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遠處零零散散的鞭炮聲,街邊的菜市場賣年貨的也逐漸多了起來,雖然離正式過年還有二十來天,但餘良能感覺到,一年一度的春節又快到了。
“報告大家一個好消息,礦上開始發東西了,除了大米、白麵、油外,每人還有二斤紅棗一斤花生米,都去辦事員那裏領票啊。”門外傳來樓管員老李的吆喝聲。
“有我的沒有?”餘良心中暗想。如果有的話,這就是他第一年上班,領到的第一次職工福利。
正想著,“咚咚”兩聲敲門聲後,門就被推開了,幾個和餘良一起參加工作的同事走了進來。
“走,咱們都去礦上找找,為什麽這次發東西咱們這批新工人一樣都沒有?”領頭的是道工班的小周周學景。
餘良聽周學景自己說過,他家是中醫世家,現在他也在參加中醫自考,以後辦個行醫證,要麽調到礦醫院上班,要麽利用業餘時間自己開個診所,現在在道工班就是個過渡。
餘良覺得他也是個有想法的人。現在是改革開放年代,什麽都講求搞活,這也屬於正常。
“咱一樣也沒有?”餘良不相信的問道。如果這事是真的,他也覺得礦上這樣做,著實不大公平。他們這一批新工人都是去年8月份參加工作的,雖然上班沒幾個月,但每月卻都是不少上班的,光自己前三月就都是滿勤,別的月份最少也是二十八九個班。
小周他們的班數雖然不是很清楚,但估計也都和自己差不多。畢竟出門在外都是來掙錢的,不是來享福的,家家估計都不是很寬裕。
“對,我都問了,一樣都沒有。”小周肯定的迴答。
“行了,別說了,說的再多不去找有啥用?隻要咱們去找了,找迴來了是個賺頭,找不迴來,咱也弄個明白。”和小周一個班的小徐催促道。他比小周的性子還急。
“行行,那咱馬上去吧。”遇到這種事,餘良也沒心思再看書,畢竟這關係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別的事自己可以不管,自己的事還是要管的,於是起身加入了他們隊伍。
一行人剛走到樓道口,就見單位馬支書上樓。馬支書一看他們,就問道:“你們這是幹啥去?”
小周於是把情況向馬支書說了一下。馬支書聽後,說道:“這是礦上定的,多少年了都是如此,你們去找,希望不大。”說完以後自顧自上樓去了。
“多少年了都是如此?都是如此就真的是對的嗎?”聽馬支書這麽一說,餘良心裏產生了這樣的疑問。
雖然還沒出門就被馬支書潑了冷水,但一行人的激情卻沒有消退多少,快步出了宿舍樓,向廠區而去。
到了廠區,領頭的小周卻停下了腳步,似乎想到了什麽。
“咋啦?”緊跟在他後麵的小徐問。
“咱們去找誰?找礦長?找書記?還是找相關部門?”小周對著後麵的幾個人,連發四問。
“是啊,到底該找誰呢?”由於都是第一次碰上這樣的事,麵對這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幾個人都有點懵。
“我估計找礦長找書記不大實際,人家那麽大的官,誰會理咱,估計連人家辦公室的門都進不去,還是找有關部門吧。”那個家在礦上、對礦上情況相對比較熟悉的小馬說道。
小馬和餘良雖然不在一個班組,但餘良對他的印象還是很深刻的。究其原因,就是剛參加工作還在區裏培訓時,倆人第一次見麵,小馬看餘良的眼神就像是看一個“老外”,餘良也感覺這種眼神就像本地人看外地人,礦上人看農村人,有那麽一種天然的優越感。
“找哪個有關部門?”小周看向小馬,問道。小馬撓撓頭,想了半天,也沒有迴答上來,估計他也不清楚到底應該找哪個部門合適。因為礦上的部門雖多,但哪個部門也不叫有關部門。
對於有關部門這個詞,餘良隻是在電視上聽說過,也聽礦長書記在大會上講過。特別是社會上關於有關部門的兩個傳說,更讓餘良越聽越糊塗,越想越不明白。
其中一個傳說是:有關部門神龍見首不見尾,身份異常神秘,很多外國間諜人員終其一生都調查不到“有關部門”的資料。
另一個傳說是:“有關部門”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它長期發揮著雷鋒的精神,把一切受表揚的機會,統統讓給了其他具體部門,而一旦發生壞事,“有關部門”立刻挺身而出,義不容辭地背起黑鍋,每每會鏗鏘有力地甩下16個大字:追查到底,加強監督,吸取教訓,下不為例!
