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如此,那便先由我和嶽郎中先帶著。你倆也莫要懈怠,想當年,我像你倆這般年紀的時候,身邊都已經有好幾個徒弟了。”
師爺也轉過頭來,對自孩子說:“既然選擇留下來,以後就會辛苦些,但也是一門手藝。你們如今有這樣的機會,可要好好把握,莫要辜負了這難得的機緣。”
師爺瞧見我和嶽哥皆點頭,臉上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下便著手安排起了莊重的收徒儀式。
庭院之中,眾人肅立,氣氛在變得肅穆而神聖。在師爺的主持下,儀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其中老大薑宇,滿懷崇敬與期待地拜在了嶽哥門下,鄭重的一跪一叩。而麵容青澀卻透著一股機靈勁兒的薑修,則恭恭敬敬地站在了我的麵前,成為了我的徒弟。
我接過那杯象征著師徒傳承的師傅茶,隻覺手中的茶杯似有千斤重。輕抿一口,茶水入喉,思緒卻愈發紛亂。
我暗自思忖,自己不過才十八歲,尚在學醫途中艱難摸索,還有諸多病症未解,藥理未明,如今竟就開始收徒了。
這突如其來的責任與使命壓得我心頭沉甸甸的,頭腦也仿佛被一團迷霧籠罩,有些發昏,不知自己能否擔得起這“師傅”二字,能否將薑修引上正途。
自從收了徒弟,在日複一日的相處裏,我才慢慢迴過神來,意識到身為師傅的責任。
我常常帶著薑修坐在庭院的樹下,將小時候爺爺講給我的那些故事娓娓道來,還有師爺曾經耐心為我剖析的各種病症。
過了一段日子,我在講述中忽然驚覺,自己有時思緒太過發散,話語毫無邏輯,常常沒頭沒尾。
那些故事與病症知識,我自己因熟悉而能心領神會,可年僅八歲的徒弟薑修,他的知識儲備與人生閱曆都尚淺,又怎可能輕易聽得懂呢?
懷著滿心的疑惑與自我反省後的不安,我匆匆找到師爺。師爺不慌不忙地從書架上拽出一本空白的書,眼神中帶著期許與告誡,說道:“你小子,能這麽快醒悟過來,還算不錯。”
“你要知道,你過往看過的每一個病症,不管是成功治愈的經驗,還是遇到的棘手困境,都得詳盡地記錄下來。”
“還有你在這世間的所見所聞,那些人情冷暖的瞬間,人心善惡的變化,無一不是珍貴的素材。”
“你以為那些聲名遠揚的大夫為何都執著於寫醫案?這醫案可不隻是簡單的記錄,而是一種知識與精神的傳承啊。”
“在記錄過程中,要及時迴顧修改,像你之前那樣毫無準備、張嘴就來,是絕對不行的。隻有如此,你才能不斷成長,也才能給徒弟留下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師爺的一番話讓我如醍醐灌頂般清醒。我伸出雙手,接過那本空白書籍,心中滿是莊重。
此刻這本尋常的冊子,此刻在我眼中承載著無比厚重的使命,它將成為我行醫路上首部醫案。
將曾經隨性講給徒弟的那些故事,逐一細細梳理。我迴憶著每個故事裏的醫理、哲理,以及當時的場景與感悟,以清晰、精煉的語言重新整理寫於醫案之上。
如此一來,當我再次麵對徒弟講授時,便有了完整的框架。每一段敘述都有其明確的目的與邏輯順序。
徒弟以後有任何疑惑,他也能依據醫案中的記載自行翻閱,自行尋找答案,這醫案就如同淵博的老師,時刻陪伴在他的身畔。
我每日按部就班地領著徒弟,講述那些或有趣、或蘊含深意的故事,小修畢竟年紀小,慢慢的學嘛。
而嶽哥則全然不同,他急於讓徒弟快速成長,每日都帶著徒弟在識字認藥。可年紀尚小的孩子,活潑好動難免坐不住。
