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山西菜的傳統不能丟
古今物資交換助我暴富 作者:孑與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原本預計的糧食總產量能養活上百萬人口,這土豆和紅薯縮水十倍以後,加上玉米、小麥、稻穀,豈不是也就隻能養活十幾萬人罷了。
落差太大了!
當聽到常建新後麵那一句,劉琨、劉紹等人才終於又舒了一口氣。
能吃兩斤鮮土豆,未必能吃得下一斤幹土豆粉條。
那麽相當於可食用性增加了一倍以上,最終土豆和紅薯也就相當於縮水了五倍罷了。
這樣算來的話,十八萬軍民吃一年也還是綽綽有餘。
“其實也那麽嚴重,下雪之前土豆和紅薯可以留在地裏麵,整個冬季土豆和紅薯也可以用地窖存放,至少三到四個月時間,是能直接吃鮮土豆紅薯的。”
“而且明年規劃好時間的話,土豆一年完全可以種兩季,也就是說,春耕到夏收那一段時間才需要吃粉條,到夏季中的時候,就又可以吃鮮土豆了!”
劉琨、劉紹等人相視一眼,臉上重新露出了激動的笑容。
他們之前沒想過土豆能種植兩季,如果種植兩季的話,哪怕隻按照這一次的種植量,同樣的一畝土地,一年的土豆畝產量完全能達到六七千斤!
“另外,土豆粉條,紅薯粉條這玩意,如果你們覺得心痛,一斤土豆粉條或者紅薯粉條,到時候我可以給你們置換成四斤玉米粒,或者兩斤半大米麵粉一類。”
常建新想過了,劉琨、劉紹他們在古代時空種植出來的土豆、紅薯,不僅沒有任何化肥,也沒有任何農藥殘留。
尤小柔管理的農貿公司已經有自己的紅薯、土豆加工生產線,完全可以混在農貿公司自己生產的紅薯粉條、土豆粉條裏麵一起賣。
甚至於可以單獨做成高檔紅薯粉條和土豆粉條,以沒有任何化肥、農藥殘留為賣點。
正常的土豆粉條、紅薯粉條市場零售價在十二到十五塊錢。
常建新給尤小柔按照差不多五塊錢的價格置換,就算尤小柔沒辦法當做高檔土豆粉條、紅薯粉條來賣,那麽也能批發出去八九塊錢一斤,也有百分之五六十利潤可以賺。
如果尤小柔有辦法按照高檔土豆粉條、紅薯粉條賣,批發十一二塊每斤出去,更是有一倍多的利潤可以賺。
常建新突然又想到了什麽。
晉陽就是現代的太原,是山西的核心。
既然就要有紅薯粉條、土豆粉條了,晉陽軍也自己種出來了小麥。
一千九百萬斤左右小麥稻穀,其中大半都是小麥。
稻穀留種子以後剩下不下多少,不過小麥留種子以後還能剩下一千多萬斤。
磨成麵粉以後,揉麵團未必隻做簡單的麵餅,麵條才是麵粉的終極形態。
從手機查出來的麵條是東漢時期發明,唐朝時期才慢慢完善有點現代麵條的影子。
雖說時空不同,時代不同,但常建新認為山西菜的傳統也不能丟了。
於是,常建新又從網上下載了一百道麵食菜譜,翻譯成為繁體字。
有刀削麵、刀撥麵、扯麵、悶麵、手擀麵……
反正辣椒、番茄一類的配菜,他在去年的時候就已經送到了古代時空,今年不說晉陽城外,晉陽城中都種有不少辣椒、番茄。
他提供的一百道麵食菜譜,就算無法全部做出來,也能做出八九成。
常建新直接提供現代的‘菜譜’到古代時空,這是一年多以來的首次。
過去一年多時間,晉陽軍民主要是解決有得吃的問題,好吃花樣多這種事情不應該太過關注。
