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從一開始就很激烈。
趙歸胡明白右大將的意義,也清楚很多人在觀望,一心想打出威風。
他再一次將首戰的機會交給了仆朋。
昨天仆朋曾麵對桀龍的戰陣多次出擊,雖然最終未能突破,卻也熟悉了戰法。
在趙歸胡的協助下,仆朋補充了人手,尤其是配備了甲胄、盾牌,防護能力大增。
他們涉過河水,衝向趙安稽的陣地。
雙方展開了廝殺,難分難解。
仆朋很驍勇,一手持盾,一手持劍,衝殺在前。
轉眼間,便斬殺兩名迎戰的匈奴勇士。
趙安稽見狀,不敢大意,立刻命令親衛營上前堵截,一定要殺掉仆朋。
仆朋被攔住了,身陷重圍,卻死戰不退。
見他這麽悍勇,他的部下也被激起了勇氣,號唿上前,發起一波又一波的衝擊。
與此同時,趙歸胡帶了幾個神箭手,壓到陣前,用手中的硬弓射擊趙安稽的陣地。
在他們的精準射擊下,趙安稽部下的兩個百夫長被臨陣射殺,陣地險些被仆朋突破。見此情景,其他的百夫長、都尉、司馬也不敢大意,紛紛加強自身的防護。
趙歸胡手中的強弓一如既往地發揮出巨大的威力,一度威脅到了趙安稽本人。
趙安稽對趙歸胡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
他找不到能和趙歸胡對射的射手。
這種單方麵的虐殺讓趙安稽很被動。
他再一次意識到戰陣的缺陷,沒有強弓硬弩,遠程打擊能力嚴重不足。
這是匈奴人的無奈。
他們沒有中原王朝的製造能力,造不出結構精巧複雜的弩機,自然也造不出射程更遠的強弩。
這是他們唯一的破綻,被同樣來自中原的趙歸胡一眼識破,陷入了被動。
在付出數十人傷亡後,趙安稽頂住了仆朋的攻擊。
趁著短暫的休戰間隙,他調整戰線,將陣地撤到了山坡上,利用坡勢來抵消趙歸胡的射程優勢。
趙歸胡一開始沒留神,發現趙安稽後撤後,緊跟著前移,趕到了姑且水的東岸。
與此同時,他讓騎兵做好突擊的準備。
原本趙安稽臨河立陣,壓縮騎兵的空間,迫使騎兵隻能涉水而行。一旦過了河,與戰陣隻有十步之遙,就會成為弓箭的目標。
這樣的距離,即使有甲護身,也很難幸免。
現在趙安稽退到了山坡上,距離河邊有五十餘步,騎兵可以放心馳射,為進攻的步卒提供箭陣掩護,而不必過於擔心自身的安全。
騎兵一出動,趙安稽就意識到了危險,隨即派出親衛騎,進行反衝鋒,減輕步卒的壓力。
雙方你來我往,殺得難分難解。
半天的戰鬥過後,趙歸胡沒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卻也讓趙安稽感受到了無處不在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隨著戰局進展,他的箭矢不夠了。
本來以守代攻,就是想節省箭矢,利用近戰殺傷對手。
可是麵對趙歸胡、仆朋時,他又不得不用箭矢來阻止對手全麵壓上,利用兵力優勢強行突破。
情況比預先估計的更危險。
趁著戰鬥的間隙,趙安稽親自趕到於單麵前匯報。
麵對這個局麵,段叔再一次提出行刺右大將的方案。
他認為,士卒的傷亡和箭矢的消耗很大,趙安稽堅持不了太久,唯有刺殺右大將,才能釜底抽薪,一舉解決問題。
趙安稽也讚成這個方案,隻是沒表態。
桀龍反對這個提議。
他不懷疑趙延年的能力,刺殺右大將幾乎是手到擒來。
但於單身為左賢王,麵對固倫的進攻,不能正麵擊敗固倫,還要倚仗刺客手段,會讓人瞧不起。
眼下趙安稽隻是遇到了困難,並沒有到無法支撐的地步,不必出此下策。
他建議,提前執行進攻的計劃,派出精銳騎兵,遊擊右賢王各部,以戰養戰。
段叔反問道:雙方兵力懸殊,主動出擊就一定能獲勝?萬一陷入包圍,豈不是更麻煩。
雙方各執一詞,誰也不服誰。
於單兩麵說合,卻無濟於事。
很快,趙歸胡又發起了進攻,趙安稽隻能先趕迴陣地,指揮作戰,剩下桀龍與段叔在於單麵前爭論。
於單更加無助,幹脆走開了,任由桀龍與段叔爭吵。
趙延年看在眼裏,非常無語。
這個團隊就是一個草台班子,既沒有強有力的核心,也沒有精誠團結的夥伴,能成功才怪。
等到了單於庭,找到張騫,立刻和他們劃清界線,保持距離,免得被他們拖累。
草原上不養閑人,想摸魚都摸不了。
正當趙延年一心想遠離是非的時候,是非卻偏偏找上了他。
“趙君,你說,誰說的有理?”段叔和桀龍像兩隻鬥雞,互相怒視著對方,異口同聲的說道。
趙延年不想說話,隻想翻白眼。
但段叔、桀龍不依不饒,非要趙延年說句公道話。
趙延年想了想,覺得桀龍的方案更合胃口。
打贏未必有希望,兩敗俱傷卻不難。
雙方殺得越狠,傷亡越慘重,越符合他的期望。
至於於單的安危,最後護著他逃迴單於庭,問題也不是很大。
實在不行,去刺殺右大將就是了,反正丟的是於單的臉。
“段叔,你是治國的謀臣,不是臨陣的大將。”趙延年好言相勸,同時給段叔使了個眼色。“兩軍交戰的事,還是聽相國的吧。”
你就是一個儒生,又不是名將,強什麽嘴。
於單真死在這裏,你負得起責任嗎?
