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陽謀
裝傻三年:從狀元郎到異姓王 作者:浴火新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師。”
“其實這件事情我稍微一說,您就懂了。”
秦浩笑嗬嗬解釋道。
“按照我對張家的了解,張家人在朝的官員,是四大世家裏最少的。”
“而且很多官員,還不在京師任職。”
“這也變相說明了,張家是把控朝政最弱的一個世家,我說得對吧。”
李清瑤點頭道:“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我更想知道你告訴張誌和遷都北方的原因。”
秦浩繼續道:“你也說了,張家最弱,你覺得張家會做什麽?”
李清瑤疑惑道:“變強?”
秦浩笑了:“對,張家會想著變強,所以遷都北方就是個機會。”
“遷都後,南方地方官員要留下治理地方,大概率是,三品以下的京師官員要留在南方,留的少了還不行,會出亂子。”
“並且,要帶去北方的官員,也是了解北方的官員優先北遷。”
“所以我告訴張誌和,讓他家裏的官員,多去了解北方的民生。”
“到時候,張家了解北方的官員最多,那能去北方的也就最多。”
“很多曾經不在權力中心的張家官員,也會因北遷一飛衝天。”
“這樣的機會,哪怕萬分之一幾率,張誌和都不會錯過。”
“因此,我才告訴他,可能會遷都北方。”
“不過真想讓張家為我們做事,還需要南人北遷計劃徹底實施後,張家才會配合。”
李清瑤再問:“那你如何能保證南人北遷開始後,張家不會告訴其它世家遷都的事情?”
這次秦浩沒迴答,是宣德帝先開口,他看秦浩的眸子裏欣賞更多了,道:“隻要張家還有貪心,想要超越其它世家,那張家就不會說出去。”
“況且,他就算說出去,其他世家,也不會信。”
“遷都是能讓張家崛起的機會,其他世家可不認為張家會這麽好心告訴他們。”
“更多的以為是張家的陰謀。”
“隻要張誌和明白這一點,就不會愚蠢到說出去。”
“並且會隨時準備著遷都北方事宜。”
“所以,這是陽謀。”
秦浩笑出白牙:“還是老師厲害,說一點就明白全局,不像某個人,那腦子笨得和石頭一樣。”
李清瑤急眼了:“你說誰!”
“誰著急說誰!”秦浩假裝看不到李清瑤樣子,笑嗬嗬道。
“秦浩!”
李清瑤張牙舞爪地就要給秦浩一口。
但她的涵養,不允許她這麽做。
況且她還有個疑問道:“那如果南人北遷開始後,張家不想再壯大,就是不配合,該怎麽辦?”
秦浩笑道:“這還不簡單,那我就和他說,我會把遷都北方的事情告訴其他世家。”
“我不相信其他世家也不想變強。”
“張家隻要不想弱到隨時可能被其他世家瓜分的地步,他就必須配合。”
“落後是要挨打滴,要不然張誌和為什麽說能不能當做沒聽到這件事。”
李清瑤無語了。
感情張誌和來一趟,就被秦浩一句話綁架了,還是那種不得不出力的綁架!
秦浩不再解釋這件事,接著說道:“老師,咱們迴歸正題,接下來說第二步。”
“第二步我們要做的是,抬高商人地位。”
李清瑤聞言皺眉問:“提升商人地位,這些世家之前就是商人,他們的地位已經很高了,應該重農輕商才對。”
秦浩卻鄭重道:“在我看來,輕商本就是錯誤的。”
“一個國家繁榮與否,真正要看的是商業是否繁榮。”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你覺得,一個商人的商品,每天都能賣出去好一些,還是每天賣不出去好一些?”
李清瑤不假思索道:“就拿糧商來說,對糧商而言當然是賣出去好一些,但對百姓來說,不需要再去買商人產品,說明能夠自給自足,自然更好。”
“錯!”秦浩盯住李清瑤沉聲道。
“我哪錯了,百姓能夠自給自足不是好事麽?”
