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和歐陽澈二人,召集太學學生,來到南京應天府,皇宮宮門之外,一起跪倒在宮門前,陳東和歐陽澈手持奏章,祈求皇上的召見。
早有當值太監,稟報了皇上趙構。趙構知道陳東是當朝知名學士,又是學生公認的領袖,如有怠慢,必然引起天下讀書人的不滿,傳揚出去,影響自己的聲譽,於是正要傳旨召見,這時黃潛善和汪伯彥趕緊上前跪倒勸諫。
黃潛善和汪伯彥兩人都是進士出身,黃潛善倚仗祖上蔭功,早早入朝為官,汪伯彥則是因為《河北邊防十策》,切合帝意,被皇上召見,任命為龍圖閣學士,知相州(今河南安陽)。同年十月,金兵攻陷真定(今河北正定),宋欽宗下詔遷真定帥府於相州,由汪伯彥統領。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11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奉命出使金軍大營,到達磁州(今河北磁縣)。當時到處都是金國的騎兵,曾有數百名騎兵到磁州城下,追蹤趙構的行蹤。汪伯彥馬上用帛書請趙構迴相州,並親自背著裝弓箭的袋子,和他的部下在黃河邊迎接趙構,趙構大為感動,當即許諾,以後見到皇上,一定首先推薦你做京兆尹。”
康王趙構當年在金兵大營,憑借自己三箭轉乾坤,逃出金兵大營,又是汪伯彥率領部下接應康王趙構,與時任真定府大元帥的黃潛善迴紇,幾經輾轉,來到南京應天府。康王趙構能夠順利登上皇帝寶座,都離不開黃潛善和汪伯彥二人的籌劃調度,所以趙構將其二人視作最可靠的心腹。
新皇即位之初,為順應民心,召主戰派領袖李綱為右仆射,調黃潛善任同知樞密院事兼禦營使。黃潛善心存不滿,事事與李綱對抗。汪伯彥則在同一時期,因為護駕有功,被皇上擢升為同知樞密院事。六月,又升任為知樞密院事。他和黃潛善組成了朝中的主和派,反對抗金,主張議和,因為隻有議和,才會更有利於二人在朝中站穩根基,從中徇私舞弊,撈取利益。所以,二人領導的主和派,和李綱的主戰派,勢同水火,難以兼容。
兩人正在謀劃如何慫恿皇上罷免丞相李綱,並指使殿中侍禦史張浚,羅織罪名詆毀李綱,眼看就要奏效,皇上正為罷免李綱,猶豫不決,關鍵時刻,豈容陳東、歐陽澈的伏闕上奏,壞了大事?於是兩人一起跪倒在皇上麵前。
黃潛善俯首啟奏道,“皇上,陳東等人糾集太學學生,聯名上奏,是以關心國事,替君分憂為名,實為受李綱指使,行逼宮皇上之實,皇上乃真命天子,如何能夠受他人脅迫?傳揚出去,皇上如何立威天下,請皇上三思。”
趙構聞言,略加思忖,說道,“陳東乃是兩朝元老,兩次召集學生聯名上書,第一次就誅除六賊,拿下蔡京、童貫等人,立下大功。第二次在開封危難之際,又上書保李綱官複原職,再立功勳,陳東在我朝讀書人眼中,地位舉足輕重,可謂深孚眾望,如果朕將其拒之門外,天下讀書人如何看待朕?你二人還是快快起身,隨朕宮門外去見陳東等人。”
兩人見皇上心意已決,汪伯彥趕緊跪倒說道,“皇上萬萬不可如此,即便皇上執意要見他們,又何必親自去宮門之外?再說那麽多學生聚集,忠奸難辨,良莠不齊,萬一有惡人對皇上不利,那可如何是好?既然他們都奉陳東、歐陽澈為首,莫不如就召他們兩人進宮覲見。”
趙構聽了,說道,“那倒也好,反正都是一樣,就傳朕旨意,宣陳東、歐陽澈偏殿覲見吧。對了,你們二人,稍作迴避。”
陳東和歐陽澈得到皇上的召見,十分高興,兩人手捧奏折,進入皇上的宮殿,見皇上趙構,身穿龍袍,端坐在龍椅之上,正等待他們的到來,陳東和歐陽澈急忙緊走兩步,跪倒叩拜。
皇上和顏悅色的說道,“陳先生,歐陽先生,兩位率領太學學生,宮門外集結見朕,所為何事啊?”
