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邦義本以為憑著嶽飛和自己的兒子楊再興,兩廂裏應外合,就可一舉剿滅魔王寨,生擒混世魔王周德。誰知天算不如人算,消息泄露,被汪伯彥等人奪了軍營人馬的指揮權,自己隻能作為汪伯彥的副手,前去率隊剿滅魔王寨。
自從太祖皇帝趙匡胤,奪得天下,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一舉蕩平各路諸侯,完成大宋統一大業,隨後就迎來了太平盛世。結束戰亂,休養生息,自然離不開文臣治理天下,所以後來的大宋朝,逐漸步入重文輕武的時代。
隨著女真族逐漸崛起,終於擊敗遼國,成為北方各部落的霸主,而這時的大宋朝,卻開始逐漸走向衰敗,金國覬覦宋朝的繁華,逐漸開始侵擾大宋邊疆,後來更是長驅直入,攻陷了都城東京汴梁和北方各個州府郡縣。
麵對金國的侵略,如今的皇上,雖然開始重新啟用一些重要的武將,但是大權依然掌握在文臣手中。所以即便像楊邦義這樣赫赫有名的戰將,也受到皇上的重視,官拜大將軍之職,但是職權卻依然在朝中,不及文臣位高權重,就是軍事上的指揮權,大部分也在文官手中。所以麵對汪伯彥的喧賓奪主,楊邦義也是無計可施,隻能聽命於人。
誰知人馬一到牛頭山魔王寨,汪伯彥就處處作梗,獨斷專行,好不容易自己冒著違抗軍令的危險,殺入魔王寨,救下危在旦夕的牛皋,卻在眼看取勝之際,被桑氏兄弟偷襲得手,將自己繩捆索綁。
在浮屠塔對麵的木橋上,楊再興在自己的力勸之下,終於不再執拗,孤身衝進浮屠塔,協助嶽飛,眼看著自己的兒子,孤身進入浮屠塔,身處險境,能不能全身而退,還是一個未知數,即便全身而退,汪伯彥明顯是在公報私仇,又豈能輕易放走兒子?
正在楊邦義焦急萬分的時候,汪伯彥卻擔心楊邦義在身邊礙手礙腳,自己有所顧忌,無法肆意妄為,於是一聲令下,讓手下將楊邦義先押送迴了建康城,軟禁在了軍營之中。
直到第二天的下午,汪伯彥率隊返迴,才命人將楊邦義釋放,楊邦義迴到家中,立刻差遣手下人去打探嶽飛、楊再興的消息。無奈汪伯彥早已下令封鎖消息,就是自己以前的舊部,也不敢向自己透露半點消息。楊邦義隻好差人去牛頭山魔王寨查探消息。
結果手下人迴來告訴他,浮屠塔早已被大火燒成灰燼,嶽飛、楊再興也是生死不明。楊邦義頓時著急起來,這時也有軍中舊部偷偷送來消息,火燒浮屠塔,正是奸賊汪伯彥下的命令。楊邦義不禁痛罵汪伯彥公報私仇。楊邦義派出手下人,四處打探兩人的消息,但是隨著一天天的過去,嶽飛、楊再興依然沒有半點音訊,楊邦義頓時痛徹肺腑,難道嶽飛和兒子,都葬身在火海之中了嗎?