李清瑤很不服氣道。
秦浩再問:“如果你是百姓,你有錢,你會選擇種糧吃,還是選擇買糧吃?”
李清瑤理所當然道:“種糧食多累,肯定是買……”
說到這裏李清瑤聲音戛然而止。
她隱隱明白一些什麽,卻沒完全明白。
秦浩道:“所以說,百姓真有錢了,才會去買商品,商人生意才會好。”
“商人賺錢後,商業發達了,也能凸顯出百姓有錢。”
李清瑤覺得秦浩說得有理。
可她心裏有一個疑問道:“那最後賺的錢,不還是給商人了?”
“錯!”
秦浩指正道。
“錢並不是給商人了,而是流通出去了,隻有流通出去的貨幣,才是貨幣。”
李清瑤又迷茫了。
這一天天的,秦浩腦子裏都是些什麽,她怎麽一點都聽不懂。
秦浩也有些累了,他的超前思想,李清瑤確實很難理解。
他隻能用最直觀的例子道:“你聽好,現在我買一件成衣,花出去的錢,是不是給成衣鋪了?”
李清瑤點點頭。
“那成衣鋪想要做衣服,就需要買布,所以成衣鋪賺到的部分錢,是不是要給布行?”
李清瑤又點點頭。
“那布行的布是紡織工坊製作的,因此布行賺的錢一部分要給紡織工坊對吧?”
李清瑤還是點頭。
可他仍然沒明白秦浩在說什麽。
反倒是宣德帝的雙眸越來越亮,他已經抓住那條民富國強的線頭了。
秦浩繼續道:“紡織工坊要大量織布,就需要雇傭百姓幹活,最後賺錢的依然是百姓,哪怕百姓賺得少,百姓始終在賺錢。”
“所以你想想看,成衣鋪賣得越好,那最後需要的布匹就多,紡織工坊裏麵做紡織的百姓賺的就多。”
“百姓賺得多了,百姓是不是就有錢買成衣!”
“而那些做放置的百姓不是又能賺錢了。”
“這就是貨幣循環流通。”
“到那時候,百姓就不需要純粹依靠種地去賺錢!”
“大京皇朝也就能脫離純粹的農耕社會。”
李清瑤終於聽懂了,她的心神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原來這就是貨幣流通。
她怎麽都沒想到,商人在整個國家裏扮演如此重要的位置。
秦浩見到李清瑤終於聽懂了,深出口氣道:“所以你目光不要那麽狹隘,士農工商真的不是等級排序,而是組成這個社會的四大要素。”
“反倒是四大要素裏麵的士,才是最無用的寄生蟲。”
“而且我說的也都是基礎,你深入想想,就能知道一個成衣鋪,帶動的還不僅僅是紡織工人。”
“紡織工人的絲線哪裏來的?”
“不也需要百姓養蠶抽絲。”
“養蠶的百姓賺錢了,是不是也可以買成衣?”
李清瑤內心更為震撼。
可有一個關鍵問題,她不得不問:“如果人人都靠著工坊賺錢,誰還種植糧食,豈不是到時候有錢都沒地方買糧食了?”
秦浩有點著急道:“你是十萬個為什麽麽?”
“就不能動腦子?”
“百姓最開始種地是揮舞鋤頭,那樣一天也種不了幾畝地。”
“到現在有牛拉動籬笆鋤地,一天就能種植幾十畝地。”
“等以後,種地的百姓變少了,百姓人均土地就多了,那這些餘下種地的百姓為了讓所有空閑土地都能種上糧食,自然就會想更多辦法去種地。”
“那樣,技術不就進步了。”
“就像從人揮舞鋤頭到牛耕地的轉變,是一個道理的。”
“所以有一點你記住,我所說的一切,最大的生產力並不是百姓。”
“而是技術!”
