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兩萬大軍的具體消耗
古今物資交換助我暴富 作者:孑與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出征大軍開拔的時候,從晉陽城自帶了夠兩萬人吃三天糧食與夠一萬匹戰馬吃五天的草料。
想來劉琨、劉紹他們自己也能預測得出來,常建新從現代時空提供的草料價格不會太便宜。
至少不會比晉陽軍民直接在野地裏麵自己割迴來的便宜。
畢竟古代時空這邊,一個人力隻值一天三頓飽飯。
而一個人一天,怎麽說也能割到一百斤草料,哪怕五斤濕料曬幹以後隻得一斤幹料,那麽一個人力一天也隨便創造二十斤幹草料。
三頓飽飯,了不起每頓半斤大米,加上一些蔬菜油鹽,一天五塊錢足矣。
因此,如果是晉陽軍自己割的幹草的話,五塊錢就能換至少二十斤!
所以大軍開拔之前,他們有條件自己準備的,就盡量多準備一些。
當然,晉陽軍自己為戰馬準備的草料,就隻是草料而已,精料方麵,用搗碎的玉米粒充兩三天,後麵便要常建新開始提供了。
第一批物資三天內送過去,後麵才是五天送一批。
常建新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了解草料和精料的價格了。
他打開三折疊手機,發信息讓尤小柔立刻去了解。
“盡快把現在市麵上的零售價格發過來給我!”
不到十分鍾,常建新便看到了尤小柔發來的信息。
幹草料九百六十塊錢一噸,精料三千兩百四十塊錢一噸。
幹草料的價格,折合四毛八分錢一斤,精料的價格,折合一塊六毛兩分錢一斤。
“好家夥,便宜的大米和麵粉出廠價才一塊八一斤,這給馬吃的精料就一塊六毛多一斤了。”
“平均一匹戰馬每天要吃十二斤幹草料,五斤精料,算下來一匹戰馬每天需要大約十四塊錢的草料精料來養!”
“一個士兵,每天三頓飽飯,也才算五到六塊錢一天,養一匹戰馬,相當於養兩點五個士兵。”
“難怪曆史上,漢朝巔峰時期,也就養得起十萬精騎。”
一名著甲精騎兵,如果要深入草原作戰的話,最好能配兩匹戰馬,就是二十萬匹戰馬,每天消耗五十萬人糧食的價格,加上十萬士兵本身,養十萬精騎,相當於養六十萬步兵!
漢武帝漠北之戰,十萬精騎深入草原,需要的後勤不是十萬人吃,而是相當於六十萬人吃。
真不怪漠北之戰後,漢朝國庫空虛,漢武帝窮兵黷武幾十年,天下戶口便減半。
常建新自己拿計算器計算了一下,才發信息給尤小柔:
“給你一千塊錢一噸幹草料價格,三千五百塊一噸的精料價格,你先期采購一批三百噸幹草料,一百二十五噸精料,三天內到貨。”
“後續每隔五天采購一批差不多數量的,前後至少六批次。”
他給尤小柔留了點利潤空間,以及給了她一個可觀的總量,讓她能夠更好的和廠商談價格。
不過草料和精料本身廠商的利潤空間就不大,尤小柔最終能談到的優惠價格也不會很多,算上他多給的一點利潤空間,最終利潤可能也不到百分之十。
農貿公司那邊,尤小柔看著常建新發來的信息,也拿計算器在計算著。
一千塊錢一噸幹草料的價格,一批便要三百噸,總價是三十萬。
三千五百塊錢一噸的精料價格,一批便要一百二十五噸,總價是四十三萬七千五百塊。
一批次貨七十三萬七千五百塊。
至少要六批次,全部訂單總價至少四百四十二萬五千塊。
哪怕隻算百分之八利潤,也有三十五萬四千塊利潤了。
不過,超四百萬的訂單,她有信心談出百分之十以上的利潤,到時候農貿公司就有四五十萬的利潤。
“好的,老板。”
尤小柔沒有多問,直接迴複信息道。
接下來,常建新又調整了大米、麵粉、玉米粒等主糧,以及肉類、雞蛋、鹽、的采購數量。
原先要供晉陽城十幾萬軍民吃,每批次的量都很大,現在隻供出征的兩萬大軍吃,每批次的量自然要跟著大大減少。
同時,增加采購青菜。