就在楊邦義傷心絕望之時,楊再興卻在打跑了周德之後,悄悄潛入了建康城,半夜時分,進入了自己的家中。
這一日深夜,楊邦義又想起嶽飛和兒子,心中悲痛,憤恨難平,於是飲酒之後,索性提著虎頭鏨金槍來到院中,練起了楊家槍法。
楊邦義在院中瘋狂的練槍,腦海中卻浮現出浮屠塔的熊熊大火,還有奸賊汪伯彥那張陰險狡詐,小人得意的臉,楊邦義不覺越練心中越是悲憤,練到極致之處,一槍揮出,虎頭鏨金槍如狂龍飛舞,竟將院中一棵大樹削斷。
楊邦義橫槍在手,仰天長歎,許久之後,方才走迴書房。
楊邦義推開書房房門,卻發現眼前跪著一人,恍惚之間,竟然就是自己的兒子楊再興。楊邦義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揉揉雙眼,正要細看,楊再興卻抬起頭來,看著父親說道,“父親,不孝子再興,闖下大禍,連累父親受苦啦。”
楊再興大喜過望,雙手攙起楊再興,仔細的端詳,喜極而泣道,“兒子啊,果然是你,你沒有死在火海之中,我就知道,我楊邦義的兒子,不會就這麽輕易死的,他還沒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來,怎麽就能如此脆弱呢?”
楊再興聽了父親之言,不禁差點掉下淚來。曾幾何時,自己在父親的眼裏,就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雖然父親對自己管教極為嚴格,自己卻是處處和父親作對,從來沒有一件事情,自己會按照父親的希望去做。
父親少年讀書,憑科舉高中舉人,但是仕途卻不順暢,後來還是憑借自己的一身武功,領兵打仗,抗金平亂,才逐漸受到賞識,做了大將軍,因此這也是父親一生的遺憾。所以楊邦義一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憑勤奮讀書,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可惜自己也是生不逢時,在考中秀才之後,楊邦義引薦陳東做自己的老師,準備在苦讀幾年後,能夠在科考之年,也希望兒子能夠高中舉人,誰知金兵侵宋,戰亂不止,科舉也就成了泡影。
不再準備科舉考試的楊再興,也就逐漸對讀書鬆懈下來,於是到處結交好友,或遊山玩水,或比武切磋,還經常在外麵抱打不平,尤其和黃思朗、汪貴堂等人的針鋒相對,為父親惹來不少的麻煩,也遭到了父親多次的痛斥和責罰,從那之後,父子二人就有了些隔閡,楊再興卻不以為意,還是一如既往的桀驁不馴,狂放不羈。
直到陳東、歐陽澈伏闕上奏,慘遭殺害,自己為恩師搶屍安葬,惹來這麽多的禍事,楊再興本以為父親會為此大為光火,自己也難逃父親嚴厲的責罰。誰知父親卻為自己舍身相救,協助自己逃出建康城,在浮屠塔前的那番大義凜然的話語,讓楊再興記憶深刻。如今看到父親為自己日夜擔心的深情,怎不讓楊再興動容。
父子相見之後,楊邦義問起嶽飛的情況如何?想起嶽飛,楊再興不由落淚,將那天的經過向父親說了一遍,楊邦義聽說嶽飛為了救自己的兒子,被炸死墜落浮屠塔,不由老淚縱橫,悲痛欲絕,含淚說道,“我大宋失去了一位棟梁之材啊。”
楊再興又將自己墜落地宮,無意間尋到汪、黃二人的罪證,並且在密室機緣巧合,得到金台拳譜的事情說了一遍,並將懷中的信件,取出來遞給父親。
楊邦義看過信件之後,不覺痛罵黃潛善、汪伯彥禍國殃民的叛逆之舉,簡直喪心病狂,無以複加。
楊再興問道,“有了這些信件,我們就可以將這些禍國殃民的奸臣賊子,可以盡數鏟除了,也好為嶽大哥報仇雪恨。”
楊邦義卻沮喪的搖了搖頭,說道,“事情遠非你想的那麽簡單。鏟除黃潛善、汪伯彥,光靠這些信件,還遠遠不夠,尤其在我們父子手裏,更是做不到。想要利用這些信件,鏟除這兩個奸賊,還需具備兩個條件。”
楊再興說道,“哪兩個條件”?
楊邦義說道,\"一個條件是恰當的時機,第二個是合適的人選,要說這合適的人選,或許非李綱莫屬。”
正在這時,忽然院中響起一陣急匆匆的腳步聲,接著就有人敲了敲書房的門,驚慌的說道,“老爺、公子,大事不好啦,黃思朗帶著禦林軍已經來到府門前,正要包圍我們宅院,請公子速速離去吧。”
父子二人聞言,皆是大驚失色......