“哎,光聽說過有關部門,這迴真來找有關部門了,卻不知道這有關部門在哪裏”餘良心中感歎,第一次感覺到這種名詞的複雜,好像什麽都說了,又好像什麽都沒說,你不找它的時候它好像近在眼前,你真要找它的時候它卻遠在天邊。估計發明這個名詞的人,不知為此燒壞了多少腦細胞,怪不得有些人年紀輕輕就禿頂了呢。
餘良覺得,之所以出現“有關部門”這樣的模糊指代,大致有如下原因。一則,可能存在多頭管理、部門職能交叉重合等問題。二則,可能源於對其他單位職責的不清晰,隻好語焉不詳。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礙於情麵,即使知道具體部門的名稱,卻害怕在公開場合讓兄弟單位下不來台,甚至產生情感隔閡,不便以後開展工作,隻好模糊了事。
“我看還是去找找工會吧,我好像聽我爸說過,他說以前工會搞宣傳的時候,好像說過工會是職工的‘娘家人’,職工有困難找工會之類的話,咱們先去試試吧,如果他們說不歸他們管,那我們就問問該去找誰,他們應該知道,總比咱們在這裏傻站著強吧。”小馬想了半天,這才說道。畢竟他在礦上時間比較長,知道的也比較多,可能感覺這有關部門應該包括工會,工會就在這有關部門裏。
“走,聽你的,咱們就先去找工會。”小周也覺得小馬言之有理,馬上就同意了,領著一行人向黨委樓走去。
“‘娘家人’?娘家人不是指的是一個女性家庭中的直係親屬嗎?雖然煤礦裏有一些女性職工,可絕大多數都是男的啊,它這是不是定位錯誤呢?”餘良邊走邊想,他對工會是職工的“娘家人”這句話始終感覺不是很明白。
對於工會這個詞,餘良曾經聽父親餘建國大概說過,好像就是平時收收會費,發發電影票,發發肥皂毛巾,送個湯送個水,到生產搞得好的單位賀賀功,組織組織文體活動,搞搞聯誼,慰問慰問工傷病號,逢年過節救濟救濟經濟困難職工,搞搞送溫暖活動之類的部門,咋成職工的‘娘家人’了?
“哎,或許是咱少見多怪吧。”餘良心中暗想。
“報告大家一個好消息,礦上開始發東西了,除了大米、白麵、油外,每人還有二斤紅棗一斤花生米,都去辦事員那裏領票啊。”門外傳來樓管員老李的吆喝聲。
“有我的沒有?”餘良心中暗想。如果有的話,這就是他第一年上班,領到的第一次職工福利。
正想著,“咚咚”兩聲敲門聲後,門就被推開了,幾個和餘良一起參加工作的同事走了進來。
“走,咱們都去礦上找找,為什麽這次發東西咱們這批新工人一樣都沒有?”領頭的是道工班的小周周學景。
餘良聽周學景自己說過,他家是中醫世家,現在他也在參加中醫自考,以後辦個行醫證,要麽調到礦醫院上班,要麽利用業餘時間自己開個診所,現在在道工班就是個過渡。
餘良覺得他也是個有想法的人。現在是改革開放年代,什麽都講求搞活,這也屬於正常。
“咱一樣也沒有?”餘良不相信的問道。如果這事是真的,他也覺得礦上這樣做,著實不大公平。他們這一批新工人都是去年8月份參加工作的,雖然上班沒幾個月,但每月卻都是不少上班的,光自己前三月就都是滿勤,別的月份最少也是二十八九個班。
小周他們的班數雖然不是很清楚,但估計也都和自己差不多。畢竟出門在外都是來掙錢的,不是來享福的,家家估計都不是很寬裕。
“對,我都問了,一樣都沒有。”小周肯定的迴答。
“行了,別說了,說的再多不去找有啥用?隻要咱們去找了,找迴來了是個賺頭,找不迴來,咱也弄個明白。”和小周一個班的小徐催促道。他比小周的性子還急。
“行行,那咱馬上去吧。”遇到這種事,餘良也沒心思再看書,畢竟這關係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別的事自己可以不管,自己的事還是要管的,於是起身加入了他們隊伍。
一行人剛走到樓道口,就見單位馬支書上樓。馬支書一看他們,就問道:“你們這是幹啥去?”