嶽哥自己性子又急躁些,難免會控製不住脾氣,自己帶著徒弟學幾迴後,幹脆把教導徒弟的重任交給了嶽郎中。
師爺也轉過頭來,對自孩子說:“既然選擇留下來,以後就會辛苦些,但也是一門手藝。你們如今有這樣的機會,可要好好把握,莫要辜負了這難得的機緣。”
師爺瞧見我和嶽哥皆點頭,臉上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下便著手安排起了莊重的收徒儀式。
庭院之中,眾人肅立,氣氛在變得肅穆而神聖。在師爺的主持下,儀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其中老大薑宇,滿懷崇敬與期待地拜在了嶽哥門下,鄭重的一跪一叩。而麵容青澀卻透著一股機靈勁兒的薑修,則恭恭敬敬地站在了我的麵前,成為了我的徒弟。
我接過那杯象征著師徒傳承的師傅茶,隻覺手中的茶杯似有千斤重。輕抿一口,茶水入喉,思緒卻愈發紛亂。
我暗自思忖,自己不過才十八歲,尚在學醫途中艱難摸索,還有諸多病症未解,藥理未明,如今竟就開始收徒了。
這突如其來的責任與使命壓得我心頭沉甸甸的,頭腦也仿佛被一團迷霧籠罩,有些發昏,不知自己能否擔得起這“師傅”二字,能否將薑修引上正途。
自從收了徒弟,在日複一日的相處裏,我才慢慢迴過神來,意識到身為師傅的責任。
我常常帶著薑修坐在庭院的樹下,將小時候爺爺講給我的那些故事娓娓道來,還有師爺曾經耐心為我剖析的各種病症。
過了一段日子,我在講述中忽然驚覺,自己有時思緒太過發散,話語毫無邏輯,常常沒頭沒尾。
那些故事與病症知識,我自己因熟悉而能心領神會,可年僅八歲的徒弟薑修,他的知識儲備與人生閱曆都尚淺,又怎可能輕易聽得懂呢?
懷著滿心的疑惑與自我反省後的不安,我匆匆找到師爺。師爺不慌不忙地從書架上拽出一本空白的書,眼神中帶著期許與告誡,說道:“你小子,能這麽快醒悟過來,還算不錯。”
“你要知道,你過往看過的每一個病症,不管是成功治愈的經驗,還是遇到的棘手困境,都得詳盡地記錄下來。”
“還有你在這世間的所見所聞,那些人情冷暖的瞬間,人心善惡的變化,無一不是珍貴的素材。”
“你以為那些聲名遠揚的大夫為何都執著於寫醫案?這醫案可不隻是簡單的記錄,而是一種知識與精神的傳承啊。”
“在記錄過程中,要及時迴顧修改,像你之前那樣毫無準備、張嘴就來,是絕對不行的。隻有如此,你才能不斷成長,也才能給徒弟留下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師爺的一番話讓我如醍醐灌頂般清醒。我伸出雙手,接過那本空白書籍,心中滿是莊重。
此刻這本尋常的冊子,此刻在我眼中承載著無比厚重的使命,它將成為我行醫路上首部醫案。
將曾經隨性講給徒弟的那些故事,逐一細細梳理。我迴憶著每個故事裏的醫理、哲理,以及當時的場景與感悟,以清晰、精煉的語言重新整理寫於醫案之上。
如此一來,當我再次麵對徒弟講授時,便有了完整的框架。每一段敘述都有其明確的目的與邏輯順序。
徒弟以後有任何疑惑,他也能依據醫案中的記載自行翻閱,自行尋找答案,這醫案就如同淵博的老師,時刻陪伴在他的身畔。
我每日按部就班地領著徒弟,講述那些或有趣、或蘊含深意的故事,小修畢竟年紀小,慢慢的學嘛。
而嶽哥則全然不同,他急於讓徒弟快速成長,每日都帶著徒弟在識字認藥。可年紀尚小的孩子,活潑好動難免坐不住。
嶽哥自己性子又急躁些,難免會控製不住脾氣,自己帶著徒弟學幾迴後,幹脆把教導徒弟的重任交給了嶽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