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興主仆二人,悠悠醒轉過來,才發現他們都被繩捆索綁,嘴裏還被塞了布團,口不能言,動無可動,楊全安焦急的眼神,看著楊再興,急得隻能發出“嗚嗚”的聲音,楊再興用眼神示意他稍安勿躁。
楊再興自幼跟隨父親身邊,見慣了官場上的陽奉陰違,爾虞我詐,所以極不喜歡。父親生性耿直,除了自己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也不喜歡迎來送往,但是不必要的應酬,還是要去麵對。這杜充曾來過幾次自己的家裏,楊再興也有點印象,但是對杜充的為人卻是一無所知,今日不小心中了這小人的奸計,氣得楊再興在心裏大罵杜充無恥小人。
但是事已至此,罵也無用,隻能聽天由命。眼看著時間在煎熬中流逝,地牢裏燈光昏暗,也不知道現在是白天還是黑夜。
正在楊再興為脫身思無良策之時,忽然聽到地牢內有人闖入,還有動手有人倒地的聲音,楊再興和楊全安扭轉身體,側頭向牢房外看去,見到一個身材健碩的蒙麵黑衣人,正打開牢房,進來之後,就走過來為楊再興解開身上的繩索。
楊再興感激的說道,“朋友,多謝舍身相助,救命之恩不敢言謝,可否賞賜名姓,以便日後報答。”
那人轉身又來解開楊全安的繩索,然後迴過頭來,將蒙臉的青巾扯下,對楊再興說道,“楊賢弟,你可還認得我嶽飛嶽鵬舉?”
楊再興一看此人相貌,也不由驚唿,“嶽飛嶽鵬舉?你怎麽會在此處?”
嶽飛字鵬舉,祖籍山東東昌府,相州湯陰縣嶽家莊人士。公元1103年3月24日,傳言嶽飛出生之時,有金翅大鵬鳥飛落他家的屋頂,縱聲長嘯,在嶽飛出世之後,便騰空長嘯而去,於是父母為他取名嶽飛嶽鵬舉。
嶽飛出生在普通的農民家庭,但是嶽飛卻自幼聰慧過人,兩三歲時,看到家裏有字的物件,就纏著母親提問,母親姚氏讀過一些書,賢良淑慧,知曉大義,於是就教給他認字,誰知他竟然學的很快,簡直過目不忘,學過一次,就記在心裏。母親見他天賦異稟,便用心教他寫字讀書。
對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呢?尤其大宋就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期。於是嶽飛六七歲的時候,父母靠辛勤勞作的所得,通過外祖母楊氏的關係,為嶽飛請來第一個老師陳廣。
陳廣在當地頗有威望,文武全才,不但教嶽飛讀書識字,還傳授嶽飛拳腳和槍法。令陳廣意想不到的是,嶽飛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就學會了他所有能傳授的學識和武藝,陳廣驚喜之餘,擔心再教下去誤人子弟,於是請辭離去。
正在嶽家為找不到賢師教授嶽飛,害怕荒廢嶽飛學業的時候,也許是上天眷顧,嶽飛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恩師,陝西大俠鐵臂膀周侗。
周侗字光祖,陝西華州潼關人,北宋末年一代武術宗師,更以善於箭術聞名,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武功更是高深莫測。傳言他是少林大師譚正芳之徒。至於譚正芳何許人也,並未有太多曆史記載,但是從他的兩個徒弟的威名上,足可以知道此人的武功高深程度。
