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發晚了幾分鍾,說好的加更會補上)
光和六年,八月初一
不到一月功夫,朝廷便從六郡三河征募了六萬良家子入伍。
而劉辯也有幸在上戰場前便領略了一番皇甫嵩這位邊塞宿將的風采,幾乎是以最快的速度將軍隊進行了整編,以曾入伍過的老卒帶新卒的方式率先整編出兩萬人交予董卓。
不過這支由六萬良家子組成的大軍,實際上大多都是老卒,絕大多數人都曾參與過西北羌亂的平定,早已不是第一次被朝廷征募入伍。
因此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和對軍規的熟悉程度並不弱,由董卓作為大軍先鋒,受太子令先行北上支援黃巾重災區冀州,助冀州刺史盧植討伐張角。
而後剩餘四萬餘戰卒也被迅速整編,由劉辯作為主帥,皇甫嵩為副帥,準備經由河內懷縣而後南下入潁川郡。
在皇甫嵩整編軍隊期間,劉辯也在旁認真觀摩,學習皇甫嵩的領兵之法。
這個時期,天下首屈一指的名將,不會是曹操、劉備、關羽、孫堅之流,他們甚至連與皇甫嵩相比的資格都沒有,光是這一手大兵團作戰的軍備調度就不是尋常將領能處置的。
進軍路線,後勤路線,糧草調度,兵器調度,軍法處置等等,若隻有皇甫嵩一人,即便耗盡精力也難以處理妥當。
因此一名將帥的身後必然有著一支完備的幕僚團,負責輔佐將校製定進軍路線、後勤路線等,一如由尚書台和太子中庶子輔佐他處理政務一般。
但即便將帥隻需要拍板,但能夠指揮的兵士數量也與自身能力相掛鉤,也難怪某位孫十萬屢屢把自己玩崩,屢屢因能力不足卻帶兵過多,導致無法有效指揮,反而成了累贅。
而劉辯自己,雖說製定行軍路線他未必識兵法,但後勤之事以及軍法處置,如今對朝中政務的處理愈發得心應手的他倒是當真能大略處置妥當。
因此劉辯將孫堅、高順和黃忠三人也硬生生摁在皇甫嵩的軍帳中學習,他自己倒是潤迴了宮中。
何皇後聽聞劉辯要出征,眼眶瞬間泛紅,淚水在眼眶裏打轉,神色憔悴得厲害。
她快步走到劉辯麵前,雙手緊緊握住劉辯的手,聲音帶著顫抖說道:“我兒何必要親身犯險呢?若是你有個好歹,可讓我怎麽活?”
她依舊無法理解,明明朝中有良將,各地有能吏,為何偏偏要以千金之軀弄險。
不過何皇後對劉辯的問詢也隻是作為母親對兒子口頭上的責備,並非當真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她也知道,自己除了後宮的勾心鬥角以外對於政務並不擅長,軍務就更不必說了。
而且就算她什麽都不懂,自己的兒子還是了解的。
若非有天大的好處,劉辯又豈會冒著如此大的風險率兵親征。
然而作為母親有時候就是可以不講道理的,何皇後一把將劉辯攬入懷中,淚水奪眶而出,不斷地落下,打濕了劉辯的肩頭。
身為母親,她隻關心自己的兒子要犯險,而不是她的兒子犯險後能讓朝廷獲得多少好處。
兒行千裏母擔憂,更何況她的兒子是要去麵對一群窮兇極惡的叛賊呢?
“典中盾,許衛率,本宮別無所求,唯願你二人保護好太子,切莫要讓太子受半點傷害。”
何皇後這般驕傲的女人,又是大漢皇後,竟屈尊對著典韋、許褚二人微微欠身行禮,眼中滿是懇切,驚得二人連忙避開後迴禮。
典韋單膝跪地道:“太子拔臣於微末,臣豈敢不以死報之!”
許褚也跟著單膝跪地,大聲道:“若無太子,豈有臣之今日,若有賊人傷及太子,則臣必死矣!”
典韋、許褚二人連忙向何皇後表忠心,實際上他們對何皇後也都心有感激之情。
典韋、許褚都尚未娶妻,但二人的老母皆在雒陽,時常被何皇後召見,也不以其母乃鄉野粗鄙婦人,反而時有召見問候,並賜衣食補藥,這些看似小恩小惠的恩情卻也被二人記在了心裏。
“我兒,雖然你與你父皇的關係……但他終歸是你的父皇。”何皇後抱著劉辯,輕撫著他的後背,忽然有意無意地提起劉宏,“臨行前,去看看他吧。”
劉辯抬頭看向何皇後,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隨後點了點頭。
劉宏終歸是何皇後的丈夫,也是他的父親,臨行前這一麵還是要見的。
但當劉辯當真來到北宮之時,看見這個沒心沒肺的昏君竟然蒙著眼與美人嬉戲之時,他突然覺著這個爹不見也罷。
一旁的何皇後也是心生無名怒火,但還是推著劉辯進入了北宮。
然而,三人見麵後卻不約而同地歎了口氣,彼此都不知該說些什麽。
從前,劉辯以為自己會在劉宏麵前得意地炫耀自己如何得人心,如何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但真正接手大漢這個國家後,他才知道劉宏究竟有多難。
父子二人沉默良久,劉辯微微低下頭,雙手不自覺地捏緊衣角,最終還是他先開口:“父皇,四日後,我將率軍出征。”
劉宏斜著眼睛瞥了他一眼,神色冷淡地問道:“吉日?”
