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大朝會,名義上算作朝議,實際上卻是劉辯的一言堂。
太子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百官和士人也很生氣,一群泥腿子,臭要飯的來到我們京師雒陽,居然還敢造反?
泥腿子造反,那不就是要割了他們這些世家豪門的腦袋,搶走他們的家產,睡他們的妻女?
這怎麽能行!
向來隻有我們世家豪門可以割泥腿子的腦袋,搶泥腿子的田產,睡泥腿子的妻女!
這不是倒反天罡嗎!
叛賊,任何時候都是要剿滅的!
百官們不分派係前所未有地團結在了一起,主動向劉老爺捐糧捐錢希望劉老爺出兵剿賊!
而劉辯也宣布了對唐周和馬元義的處置。
唐周被祝公道和鮑出擒下後,都未曾用刑便選擇了向賈詡招供了所知曉的一切信息,包括各方渠帥名錄以及起事的諸多事宜,甚至包括了張角的大致行蹤。
由於唐周的配合,並且的確交代出了諸多重要的情報,劉辯不僅暫且免了他的死罪,更是給唐周安了個首告之人的身份,將唐周樹立成受太子仁德感化主動檢舉太平道謀逆之事的“忠義之徒”。
倒不是劉辯有多仁慈,而是因為唐周的身份讓他有資格活著。
作為張角的首批弟子,雒陽方副渠帥,卻選擇了向漢廷投誠招供。
劉辯就是要讓唐周這樣的小人活著,他要惡心惡心張角,也讓世人看看太平道究竟是有多麽“團結”。
至於馬元義,嗬,冥頑不靈之輩,劉辯下令將他押赴菜市口。
幾名獄卒粗暴地將馬元義架上囚車,囚車緩緩前行,車輪駛過路麵發出沉悶的嘎吱聲,每一聲都似在宣告他的命運。
一路上,敲鑼聲震耳欲聾,獄卒們扯著嗓子高喊:“太平道逆賊馬元義,意圖謀逆,罪無可恕!”
街邊的百姓紛紛湧來,將道路圍得水泄不通。
有人麵露驚恐,有人滿臉好奇,還有些平日受過太平道恩惠的百姓,眼中閃過一絲不忍,但在周圍憤怒的目光下,也隻能將同情深埋心底。
盡管雒陽城中信奉太平道的百姓頗多,但能在雒陽安居的百姓也多是些生活安定不需要擔心衣食起居的富農。
他們信奉太平道不過是求個心安,就像過年時祈求老天和先祖保佑他們合家興旺、來年豐收那般。
但你要是讓他們不過這安穩日子去陪著太平道造反,那這些信徒倒是要反過來聲討太平道了。
老子就祈求你們的黃天大神保佑罷了,又不是沒供奉香火祭品,咋滴,還要老子傾家蕩產去陪你們玩命?
而對於打破他們平靜生活的逆徒暴匪,自然是人人喊打。
隨著囚車繞了全城一圈抵達菜市口,這裏早已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填滿,喝罵聲不絕於耳,不斷地有人朝著囚車投擲石子。
馬元義被從囚車上拖下,摁在滿是塵土的地麵上,那披頭散發灰頭土臉的模樣好不狼狽。
他環視著四周圍觀的百姓,馬元義並不能理解,為什麽這些平日裏如此崇敬他並稱讚他為“賢師”的百姓會用那種義憤填膺的目光看向他。
“為什麽?”
馬元義很想開口質問四周圍觀的百姓,但很可惜,賈詡早就下令拔了他的舌頭,免得馬元義臨死之際說出些什麽大逆不道之言。
他隻能無助地看著獄卒們上前,將他的四肢和脖頸分別套進結實的繩圈之中,而繩圈的另一端則係在五匹健碩的駿馬身上。
車裂!
或者更形象的說法便是,五馬分屍!
毫無疑問,這種殘酷的死刑會讓受刑者在死前感到受巨大的痛苦。
而這種行刑方式也讓受盡了刑罰卻始終未曾開口供出同黨的馬元義的眼中第一次流露出名為恐懼的情緒,發出含糊不清的嗚咽,拚命扭動著身體試圖掙脫繩圈,卻終歸隻是徒勞。
被太子委以監斬重任的賈詡身著一襲文官袍服,麵沉如水,冷冷地注視著馬元義。
如今的他也算是意氣風發了,雒陽全城誰認不知他賈文和?