自從開春以後,晉陽軍民可以自己種出來青菜,便一直沒有再采購青菜。
現在晉陽軍出征在外,想吃青菜不可能吃得上自己種的,隻能常建新從現代供應。
常建新已經與劉紹確認過了。
士兵每天要行軍數十裏,後續還要作戰,吃食肯定要比在晉陽城的時候多好一些,平均每人每天算一斤半主糧,二兩肉,一個雞蛋,一斤青菜。
主糧一半大米或者麵粉,一半玉米粒,便是兩塊兩毛五錢。
一個雞蛋六毛錢,一斤青菜一塊錢,二兩冰凍豬肉一塊八毛錢。
肉類有時候也有一些雞鴨魚等,尤其是魚類,很多便宜的魚,大規模批發價格才三四塊錢一斤,不過如果吃魚的話,不可能每個士兵每天隻算二兩。
迴到整體,再算上三毛五分錢油鹽的話,一個士兵每天剛好六塊錢花費。
兩萬名士兵,每天花費十二萬,五天一批次,便是六十萬。
“兩萬人吃的隻要六十萬,而一萬匹戰馬吃的卻要七十三萬七千五百塊,果然養一萬匹戰馬,比養兩萬士兵花費還要多兩成左右。”
更細算的話,這支兩萬人加一萬匹戰馬的軍隊,一個月要花費七百八十萬軟妹幣。
……
軍隊行軍過程中要節省體力,以便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敵軍突襲。
所以正常行軍,每天大約隻能走四十裏。
急行軍的話,每天大約能走一百裏。
完全不管不顧強行軍的話,則每天大約能走兩百裏。
晉陽南部平原與忻州、代縣平原之間,隔著一條大約一百一十裏長的丘陵穀地,穿過這條丘陵穀地,才能進入忻州、代縣平原。
忻州在平原的南端,代縣代平原的北端,雁門關則又在代縣往北數十裏處。
北征大軍的首戰,不是兵臨忻州,攻打忻州城。
而是要先打破拓跋鮮卑人設立在丘陵穀地一路上的數個關卡。
每個關卡可能隻有一兩百拓跋鮮卑士兵,數個關卡加在一起大概率都不到一千拓跋鮮卑士兵。
清理這些關卡,當然不能讓大軍主力,抵達一處才攻打一處,那樣太浪費時間了。
所以需要派遣一支先鋒大軍,到前麵去清理這些關卡。
想來劉琨、劉紹他們自己也能預測得出來,常建新從現代時空提供的草料價格不會太便宜。
至少不會比晉陽軍民直接在野地裏麵自己割迴來的便宜。
畢竟古代時空這邊,一個人力隻值一天三頓飽飯。
而一個人一天,怎麽說也能割到一百斤草料,哪怕五斤濕料曬幹以後隻得一斤幹料,那麽一個人力一天也隨便創造二十斤幹草料。
三頓飽飯,了不起每頓半斤大米,加上一些蔬菜油鹽,一天五塊錢足矣。
因此,如果是晉陽軍自己割的幹草的話,五塊錢就能換至少二十斤!
所以大軍開拔之前,他們有條件自己準備的,就盡量多準備一些。
當然,晉陽軍自己為戰馬準備的草料,就隻是草料而已,精料方麵,用搗碎的玉米粒充兩三天,後麵便要常建新開始提供了。
第一批物資三天內送過去,後麵才是五天送一批。
常建新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了解草料和精料的價格了。
他打開三折疊手機,發信息讓尤小柔立刻去了解。
“盡快把現在市麵上的零售價格發過來給我!”
不到十分鍾,常建新便看到了尤小柔發來的信息。
幹草料九百六十塊錢一噸,精料三千兩百四十塊錢一噸。
幹草料的價格,折合四毛八分錢一斤,精料的價格,折合一塊六毛兩分錢一斤。
“好家夥,便宜的大米和麵粉出廠價才一塊八一斤,這給馬吃的精料就一塊六毛多一斤了。”
“平均一匹戰馬每天要吃十二斤幹草料,五斤精料,算下來一匹戰馬每天需要大約十四塊錢的草料精料來養!”
“一個士兵,每天三頓飽飯,也才算五到六塊錢一天,養一匹戰馬,相當於養兩點五個士兵。”
“難怪曆史上,漢朝巔峰時期,也就養得起十萬精騎。”
一名著甲精騎兵,如果要深入草原作戰的話,最好能配兩匹戰馬,就是二十萬匹戰馬,每天消耗五十萬人糧食的價格,加上十萬士兵本身,養十萬精騎,相當於養六十萬步兵!