不過今年既然晉陽軍民自己種出來了糧食,未來估計也都能自己保證糧食消耗。
有得吃不是問題了,自然就可以關注如何花樣多,好吃,滿足口腹之欲。
劉琨、劉紹、趙斌、張信幾個時隔數個月,再次聚集在一起商議事情,便讓火頭房那邊按照菜譜,先做幾碗刀削麵,他們準備在未來挨道吃一頓。
四人首先要商議的是,把多少土豆、紅薯做成粉條的問題。
“我看預留兩成鮮土豆、紅薯即可,其餘的全部按照神仙提供的製作方法,製作成粉條,彼時我們留下三成粉條,剩下七成與神仙交換成玉米粒或者大米麵粉。”張信提議道。
常建新給他們預估的是六億九千萬斤土豆總產量,三億兩千萬斤紅薯產量,他們自己預估的數量比常建新預估的多幾千萬斤,算到了十億五千萬斤左右。
還是直接按照整數十億斤計算,八成就是八億斤,以十換一的比例製作成土豆粉條和紅薯粉條,就是八千萬斤。
劉琨、劉紹他們自己留三成,那麽就是兩千四百萬斤,剩下五千六百萬斤打算拿出來和常建新置換成玉米粒、大米麵粉一類。
現代時空。
此時是晚上十九點二十分,常建新坐在陽台椅子上,隔著玻璃的外麵是市中心夜景。
他習慣性的在這個時間點,一邊品酒,一邊默默聽劉紹他們商議事情。
如果劉紹等人真拿五千六百萬斤紅薯粉條和土豆粉條和他置換玉米粒、大米麵粉等,那麽按照置換價五塊錢一斤計算,就是兩億八千萬。
如果尤小柔按照八塊錢一斤批發賣出去,就是四億四千八百萬,有一億六千八百萬利潤。
如果尤小柔能操作成為高端貨,十塊錢以上一斤賣出去,更是有可能賣五六個億,利潤三個億左右甚至更多。
這麽一算,常建新都嚇一大跳,他過去一年多交易了那麽多黃金過來,也就賺了五六個億,沒想到倒賣粉條反而就有可能賺三個億以上。
誠然,包裝、銷售、繳稅等等,還有很多其他開銷,最後真正能轉出來到私人賬戶的利潤,估計也就一個億左右。
但是一個億也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小目標’了,一家上市公司,一年賺不到一個小目標的都多的是。
常建新沒有任何發言,隻是默默的在背後聽著。
具體留多少鮮土豆和紅薯,把多少做成粉條,以及最終拿出來多少和常建新置換,當然不是完全按照張信的建議。
最終商議過後,由劉琨拍板,留下三成鮮土豆,四成鮮紅薯,其餘的做成粉條,並且最終拿出來八成和常建新置換。
落差太大了!
當聽到常建新後麵那一句,劉琨、劉紹等人才終於又舒了一口氣。
能吃兩斤鮮土豆,未必能吃得下一斤幹土豆粉條。
那麽相當於可食用性增加了一倍以上,最終土豆和紅薯也就相當於縮水了五倍罷了。
這樣算來的話,十八萬軍民吃一年也還是綽綽有餘。
“其實也那麽嚴重,下雪之前土豆和紅薯可以留在地裏麵,整個冬季土豆和紅薯也可以用地窖存放,至少三到四個月時間,是能直接吃鮮土豆紅薯的。”
“而且明年規劃好時間的話,土豆一年完全可以種兩季,也就是說,春耕到夏收那一段時間才需要吃粉條,到夏季中的時候,就又可以吃鮮土豆了!”
劉琨、劉紹等人相視一眼,臉上重新露出了激動的笑容。
他們之前沒想過土豆能種植兩季,如果種植兩季的話,哪怕隻按照這一次的種植量,同樣的一畝土地,一年的土豆畝產量完全能達到六七千斤!