“八月初五乃是恰逢白露。”劉辯點了點頭,道,“太史令言,白露者,除日也,乃除舊生新之象,宜討賊戡亂!”
“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劉宏輕笑一聲,嘴角微微上揚,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意味,看著劉辯緩緩說道,“自白露節氣開始,季風交替,暑氣將自此一去不複返,取而代之的將是寒氣。”
劉宏撇過頭去,眼神中閃過一絲關切,聲音微低:“莫忘了叮囑尚書台和大司農準備將士們過冬的冬衣。”
劉辯也轉過頭去,撇了撇嘴道:“兒自曉得,無需父皇囑咐,早已令尚書令劉陶和大司農曹嵩準備好了冬衣。”
“倒是父皇,整日放蕩不羈,當心酒色掏空了身子。”
“哼,朕被掏空了身子不是成全了你,讓你順利即位?”宏不屑地冷哼一聲,臉上露出一絲譏諷之色,“朕會活很久,會活得比你都久,讓你在太子位上坐到死!”
看著這對別扭的父子,何皇後無奈地搖了搖頭,輕輕歎了口氣。
分明是當爹的提醒兒子天氣轉涼注意保暖,卻偏偏要借著關切軍隊冬衣的借口,而當兒子的明知父親是在關切他卻不好意思言謝,傲嬌地表示自己早已知曉無需他提醒。
然後又互相關切身體,可關切的話語卻又偏偏充滿了火藥味。
這對父子啊,當真是別扭。
不過何皇後還是輕掩紅唇,微微而笑,至少他們父子倆還能相互關心不至於鬧得兵戎相見。
就在劉辯攙扶著何皇後準備離開北宮之時,看著劉辯瘦弱的背影,一想到這個孩子此番也算是替他背負了那千鈞重擔,劉宏的目光也不由軟了下來,輕聲道:“我兒且安心出征,朕雖不是什麽明君,但值此時刻,卻也不會拖你的後腿。”
劉辯的腳步頓了頓,眼圈微紅,卻沒有迴頭,隻是默默地與頻頻迴頭的何皇後前行著,直至徹底消失在了劉宏的視線中。
光和六年,八月初一
不到一月功夫,朝廷便從六郡三河征募了六萬良家子入伍。
而劉辯也有幸在上戰場前便領略了一番皇甫嵩這位邊塞宿將的風采,幾乎是以最快的速度將軍隊進行了整編,以曾入伍過的老卒帶新卒的方式率先整編出兩萬人交予董卓。
不過這支由六萬良家子組成的大軍,實際上大多都是老卒,絕大多數人都曾參與過西北羌亂的平定,早已不是第一次被朝廷征募入伍。
因此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和對軍規的熟悉程度並不弱,由董卓作為大軍先鋒,受太子令先行北上支援黃巾重災區冀州,助冀州刺史盧植討伐張角。
而後剩餘四萬餘戰卒也被迅速整編,由劉辯作為主帥,皇甫嵩為副帥,準備經由河內懷縣而後南下入潁川郡。
在皇甫嵩整編軍隊期間,劉辯也在旁認真觀摩,學習皇甫嵩的領兵之法。
這個時期,天下首屈一指的名將,不會是曹操、劉備、關羽、孫堅之流,他們甚至連與皇甫嵩相比的資格都沒有,光是這一手大兵團作戰的軍備調度就不是尋常將領能處置的。
進軍路線,後勤路線,糧草調度,兵器調度,軍法處置等等,若隻有皇甫嵩一人,即便耗盡精力也難以處理妥當。
因此一名將帥的身後必然有著一支完備的幕僚團,負責輔佐將校製定進軍路線、後勤路線等,一如由尚書台和太子中庶子輔佐他處理政務一般。
但即便將帥隻需要拍板,但能夠指揮的兵士數量也與自身能力相掛鉤,也難怪某位孫十萬屢屢把自己玩崩,屢屢因能力不足卻帶兵過多,導致無法有效指揮,反而成了累贅。
而劉辯自己,雖說製定行軍路線他未必識兵法,但後勤之事以及軍法處置,如今對朝中政務的處理愈發得心應手的他倒是當真能大略處置妥當。
因此劉辯將孫堅、高順和黃忠三人也硬生生摁在皇甫嵩的軍帳中學習,他自己倒是潤迴了宮中。
何皇後聽聞劉辯要出征,眼眶瞬間泛紅,淚水在眼眶裏打轉,神色憔悴得厲害。
她快步走到劉辯麵前,雙手緊緊握住劉辯的手,聲音帶著顫抖說道:“我兒何必要親身犯險呢?若是你有個好歹,可讓我怎麽活?”