漢武帝漠北之戰,十萬精騎深入草原,需要的後勤不是十萬人吃,而是相當於六十萬人吃。
真不怪漠北之戰後,漢朝國庫空虛,漢武帝窮兵黷武幾十年,天下戶口便減半。
常建新自己拿計算器計算了一下,才發信息給尤小柔:
“給你一千塊錢一噸幹草料價格,三千五百塊一噸的精料價格,你先期采購一批三百噸幹草料,一百二十五噸精料,三天內到貨。”
“後續每隔五天采購一批差不多數量的,前後至少六批次。”
他給尤小柔留了點利潤空間,以及給了她一個可觀的總量,讓她能夠更好的和廠商談價格。
不過草料和精料本身廠商的利潤空間就不大,尤小柔最終能談到的優惠價格也不會很多,算上他多給的一點利潤空間,最終利潤可能也不到百分之十。
農貿公司那邊,尤小柔看著常建新發來的信息,也拿計算器在計算著。
一千塊錢一噸幹草料的價格,一批便要三百噸,總價是三十萬。
三千五百塊錢一噸的精料價格,一批便要一百二十五噸,總價是四十三萬七千五百塊。
一批次貨七十三萬七千五百塊。
至少要六批次,全部訂單總價至少四百四十二萬五千塊。
哪怕隻算百分之八利潤,也有三十五萬四千塊利潤了。
不過,超四百萬的訂單,她有信心談出百分之十以上的利潤,到時候農貿公司就有四五十萬的利潤。
“好的,老板。”
尤小柔沒有多問,直接迴複信息道。
接下來,常建新又調整了大米、麵粉、玉米粒等主糧,以及肉類、雞蛋、鹽、的采購數量。
原先要供晉陽城十幾萬軍民吃,每批次的量都很大,現在隻供出征的兩萬大軍吃,每批次的量自然要跟著大大減少。
同時,增加采購青菜。
自從開春以後,晉陽軍民可以自己種出來青菜,便一直沒有再采購青菜。
現在晉陽軍出征在外,想吃青菜不可能吃得上自己種的,隻能常建新從現代供應。
常建新已經與劉紹確認過了。
士兵每天要行軍數十裏,後續還要作戰,吃食肯定要比在晉陽城的時候多好一些,平均每人每天算一斤半主糧,二兩肉,一個雞蛋,一斤青菜。
主糧一半大米或者麵粉,一半玉米粒,便是兩塊兩毛五錢。
一個雞蛋六毛錢,一斤青菜一塊錢,二兩冰凍豬肉一塊八毛錢。
肉類有時候也有一些雞鴨魚等,尤其是魚類,很多便宜的魚,大規模批發價格才三四塊錢一斤,不過如果吃魚的話,不可能每個士兵每天隻算二兩。
迴到整體,再算上三毛五分錢油鹽的話,一個士兵每天剛好六塊錢花費。
兩萬名士兵,每天花費十二萬,五天一批次,便是六十萬。
“兩萬人吃的隻要六十萬,而一萬匹戰馬吃的卻要七十三萬七千五百塊,果然養一萬匹戰馬,比養兩萬士兵花費還要多兩成左右。”
更細算的話,這支兩萬人加一萬匹戰馬的軍隊,一個月要花費七百八十萬軟妹幣。
……
軍隊行軍過程中要節省體力,以便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敵軍突襲。
所以正常行軍,每天大約隻能走四十裏。
急行軍的話,每天大約能走一百裏。
完全不管不顧強行軍的話,則每天大約能走兩百裏。
晉陽南部平原與忻州、代縣平原之間,隔著一條大約一百一十裏長的丘陵穀地,穿過這條丘陵穀地,才能進入忻州、代縣平原。
忻州在平原的南端,代縣代平原的北端,雁門關則又在代縣往北數十裏處。
北征大軍的首戰,不是兵臨忻州,攻打忻州城。
而是要先打破拓跋鮮卑人設立在丘陵穀地一路上的數個關卡。
每個關卡可能隻有一兩百拓跋鮮卑士兵,數個關卡加在一起大概率都不到一千拓跋鮮卑士兵。
清理這些關卡,當然不能讓大軍主力,抵達一處才攻打一處,那樣太浪費時間了。
所以需要派遣一支先鋒大軍,到前麵去清理這些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