自從太祖皇帝趙匡胤,奪得天下,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一舉蕩平各路諸侯,完成大宋統一大業,隨後就迎來了太平盛世。結束戰亂,休養生息,自然離不開文臣治理天下,所以後來的大宋朝,逐漸步入重文輕武的時代。
隨著女真族逐漸崛起,終於擊敗遼國,成為北方各部落的霸主,而這時的大宋朝,卻開始逐漸走向衰敗,金國覬覦宋朝的繁華,逐漸開始侵擾大宋邊疆,後來更是長驅直入,攻陷了都城東京汴梁和北方各個州府郡縣。
麵對金國的侵略,如今的皇上,雖然開始重新啟用一些重要的武將,但是大權依然掌握在文臣手中。所以即便像楊邦義這樣赫赫有名的戰將,也受到皇上的重視,官拜大將軍之職,但是職權卻依然在朝中,不及文臣位高權重,就是軍事上的指揮權,大部分也在文官手中。所以麵對汪伯彥的喧賓奪主,楊邦義也是無計可施,隻能聽命於人。
誰知人馬一到牛頭山魔王寨,汪伯彥就處處作梗,獨斷專行,好不容易自己冒著違抗軍令的危險,殺入魔王寨,救下危在旦夕的牛皋,卻在眼看取勝之際,被桑氏兄弟偷襲得手,將自己繩捆索綁。
在浮屠塔對麵的木橋上,楊再興在自己的力勸之下,終於不再執拗,孤身衝進浮屠塔,協助嶽飛,眼看著自己的兒子,孤身進入浮屠塔,身處險境,能不能全身而退,還是一個未知數,即便全身而退,汪伯彥明顯是在公報私仇,又豈能輕易放走兒子?
正在楊邦義焦急萬分的時候,汪伯彥卻擔心楊邦義在身邊礙手礙腳,自己有所顧忌,無法肆意妄為,於是一聲令下,讓手下將楊邦義先押送迴了建康城,軟禁在了軍營之中。
直到第二天的下午,汪伯彥率隊返迴,才命人將楊邦義釋放,楊邦義迴到家中,立刻差遣手下人去打探嶽飛、楊再興的消息。無奈汪伯彥早已下令封鎖消息,就是自己以前的舊部,也不敢向自己透露半點消息。楊邦義隻好差人去牛頭山魔王寨查探消息。
結果手下人迴來告訴他,浮屠塔早已被大火燒成灰燼,嶽飛、楊再興也是生死不明。楊邦義頓時著急起來,這時也有軍中舊部偷偷送來消息,火燒浮屠塔,正是奸賊汪伯彥下的命令。楊邦義不禁痛罵汪伯彥公報私仇。楊邦義派出手下人,四處打探兩人的消息,但是隨著一天天的過去,嶽飛、楊再興依然沒有半點音訊,楊邦義頓時痛徹肺腑,難道嶽飛和兒子,都葬身在火海之中了嗎?
就在楊邦義傷心絕望之時,楊再興卻在打跑了周德之後,悄悄潛入了建康城,半夜時分,進入了自己的家中。
這一日深夜,楊邦義又想起嶽飛和兒子,心中悲痛,憤恨難平,於是飲酒之後,索性提著虎頭鏨金槍來到院中,練起了楊家槍法。
楊邦義在院中瘋狂的練槍,腦海中卻浮現出浮屠塔的熊熊大火,還有奸賊汪伯彥那張陰險狡詐,小人得意的臉,楊邦義不覺越練心中越是悲憤,練到極致之處,一槍揮出,虎頭鏨金槍如狂龍飛舞,竟將院中一棵大樹削斷。
楊邦義橫槍在手,仰天長歎,許久之後,方才走迴書房。
楊邦義推開書房房門,卻發現眼前跪著一人,恍惚之間,竟然就是自己的兒子楊再興。楊邦義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揉揉雙眼,正要細看,楊再興卻抬起頭來,看著父親說道,“父親,不孝子再興,闖下大禍,連累父親受苦啦。”
楊再興大喜過望,雙手攙起楊再興,仔細的端詳,喜極而泣道,“兒子啊,果然是你,你沒有死在火海之中,我就知道,我楊邦義的兒子,不會就這麽輕易死的,他還沒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來,怎麽就能如此脆弱呢?”