“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生存靠意誌,生產靠技術。”
“以此往複,達到真正的良性循環。”
李清瑤深深出口氣,她心中所有疑惑都解開了。
此刻她真想切開秦浩腦袋看看秦浩腦子裏到底都裝著什麽。
如此複雜的事情,在秦浩嘴裏,總能用讓人輕鬆聽懂的方式去講解。
化腐朽為神奇。
秦浩眼看李清瑤陷入沉思,想到什麽,對宣德帝道:“對了老師。”
“剛才弟子說的雖然都是民生。”
“但百姓有錢了,就能真正削弱世家。”
宣德帝可沒想到這一層,問:“如何削弱?”
“老師你想啊,百姓有錢了,他們後代就可以不用去農耕或者工坊出苦力,他們就有時間去讀書學習。”
“等到天下百姓都能做到這一步,百姓家裏孩子都能讀書寫字,世家那點讀書人又算得了什麽?”
“麵對全天下百姓如此龐大的基數,他們無異於蚍蜉撼樹。”
“等到非世家的讀書人當官的多起來,世家自然就瓦解了。”
宣德帝身軀一震。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旋即他暢快大笑起來:“哈哈哈哈,浩兒,這就是你說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萬民安樂,天下太平麽!”
秦浩輕鬆笑道:“沒有那麽誇張,也差不多吧。”
李清瑤從震撼中清醒過來道:“雖然結果是好的,但就這麽把好處送給了世家,我還是不甘心。”
秦浩道:“怎麽可能直接給好處,我才沒那麽好心。”
“天下商人,世家商人占四成,按常理來說,重商,他們受益最大。”
“可實際上,重商下,真正得到好處的,是那六成推動貨幣流通的閑散商人。”
“世家的商人,一旦重商,怕是他們不僅沒有受益,還會自亂陣腳。”
李清瑤眼睛都亮了:“我就說你不會那麽好心,快說說,要怎麽做。”
秦浩陰險一笑:“我將其稱之為,商恩令。”
“……”
“其實這件事情我稍微一說,您就懂了。”
秦浩笑嗬嗬解釋道。
“按照我對張家的了解,張家人在朝的官員,是四大世家裏最少的。”
“而且很多官員,還不在京師任職。”
“這也變相說明了,張家是把控朝政最弱的一個世家,我說得對吧。”
李清瑤點頭道:“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我更想知道你告訴張誌和遷都北方的原因。”
秦浩繼續道:“你也說了,張家最弱,你覺得張家會做什麽?”
李清瑤疑惑道:“變強?”
秦浩笑了:“對,張家會想著變強,所以遷都北方就是個機會。”
“遷都後,南方地方官員要留下治理地方,大概率是,三品以下的京師官員要留在南方,留的少了還不行,會出亂子。”
“並且,要帶去北方的官員,也是了解北方的官員優先北遷。”
“所以我告訴張誌和,讓他家裏的官員,多去了解北方的民生。”
“到時候,張家了解北方的官員最多,那能去北方的也就最多。”
“很多曾經不在權力中心的張家官員,也會因北遷一飛衝天。”
“這樣的機會,哪怕萬分之一幾率,張誌和都不會錯過。”
“因此,我才告訴他,可能會遷都北方。”
“不過真想讓張家為我們做事,還需要南人北遷計劃徹底實施後,張家才會配合。”
李清瑤再問:“那你如何能保證南人北遷開始後,張家不會告訴其它世家遷都的事情?”
這次秦浩沒迴答,是宣德帝先開口,他看秦浩的眸子裏欣賞更多了,道:“隻要張家還有貪心,想要超越其它世家,那張家就不會說出去。”
“況且,他就算說出去,其他世家,也不會信。”
“遷都是能讓張家崛起的機會,其他世家可不認為張家會這麽好心告訴他們。”
“更多的以為是張家的陰謀。”
“隻要張誌和明白這一點,就不會愚蠢到說出去。”
“並且會隨時準備著遷都北方事宜。”
“所以,這是陽謀。”
秦浩笑出白牙:“還是老師厲害,說一點就明白全局,不像某個人,那腦子笨得和石頭一樣。”
李清瑤急眼了:“你說誰!”