“另外,土豆粉條,紅薯粉條這玩意,如果你們覺得心痛,一斤土豆粉條或者紅薯粉條,到時候我可以給你們置換成四斤玉米粒,或者兩斤半大米麵粉一類。”
常建新想過了,劉琨、劉紹他們在古代時空種植出來的土豆、紅薯,不僅沒有任何化肥,也沒有任何農藥殘留。
尤小柔管理的農貿公司已經有自己的紅薯、土豆加工生產線,完全可以混在農貿公司自己生產的紅薯粉條、土豆粉條裏麵一起賣。
甚至於可以單獨做成高檔紅薯粉條和土豆粉條,以沒有任何化肥、農藥殘留為賣點。
正常的土豆粉條、紅薯粉條市場零售價在十二到十五塊錢。
常建新給尤小柔按照差不多五塊錢的價格置換,就算尤小柔沒辦法當做高檔土豆粉條、紅薯粉條來賣,那麽也能批發出去八九塊錢一斤,也有百分之五六十利潤可以賺。
如果尤小柔有辦法按照高檔土豆粉條、紅薯粉條賣,批發十一二塊每斤出去,更是有一倍多的利潤可以賺。
常建新突然又想到了什麽。
晉陽就是現代的太原,是山西的核心。
既然就要有紅薯粉條、土豆粉條了,晉陽軍也自己種出來了小麥。
一千九百萬斤左右小麥稻穀,其中大半都是小麥。
稻穀留種子以後剩下不下多少,不過小麥留種子以後還能剩下一千多萬斤。
磨成麵粉以後,揉麵團未必隻做簡單的麵餅,麵條才是麵粉的終極形態。
從手機查出來的麵條是東漢時期發明,唐朝時期才慢慢完善有點現代麵條的影子。
雖說時空不同,時代不同,但常建新認為山西菜的傳統也不能丟了。
於是,常建新又從網上下載了一百道麵食菜譜,翻譯成為繁體字。
有刀削麵、刀撥麵、扯麵、悶麵、手擀麵……
反正辣椒、番茄一類的配菜,他在去年的時候就已經送到了古代時空,今年不說晉陽城外,晉陽城中都種有不少辣椒、番茄。
他提供的一百道麵食菜譜,就算無法全部做出來,也能做出八九成。
常建新直接提供現代的‘菜譜’到古代時空,這是一年多以來的首次。
過去一年多時間,晉陽軍民主要是解決有得吃的問題,好吃花樣多這種事情不應該太過關注。
不過今年既然晉陽軍民自己種出來了糧食,未來估計也都能自己保證糧食消耗。
有得吃不是問題了,自然就可以關注如何花樣多,好吃,滿足口腹之欲。
劉琨、劉紹、趙斌、張信幾個時隔數個月,再次聚集在一起商議事情,便讓火頭房那邊按照菜譜,先做幾碗刀削麵,他們準備在未來挨道吃一頓。
四人首先要商議的是,把多少土豆、紅薯做成粉條的問題。
“我看預留兩成鮮土豆、紅薯即可,其餘的全部按照神仙提供的製作方法,製作成粉條,彼時我們留下三成粉條,剩下七成與神仙交換成玉米粒或者大米麵粉。”張信提議道。
常建新給他們預估的是六億九千萬斤土豆總產量,三億兩千萬斤紅薯產量,他們自己預估的數量比常建新預估的多幾千萬斤,算到了十億五千萬斤左右。
還是直接按照整數十億斤計算,八成就是八億斤,以十換一的比例製作成土豆粉條和紅薯粉條,就是八千萬斤。
劉琨、劉紹他們自己留三成,那麽就是兩千四百萬斤,剩下五千六百萬斤打算拿出來和常建新置換成玉米粒、大米麵粉一類。
現代時空。
此時是晚上十九點二十分,常建新坐在陽台椅子上,隔著玻璃的外麵是市中心夜景。
他習慣性的在這個時間點,一邊品酒,一邊默默聽劉紹他們商議事情。
如果劉紹等人真拿五千六百萬斤紅薯粉條和土豆粉條和他置換玉米粒、大米麵粉等,那麽按照置換價五塊錢一斤計算,就是兩億八千萬。
如果尤小柔按照八塊錢一斤批發賣出去,就是四億四千八百萬,有一億六千八百萬利潤。
如果尤小柔能操作成為高端貨,十塊錢以上一斤賣出去,更是有可能賣五六個億,利潤三個億左右甚至更多。
這麽一算,常建新都嚇一大跳,他過去一年多交易了那麽多黃金過來,也就賺了五六個億,沒想到倒賣粉條反而就有可能賺三個億以上。
誠然,包裝、銷售、繳稅等等,還有很多其他開銷,最後真正能轉出來到私人賬戶的利潤,估計也就一個億左右。
但是一個億也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小目標’了,一家上市公司,一年賺不到一個小目標的都多的是。
常建新沒有任何發言,隻是默默的在背後聽著。
具體留多少鮮土豆和紅薯,把多少做成粉條,以及最終拿出來多少和常建新置換,當然不是完全按照張信的建議。
最終商議過後,由劉琨拍板,留下三成鮮土豆,四成鮮紅薯,其餘的做成粉條,並且最終拿出來八成和常建新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