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車在一個城中村的獨門獨院停了下來,兩人下車。
院門古香古色,院門上的一副對聯吸引了餘良的注意,上聯是:“但願世間人無病”,下聯是:“何妨架上藥生塵”,橫批是:“醫者仁心”。
對於上下聯的內容,餘良見過很多,內容都是一樣的,幾乎哪個藥店、診所都有,但橫批卻不盡相同,有的是“聚蓄百草”,有的是“天下平安”,還有的是“健康是福”,而這個“醫者仁心”,他還是頭一次見。
“劉半仙”領著餘良向裏走,院子裏尋醫問藥的人絡繹不絕,前院是診所兼藥鋪,門頭上掛著一個金色匾額,上書“濟世堂”三個大字,很是蒼勁有力。
繞過前院,“劉半仙”領餘良來到後院。與前院相比,後院很是清淨,餘良感覺有一種前後兩重天的感覺。
在後院的一個屋門前,“劉半仙”輕輕敲了兩下。不一會兒,一個麵容清雋、兩鬢斑白、慈眉善目的老者開了門,把二人請到了屋裏。
通過“劉半仙”的介紹,餘良才知道這位老者就是“濟世堂”的堂主,名叫周德馨,祖上曆代行醫,是個中醫世家。
當餘良恭敬的向周德馨問好時,周德馨仔細地上下打量著餘良,微笑著點了點頭,一副很是投緣的樣子。
“請問小友,你想來我這裏學醫,不知你對醫道了解多少呢?”周德馨問道。
餘良搖了搖頭,他對醫道還真是一無所知。
周德馨微微一笑,慢慢說道:“醫道,既指醫學之道,亦指醫者之道。醫學之道謂之術,指治病的本領。醫者之道謂之德,指濟世救民之仁心,謹慎負責之品質,畢生鑽研之精神。
而中醫之道,源於人體生命之源,又歸於天地自然之中。中醫之道,是道法自然的智慧結晶,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學。中醫之道,是順應自然規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髒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製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複。
中醫主要特點是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采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 ‘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征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製宜,並非千篇一律。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係、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
餘良靜靜的聽著,盡管以前自己生病時也看過中醫,也喝過母親張桂花給熬製的中藥,但對於這些中醫理論,他還是第一次聽說,許多東西還始終處於一知半解狀態。
見餘良一臉困惑的樣子,周德馨進一步解釋道:“比如說,一個人生氣後有頭暈、眼花的表現,其病位並非在頭和眼睛,從整體而言,病變在於肝,足厥陰肝經從腳底上行聯係肝髒,向上至眼睛、頭頂,所以治療完全可以‘頭痛醫腳’,取足厥陰肝經在腳上的重要穴位太衝穴以瀉肝火而取效。如牙齦紅腫疼痛的表現,常可通過瀉腳上的內庭穴治療,因為足陽明胃經在循行的過程中,將腳、胃、牙齦聯係為一個整體。因此,中醫治病的關鍵是從整體出發,通過所見聯係疾病的本質,治病求本。”
“請問先生,中醫好學嗎?”餘良試著問道。他始終覺得中醫有些太難,不是一般人能學會的。
周德馨看著餘良,笑著說道:“中醫是我們的先輩從實踐中,以無數生命的代價總結出的精華,學好中醫,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學習中醫不僅需要一定的悟性,更注重實踐和經驗積累。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行萬裏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明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學中醫,實際上就是一場身心的修行與覺醒。
中醫經典傳承需要老師傳幫帶,也需要自己努力學習,善於總結、勤於實踐,抱著空杯心態,敢破敢立,迷時師度、悟了自度。隻要有一個好的導師,就可以為我們提供正確的方向和指導,幫助我們個人更快地成長和進步。
我觀小友是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的一個人,且性格穩重、耐心、細心,兼具功夫在身,實為學中醫不可多得的好苗子,隻要假以時日,定然前途不可限量。
如若小友不嫌老夫才疏學淺,老夫願收你為徒,指導小友一二,不知小友意下如何?”