譚正芳的兩個高徒,大弟子是名震天下的俠客金台,另一位就是陝西大俠鐵臂膀周侗。自古至今,民間盛傳一句諺語,叫做王不過項,將不過李,力不過霸,拳不過金。
王不過項指的是力舉千斤鼎的霸王項羽,將不過李說的是晚唐時期,天下第一猛將李存孝,力不過霸就是隋唐第一傑,西府趙王李元霸,而拳不過金就是北宋年間的奇俠金台。從這四句諺語中,也可佐證,譚正芳、金台、周侗師徒,都是一代了不起的武學宗師。
周侗師承譚正芳,學藝有成,闖蕩江湖,行俠仗義,武功之高,天下久負盛名。得到當時地位顯赫的包拯賞識,進入軍中為軍官,後擔任京師禦拳館教師。因為在朝政上主張抗遼抗金,為當時權貴所不容。周侗仕途上不得意,於是辭官,專心武學,創立了官派正規武術的若幹套路,如五步十三槍戳腳、翻子拳以及棍法等,這些武術套路在禁軍中廣泛流傳。成為官方武將侍衛考核的標準。後期盧俊義能成為當時一代名將,林衝成為禁軍教頭,都與其師父周侗的威名極有關聯。
周侗授徒無數,三大弟子河北玉麒麟盧俊義,八十萬禁軍總教頭豹子頭林衝,各負盛名,可謂名揚天下。還有一徒就是史文恭,後因心術不正被清出師門。於水淩州曾頭市曾長者家任教師爺,也是弓馬嫻熟,武功蓋世。
就連周侗教授的不記名弟子,也有打虎英雄武鬆這樣的豪傑。據傳武鬆打虎後,成為清河縣的都頭。縣令孫國卿為了巴結權貴,派武鬆送虎骨膏到京師給高官,武鬆滯留京師,結識周侗。周侗認為武鬆力大,但是拳術上缺少修為,因此加以指點,可惜二人交往時間太短,僅兩個月武鬆就拜別周侗迴鄉,此後再未得相見。就是這兩個月的時間,也讓打虎武鬆在武功上受益匪淺。
嶽飛跟隨恩師周侗,苦學武藝八載,令嶽飛成了文武全才的青年才俊。周侗欣賞嶽飛的天賦異稟,不但慷慨解囊資助嶽家,完成嶽飛的學業,而且傾囊傳授嶽飛的武藝,更是指導嶽飛學習兵法戰策,嶽飛也是極其勤奮,盡得周侗真傳。
1119年,恩師周侗不幸因病去世,嶽飛痛斷肝腸,一度陷入意誌消沉,傷心絕望之中,每逢初一、十五,都親到墳上祭奠。
宣和四年(1122年),童貫、蔡攸兵敗於契丹,河北官員在真定府招募勇士,組建軍隊,抵抗契丹。嶽母為了不讓嶽飛繼續消沉下去,鼓勵嶽飛前去投軍。
嶽飛也是欣然願往,立誌憑借自己的一腔熱血,和驚人的本事,為國為民,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
楊再興自幼跟隨父親身邊,見慣了官場上的陽奉陰違,爾虞我詐,所以極不喜歡。父親生性耿直,除了自己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也不喜歡迎來送往,但是不必要的應酬,還是要去麵對。這杜充曾來過幾次自己的家裏,楊再興也有點印象,但是對杜充的為人卻是一無所知,今日不小心中了這小人的奸計,氣得楊再興在心裏大罵杜充無恥小人。
但是事已至此,罵也無用,隻能聽天由命。眼看著時間在煎熬中流逝,地牢裏燈光昏暗,也不知道現在是白天還是黑夜。
正在楊再興為脫身思無良策之時,忽然聽到地牢內有人闖入,還有動手有人倒地的聲音,楊再興和楊全安扭轉身體,側頭向牢房外看去,見到一個身材健碩的蒙麵黑衣人,正打開牢房,進來之後,就走過來為楊再興解開身上的繩索。
楊再興感激的說道,“朋友,多謝舍身相助,救命之恩不敢言謝,可否賞賜名姓,以便日後報答。”
那人轉身又來解開楊全安的繩索,然後迴過頭來,將蒙臉的青巾扯下,對楊再興說道,“楊賢弟,你可還認得我嶽飛嶽鵬舉?”
楊再興一看此人相貌,也不由驚唿,“嶽飛嶽鵬舉?你怎麽會在此處?”