陳東叩首說道,“啟稟皇上,臣聞陛下聽信黃潛善、汪伯彥讒言,欲罷免李綱丞相之職,臣深感恐慌。丞相李綱,出自庶官,奮勇不顧,以天下之重為己任,勵精圖治,抵禦外侮,金人亦懼怕丞相的抗敵之心。反觀黃潛善、汪伯彥之流,貪戀權貴,隻求自保,糾集同類,詆毀丞相,臣懇請皇上明察秋毫,繼續委李綱丞相於重任,抗擊金兵,早日迎取二聖還朝,以雪國恥啊。皇上。”
躲在屏風後麵的黃潛善和汪伯彥,聽了陳東所奏,兩人不由恨的咬牙切齒。
皇上感覺陳東所言,矛頭直指自己寵信的人,太過直接,臉上稍顯不悅之色,卻還是溫和說道,“卿之所言,朕會考慮,不過抗金之事,非同小可,如今朕剛剛登基不久,開封一敗,元氣大傷,還是不可操之過急啊。”
一旁的歐陽澈聞言,感覺皇上所說,都是搪塞之言,今日得到皇上召見,實屬不易,豈肯輕易錯過機會?這時皇上正好對歐陽澈問道,“歐陽先生,你有何話要對朕講啊?”
歐陽澈於是果斷奏道,“學生懇請皇上罷免黃潛善、汪伯彥二人,重新重用李綱丞相 。”
皇上臉色愈發難看,依然強壓怒火說道,“這是為何?”
歐陽澈俯首奏道,“黃潛善、汪伯彥二人,身居高位,不思為國盡忠,為皇上分憂,卻一味處心積慮,排除異己,而且還妄揣聖意,私自多次前往秦淮兩岸,挑選秀女,帶迴京師,迷惑皇上,這種奸佞之臣,留在皇上身邊,遲早是個禍害!”
“一派胡言。”皇上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這時黃潛善和汪伯彥也從屏風後麵走出,手指歐陽澈怒道,“歐陽澈,你敢血口噴人,詆毀朝廷命官,該當何罪?”
歐陽澈卻抬起頭來,直視黃潛善和汪伯彥,鎮定的說道,“兩位大人,歐陽澈不辭辛勞,來到京師之地,向皇上獻出《安邊禦敵十策》,卻被你們誣為妖言惑眾,歐陽澈無奈離開京師,你們所作所為,歐陽澈走訪多地,也曾經在建康城,做過詳細明察暗訪,並有你們所作所為的詳細證據,如果兩位大人不服,歐陽澈可一一向你們,列出許多證據。”
黃潛善和歐陽澈聞言,心中一驚,轉身跪倒在皇上麵前,哭訴道,“皇上,他們是以聯名上奏為名,實為陷害我們而來啊,請皇上為我們做主啊!”
皇上也是聽了極為不爽,對歐陽澈怒道,“歐陽澈,你太放肆啦,在朕麵前,竟敢胡言亂語,詆毀誹謗他人,來人,將歐陽澈亂棒逐出。”
陳東聞言大驚,趕緊奏道,“皇上且慢,黃潛善、汪伯彥所作所為,可謂罪行累累,罄竹難書,歐陽澈握有真憑實據,並非無的放矢,惡意誹謗,請皇上明察。”
趙構自然知道,近來後宮不少美女,都是黃、汪二人從秦淮選來,送進後宮,自己心知肚明,難免不會心裏發虛,被人直言痛處,更是怒道,“你們簡直無中生有,真有此事,朕豈會不知?”
黃潛善上前說道,“陳東,歐陽澈,你們是不是受了李綱指使而來?是不是欲脅迫天子,保李綱的丞相之位?”
歐陽澈怒道,“我歐陽澈一切所言,皆不受他人指使,然而觸權臣者有之,迕天聽者有之,或結怨富貴之門,或遺怒台諫之官,而敢抗言者,願殺身以安社稷。”
皇上怒道,“那你歐陽澈,如此冥頑不靈,觸怒龍顏,是要逼朕殺你嗎?”
陳東一見皇上動了殺機 ,趕緊叩首奏道,“皇上,自唐太宗李世民以來,就立下不殺言官的古訓,我大宋太祖皇帝,更是聖明,並立下誓言,不殺言官士大夫,才會有了廣開言路,吏治清明。”
黃潛善忽然上前一步,來到皇上身前,躬身施禮,低聲說道,“皇上,臣有要事向您單獨奏稟。”
皇上立刻會意,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陳東、歐陽澈二人,隨著黃潛善來到屏風後麵。黃潛善低聲說道,“皇上,這兩人必是受了李綱的指使,這一招使的可是夠狠的,分明是指使他們,率領學生前來逼宮,脅迫皇上就範嗎?”
