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齊帝靜靜觀賞禁騎司兩人向元奕效忠的場麵,那張早已被歲月侵蝕的猶如老樹皮也難得展顏,露出一點歡愉的笑容。


    他老了,鬢角的頭發白了一大半,近來精氣神大不如前,有時候批著折子就犯困,奏折上還有睡著之後留下的朱筆印跡,發下去之後朝臣惶恐,暗中猜測帝心,自察自省近來所為,生怕接到抄家的旨意。


    「既然你們願意如同效忠朕一般效忠皇太孫,跟皇太孫出去吧,朕要去歇歇了。」


    三人告退。


    元奕在前,傅琛與唐瑛在後,兩人飛快交換個眼神,亦步亦趨跟在了皇太孫身後。


    皇太孫比起幾十年高從帝位的南齊帝來說,到底威嚴差了一大截,出得禦書房他便邀請二人:「兩位大人若有暇,不如去東宮小坐?」


    兩人並不反對。


    南齊帝的意思便是給他們換了個新主子,將禁騎司交到皇太孫手上,作為新上司與老員工,還是需要互相熟悉一番,免得幹起活來出現不必要的摩擦。


    元啟活著的時候,傅琛也來過不少次東宮,如今再看卻覺得侍候的宮人似乎少了許多,隱含著蕭瑟之意。


    皇太孫笑笑:「傅大人是不是覺得東宮冷清不少?」


    傅琛:「太孫明鑒。」


    皇太孫道:「自上次皇爺爺杖殺不少宮人,再加上禁騎司拘禁了一部分東官屬官與內眷,是冷清了些。」


    唐瑛不了解元奕,便不接話,隻靜聽傅琛與皇太孫聊天。


    傅琛:「太孫若是覺得人手不夠使,何不向宮裏再討些人來?」


    皇太孫苦笑:「如今東宮正在風口浪尖之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還是免了。」他帶著兩人進了前殿落座,自有宮人奉茶,便露出一點苦惱的神色:「傅大人可知道幾位皇叔近來如何?自從皇爺爺非要立本王做儲君,再見到二皇叔便覺得他不太高興,三皇叔也不怎麽搭理本王,倒是四皇叔還安慰過本王幾句。」


    他說的其實比較委婉,二皇子賢名在外,在朝中唿聲最高,沒得到儲君之位,失落也是難免,他那麽會裝的人居然也把不高興掛在臉上,可見有多失意了。


    兄弟們中間,除了太子再無人能與元閬比肩。


    他的母親為皇貴妃,而其餘弟兄們無論是聖寵還是母親的位份,乃至朝中的唿聲,與他都差了不是一星半點,而是天壤之別,這讓元閬生出一種「太子輪流坐,今年到我家」的自信。


    哪知道不講道理的南齊帝居然不立兒子為下任儲君,反而立了孫兒元奕,實在令以置信。


    「皇兄這一去,父皇大受打擊,可是有些糊塗了。」他去探望生病的大長公主之時,這樣與大長公主說。


    大長公主從去年冬天就一直病著,起先是不曾出席萬壽節的宮宴,緊接著桓延波的遺體入京,也幸虧冬日屍身容易保存,她在兒子棺前狠哭了一場,正要著手替兒子辦喪事,卻趕上了先太子的大喪。


    太子大喪,各府官員女眷都是按點入宮哭靈,大長公主府裏的喪事辦的悄無聲息,隻除了二皇子抽空過來幫忙,竟是再無悼客。


    再多的陪葬品都沒辦法彌補兒子身後之事的冷清,元蘅送走了丈夫,又送走了兒子,宮裏的喪事都還沒有結束。


    她對外宣稱臥病在床,連東宮喪事也未參加,南齊帝暴怒之時也不知道心中如何作想,她卻已經顧不得了。


    等到太子喪事已畢,二皇子隔三岔五來探望,她便拉著二皇子的手垂淚道:「我一生爭強好勝,鮮有軟弱之時,然而自從延兒去了,備嚐人情冷暖,便知你是個好的,這段時日累著你了,總不能讓你白白替姑母跑腿。」迴頭便將手底下的人都召來交給了二皇子,有鴛鴦樓的舊人,還有兩個錢莊,鏢局的人等。


    二皇子倒是頗懂中老年婦女的心情,更何況是喪夫又喪子的大長公主,縱然是將她手底下的人都收歸己有,也不忘過幾日就帶些吃食小玩意兒來探望大長公主,令芸娘等人都交口稱讚:「二殿下真是有心,待主子便如親母。」


    大長公主也頗覺欣慰:「自從延兒去了,我便覺得再無指望,如今時時見著閬兒,心頭便稍覺安慰。」


    立小太子的消息傳進大長公主府,元蘅先是為著二皇子打抱不平:「放著閬兒這樣的賢王不立,竟立個黃口小兒為儲君。」待二皇子過來,便著意安慰:「你父皇春秋正盛,將來的事情誰能說得準呢。」


    二皇子承她一份好意,便與大長公主吐露自己的委屈:「以前我總覺得,父皇還是疼我的,雖然不能跟皇兄比,可自從皇兄去了之後,我才知道自己在父皇心裏的位置,竟然連元奕那小兒都不如。將來,難不成要我這個做叔叔的跪在小侄子腳下稱臣?」


    「都是假的!」他歎息道。


    他的話簡直說出了大長公主的心聲,從前還當姐弟情深,哪知道為了自己的兒子,卻連她兒子的死活都不管:「是啊,都是假的!」


    姑侄倆難得心情一致,如今利益上似乎也沒什麽大的衝突,關係竟然更見緊密,都快趕上親生母子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世牽絆 卷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風拂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風拂麵並收藏一世牽絆 卷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