排好了就到管理處把衣服領一下,你們身上的衣服就不用穿了,”說完就出門走了。
“好的!”武澤和趙星緯還像平時說話那樣迴應道,而尹思晨卻學著軍人那樣,“是!”
基地是一種簡稱。它的前身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建設的空軍飛行員訓練基地。當時限於條件的製約,規模不算很大,但當時也算得上比較先進的訓練基地,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各類機型的飛行員。
隨著中國空軍的發展,這個基地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空軍發展的需要,於是就另外選擇更適合的位置遷走了,基地就改作其它用途。
二十世紀末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實施。基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改建為航天員訓練基地。習慣上簡稱“基地”。
隨後,基地根據新的任務需要,對園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基本建設。除了保留了極具時代感的行政辦公主樓和旁邊兩幢機關配樓外,不適應新的需要的舊樓,全部進行了拆除,建設了許多新的建築,增添了大量的現代化訓練設備,成為我國載人航天領域綜合型研究機構。
基地按功能由三個部分組成。以航天員為中心的航天員訓練係統;以航天員環境與生命保障為中心的生保係統;以及配套的附屬設施,包括行政大樓等。承擔了航天員選拔、訓練、醫學監督和醫學保障等多項重要任務,其水平在國內外都處於領先地位。
進入由武警守衛的基地大門後,汽車在右邊的樓房前停了下來,鄧幹事帶著武澤進到辦公室,在完成了一係列例行程序後,又領著武澤來到主樓基地王主任的辦公室,正好基地袁維群政委也在場。王主任滿臉微笑地像見了老朋友一樣招唿武澤坐下,並向袁政委介紹了武澤。
隻見王主任和袁政委都穿著整齊的軍裝。武澤還沒有近距離的接觸過軍人,看見穿著筆挺筆挺的軍人,真切感到了一股英武之氣,反倒覺得不自在起來。武澤不清楚他們是什麽軍銜,手足無措地不知道是敬禮還是握手更合適。
正猶豫間,袁政委主動伸出了手,連連說,“歡迎歡迎。”武澤連忙握了握手,幾個人簡單地寒暄了幾句後,鄧幹事又帶著武澤到集訓隊長梁紹忠的辦公室,向梁隊長報到,隨後兩人就向隊員宿舍走去。
宿舍位於辦公樓的後麵,與其它訓練建築在一起。
基地建築分為兩個區域。前麵是行政辦公區,集中了行政、後勤等業務部門,主要職責是為基地提供各種保障服務。和辦公區隻有一牆之隔的才是基地的核心區域——航天科研訓練基地。這裏集中了各種培訓、訓練以及多種運動設施。
在主樓前麵是一個寬大的廣場,在廣場的中央位置,設置了一個有三級台階、9米見方的旗台,旗台底座由混凝土澆築,上麵用白色的大理石貼麵,顯得非常嚴肅莊重。在旗台中線位置布置了三根旗杆,上麵迎風飄揚著一麵鮮豔的五星紅旗。兩邊旗杆略低於主旗杆,上麵掛著旗幟武澤沒有見過,應該是訓練中心的旗幟吧。武澤這樣猜想。
每天清晨,全體人員在國歌聲中進行莊嚴的升旗儀式,以此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說起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基地也是費了一番心思。
隊員組成分為三類。一部分是航天駕駛員、飛行工程師,主要負責航天飛機的飛行、控製和維修工作;另一部分則是由現役軍人和退役軍人組成的特種分隊,主要負責配合科研團隊的工作以及安全護衛工作;最後一部分則是載荷工程師,由從事科學研究及相關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主要職責是從事各類科學考察、各類技術試驗等工作。職業航天員大都是飛行員出身,難以勝任科研工作,因此,載荷工程師就應運而生。武澤就屬於後一類隊員。
在訓練中心的一角,就是全體隊員的宿舍大樓。