皇上說道,“不會吧?李綱的為人,朕還是了解的,應該不會使用這樣卑劣的手段。”
“知人知麵不知心啊,皇上,李綱擔任丞相之職,獨攬大權,兵權在握,誰不貪戀權勢呢?黃潛善說道,“最可怕的還不止於此啊,竟然有人想利用後宮之事,來打擊皇上,這才是居心險惡之處啊。”
皇上聞聽此言,仿佛被戳到了痛處,渾身一抖,咬牙恨恨說道,“可惡,竟然幹涉起朕的隱私,他們想要幹什麽?”
“所以皇上切莫太過放任他們,必須加以嚴懲。”黃潛善說道。
皇上無奈說道,“我朝立有祖訓,不許殺言官,朕總不能殺了他們。”
黃潛善說道,“那也不能由著他們胡來,不如先將陳東、歐陽澈暫時監押,咱們再想辦法。”皇上思索著點頭,兩人走出屏風。
皇上對陳東、歐陽澈說道,“你們所奏丞相李綱之事,朕會仔細考慮,你們退下,帶著那些學生散去吧。”
陳東、歐陽澈一起向皇上叩首,說道,“懇請皇上給我們一個答複。”
皇上登時大怒,說道,“什麽答複?”
兩人異口同聲說道,“留任丞相李綱,罷免黃潛善、汪伯彥。”
皇上大怒道,“大膽,你們這是逼宮。既然我朝祖訓不殺言官,那朕就將你們關入大牢,等你們泛性質和,朕再和你們計較,來人,將他們拿下,日後再做發落。”
黃潛善立刻一聲令下,宮廷侍衛不由分說,便將陳東和歐陽澈押出皇上的偏殿,任憑陳東和歐陽澈如何大喊,“皇上聽信奸佞讒言,必將後患無窮啊”,可惜皇上再也不予理會。
汪伯彥對皇上說道,“皇上,那宮門外的學生,如何處置?”
皇上說道,“朕累了,你們看著辦吧。”說完,趙構拂袖而去,進入後宮。
黃潛善和汪伯彥立刻帶著內廷侍衛,趕奔宮門外,前去驅趕跪在宮門外的學生,誰知卻因此引發了一場騷亂。
早有當值太監,稟報了皇上趙構。趙構知道陳東是當朝知名學士,又是學生公認的領袖,如有怠慢,必然引起天下讀書人的不滿,傳揚出去,影響自己的聲譽,於是正要傳旨召見,這時黃潛善和汪伯彥趕緊上前跪倒勸諫。
黃潛善和汪伯彥兩人都是進士出身,黃潛善倚仗祖上蔭功,早早入朝為官,汪伯彥則是因為《河北邊防十策》,切合帝意,被皇上召見,任命為龍圖閣學士,知相州(今河南安陽)。同年十月,金兵攻陷真定(今河北正定),宋欽宗下詔遷真定帥府於相州,由汪伯彥統領。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11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奉命出使金軍大營,到達磁州(今河北磁縣)。當時到處都是金國的騎兵,曾有數百名騎兵到磁州城下,追蹤趙構的行蹤。汪伯彥馬上用帛書請趙構迴相州,並親自背著裝弓箭的袋子,和他的部下在黃河邊迎接趙構,趙構大為感動,當即許諾,以後見到皇上,一定首先推薦你做京兆尹。”
康王趙構當年在金兵大營,憑借自己三箭轉乾坤,逃出金兵大營,又是汪伯彥率領部下接應康王趙構,與時任真定府大元帥的黃潛善迴紇,幾經輾轉,來到南京應天府。康王趙構能夠順利登上皇帝寶座,都離不開黃潛善和汪伯彥二人的籌劃調度,所以趙構將其二人視作最可靠的心腹。
新皇即位之初,為順應民心,召主戰派領袖李綱為右仆射,調黃潛善任同知樞密院事兼禦營使。黃潛善心存不滿,事事與李綱對抗。汪伯彥則在同一時期,因為護駕有功,被皇上擢升為同知樞密院事。六月,又升任為知樞密院事。他和黃潛善組成了朝中的主和派,反對抗金,主張議和,因為隻有議和,才會更有利於二人在朝中站穩根基,從中徇私舞弊,撈取利益。所以,二人領導的主和派,和李綱的主戰派,勢同水火,難以兼容。