段叔瞬間明白了趙延年的意思,悻悻的一甩袖子。“既然你這麽說,那就聽相國高見。”
桀龍大喜,咧著大嘴,得意洋洋地笑了,順勢對趙延年挑了挑大拇指。
他覺得趙延年這句話說得太對了。
作戰的事,當然應該聽我的,段叔那個儒生懂什麽。
見爭論有了結果,於單也沒有多說什麽,隨即做主動出擊的準備,並將消息通報給趙安稽。
得知明天不用再死拚,趙安稽也放開了手腳,與趙歸胡硬撼。
他幾次後撤,誘趙歸胡上山。
但趙歸胡卻很謹慎,一直不敢太靠前,生怕被趙安稽打一波反擊。
雖說山坡不陡,戰馬也能上去,畢竟不是平地。
惡戰一天,夕陽西下的時候,趙歸胡主動收兵。
迴到大營,沒等趙歸胡匯報,右大將就猛誇趙歸胡指揮得當。
他觀戰一天,看得清楚,趙歸胡盡管沒能突破趙安稽的陣地,但打得趙安稽幾次後撤,從山腳下撤到了半山坡,也算戰果頗豐,證明他的選擇是明智的。
“明日一戰,能生擒於單嗎?”
趙歸胡拱手致謝,說道:“若於單不走,縱使明日不能生擒,後日也可得手。隻是困獸猶鬥,狗急跳牆,要防著於單行刺客之道,派趙延年來刺殺右大將。”
聽到趙延年的名字,右大將臉上的笑容有點僵。
過了片刻,他強笑道:“有你在身邊,我怕什麽?我不怕他來,就怕他不來。”
“多謝右大將器重,但趙延年武藝之高,非等閑刺客可比,還是謹慎一點的好。”
右大將連連點頭,罕見的沒有固執己見。
趙歸胡明白右大將的意義,也清楚很多人在觀望,一心想打出威風。
他再一次將首戰的機會交給了仆朋。
昨天仆朋曾麵對桀龍的戰陣多次出擊,雖然最終未能突破,卻也熟悉了戰法。
在趙歸胡的協助下,仆朋補充了人手,尤其是配備了甲胄、盾牌,防護能力大增。
他們涉過河水,衝向趙安稽的陣地。
雙方展開了廝殺,難分難解。
仆朋很驍勇,一手持盾,一手持劍,衝殺在前。
轉眼間,便斬殺兩名迎戰的匈奴勇士。
趙安稽見狀,不敢大意,立刻命令親衛營上前堵截,一定要殺掉仆朋。
仆朋被攔住了,身陷重圍,卻死戰不退。
見他這麽悍勇,他的部下也被激起了勇氣,號唿上前,發起一波又一波的衝擊。
與此同時,趙歸胡帶了幾個神箭手,壓到陣前,用手中的硬弓射擊趙安稽的陣地。
在他們的精準射擊下,趙安稽部下的兩個百夫長被臨陣射殺,陣地險些被仆朋突破。見此情景,其他的百夫長、都尉、司馬也不敢大意,紛紛加強自身的防護。
趙歸胡手中的強弓一如既往地發揮出巨大的威力,一度威脅到了趙安稽本人。
趙安稽對趙歸胡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
他找不到能和趙歸胡對射的射手。
這種單方麵的虐殺讓趙安稽很被動。
他再一次意識到戰陣的缺陷,沒有強弓硬弩,遠程打擊能力嚴重不足。
這是匈奴人的無奈。
他們沒有中原王朝的製造能力,造不出結構精巧複雜的弩機,自然也造不出射程更遠的強弩。
這是他們唯一的破綻,被同樣來自中原的趙歸胡一眼識破,陷入了被動。
在付出數十人傷亡後,趙安稽頂住了仆朋的攻擊。
趁著短暫的休戰間隙,他調整戰線,將陣地撤到了山坡上,利用坡勢來抵消趙歸胡的射程優勢。
趙歸胡一開始沒留神,發現趙安稽後撤後,緊跟著前移,趕到了姑且水的東岸。
與此同時,他讓騎兵做好突擊的準備。
原本趙安稽臨河立陣,壓縮騎兵的空間,迫使騎兵隻能涉水而行。一旦過了河,與戰陣隻有十步之遙,就會成為弓箭的目標。
這樣的距離,即使有甲護身,也很難幸免。
現在趙安稽退到了山坡上,距離河邊有五十餘步,騎兵可以放心馳射,為進攻的步卒提供箭陣掩護,而不必過於擔心自身的安全。
騎兵一出動,趙安稽就意識到了危險,隨即派出親衛騎,進行反衝鋒,減輕步卒的壓力。
雙方你來我往,殺得難分難解。
半天的戰鬥過後,趙歸胡沒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卻也讓趙安稽感受到了無處不在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隨著戰局進展,他的箭矢不夠了。