理論上,基地為每個隊員提供一套宿舍,都不存在問題。但是,這些隊員都是由各行各業的精英組成,來自不同的單位和不同的崗位,在此之前既不認識,更不了解,就存在互相熟悉、了解和增進友誼的過程,以便在將來的工作中互相配合和支持。因此,隊員的宿舍就設計成了三人一間的大宿舍。這也是培養隊員們的集體主義精神的重要一環。過了一段時間後,武澤才感覺到這種安排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進門處,一套沙發和一個茶幾,組成了一個簡易的會客區,隊員們可以在這裏小坐或接待來訪的客人。再往前,就是三組床具。床具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單人床,全套臥具擺放得整整齊齊,床下是一台書桌,靠書桌牆上吊裝了一組簡易書架,桌麵上,台燈、台式電腦一應俱全,緊靠書桌旁邊的是一個私人物品收納櫃。簡單幾樣家具就構成了一個小小的私人空間。
武澤看到這種布局,有熟悉的感覺。這裏的布置與大學宿舍基本相同,如果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房間環境布置要比大學宿舍高檔很多,也周全很多。
隊員們要在這個環境裏生活工作幾個月時間。
武澤進了宿舍,四周觀察了一下,每個床架上都貼有人的名字,他找到了標有自己名字的床位,是左側靠窗戶的位置。
剛安排停當,幹部處鄧幹事領著兩個帶著行李的年輕人走了進來。這是同宿舍的另兩個隊員。
“這樣,你們互相介紹一下吧,就不用我來了,”幾個人坐下後,鄧幹事說道。
“我叫武澤宗仁,叫我武澤就可以了,是這次任務的隨隊醫生,”武澤首先自我介紹道。
“嗬,醫生好啊,以後還要你多關照呢,聽名字還以為是藏族人呢,”其中一個比武澤稍矮一點的說道。
“我是漢族,”武澤解釋道。
“我叫尹思晨,搞語言和社會學的,”人們習慣把自己做的工作叫做“搞”。
尹思晨一張圓圓的臉上沒有多少棱角,年輕的臉孔上充滿了活力,笑容常常掛在嘴邊,說起話來總是伴著微笑,是一個非常隨和的人。
“我叫趙星緯,搞物理的,”另一個中等身材的人緊接著自我介紹。看上去偏黑偏瘦,但有一副強健的身體,站在跟前讓人有一種壓迫感。
“哦,還需要搞語言的?”武澤不解地問道。
“這個很重要,”鄧幹事解釋道,“如果遇到有異域文明,語言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不懂對方的語言怎麽溝通呢?”
“對,對,”武澤點點頭。
“一人搞物理,一個當醫生,這個房間裏人才很全嘛,”尹思晨說完自己笑了起來,看得出來,尹思晨是個話多、比較活潑的人。
“這樣吧,你們各自用一句話介紹一下自己的專業吧,這樣容易理解。以後你們還可以多交流,”鄧幹事說。
“這個建議不錯,”尹思晨首先介紹道,“我先來吧,社會學嘛,小的方麵說,就是研究人,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大的方麵就是群體與群體之間關係的。”
“哦,按這樣說就簡單了,”趙星緯接著說,“小的方麵,物理學就是研究物質,以及物質與物質之間關係的;大的方麵應該是星係與宇宙之間關係的。”
“這個厲害,這個範圍太大了,”尹思晨說。
“醫生嘛,”武澤想了想,“小的方麵嘛,當然研究什麽是病,以及如何治療的問題囉。”
“那大的方麵呢?”尹思晨問。
“大的方麵?”武澤一時還不知道如何迴答,“我想應該是如何防治的問題吧。真還說不準呢,”說完還有點不好意思。
“哈哈哈,你們這樣一說就簡單了,也容易理解,你們聊吧,慢慢你們就熟悉了,我先走了哈,”說完,鄧幹事就起身告辭。
臨出門時轉過身對武澤說,“我和咱們的蘇菲醫生說好了,她準備了一些有關航天方麵的醫學書,你抽時間到醫療中心找她去取一下,這是你需要的。哦,對了,以後業務上指導就由她負責,”臨出門又對三人說,“你們安排好了就到管理處把衣服領一下,你們身上的衣服就不用穿了,”說完就出門走了。
“好的!”武澤和趙星緯還像平時說話那樣迴應道,而尹思晨卻學著軍人那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