兩人正在謀劃如何慫恿皇上罷免丞相李綱,並指使殿中侍禦史張浚,羅織罪名詆毀李綱,眼看就要奏效,皇上正為罷免李綱,猶豫不決,關鍵時刻,豈容陳東、歐陽澈的伏闕上奏,壞了大事?於是兩人一起跪倒在皇上麵前。
黃潛善俯首啟奏道,“皇上,陳東等人糾集太學學生,聯名上奏,是以關心國事,替君分憂為名,實為受李綱指使,行逼宮皇上之實,皇上乃真命天子,如何能夠受他人脅迫?傳揚出去,皇上如何立威天下,請皇上三思。”
趙構聞言,略加思忖,說道,“陳東乃是兩朝元老,兩次召集學生聯名上書,第一次就誅除六賊,拿下蔡京、童貫等人,立下大功。第二次在開封危難之際,又上書保李綱官複原職,再立功勳,陳東在我朝讀書人眼中,地位舉足輕重,可謂深孚眾望,如果朕將其拒之門外,天下讀書人如何看待朕?你二人還是快快起身,隨朕宮門外去見陳東等人。”
兩人見皇上心意已決,汪伯彥趕緊跪倒說道,“皇上萬萬不可如此,即便皇上執意要見他們,又何必親自去宮門之外?再說那麽多學生聚集,忠奸難辨,良莠不齊,萬一有惡人對皇上不利,那可如何是好?既然他們都奉陳東、歐陽澈為首,莫不如就召他們兩人進宮覲見。”
趙構聽了,說道,“那倒也好,反正都是一樣,就傳朕旨意,宣陳東、歐陽澈偏殿覲見吧。對了,你們二人,稍作迴避。”
陳東和歐陽澈得到皇上的召見,十分高興,兩人手捧奏折,進入皇上的宮殿,見皇上趙構,身穿龍袍,端坐在龍椅之上,正等待他們的到來,陳東和歐陽澈急忙緊走兩步,跪倒叩拜。
皇上和顏悅色的說道,“陳先生,歐陽先生,兩位率領太學學生,宮門外集結見朕,所為何事啊?”
陳東叩首說道,“啟稟皇上,臣聞陛下聽信黃潛善、汪伯彥讒言,欲罷免李綱丞相之職,臣深感恐慌。丞相李綱,出自庶官,奮勇不顧,以天下之重為己任,勵精圖治,抵禦外侮,金人亦懼怕丞相的抗敵之心。反觀黃潛善、汪伯彥之流,貪戀權貴,隻求自保,糾集同類,詆毀丞相,臣懇請皇上明察秋毫,繼續委李綱丞相於重任,抗擊金兵,早日迎取二聖還朝,以雪國恥啊。皇上。”
躲在屏風後麵的黃潛善和汪伯彥,聽了陳東所奏,兩人不由恨的咬牙切齒。
皇上感覺陳東所言,矛頭直指自己寵信的人,太過直接,臉上稍顯不悅之色,卻還是溫和說道,“卿之所言,朕會考慮,不過抗金之事,非同小可,如今朕剛剛登基不久,開封一敗,元氣大傷,還是不可操之過急啊。”
一旁的歐陽澈聞言,感覺皇上所說,都是搪塞之言,今日得到皇上召見,實屬不易,豈肯輕易錯過機會?這時皇上正好對歐陽澈問道,“歐陽先生,你有何話要對朕講啊?”
歐陽澈於是果斷奏道,“學生懇請皇上罷免黃潛善、汪伯彥二人,重新重用李綱丞相 。”
皇上臉色愈發難看,依然強壓怒火說道,“這是為何?”
歐陽澈俯首奏道,“黃潛善、汪伯彥二人,身居高位,不思為國盡忠,為皇上分憂,卻一味處心積慮,排除異己,而且還妄揣聖意,私自多次前往秦淮兩岸,挑選秀女,帶迴京師,迷惑皇上,這種奸佞之臣,留在皇上身邊,遲早是個禍害!”
“一派胡言。”皇上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這時黃潛善和汪伯彥也從屏風後麵走出,手指歐陽澈怒道,“歐陽澈,你敢血口噴人,詆毀朝廷命官,該當何罪?”
歐陽澈卻抬起頭來,直視黃潛善和汪伯彥,鎮定的說道,“兩位大人,歐陽澈不辭辛勞,來到京師之地,向皇上獻出《安邊禦敵十策》,卻被你們誣為妖言惑眾,歐陽澈無奈離開京師,你們所作所為,歐陽澈走訪多地,也曾經在建康城,做過詳細明察暗訪,並有你們所作所為的詳細證據,如果兩位大人不服,歐陽澈可一一向你們,列出許多證據。”
黃潛善和歐陽澈聞言,心中一驚,轉身跪倒在皇上麵前,哭訴道,“皇上,他們是以聯名上奏為名,實為陷害我們而來啊,請皇上為我們做主啊!”