楊再興聽了父親之言,不禁差點掉下淚來。曾幾何時,自己在父親的眼裏,就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雖然父親對自己管教極為嚴格,自己卻是處處和父親作對,從來沒有一件事情,自己會按照父親的希望去做。
父親少年讀書,憑科舉高中舉人,但是仕途卻不順暢,後來還是憑借自己的一身武功,領兵打仗,抗金平亂,才逐漸受到賞識,做了大將軍,因此這也是父親一生的遺憾。所以楊邦義一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憑勤奮讀書,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可惜自己也是生不逢時,在考中秀才之後,楊邦義引薦陳東做自己的老師,準備在苦讀幾年後,能夠在科考之年,也希望兒子能夠高中舉人,誰知金兵侵宋,戰亂不止,科舉也就成了泡影。
不再準備科舉考試的楊再興,也就逐漸對讀書鬆懈下來,於是到處結交好友,或遊山玩水,或比武切磋,還經常在外麵抱打不平,尤其和黃思朗、汪貴堂等人的針鋒相對,為父親惹來不少的麻煩,也遭到了父親多次的痛斥和責罰,從那之後,父子二人就有了些隔閡,楊再興卻不以為意,還是一如既往的桀驁不馴,狂放不羈。
直到陳東、歐陽澈伏闕上奏,慘遭殺害,自己為恩師搶屍安葬,惹來這麽多的禍事,楊再興本以為父親會為此大為光火,自己也難逃父親嚴厲的責罰。誰知父親卻為自己舍身相救,協助自己逃出建康城,在浮屠塔前的那番大義凜然的話語,讓楊再興記憶深刻。如今看到父親為自己日夜擔心的深情,怎不讓楊再興動容。
父子相見之後,楊邦義問起嶽飛的情況如何?想起嶽飛,楊再興不由落淚,將那天的經過向父親說了一遍,楊邦義聽說嶽飛為了救自己的兒子,被炸死墜落浮屠塔,不由老淚縱橫,悲痛欲絕,含淚說道,“我大宋失去了一位棟梁之材啊。”
楊再興又將自己墜落地宮,無意間尋到汪、黃二人的罪證,並且在密室機緣巧合,得到金台拳譜的事情說了一遍,並將懷中的信件,取出來遞給父親。
楊邦義看過信件之後,不覺痛罵黃潛善、汪伯彥禍國殃民的叛逆之舉,簡直喪心病狂,無以複加。
楊再興問道,“有了這些信件,我們就可以將這些禍國殃民的奸臣賊子,可以盡數鏟除了,也好為嶽大哥報仇雪恨。”
楊邦義卻沮喪的搖了搖頭,說道,“事情遠非你想的那麽簡單。鏟除黃潛善、汪伯彥,光靠這些信件,還遠遠不夠,尤其在我們父子手裏,更是做不到。想要利用這些信件,鏟除這兩個奸賊,還需具備兩個條件。”
楊再興說道,“哪兩個條件”?
楊邦義說道,\"一個條件是恰當的時機,第二個是合適的人選,要說這合適的人選,或許非李綱莫屬。”
正在這時,忽然院中響起一陣急匆匆的腳步聲,接著就有人敲了敲書房的門,驚慌的說道,“老爺、公子,大事不好啦,黃思朗帶著禦林軍已經來到府門前,正要包圍我們宅院,請公子速速離去吧。”
父子二人聞言,皆是大驚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