當然,這其中多半是兇名。
賈詡一夜之間抓捕了上千人,抓捕時因反抗被打殺者也不下二三百人,也算是兇名在外了,足以治小兒夜啼。
在朝會上,太子又以“車騎將軍監察不利,竟使太平道逆黨藏於肘腋之下”為由,罷免了何進的河南尹,並以賈詡破獲太平道謀逆而拜為河南尹,官秩二千石!
如今的他算是真正的一飛衝天了!
而且太子並沒有收迴那柄尚方斬馬劍,這意味著太子並沒有將賜予他的生殺大權收迴,在河南尹他依舊擁有先斬後奏之權。
對於太子的信重,賈詡心中感念,手中緊緊握著行刑令箭,目光在馬元義身上停留片刻,見時辰已到,手臂一揮將令箭拋出。
令箭落地的瞬間,五名騎卒同時舉起馬鞭,狠狠抽在了馬臀上。
駿馬吃痛,發出高亢的嘶鳴聲,前蹄高高揚起,隨後向著五個不同方向瘋狂奔馳。
巨大的力量瞬間將馬元義的身體扯起,慘叫聲尖銳而淒厲,傳入了每一個圍觀者的耳中。
緊接著,一陣令人毛骨悚然的撕裂聲傳來。
鮮血飛舞,濺灑四處。
一個活生生的人,不過片刻間就隻剩下幾條殘肢斷臂被拖在馬後,隨著馬匹的奔馳在地麵上拖拽出一條長長的血痕。
所有人都被這血腥殘忍的場麵震懾住,即便是見慣了菜市口行刑的人也不由倒吸一口涼氣,從心底裏對此感到了畏懼。
一些背著家人偷偷前來圍觀的孩童,此刻更是一個個嚇得臉色蒼白哇哇大哭,轉身拚命往人群外擠去。這副連成年人見了都要惶恐的血腥場麵,對這些孩子來說恐怕是會成為一生都難以磨滅的噩夢。
而後,劉辯正式下詔,宣布太平道為“左道”,以太平道祭祀為淫祀,並宣布太平道教主張角為反賊,對太平道高層及各方渠帥發布海捕文書,重金懸賞,但若有包庇者,皆以謀逆罪論處!
太子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百官和士人也很生氣,一群泥腿子,臭要飯的來到我們京師雒陽,居然還敢造反?
泥腿子造反,那不就是要割了他們這些世家豪門的腦袋,搶走他們的家產,睡他們的妻女?
這怎麽能行!
向來隻有我們世家豪門可以割泥腿子的腦袋,搶泥腿子的田產,睡泥腿子的妻女!
這不是倒反天罡嗎!
叛賊,任何時候都是要剿滅的!
百官們不分派係前所未有地團結在了一起,主動向劉老爺捐糧捐錢希望劉老爺出兵剿賊!
而劉辯也宣布了對唐周和馬元義的處置。
唐周被祝公道和鮑出擒下後,都未曾用刑便選擇了向賈詡招供了所知曉的一切信息,包括各方渠帥名錄以及起事的諸多事宜,甚至包括了張角的大致行蹤。
由於唐周的配合,並且的確交代出了諸多重要的情報,劉辯不僅暫且免了他的死罪,更是給唐周安了個首告之人的身份,將唐周樹立成受太子仁德感化主動檢舉太平道謀逆之事的“忠義之徒”。
倒不是劉辯有多仁慈,而是因為唐周的身份讓他有資格活著。
作為張角的首批弟子,雒陽方副渠帥,卻選擇了向漢廷投誠招供。
劉辯就是要讓唐周這樣的小人活著,他要惡心惡心張角,也讓世人看看太平道究竟是有多麽“團結”。
至於馬元義,嗬,冥頑不靈之輩,劉辯下令將他押赴菜市口。
幾名獄卒粗暴地將馬元義架上囚車,囚車緩緩前行,車輪駛過路麵發出沉悶的嘎吱聲,每一聲都似在宣告他的命運。
一路上,敲鑼聲震耳欲聾,獄卒們扯著嗓子高喊:“太平道逆賊馬元義,意圖謀逆,罪無可恕!”