她依舊無法理解,明明朝中有良將,各地有能吏,為何偏偏要以千金之軀弄險。
不過何皇後對劉辯的問詢也隻是作為母親對兒子口頭上的責備,並非當真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她也知道,自己除了後宮的勾心鬥角以外對於政務並不擅長,軍務就更不必說了。
而且就算她什麽都不懂,自己的兒子還是了解的。
若非有天大的好處,劉辯又豈會冒著如此大的風險率兵親征。
然而作為母親有時候就是可以不講道理的,何皇後一把將劉辯攬入懷中,淚水奪眶而出,不斷地落下,打濕了劉辯的肩頭。
身為母親,她隻關心自己的兒子要犯險,而不是她的兒子犯險後能讓朝廷獲得多少好處。
兒行千裏母擔憂,更何況她的兒子是要去麵對一群窮兇極惡的叛賊呢?
“典中盾,許衛率,本宮別無所求,唯願你二人保護好太子,切莫要讓太子受半點傷害。”
何皇後這般驕傲的女人,又是大漢皇後,竟屈尊對著典韋、許褚二人微微欠身行禮,眼中滿是懇切,驚得二人連忙避開後迴禮。
典韋單膝跪地道:“太子拔臣於微末,臣豈敢不以死報之!”
許褚也跟著單膝跪地,大聲道:“若無太子,豈有臣之今日,若有賊人傷及太子,則臣必死矣!”
典韋、許褚二人連忙向何皇後表忠心,實際上他們對何皇後也都心有感激之情。
典韋、許褚都尚未娶妻,但二人的老母皆在雒陽,時常被何皇後召見,也不以其母乃鄉野粗鄙婦人,反而時有召見問候,並賜衣食補藥,這些看似小恩小惠的恩情卻也被二人記在了心裏。
“我兒,雖然你與你父皇的關係……但他終歸是你的父皇。”何皇後抱著劉辯,輕撫著他的後背,忽然有意無意地提起劉宏,“臨行前,去看看他吧。”
劉辯抬頭看向何皇後,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隨後點了點頭。
劉宏終歸是何皇後的丈夫,也是他的父親,臨行前這一麵還是要見的。
但當劉辯當真來到北宮之時,看見這個沒心沒肺的昏君竟然蒙著眼與美人嬉戲之時,他突然覺著這個爹不見也罷。
一旁的何皇後也是心生無名怒火,但還是推著劉辯進入了北宮。
然而,三人見麵後卻不約而同地歎了口氣,彼此都不知該說些什麽。
從前,劉辯以為自己會在劉宏麵前得意地炫耀自己如何得人心,如何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但真正接手大漢這個國家後,他才知道劉宏究竟有多難。
父子二人沉默良久,劉辯微微低下頭,雙手不自覺地捏緊衣角,最終還是他先開口:“父皇,四日後,我將率軍出征。”
劉宏斜著眼睛瞥了他一眼,神色冷淡地問道:“吉日?”
“八月初五乃是恰逢白露。”劉辯點了點頭,道,“太史令言,白露者,除日也,乃除舊生新之象,宜討賊戡亂!”
“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劉宏輕笑一聲,嘴角微微上揚,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意味,看著劉辯緩緩說道,“自白露節氣開始,季風交替,暑氣將自此一去不複返,取而代之的將是寒氣。”
劉宏撇過頭去,眼神中閃過一絲關切,聲音微低:“莫忘了叮囑尚書台和大司農準備將士們過冬的冬衣。”
劉辯也轉過頭去,撇了撇嘴道:“兒自曉得,無需父皇囑咐,早已令尚書令劉陶和大司農曹嵩準備好了冬衣。”
“倒是父皇,整日放蕩不羈,當心酒色掏空了身子。”
“哼,朕被掏空了身子不是成全了你,讓你順利即位?”宏不屑地冷哼一聲,臉上露出一絲譏諷之色,“朕會活很久,會活得比你都久,讓你在太子位上坐到死!”
看著這對別扭的父子,何皇後無奈地搖了搖頭,輕輕歎了口氣。
分明是當爹的提醒兒子天氣轉涼注意保暖,卻偏偏要借著關切軍隊冬衣的借口,而當兒子的明知父親是在關切他卻不好意思言謝,傲嬌地表示自己早已知曉無需他提醒。
然後又互相關切身體,可關切的話語卻又偏偏充滿了火藥味。
這對父子啊,當真是別扭。
不過何皇後還是輕掩紅唇,微微而笑,至少他們父子倆還能相互關心不至於鬧得兵戎相見。
就在劉辯攙扶著何皇後準備離開北宮之時,看著劉辯瘦弱的背影,一想到這個孩子此番也算是替他背負了那千鈞重擔,劉宏的目光也不由軟了下來,輕聲道:“我兒且安心出征,朕雖不是什麽明君,但值此時刻,卻也不會拖你的後腿。”
劉辯的腳步頓了頓,眼圈微紅,卻沒有迴頭,隻是默默地與頻頻迴頭的何皇後前行著,直至徹底消失在了劉宏的視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