嶽飛字鵬舉,祖籍山東東昌府,相州湯陰縣嶽家莊人士。公元1103年3月24日,傳言嶽飛出生之時,有金翅大鵬鳥飛落他家的屋頂,縱聲長嘯,在嶽飛出世之後,便騰空長嘯而去,於是父母為他取名嶽飛嶽鵬舉。
嶽飛出生在普通的農民家庭,但是嶽飛卻自幼聰慧過人,兩三歲時,看到家裏有字的物件,就纏著母親提問,母親姚氏讀過一些書,賢良淑慧,知曉大義,於是就教給他認字,誰知他竟然學的很快,簡直過目不忘,學過一次,就記在心裏。母親見他天賦異稟,便用心教他寫字讀書。
對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呢?尤其大宋就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期。於是嶽飛六七歲的時候,父母靠辛勤勞作的所得,通過外祖母楊氏的關係,為嶽飛請來第一個老師陳廣。
陳廣在當地頗有威望,文武全才,不但教嶽飛讀書識字,還傳授嶽飛拳腳和槍法。令陳廣意想不到的是,嶽飛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就學會了他所有能傳授的學識和武藝,陳廣驚喜之餘,擔心再教下去誤人子弟,於是請辭離去。
正在嶽家為找不到賢師教授嶽飛,害怕荒廢嶽飛學業的時候,也許是上天眷顧,嶽飛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恩師,陝西大俠鐵臂膀周侗。
周侗字光祖,陝西華州潼關人,北宋末年一代武術宗師,更以善於箭術聞名,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武功更是高深莫測。傳言他是少林大師譚正芳之徒。至於譚正芳何許人也,並未有太多曆史記載,但是從他的兩個徒弟的威名上,足可以知道此人的武功高深程度。
譚正芳的兩個高徒,大弟子是名震天下的俠客金台,另一位就是陝西大俠鐵臂膀周侗。自古至今,民間盛傳一句諺語,叫做王不過項,將不過李,力不過霸,拳不過金。
王不過項指的是力舉千斤鼎的霸王項羽,將不過李說的是晚唐時期,天下第一猛將李存孝,力不過霸就是隋唐第一傑,西府趙王李元霸,而拳不過金就是北宋年間的奇俠金台。從這四句諺語中,也可佐證,譚正芳、金台、周侗師徒,都是一代了不起的武學宗師。
周侗師承譚正芳,學藝有成,闖蕩江湖,行俠仗義,武功之高,天下久負盛名。得到當時地位顯赫的包拯賞識,進入軍中為軍官,後擔任京師禦拳館教師。因為在朝政上主張抗遼抗金,為當時權貴所不容。周侗仕途上不得意,於是辭官,專心武學,創立了官派正規武術的若幹套路,如五步十三槍戳腳、翻子拳以及棍法等,這些武術套路在禁軍中廣泛流傳。成為官方武將侍衛考核的標準。後期盧俊義能成為當時一代名將,林衝成為禁軍教頭,都與其師父周侗的威名極有關聯。
周侗授徒無數,三大弟子河北玉麒麟盧俊義,八十萬禁軍總教頭豹子頭林衝,各負盛名,可謂名揚天下。還有一徒就是史文恭,後因心術不正被清出師門。於水淩州曾頭市曾長者家任教師爺,也是弓馬嫻熟,武功蓋世。
就連周侗教授的不記名弟子,也有打虎英雄武鬆這樣的豪傑。據傳武鬆打虎後,成為清河縣的都頭。縣令孫國卿為了巴結權貴,派武鬆送虎骨膏到京師給高官,武鬆滯留京師,結識周侗。周侗認為武鬆力大,但是拳術上缺少修為,因此加以指點,可惜二人交往時間太短,僅兩個月武鬆就拜別周侗迴鄉,此後再未得相見。就是這兩個月的時間,也讓打虎武鬆在武功上受益匪淺。
嶽飛跟隨恩師周侗,苦學武藝八載,令嶽飛成了文武全才的青年才俊。周侗欣賞嶽飛的天賦異稟,不但慷慨解囊資助嶽家,完成嶽飛的學業,而且傾囊傳授嶽飛的武藝,更是指導嶽飛學習兵法戰策,嶽飛也是極其勤奮,盡得周侗真傳。
1119年,恩師周侗不幸因病去世,嶽飛痛斷肝腸,一度陷入意誌消沉,傷心絕望之中,每逢初一、十五,都親到墳上祭奠。
宣和四年(1122年),童貫、蔡攸兵敗於契丹,河北官員在真定府招募勇士,組建軍隊,抵抗契丹。嶽母為了不讓嶽飛繼續消沉下去,鼓勵嶽飛前去投軍。
嶽飛也是欣然願往,立誌憑借自己的一腔熱血,和驚人的本事,為國為民,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