“誰著急說誰!”秦浩假裝看不到李清瑤樣子,笑嗬嗬道。
“秦浩!”
李清瑤張牙舞爪地就要給秦浩一口。
但她的涵養,不允許她這麽做。
況且她還有個疑問道:“那如果南人北遷開始後,張家不想再壯大,就是不配合,該怎麽辦?”
秦浩笑道:“這還不簡單,那我就和他說,我會把遷都北方的事情告訴其他世家。”
“我不相信其他世家也不想變強。”
“張家隻要不想弱到隨時可能被其他世家瓜分的地步,他就必須配合。”
“落後是要挨打滴,要不然張誌和為什麽說能不能當做沒聽到這件事。”
李清瑤無語了。
感情張誌和來一趟,就被秦浩一句話綁架了,還是那種不得不出力的綁架!
秦浩不再解釋這件事,接著說道:“老師,咱們迴歸正題,接下來說第二步。”
“第二步我們要做的是,抬高商人地位。”
李清瑤聞言皺眉問:“提升商人地位,這些世家之前就是商人,他們的地位已經很高了,應該重農輕商才對。”
秦浩卻鄭重道:“在我看來,輕商本就是錯誤的。”
“一個國家繁榮與否,真正要看的是商業是否繁榮。”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你覺得,一個商人的商品,每天都能賣出去好一些,還是每天賣不出去好一些?”
李清瑤不假思索道:“就拿糧商來說,對糧商而言當然是賣出去好一些,但對百姓來說,不需要再去買商人產品,說明能夠自給自足,自然更好。”
“錯!”秦浩盯住李清瑤沉聲道。
“我哪錯了,百姓能夠自給自足不是好事麽?”
李清瑤很不服氣道。
秦浩再問:“如果你是百姓,你有錢,你會選擇種糧吃,還是選擇買糧吃?”
李清瑤理所當然道:“種糧食多累,肯定是買……”
說到這裏李清瑤聲音戛然而止。
她隱隱明白一些什麽,卻沒完全明白。
秦浩道:“所以說,百姓真有錢了,才會去買商品,商人生意才會好。”
“商人賺錢後,商業發達了,也能凸顯出百姓有錢。”
李清瑤覺得秦浩說得有理。
可她心裏有一個疑問道:“那最後賺的錢,不還是給商人了?”
“錯!”
秦浩指正道。
“錢並不是給商人了,而是流通出去了,隻有流通出去的貨幣,才是貨幣。”
李清瑤又迷茫了。
這一天天的,秦浩腦子裏都是些什麽,她怎麽一點都聽不懂。
秦浩也有些累了,他的超前思想,李清瑤確實很難理解。
他隻能用最直觀的例子道:“你聽好,現在我買一件成衣,花出去的錢,是不是給成衣鋪了?”
李清瑤點點頭。
“那成衣鋪想要做衣服,就需要買布,所以成衣鋪賺到的部分錢,是不是要給布行?”
李清瑤又點點頭。
“那布行的布是紡織工坊製作的,因此布行賺的錢一部分要給紡織工坊對吧?”
李清瑤還是點頭。
可他仍然沒明白秦浩在說什麽。
反倒是宣德帝的雙眸越來越亮,他已經抓住那條民富國強的線頭了。
秦浩繼續道:“紡織工坊要大量織布,就需要雇傭百姓幹活,最後賺錢的依然是百姓,哪怕百姓賺得少,百姓始終在賺錢。”
“所以你想想看,成衣鋪賣得越好,那最後需要的布匹就多,紡織工坊裏麵做紡織的百姓賺的就多。”
“百姓賺得多了,百姓是不是就有錢買成衣!”