本來以守代攻,就是想節省箭矢,利用近戰殺傷對手。
可是麵對趙歸胡、仆朋時,他又不得不用箭矢來阻止對手全麵壓上,利用兵力優勢強行突破。
情況比預先估計的更危險。
趁著戰鬥的間隙,趙安稽親自趕到於單麵前匯報。
麵對這個局麵,段叔再一次提出行刺右大將的方案。
他認為,士卒的傷亡和箭矢的消耗很大,趙安稽堅持不了太久,唯有刺殺右大將,才能釜底抽薪,一舉解決問題。
趙安稽也讚成這個方案,隻是沒表態。
桀龍反對這個提議。
他不懷疑趙延年的能力,刺殺右大將幾乎是手到擒來。
但於單身為左賢王,麵對固倫的進攻,不能正麵擊敗固倫,還要倚仗刺客手段,會讓人瞧不起。
眼下趙安稽隻是遇到了困難,並沒有到無法支撐的地步,不必出此下策。
他建議,提前執行進攻的計劃,派出精銳騎兵,遊擊右賢王各部,以戰養戰。
段叔反問道:雙方兵力懸殊,主動出擊就一定能獲勝?萬一陷入包圍,豈不是更麻煩。
雙方各執一詞,誰也不服誰。
於單兩麵說合,卻無濟於事。
很快,趙歸胡又發起了進攻,趙安稽隻能先趕迴陣地,指揮作戰,剩下桀龍與段叔在於單麵前爭論。
於單更加無助,幹脆走開了,任由桀龍與段叔爭吵。
趙延年看在眼裏,非常無語。
這個團隊就是一個草台班子,既沒有強有力的核心,也沒有精誠團結的夥伴,能成功才怪。
等到了單於庭,找到張騫,立刻和他們劃清界線,保持距離,免得被他們拖累。
草原上不養閑人,想摸魚都摸不了。
正當趙延年一心想遠離是非的時候,是非卻偏偏找上了他。
“趙君,你說,誰說的有理?”段叔和桀龍像兩隻鬥雞,互相怒視著對方,異口同聲的說道。
趙延年不想說話,隻想翻白眼。
但段叔、桀龍不依不饒,非要趙延年說句公道話。
趙延年想了想,覺得桀龍的方案更合胃口。
打贏未必有希望,兩敗俱傷卻不難。
雙方殺得越狠,傷亡越慘重,越符合他的期望。
至於於單的安危,最後護著他逃迴單於庭,問題也不是很大。
實在不行,去刺殺右大將就是了,反正丟的是於單的臉。
“段叔,你是治國的謀臣,不是臨陣的大將。”趙延年好言相勸,同時給段叔使了個眼色。“兩軍交戰的事,還是聽相國的吧。”
你就是一個儒生,又不是名將,強什麽嘴。
於單真死在這裏,你負得起責任嗎?
段叔瞬間明白了趙延年的意思,悻悻的一甩袖子。“既然你這麽說,那就聽相國高見。”
桀龍大喜,咧著大嘴,得意洋洋地笑了,順勢對趙延年挑了挑大拇指。
他覺得趙延年這句話說得太對了。
作戰的事,當然應該聽我的,段叔那個儒生懂什麽。
見爭論有了結果,於單也沒有多說什麽,隨即做主動出擊的準備,並將消息通報給趙安稽。
得知明天不用再死拚,趙安稽也放開了手腳,與趙歸胡硬撼。
他幾次後撤,誘趙歸胡上山。
但趙歸胡卻很謹慎,一直不敢太靠前,生怕被趙安稽打一波反擊。
雖說山坡不陡,戰馬也能上去,畢竟不是平地。
惡戰一天,夕陽西下的時候,趙歸胡主動收兵。
迴到大營,沒等趙歸胡匯報,右大將就猛誇趙歸胡指揮得當。
他觀戰一天,看得清楚,趙歸胡盡管沒能突破趙安稽的陣地,但打得趙安稽幾次後撤,從山腳下撤到了半山坡,也算戰果頗豐,證明他的選擇是明智的。
“明日一戰,能生擒於單嗎?”
趙歸胡拱手致謝,說道:“若於單不走,縱使明日不能生擒,後日也可得手。隻是困獸猶鬥,狗急跳牆,要防著於單行刺客之道,派趙延年來刺殺右大將。”
聽到趙延年的名字,右大將臉上的笑容有點僵。
過了片刻,他強笑道:“有你在身邊,我怕什麽?我不怕他來,就怕他不來。”
“多謝右大將器重,但趙延年武藝之高,非等閑刺客可比,還是謹慎一點的好。”
右大將連連點頭,罕見的沒有固執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