街邊的百姓紛紛湧來,將道路圍得水泄不通。
有人麵露驚恐,有人滿臉好奇,還有些平日受過太平道恩惠的百姓,眼中閃過一絲不忍,但在周圍憤怒的目光下,也隻能將同情深埋心底。
盡管雒陽城中信奉太平道的百姓頗多,但能在雒陽安居的百姓也多是些生活安定不需要擔心衣食起居的富農。
他們信奉太平道不過是求個心安,就像過年時祈求老天和先祖保佑他們合家興旺、來年豐收那般。
但你要是讓他們不過這安穩日子去陪著太平道造反,那這些信徒倒是要反過來聲討太平道了。
老子就祈求你們的黃天大神保佑罷了,又不是沒供奉香火祭品,咋滴,還要老子傾家蕩產去陪你們玩命?
而對於打破他們平靜生活的逆徒暴匪,自然是人人喊打。
隨著囚車繞了全城一圈抵達菜市口,這裏早已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填滿,喝罵聲不絕於耳,不斷地有人朝著囚車投擲石子。
馬元義被從囚車上拖下,摁在滿是塵土的地麵上,那披頭散發灰頭土臉的模樣好不狼狽。
他環視著四周圍觀的百姓,馬元義並不能理解,為什麽這些平日裏如此崇敬他並稱讚他為“賢師”的百姓會用那種義憤填膺的目光看向他。
“為什麽?”
馬元義很想開口質問四周圍觀的百姓,但很可惜,賈詡早就下令拔了他的舌頭,免得馬元義臨死之際說出些什麽大逆不道之言。
他隻能無助地看著獄卒們上前,將他的四肢和脖頸分別套進結實的繩圈之中,而繩圈的另一端則係在五匹健碩的駿馬身上。
車裂!
或者更形象的說法便是,五馬分屍!
毫無疑問,這種殘酷的死刑會讓受刑者在死前感到受巨大的痛苦。
而這種行刑方式也讓受盡了刑罰卻始終未曾開口供出同黨的馬元義的眼中第一次流露出名為恐懼的情緒,發出含糊不清的嗚咽,拚命扭動著身體試圖掙脫繩圈,卻終歸隻是徒勞。
被太子委以監斬重任的賈詡身著一襲文官袍服,麵沉如水,冷冷地注視著馬元義。
如今的他也算是意氣風發了,雒陽全城誰認不知他賈文和?
當然,這其中多半是兇名。
賈詡一夜之間抓捕了上千人,抓捕時因反抗被打殺者也不下二三百人,也算是兇名在外了,足以治小兒夜啼。
在朝會上,太子又以“車騎將軍監察不利,竟使太平道逆黨藏於肘腋之下”為由,罷免了何進的河南尹,並以賈詡破獲太平道謀逆而拜為河南尹,官秩二千石!
如今的他算是真正的一飛衝天了!
而且太子並沒有收迴那柄尚方斬馬劍,這意味著太子並沒有將賜予他的生殺大權收迴,在河南尹他依舊擁有先斬後奏之權。
對於太子的信重,賈詡心中感念,手中緊緊握著行刑令箭,目光在馬元義身上停留片刻,見時辰已到,手臂一揮將令箭拋出。
令箭落地的瞬間,五名騎卒同時舉起馬鞭,狠狠抽在了馬臀上。
駿馬吃痛,發出高亢的嘶鳴聲,前蹄高高揚起,隨後向著五個不同方向瘋狂奔馳。
巨大的力量瞬間將馬元義的身體扯起,慘叫聲尖銳而淒厲,傳入了每一個圍觀者的耳中。
緊接著,一陣令人毛骨悚然的撕裂聲傳來。
鮮血飛舞,濺灑四處。
一個活生生的人,不過片刻間就隻剩下幾條殘肢斷臂被拖在馬後,隨著馬匹的奔馳在地麵上拖拽出一條長長的血痕。
所有人都被這血腥殘忍的場麵震懾住,即便是見慣了菜市口行刑的人也不由倒吸一口涼氣,從心底裏對此感到了畏懼。
一些背著家人偷偷前來圍觀的孩童,此刻更是一個個嚇得臉色蒼白哇哇大哭,轉身拚命往人群外擠去。這副連成年人見了都要惶恐的血腥場麵,對這些孩子來說恐怕是會成為一生都難以磨滅的噩夢。
而後,劉辯正式下詔,宣布太平道為“左道”,以太平道祭祀為淫祀,並宣布太平道教主張角為反賊,對太平道高層及各方渠帥發布海捕文書,重金懸賞,但若有包庇者,皆以謀逆罪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