餘良來的時候,就打定了拜師學藝的想法,這時見周德馨主動要收自己為徒,就趕緊點頭答應了下來,並表示感謝。
俗話說藝多不壓身,趁著自己還年輕,正是學知識學本領的最好時機,隻要有機會,就必須抓住。
見餘良爽快的答應了下來,周德馨很是高興,馬上在“劉半仙”的見證下,給餘良舉行了簡單的拜師禮,正式收餘良為徒。
拜師完畢,周德馨從櫃子裏找出一本看上去很舊的醫書,交給餘良,餘良雙手接過。
“既然你拜我為師,我也沒什麽好的禮物相送,就把這本我收藏多年的《皇帝內經》送給你吧,上麵有我的一些注釋和心得,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但萬事開頭難,所有一切,都必須從基礎學起,學醫亦是如此。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沉心靜氣,循序漸進,切不可急於求成,否則欲速則不達。”周德馨鄭重說道。
餘良趕緊點頭稱是。他感覺今天收獲滿滿,又遇到了一位難得的高人。
由於餘良和“劉半仙”還有別的事情要辦,在約定餘良今後在醫館的學醫時間後,餘良和“劉半仙”起身告辭。
“不知這個娛樂場所的老板是個什麽樣子呢?”坐在出租車車上,餘良心中有些好奇。
院門古香古色,院門上的一副對聯吸引了餘良的注意,上聯是:“但願世間人無病”,下聯是:“何妨架上藥生塵”,橫批是:“醫者仁心”。
對於上下聯的內容,餘良見過很多,內容都是一樣的,幾乎哪個藥店、診所都有,但橫批卻不盡相同,有的是“聚蓄百草”,有的是“天下平安”,還有的是“健康是福”,而這個“醫者仁心”,他還是頭一次見。
“劉半仙”領著餘良向裏走,院子裏尋醫問藥的人絡繹不絕,前院是診所兼藥鋪,門頭上掛著一個金色匾額,上書“濟世堂”三個大字,很是蒼勁有力。
繞過前院,“劉半仙”領餘良來到後院。與前院相比,後院很是清淨,餘良感覺有一種前後兩重天的感覺。
在後院的一個屋門前,“劉半仙”輕輕敲了兩下。不一會兒,一個麵容清雋、兩鬢斑白、慈眉善目的老者開了門,把二人請到了屋裏。
通過“劉半仙”的介紹,餘良才知道這位老者就是“濟世堂”的堂主,名叫周德馨,祖上曆代行醫,是個中醫世家。
當餘良恭敬的向周德馨問好時,周德馨仔細地上下打量著餘良,微笑著點了點頭,一副很是投緣的樣子。
“請問小友,你想來我這裏學醫,不知你對醫道了解多少呢?”周德馨問道。
餘良搖了搖頭,他對醫道還真是一無所知。
周德馨微微一笑,慢慢說道:“醫道,既指醫學之道,亦指醫者之道。醫學之道謂之術,指治病的本領。醫者之道謂之德,指濟世救民之仁心,謹慎負責之品質,畢生鑽研之精神。
而中醫之道,源於人體生命之源,又歸於天地自然之中。中醫之道,是道法自然的智慧結晶,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學。中醫之道,是順應自然規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髒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製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複。
中醫主要特點是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采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 ‘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征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製宜,並非千篇一律。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係、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
餘良靜靜的聽著,盡管以前自己生病時也看過中醫,也喝過母親張桂花給熬製的中藥,但對於這些中醫理論,他還是第一次聽說,許多東西還始終處於一知半解狀態。
見餘良一臉困惑的樣子,周德馨進一步解釋道:“比如說,一個人生氣後有頭暈、眼花的表現,其病位並非在頭和眼睛,從整體而言,病變在於肝,足厥陰肝經從腳底上行聯係肝髒,向上至眼睛、頭頂,所以治療完全可以‘頭痛醫腳’,取足厥陰肝經在腳上的重要穴位太衝穴以瀉肝火而取效。如牙齦紅腫疼痛的表現,常可通過瀉腳上的內庭穴治療,因為足陽明胃經在循行的過程中,將腳、胃、牙齦聯係為一個整體。因此,中醫治病的關鍵是從整體出發,通過所見聯係疾病的本質,治病求本。”
“請問先生,中醫好學嗎?”餘良試著問道。他始終覺得中醫有些太難,不是一般人能學會的。
周德馨看著餘良,笑著說道:“中醫是我們的先輩從實踐中,以無數生命的代價總結出的精華,學好中醫,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學習中醫不僅需要一定的悟性,更注重實踐和經驗積累。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行萬裏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明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學中醫,實際上就是一場身心的修行與覺醒。
中醫經典傳承需要老師傳幫帶,也需要自己努力學習,善於總結、勤於實踐,抱著空杯心態,敢破敢立,迷時師度、悟了自度。隻要有一個好的導師,就可以為我們提供正確的方向和指導,幫助我們個人更快地成長和進步。
我觀小友是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的一個人,且性格穩重、耐心、細心,兼具功夫在身,實為學中醫不可多得的好苗子,隻要假以時日,定然前途不可限量。
如若小友不嫌老夫才疏學淺,老夫願收你為徒,指導小友一二,不知小友意下如何?”
餘良來的時候,就打定了拜師學藝的想法,這時見周德馨主動要收自己為徒,就趕緊點頭答應了下來,並表示感謝。
俗話說藝多不壓身,趁著自己還年輕,正是學知識學本領的最好時機,隻要有機會,就必須抓住。
見餘良爽快的答應了下來,周德馨很是高興,馬上在“劉半仙”的見證下,給餘良舉行了簡單的拜師禮,正式收餘良為徒。
拜師完畢,周德馨從櫃子裏找出一本看上去很舊的醫書,交給餘良,餘良雙手接過。
“既然你拜我為師,我也沒什麽好的禮物相送,就把這本我收藏多年的《皇帝內經》送給你吧,上麵有我的一些注釋和心得,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但萬事開頭難,所有一切,都必須從基礎學起,學醫亦是如此。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沉心靜氣,循序漸進,切不可急於求成,否則欲速則不達。”周德馨鄭重說道。
餘良趕緊點頭稱是。他感覺今天收獲滿滿,又遇到了一位難得的高人。
由於餘良和“劉半仙”還有別的事情要辦,在約定餘良今後在醫館的學醫時間後,餘良和“劉半仙”起身告辭。
“不知這個娛樂場所的老板是個什麽樣子呢?”坐在出租車車上,餘良心中有些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