皇上也是聽了極為不爽,對歐陽澈怒道,“歐陽澈,你太放肆啦,在朕麵前,竟敢胡言亂語,詆毀誹謗他人,來人,將歐陽澈亂棒逐出。”
陳東聞言大驚,趕緊奏道,“皇上且慢,黃潛善、汪伯彥所作所為,可謂罪行累累,罄竹難書,歐陽澈握有真憑實據,並非無的放矢,惡意誹謗,請皇上明察。”
趙構自然知道,近來後宮不少美女,都是黃、汪二人從秦淮選來,送進後宮,自己心知肚明,難免不會心裏發虛,被人直言痛處,更是怒道,“你們簡直無中生有,真有此事,朕豈會不知?”
黃潛善上前說道,“陳東,歐陽澈,你們是不是受了李綱指使而來?是不是欲脅迫天子,保李綱的丞相之位?”
歐陽澈怒道,“我歐陽澈一切所言,皆不受他人指使,然而觸權臣者有之,迕天聽者有之,或結怨富貴之門,或遺怒台諫之官,而敢抗言者,願殺身以安社稷。”
皇上怒道,“那你歐陽澈,如此冥頑不靈,觸怒龍顏,是要逼朕殺你嗎?”
陳東一見皇上動了殺機 ,趕緊叩首奏道,“皇上,自唐太宗李世民以來,就立下不殺言官的古訓,我大宋太祖皇帝,更是聖明,並立下誓言,不殺言官士大夫,才會有了廣開言路,吏治清明。”
黃潛善忽然上前一步,來到皇上身前,躬身施禮,低聲說道,“皇上,臣有要事向您單獨奏稟。”
皇上立刻會意,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陳東、歐陽澈二人,隨著黃潛善來到屏風後麵。黃潛善低聲說道,“皇上,這兩人必是受了李綱的指使,這一招使的可是夠狠的,分明是指使他們,率領學生前來逼宮,脅迫皇上就範嗎?”
皇上說道,“不會吧?李綱的為人,朕還是了解的,應該不會使用這樣卑劣的手段。”
“知人知麵不知心啊,皇上,李綱擔任丞相之職,獨攬大權,兵權在握,誰不貪戀權勢呢?黃潛善說道,“最可怕的還不止於此啊,竟然有人想利用後宮之事,來打擊皇上,這才是居心險惡之處啊。”
皇上聞聽此言,仿佛被戳到了痛處,渾身一抖,咬牙恨恨說道,“可惡,竟然幹涉起朕的隱私,他們想要幹什麽?”
“所以皇上切莫太過放任他們,必須加以嚴懲。”黃潛善說道。
皇上無奈說道,“我朝立有祖訓,不許殺言官,朕總不能殺了他們。”
黃潛善說道,“那也不能由著他們胡來,不如先將陳東、歐陽澈暫時監押,咱們再想辦法。”皇上思索著點頭,兩人走出屏風。
皇上對陳東、歐陽澈說道,“你們所奏丞相李綱之事,朕會仔細考慮,你們退下,帶著那些學生散去吧。”
陳東、歐陽澈一起向皇上叩首,說道,“懇請皇上給我們一個答複。”
皇上登時大怒,說道,“什麽答複?”
兩人異口同聲說道,“留任丞相李綱,罷免黃潛善、汪伯彥。”
皇上大怒道,“大膽,你們這是逼宮。既然我朝祖訓不殺言官,那朕就將你們關入大牢,等你們泛性質和,朕再和你們計較,來人,將他們拿下,日後再做發落。”
黃潛善立刻一聲令下,宮廷侍衛不由分說,便將陳東和歐陽澈押出皇上的偏殿,任憑陳東和歐陽澈如何大喊,“皇上聽信奸佞讒言,必將後患無窮啊”,可惜皇上再也不予理會。
汪伯彥對皇上說道,“皇上,那宮門外的學生,如何處置?”
皇上說道,“朕累了,你們看著辦吧。”說完,趙構拂袖而去,進入後宮。
黃潛善和汪伯彥立刻帶著內廷侍衛,趕奔宮門外,前去驅趕跪在宮門外的學生,誰知卻因此引發了一場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