小周於是把情況向馬支書說了一下。馬支書聽後,說道:“這是礦上定的,多少年了都是如此,你們去找,希望不大。”說完以後自顧自上樓去了。
“多少年了都是如此?都是如此就真的是對的嗎?”聽馬支書這麽一說,餘良心裏產生了這樣的疑問。
雖然還沒出門就被馬支書潑了冷水,但一行人的激情卻沒有消退多少,快步出了宿舍樓,向廠區而去。
到了廠區,領頭的小周卻停下了腳步,似乎想到了什麽。
“咋啦?”緊跟在他後麵的小徐問。
“咱們去找誰?找礦長?找書記?還是找相關部門?”小周對著後麵的幾個人,連發四問。
“是啊,到底該找誰呢?”由於都是第一次碰上這樣的事,麵對這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幾個人都有點懵。
“我估計找礦長找書記不大實際,人家那麽大的官,誰會理咱,估計連人家辦公室的門都進不去,還是找有關部門吧。”那個家在礦上、對礦上情況相對比較熟悉的小馬說道。
小馬和餘良雖然不在一個班組,但餘良對他的印象還是很深刻的。究其原因,就是剛參加工作還在區裏培訓時,倆人第一次見麵,小馬看餘良的眼神就像是看一個“老外”,餘良也感覺這種眼神就像本地人看外地人,礦上人看農村人,有那麽一種天然的優越感。
“找哪個有關部門?”小周看向小馬,問道。小馬撓撓頭,想了半天,也沒有迴答上來,估計他也不清楚到底應該找哪個部門合適。因為礦上的部門雖多,但哪個部門也不叫有關部門。
對於有關部門這個詞,餘良隻是在電視上聽說過,也聽礦長書記在大會上講過。特別是社會上關於有關部門的兩個傳說,更讓餘良越聽越糊塗,越想越不明白。
其中一個傳說是:有關部門神龍見首不見尾,身份異常神秘,很多外國間諜人員終其一生都調查不到“有關部門”的資料。
另一個傳說是:“有關部門”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它長期發揮著雷鋒的精神,把一切受表揚的機會,統統讓給了其他具體部門,而一旦發生壞事,“有關部門”立刻挺身而出,義不容辭地背起黑鍋,每每會鏗鏘有力地甩下16個大字:追查到底,加強監督,吸取教訓,下不為例!
“哎,光聽說過有關部門,這迴真來找有關部門了,卻不知道這有關部門在哪裏”餘良心中感歎,第一次感覺到這種名詞的複雜,好像什麽都說了,又好像什麽都沒說,你不找它的時候它好像近在眼前,你真要找它的時候它卻遠在天邊。估計發明這個名詞的人,不知為此燒壞了多少腦細胞,怪不得有些人年紀輕輕就禿頂了呢。
餘良覺得,之所以出現“有關部門”這樣的模糊指代,大致有如下原因。一則,可能存在多頭管理、部門職能交叉重合等問題。二則,可能源於對其他單位職責的不清晰,隻好語焉不詳。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礙於情麵,即使知道具體部門的名稱,卻害怕在公開場合讓兄弟單位下不來台,甚至產生情感隔閡,不便以後開展工作,隻好模糊了事。
“我看還是去找找工會吧,我好像聽我爸說過,他說以前工會搞宣傳的時候,好像說過工會是職工的‘娘家人’,職工有困難找工會之類的話,咱們先去試試吧,如果他們說不歸他們管,那我們就問問該去找誰,他們應該知道,總比咱們在這裏傻站著強吧。”小馬想了半天,這才說道。畢竟他在礦上時間比較長,知道的也比較多,可能感覺這有關部門應該包括工會,工會就在這有關部門裏。
“走,聽你的,咱們就先去找工會。”小周也覺得小馬言之有理,馬上就同意了,領著一行人向黨委樓走去。
“‘娘家人’?娘家人不是指的是一個女性家庭中的直係親屬嗎?雖然煤礦裏有一些女性職工,可絕大多數都是男的啊,它這是不是定位錯誤呢?”餘良邊走邊想,他對工會是職工的“娘家人”這句話始終感覺不是很明白。
對於工會這個詞,餘良曾經聽父親餘建國大概說過,好像就是平時收收會費,發發電影票,發發肥皂毛巾,送個湯送個水,到生產搞得好的單位賀賀功,組織組織文體活動,搞搞聯誼,慰問慰問工傷病號,逢年過節救濟救濟經濟困難職工,搞搞送溫暖活動之類的部門,咋成職工的‘娘家人’了?
“哎,或許是咱少見多怪吧。”餘良心中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