“而那些做放置的百姓不是又能賺錢了。”
“這就是貨幣循環流通。”
“到那時候,百姓就不需要純粹依靠種地去賺錢!”
“大京皇朝也就能脫離純粹的農耕社會。”
李清瑤終於聽懂了,她的心神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原來這就是貨幣流通。
她怎麽都沒想到,商人在整個國家裏扮演如此重要的位置。
秦浩見到李清瑤終於聽懂了,深出口氣道:“所以你目光不要那麽狹隘,士農工商真的不是等級排序,而是組成這個社會的四大要素。”
“反倒是四大要素裏麵的士,才是最無用的寄生蟲。”
“而且我說的也都是基礎,你深入想想,就能知道一個成衣鋪,帶動的還不僅僅是紡織工人。”
“紡織工人的絲線哪裏來的?”
“不也需要百姓養蠶抽絲。”
“養蠶的百姓賺錢了,是不是也可以買成衣?”
李清瑤內心更為震撼。
可有一個關鍵問題,她不得不問:“如果人人都靠著工坊賺錢,誰還種植糧食,豈不是到時候有錢都沒地方買糧食了?”
秦浩有點著急道:“你是十萬個為什麽麽?”
“就不能動腦子?”
“百姓最開始種地是揮舞鋤頭,那樣一天也種不了幾畝地。”
“到現在有牛拉動籬笆鋤地,一天就能種植幾十畝地。”
“等以後,種地的百姓變少了,百姓人均土地就多了,那這些餘下種地的百姓為了讓所有空閑土地都能種上糧食,自然就會想更多辦法去種地。”
“那樣,技術不就進步了。”
“就像從人揮舞鋤頭到牛耕地的轉變,是一個道理的。”
“所以有一點你記住,我所說的一切,最大的生產力並不是百姓。”
“而是技術!”
“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生存靠意誌,生產靠技術。”
“以此往複,達到真正的良性循環。”
李清瑤深深出口氣,她心中所有疑惑都解開了。
此刻她真想切開秦浩腦袋看看秦浩腦子裏到底都裝著什麽。
如此複雜的事情,在秦浩嘴裏,總能用讓人輕鬆聽懂的方式去講解。
化腐朽為神奇。
秦浩眼看李清瑤陷入沉思,想到什麽,對宣德帝道:“對了老師。”
“剛才弟子說的雖然都是民生。”
“但百姓有錢了,就能真正削弱世家。”
宣德帝可沒想到這一層,問:“如何削弱?”
“老師你想啊,百姓有錢了,他們後代就可以不用去農耕或者工坊出苦力,他們就有時間去讀書學習。”
“等到天下百姓都能做到這一步,百姓家裏孩子都能讀書寫字,世家那點讀書人又算得了什麽?”
“麵對全天下百姓如此龐大的基數,他們無異於蚍蜉撼樹。”
“等到非世家的讀書人當官的多起來,世家自然就瓦解了。”
宣德帝身軀一震。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旋即他暢快大笑起來:“哈哈哈哈,浩兒,這就是你說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萬民安樂,天下太平麽!”
秦浩輕鬆笑道:“沒有那麽誇張,也差不多吧。”
李清瑤從震撼中清醒過來道:“雖然結果是好的,但就這麽把好處送給了世家,我還是不甘心。”
秦浩道:“怎麽可能直接給好處,我才沒那麽好心。”
“天下商人,世家商人占四成,按常理來說,重商,他們受益最大。”
“可實際上,重商下,真正得到好處的,是那六成推動貨幣流通的閑散商人。”
“世家的商人,一旦重商,怕是他們不僅沒有受益,還會自亂陣腳。”
李清瑤眼睛都亮了:“我就說你不會那麽好心,快說說,要怎麽做。”
秦浩陰險一笑:“我將其稱之為,商恩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